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洛寧縣國土資源局
洛寧古稱崤地,原名永寧。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38′、東經111°8′~111°50′。東與宜陽縣接壤,南與嵩縣、欒川縣為鄰,西與盧氏縣、靈寶市相連,北與陝縣、澠池縣比肩。縣城距省會鄭州215公里,距洛陽市93公里,總面積2305.5平方公里。2009年底轄8鎮10鄉、389個行政村、3048個村民組。有漢族、回族、蒙族、滿族等10個民族,46萬人。境內地形復雜,山川原嶺皆備,山區佔69%,丘陵原區佔22.3%,川澗區佔8.7%,東西長64公里,南北寬59公里,總面積2306平方公里,占洛陽市總面積的15.2%。地貌特點為「七山二塬一分川」。洛寧歷史悠久,版圖似靈龜翹首迎曦,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倉頡造字台、洛書出處碑彰昭歷史悠久,仰韶、龍頭文化遺址凸顯底蘊厚重。
劉寶成黨組書記、局長
李智武 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孫少波 黨組成員、副局長
王紅海 黨組成員、副局長
鄭元文 黨組成員、副局長
吳紅岩 黨組成員、副局長
辛雲坤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劉寶成簡介:欒川縣三川鎮人,1965年3月出生,男,漢族,中共黨員,大學學歷。1985年8月~1990年3月,欒川縣三川鄉政府招聘幹部;1990年3月~1993年3月,任欒川縣三川鄉黨委委員(1992年7月,錄為國家幹部;1992年7月~1994年7月,任河南大學中文專業函授學習);1993年3月~1996年1月,任欒川縣三川鄉政府副鄉長;1996年1月~1997年2月,任欒川縣合峪鎮黨委副書記;1997年2月~1999年5月,任欒川縣石廟鎮黨委副書記;1999年5月~2000年5月,任欒川縣秋扒鄉黨委副書記;2000年5月~2002年1月,任欒川縣農委副主任,期間,2000年7月~2002年12月,在省委黨校法律專業函授學習;2002年1月~2004年8月,任欒川縣農機管理總站副站長;2004年8月~2008年4月,任欒川縣外貿局局長;2008年4月~2008年12月,任欒川縣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委主任;2008年12月~2009年9月,任洛寧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2009年9月至今,任洛寧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局機關設辦公室、財務股、建設用地股、政策法規股、地政地籍股、土地規劃股、礦產開發股、地質勘查股、資源與環境股、土地監察大隊一隊、土地監察大隊二隊、土地權屬信訪股、土地利用股、礦山稽查大隊一隊、礦山稽查大隊二隊、政工股(紀檢監察人事宣教)、土地開發中心、土地評估所、測繪管理股、土地儲備中心、安全股、年租金徵收辦公室22個股室,轄城郊鄉、城關鎮、回族鎮、馬店鄉、長水鄉、羅嶺鄉、上戈鎮、故縣鎮、下峪鎮、興華鎮、底張鄉、山底鄉、趙村鄉、陳吳鄉、澗口鄉、東宋鎮、河底鎮、小界鄉18個鄉(鎮)國土資源管理所,設下峪、興華、山底、陳吳、長水、崇陽、大原7個礦管站。
【土地資源】至2010年底,洛寧縣土地總面積230568.93公頃,其中耕地面積55651.37公頃(其中: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在52565公頃),佔23.8%;林地面積90899.10公頃,佔39.42%;園地面積3333.05公頃,佔1.45%;草地面積4.61公頃,佔0.001%;其他農用地14094.36公頃,佔4.55%;居民點、工礦用地10819.27公頃,佔4.69%;交通運輸、水利用地1450.39公頃,佔0.63%,其中交通用地417.72公頃,水利用地1032.66公頃;未利用地58426.66公頃,佔25.34%。
【耕地保護】2010年,進一步完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各項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五不準」和建設用地「六不批」制度,堅定不移地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確保省、市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一是組織召開了洛寧縣耕地保護工作會議,成立洛寧縣耕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二是分別與各鄉(鎮)長簽訂了2010年度耕地保護責任書,將全縣55651.37公頃耕地保有量和52565公頃的基本農田通過目標管理形式分解落實到鄉鎮,實行鄉(鎮)長負責制,縣與鄉、鄉與村、村到戶分別簽訂了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三是建立縣、鄉、村三級監管網路,建立動態巡查機制,做到了監管員、任務、責任「三落實」;四是強化宣傳,在基本農田保護區設立保護標志,在沿鄉公路、川區鄉鎮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設立大型保護標志牌,營造良好的保護耕地工作社會氛圍;五是為加大投資力度,認真落實《土地開發五年規劃》,通過土地整理和補充耕地儲備,確保了耕地佔補平衡。
