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確定侵權准據法的原則有哪些
依有些國家的法律,當事人如具有共同的屬人法時,不論他們具有共同的國籍還是回住所,都以共同的屬答人法代替本可適用的侵權行為地法。例如波蘭1965年11月12日《關於國際私法的法律》規定,非由於法律行為而產生之債,依債的原因事實發生地國的法律(第31條第1款),但當事人如具有同一國籍並在同一國家有其住所時,則適用該國的法律(第31條第2款)。又如民主德國1975年12月5日《關於國際民事、親屬和勞動法律關系以及國際經濟合同法律適用法》規定:對於在合同關系以外造成損害行為的責任,應當適用損害地國的法律(第17條第1款),但如加害人和受害人是同一國家的公民或者他們在同一國家都有其住所時,則應適用該國的法律(第17條第3款)。②依有些國家的法律,為了保護一方當事人特別是本國公民,也可限制侵權行為地法的適用。
Ⅱ 簡述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對一般侵權行為准據法作出的原則性規定
第四十四條侵權責任,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但當事人有共同經常居所地的,適用共回同經常居所地答法律。侵權行為發生後,當事人協議選擇適用法律的,按照其協議。
第四十五條產品責任,適用被侵權人經常居所地法律;被侵權人選擇適用侵權人主營業地法律、損害發生地法律的,或者侵權人在被侵權人經常居所地沒有從事相關經營活動的,適用侵權人主營業地法律或者損害發生地法律。
第四十六條通過網路或者採用其他方式侵害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人格權的,適用被侵權人經常居所地法律。
Ⅲ 侵權之債的法律適用
涉外侵權行為之債是指基於侵權行為所產生的具有涉外因素的債權債務關系。如回加害人或受害人是外國答人、損害事實或損害結果發生在國外。由於各國對侵權行為的構成條件規定不同導致同一行為在一些國家構成侵權行為而在另一些國家不構成侵權行為。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了侵權行為。由於各國經濟水平不同,適用不同國家的法律導致賠償結果的巨大差異,法律適用尤為重要。
Ⅳ 侵權行為地與損壞結果地不一樣時怎麼使用准據法
既然有復准據法這個概念,制就應該是國際私法的問題
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發生地和危害結果發生地(所以你題乾的表述應該是侵權行為發生地與損害結果發生地)
理論上來說,侵權責任,適用侵權行為地的法律,所以侵權行為發生地與損害結果發生地的法律均可以作為准據法。
我國《中國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的有關規定是
侵權責任,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但當事人有共同經常居所地的,適用共同經常居所地法律。侵權行為發生後,當事人協議適用法律的,按照其協議。
所以如果是要在侵權行為發生地與損害結果發生地之間作出選擇的話,就要看兩個地方,有沒有一個是當事人共同經常居所地,或者當事人有沒有協議選擇適用其中一個國家的法律。
Ⅳ 試述涉外侵權行為之債的法律適用
【摘要】:正復
一侵權行為之債指因制不法行為侵害他人人身或財產權利,並致他人遭受損害而應承擔民事責任所構成之債。在這種債權債務關系中,受損害一方為債權人,加害一方為債務人。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依照法律的規定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這種債,當它含有涉外因素時,就構
【關鍵詞】:
侵權行為地法
涉外侵權行為
法律適用
損害賠償
債權人
債務人
民事賠償責任
我國法律
民事責任債權債務關系
【正文快照】:
·侵權行為之債指因不法行為侵害他人人身或財產權利,並致他人遭受損害而應承擔民事責任所構成之債。在這種債權債務關系中,受損害一方為債權凡加害一方為債務人。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依照法律的規定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這種債,當它含有涉外因素時,就構成了國際私法中的涉外
Ⅵ 什麼是契約之債,侵權行為之債,舉例說明
契約之債來是基於當事源人雙方的契約而產生的,契約一方違反契約的規定給另一方造成了損失,受害方就對施害方享有請求賠償損失的債權,這就是契約之債。
侵權之債是基於侵權行為產生的,施害方為一定的行為侵害了另一方的利益,受害方就有權讓施害方賠償損失,此債權就是侵權行為之債
舉例子說,甲乙兩人簽訂了契約,約定甲要在一個月之內給乙交付一噸白糖,乙交付相應的價款。但是甲並沒有在一個月之內交付白糖,這給乙的生產造成了影響,受到了損失,乙對甲所享有的債權就是契約之債
又如A、B兩個人是同事,因小矛盾A打傷了B,B所享有的對A的債權就是侵權行為之債。
