A. 急急!事業單位在編人員與單位發生勞動糾紛,應歸人事管還是勞動仲裁
依據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第二條和第二十一條規定,凡是在中華人民共版和國境內的用權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均適用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負責管轄本區域內發生的勞動爭議。因此,事業單位發生的勞動爭議有所在地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
B. 如何處理事業單位與工作人員的用工爭議
(一)屬於不能申請仲裁、不能起訴,只能申訴的情形
1、錄用制公務員以及錄用制參照公務員管理的公務員與所在事業單位所發生的一切人事上的爭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九十條「公務員對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處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該人事處理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原處理機關申請復核;對復核結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復核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按照規定向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或者作出該人事處理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提出申訴;也可以不經復核,自知道該人事處理之日起三十日內直接提出申訴:(一)處分;(二)辭退或者取消錄用;(三)降職;(四)定期考核定為不稱職;(五)免職;(六)申請辭職、提前退休未予批准;(七)未按規定確定或者扣減工資、福利、保險待遇;(八)法律、法規規定可以申訴的其他情形。」「對省級以下機關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處理決定的上一級機關提出再申訴。」「行政機關公務員對處分不服向行政監察機關申訴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的規定辦理。」
2、具有事業編制的工作人員與事業單位之間因考核、職務任免、職稱評審等發生人事爭議的,依據中央組織部、人事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人事爭議處理規定》第36條規定精神,不能申請人事仲裁,不能起訴,一旦發生爭議,按照其他有關規定處理。
(二)屬於人事爭議,可以申請仲裁、可以起訴的情形
1、聘用制公務員與事業單位發生人事爭議的情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一百條規定「國家建立人事爭議仲裁製度。人事爭議仲裁應當根據合法、公正、及時處理的原則,依法維護爭議雙方的合法權益。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根據需要設立。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公務員主管部門的代表、聘用機關的代表、聘任制公務員的代表以及法律專家組成。聘任制公務員與所在機關之間因履行聘任合同發生爭議的,可以自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仲裁裁決生效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執行。」
2、具有事業編制的工作人員與事業單位發生人事爭議的情形。依據中央組織部、人事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人事爭議處理規定》第2條規定,事業單位與工作人員之間因解除人事關系、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爭議的,屬於人事爭議,適用該規定處理。
(三)屬於勞動爭議,可以申請仲裁、可以起訴的情形
其他不具有公務員身份、不具有事業單位編制的工作人員與事業單位發生的因履行聘用合同、勞動合同引起的一切爭議都屬於勞動爭議,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C. 在事業單位,勞動合同和人事聘用貌似都是屬於沒編制的,那它們到底有啥區別呢
事業編都是簽合同的,但是這是聘用合同,其決定的不是勞動關系,而是人事關系,所以它不受《勞動合同法》的約束,而合同工簽的是勞動合同,與單位確定的是勞動關系,受《勞動合同法》的約束。
這就是由編制和沒編制的區別。因為你和單位是人事關系,所以你的待遇是國家統一撥款,且待遇是合同人員的3倍左右。
D. 在事業單位參加工作多年才知道沒有編制,遇到這種事情怎麼辦
如果在事業單位工作幾年都沒有編制,其實可以向自己的工作單位提出申請。其實,只要正規的用人單位,都需要設立人員編制。本身用人單位就需要給勞動者簽署有關的勞動合同,若是沒有簽署勞動合同,就跟公司沒有勞動關系。只要是有勞動關系的單位,都應該給員工設立人員編制。
沒有編制的公司,對於員工的福利是沒有保障的。若是公司存在改革,很多公司採用的措施就是在員工的福利上和公司的改革做出同步。若是沒有編制的公司,若是發生改革,員工的工資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沒有編制的員工待遇是會越來越差。
E. 在事業單位簽訂全日制勞動,沒有編制就沒有五險投訴不處理,請問怎麼辦
既然如此
只能繼續投訴
包括向上級部門投訴
F. 事業單位的勞動糾紛,不適合《勞動合同法》嗎
實踐中事業單位人員的構成是由公務員或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人員;實行聘用制的人員;一般勞動內者。由容公務員或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人員不適用《勞動合同法》,一般勞動者適用《勞動合同法》,實行聘用制的人員部分適用。《勞動合同法》"附則"規定:「事業單位與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未作規定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執行。」將實行聘任制的工作人員交由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來來決定,部分適用於事業單位,擴大了調整范圍。