【建設用地管理】2010年度,上報用地11個批次,面積250.0499公頃,其中,2010年度第一批城市建設用地2.27公頃、第二批城市建設用地33.861公頃、第三批城市建設用地徵收29.1875公頃、第四批城市建設用地33.5788公頃、第一批鄉鎮建設徵收土地7.4977公頃、第二批鄉鎮建設用地農用地轉用14.1955公頃、2010年度第三批鄉鎮建設用地未利用轉用52.8376公頃、第一批補辦城市建設用地31.3559公頃、第二批補辦城市建設用地23.8834公頃、第一批補辦鄉鎮建設徵收土地17.0991公頃、第二批補辦鄉鎮建設用地農用地轉用4.2834公頃。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2010年,洛寧縣完成縣、鄉兩級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規劃成果已通過省、市審批實施,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的完成,將為洛寧縣更好地統籌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促進洛寧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保障。
【土地整理】2010年,完成投資720萬元的東宋鄉中河堤村(土地總面積110.48公頃)和河底鎮大明村(土地總面積147.77公頃)兩個鄉鎮土地整理項目。完成2009年新增費787萬元土地整理項目施工前期所有準備工作。
【地籍管理】2010年,積極開展地籍更新調查工作,完成15個鄉鎮外業地籍更新調查和內業資料庫建設工作;全年土地登記發證30宗。
【土地二次調查】2010年,在全縣18個鄉鎮345.853395萬畝土地范圍內繼續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完成了全縣農村土地調查及資料庫建設工作;完成了全縣基本農田調查上圖工作。2010年6月13日,洛寧縣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通過市級預檢。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2010年,依照法律程序供地12宗,共計面積260.962公頃,收取出讓金1.8119億元。其中,掛牌出讓7宗,面積11.2593公頃,收取出讓金3998.25萬元;協議出讓1宗國有建設用地,規劃用途為采礦用地,面積235.3333公頃,收取出讓金1.4121億元,劃撥用地4宗,面積14.3694公頃。
【衛片執法檢查】2010年,洛寧縣土地衛片執法檢查涉及12個圖斑、14宗地,總面積250.1畝,其中新增佔用耕地143.1畝。經過實地核查,14宗中7宗為合法用地,佔地156.46畝,其中耕地138.9畝;2宗為違法用地,佔地23.4畝,其中耕地4.2畝;5宗為實地偽變化(農業結構調整或地貌發生變化,不屬新增建設用地),佔地70.24畝。洛寧縣對2宗違法用地及時進行了糾正,收回違法用地19.2畝,補辦用地手續4.2畝。洛寧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衛片執法檢查工作,組織國土、城建、公安、法院等有關部門50多人,出動大型機械兩台,依法對東關萬基新型建材廠違法佔用的15.15畝耕地上的所有建築物和其他設施進行強制拆除,並恢復耕種條件,使洛寧縣違法佔用耕地面積佔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耕地面積比例下將為2.94%。
【礦產資源】洛寧縣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各類礦產25種。金屬礦產有金、銀、鉛、鋅、鐵、鉬等12種。其中金儲量:礦石量746.32萬噸,金屬量46.35噸;銀鉛儲量:礦產量597.32萬噸,金屬量銀1094.45噸,鉛316400.15噸;鋅儲量:金屬量37778.84噸,金、銀礦產儲量在河南全省儲量中均占重要地位,已探明大型金礦床1處,中型金礦床3處;大型銀礦床1處,中型銀礦床1處。全縣共有礦山企業20家(有采礦證),礦區總面積114.7537平方公里;共有勘查區45個,總面積408.78平方公里。
【礦山資源整合】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依法辦礦、有償有序、合理布局、優化配置、集約高效」的原則,充分結合洛寧縣礦產資源布局狀況,開展全縣礦產資源整合,完成洛寧縣礦產資源整合方案編制工作,使全縣礦產資源配置更加科學合理。被市局授予「礦產資源整合工作先進單位」。
【礦業秩序整頓】2010年,以理順秩序,規范開發、持續發展為目標,堅持加強監管與嚴厲打擊並重,繼續深入開展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治理整頓,對礦山秩序的規范管理常抓不懈,對44個勘查區、21個采礦區及非法采礦點進行全面整治,取締無證開采洞口20餘個,拆除工棚46個,遣返工人200餘人次,有效化解了一批礦權糾紛,進一步規范了全縣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建立礦業秩序和礦山安全監督員制度,各礦管站在礦山企業派駐駐礦員,在礦產資源較多的鄉、村設立了監督員,形成了縣、鄉、村、礦四級聯動的監督管理網路,有序依法開采,維護了礦山安全。