契約之債是約定之債,即雙方應履行的義務是雙方通過契約的形式約定好的;侵權行為之債是法律之債,是法律規定的,如對於人身的傷害,對於財產的侵害。一般而言侵權行為之債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Ⅶ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關於涉外侵權的法律適用有何規定
我國有關侵權行為法律適用的規定:
(1)關於一般涉外侵權法律適用的原則: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當事人雙方國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國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適用當事人本國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不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發生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不作為侵權行為處理;
(2)關於特殊涉外侵權法律適用的規則:
①船舶碰撞:船舶碰撞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船舶在公海上發生碰撞的損害賠償,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同一國籍的船舶,不論碰撞發生於何地,碰撞船舶之間的損害賠償適用船旗國法律。
②航空器對地面第三人損害:民用航空器對地面第三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民用航空器在公海上空對水面第三人的損害賠償,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我國在確定一般涉外侵權行為之債的准據法遵循的原則:
(1)侵權行為地法原則。侵權行為地的法律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法律和侵權結果發生地法律。如果兩者不一致時,人民法院可以選擇適用;
(2)當事人的共同屬人法原則。這是補充原則;
(3)重疊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和法院地法原則。這是特殊原則。
(7)侵權行為之債的准據法擴展閱讀:
行為分類
(1)按構成要件分
一般侵權行為:指行為人基於過錯直接致人損害,因而適用民法上一般責任條款的行為。
特殊侵權行為:行為人雖無過錯 但依民法特別責任條款或民事特別法應承擔責任的行為 。
(2)按侵害對象分
侵害人身權行為:包括侵害他人身體和心理的行為。
(3)按致害人的人數分
單獨侵權行為:致害人僅為一人的侵權行為。
共同侵權行為:致害人為二人以上的侵權行為 致害人應負連帶的損害賠償責任。
(4)按行為性質分
積極侵權行為:指致害人以積極作為的形式致人損害的行為。
消極侵權行為:指致害人以消極不作為的形式致人損害的行為。
承擔責任
實施行為的人有過錯,或雖無過錯,但仍依法承擔民事責任。也就是說,行為人在實施某一行為時明知行為的損害後果,或者應當預見到而沒有預見到,或已預見到而輕信能夠避免。
例如,某出版社或個人明知某一作品有著作權,或者沒有確切根據地以為它沒有著作權,而未經著作權人同意就出版了該作品,這種故意或者過失就是過錯,因而具備侵權行為的一個條件。
如果某出版社在不知情和作者乙進行擔保的情況下出版作者乙的作品,而後有作者甲提出作者乙的作品是侵權產物後,出版社立即停止出版並調查核實,出版社就沒有過錯,通常僅由作者乙承擔侵權責任;
如果出版社沒有停止出版,在作者乙的作品確是侵權產物情況下,出版社就有過錯,因而與作者乙作為共同侵權行為人負連帶賠償責任。此外,如果法律明確規定行為人即使無過失,也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行為人實施的也是侵權行為。
Ⅷ 侵權之債是什麼
侵權行為之債,是指行為人不法侵害他人財產權利或人身權利而使他人遭受損害時,行為人依法應對受害人承擔責任,構成侵權行為之責。
Ⅸ 侵權之債的構成要件有哪些,哪些條件下能構成侵權之債
一、侵權之債
是指行為人不法侵害他人財產權利或人身權利而使他人遭受損害時,行專為人依法應對受害人屬承擔責任,構成侵權行為之責。
二、構成要件
第一:行為的違法性。
第二:有損害事實的存在。
第三: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第四:行為人有過錯。
三、侵權之債和合同之債的區別:
1)兩者產生的原因不同。侵權行為之債因行為侵害他人的合法民事權益的違法行為而產生。合同之債因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合法行為而產生;
(2)兩者內容不同。侵權行為之債的內容表現為:一方有請求賠償損失的權利,另一方有給予賠償的義務,是單務之債。合同之債的內容為當事人雙方約定的權利和義務,一般為雙方之債;
(3)兩者適用的法律規范不同。侵權行為之債適用侵權行為的法律規范,這類規范具有法律保護的性質和作用。合同之債適用合同法律規范,這類規范主要起促進和保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