G. 沒有編制,也沒有與事業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但已經在本事業單位工作六七年了,請問這樣的勞動關系成立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規定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內、個體經濟組織(容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因為你是在事業單位工作,且雙方未簽訂勞動合同。故你和該事業單位的爭議以及權利義務不適用勞動法調整,也不屬於勞動關系。
你可以向你所在單位所屬區縣地區的人事局提出人事仲裁
H. 事業單位聘用制員工與單位發生糾紛,應當勞動仲裁還是人事仲裁
選擇人事仲裁。
人事爭議仲裁辦法與機構適用於地方事業單位與其工作人員之間因人事關系的建立、變更、解除等發生的爭議,以及按照國家和地方有關規定應當仲裁的其他人事爭議。
你與單位簽訂的聘用合同約定的仲裁形式為人事仲裁,受聘人員與聘用單位對公開招聘、聘用的程序、定期或者聘期考核、解聘辭聘、未聘人員安置等問題發生的人事等爭議,應該採用人事仲裁解決。
(8)無編制事業單位勞動糾紛擴展閱讀:
人事仲裁的處理程序
當事人應當在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以書面形式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並按被申請人數遞交副本。
仲裁委員會收到仲裁申請書後,應當在15日內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決定不予受理的,應當書面通知當事人,並說明不予受理的理由。決定受理的,應當在7日內將仲裁申請書副本送達被申請人並組成仲裁庭。
被申請人應當在收到仲裁申請書副本之日起15日內提交答辯書和有關證據。被申請人沒有按時提交或者不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仲裁程序的進行。
仲裁庭處理人事爭議應先行調解,在查明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促使當事人雙方自願達成協議。協議內容不得違反法律、法規。
調解達成協議的,仲裁庭應當根據協議內容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仲裁請求和當事人協議的結果。調解書由仲裁庭成員簽名,加蓋仲裁委員會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發生效力。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調解書送達前當事人反悔的,仲裁庭應當及時進行仲裁。
仲裁應當開庭進行。當事人協議不開庭,或者仲裁庭認為不宜開庭的,可以書面仲裁。
決定開庭處理的,仲裁庭應當於開庭前5日內將開庭時間、地點等書面通知當事人。仲裁申請人經書面通知,無正當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經仲裁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視為撤回仲裁申請。被申請人經書面通知,無正當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經仲裁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仲裁。
當事人應當對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
仲裁庭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自行收集證據。
只有經過質證認定的事實,才可以作為仲裁的證據。
當事人在仲裁過程中有權進行辯論、辯論終結時,首席仲裁員或者獨釺仲裁員應當征詢當事人的最後意見。
裁決應當按照多數仲裁員的意見作出,少數仲裁員的不同意見可以記入筆錄。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數意見時,裁決應當按照首席仲裁員的意見作出。
仲裁庭對重大的或者疑難的人事爭議案件的處理,可以提交仲裁委員會討論決定;仲裁委員會的決定,仲裁庭必須執行。
仲裁庭應當在裁決作出後5日內製作裁決書。裁決書應當寫明仲裁請求、爭議事實、裁決理由、裁決結果、仲裁費用的負擔和裁決日期。裁決書由仲裁庭成員簽名並加蓋仲裁委員會的印章。裁決書一經送達,即發生效力。
仲裁庭處理人事爭議案件,一般應當在仲裁庭組成之日起60日內結案。案情復雜需要延期的,經仲裁委員會批准,可以適當延期,但是延長的期限不得超過30日。
當事人參加仲裁活動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代理。委託他人代理的,必須向仲裁委員會提交有委託人簽名或蓋章的委託書。委託書應當明確委託事項和許可權。
I. 機關、事業單位與非在編職工發生爭議屬於人事爭議還是勞動爭議
發生哪方面的爭議?崗位?內部調動?薪資?
記得採納啊
J. 我是在事業單位沒編制勞動事業部門給我批了退休在調整工資時他說沒有編制不給調整工資,這合法么
社保繳滿15年達到退休年齡是可以領取的。
參保人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申請按月內領取基本養老金:容
1998年7月1日後參加基本養老保險,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累計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下同)滿15年的;
1998年6月30日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013年6月30日 前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累計繳費年限滿10年的;
1998年6月30日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013年7月1日後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累計繳費年限滿15年的;
1998年6月30日前應參加未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998年7月1日以後辦理參保補繳手續,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累計繳費年限滿15年的。
養老金按月領取:
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a+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 費工資)÷2×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1%;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
以上兩項之和為每月領取額。
注意:基本養老金每年7月根據全省統一公布的方案實施年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