【采礦權管理】2010年,根據洛陽市國土資源局文件精神,結合洛寧縣現有礦權人的實際情況,對全縣21個采礦證實施了年檢工作;同時,對礦山實行儲量動態管理,有效預防了企業越界開采等違法現象的發生。
【地質勘查管理】全縣有45個勘查區,涉及金、銀鉛、銅、鉬等礦種。為規范探礦權人的勘查行為,洛寧縣結合本地實際,採取相應措施,加強探礦權的監督管理:一是實行探礦權人勘查實施方案備案制;二是向各勘探區派駐監督員,對勘探工作進行全程監督;三是強化礦山稽查,從嚴查處以采代探、圈而不探、非法轉讓探礦權和越界探礦等違法行為;四是加強勘查區內地質災害隱患排除和治理工作,確保礦山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地質災害防治】2010年,認真編制《2010年洛寧縣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建立和完善各項制度,健全領導機構,成立縣應急處置指揮部,建立完善了縣、鄉、村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嚴格落實汛期值班、巡查、監控等制度,全年無地質災害發生。
【地質環境治理】2010年,指導18個采礦企業完成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工作;完成虎溝金礦、吉家窪金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神靈寨地質公園環境保護項目施工任務。
【執法監察】為維護土地市場秩序,不斷加大土地動態巡查力度,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動態巡查機制,制訂了切實可行的國土資源動態巡查方案,建立土地執法發現機制、制止機制、部門聯動機制,嚴格執法、嚴格管理,力爭把違法用地消滅在萌芽狀態。2010年度,立案查處各類違法案件25起,下達處罰決定25起,結案率達95%。
【信訪穩定】2010年,全年接待來信來訪群眾140餘人次,處理信訪案件19起,結案率98%,做到事事有答復、件件有迴音,全年有效控制了涉土、涉礦方面赴京、赴省和集體上訪案件,被省國土資源廳授予「信訪工作先進單位」。
【政務信息】2010年,洛寧國土資源局政務信息采編水平明顯提高,全年采編上報各類政務信息170餘篇,完成調研報告12篇,其中《洛寧縣保護和利用土地資源的調查與思考》一文在河南省《縣域經濟》上發表,被洛陽市國土資源局授予「政務信息工作先進單位」。
【精神文明建設】2010年,洛寧縣國土資源局堅持把「內練素質,外樹形象」貫穿於各項工作全過程,建立完善了工作台賬,設立了榮譽室、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等,開展爭創先進股室、關愛空巢老人、向玉樹災區獻愛心、青年自願者服務等文明單位創建主題活動,全面提升幹部職工文明程度,被洛陽市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單位」。
(韋天虎)
B. 中原區國土資源局
中原區位於鄭州市區西部,是鄭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所在地,素有「鄭州西大門」之稱;轄區總面積97.1平方公里,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總人口57萬,下轄12個街道辦事處。
魏瑞民 黨組書記、局長
蔣全奇 黨組成員、副局長
馬文成 黨組成員、副局長
李宇靜 黨組成員、副局長
韓衛強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胡新保 黨組成員、副局長
胡立紅 黨組成員、副局長
魏瑞民簡介:1964年4月生,1981年7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大專學歷。1981年7月~1982年3月,空軍第一預備學校學員;1982年3月~1984年7月,空軍第十二飛行學院學員;1984年7月~1986年8月,空軍98團副連職飛行員;1986年8月~1987年10月,空軍130團正連職飛行員;1987年10月~1989年6月,空軍97團副營職飛行員;1989年6月~1993年6月,空軍97團飛行中隊長;1993年6月~1995年6月,空軍97團正營職中隊長;1995年6月~1998年3月,空軍97團副團職副大隊長;1998年3月~2001年6月,空軍97團副團職副參謀長;2001年6月~2002年1月,空軍97團正團職副參謀長;2002年1月~2003年10月,空軍33師副參謀長;2003年10月~2007年11月,任中原區國土資源局副局長;2007年11月~2009年9月任中原區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2009年9月至今任中原區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中原區國土資源局是主管全區國土資源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區政府職能部門和行政執法部門。1987年7月,成立中原區土地管理辦公室,屬區政府管理土地的職能部門,編制10人;鄉內設土地管理所,村設兼職土地管理員,實行區、鄉、村三級土地管理體系。1989年4月,區土地辦公室更名為區土地管理局,局內設1室3科,即辦公室、地政地籍科、建設征地科、監察科。2002年1月,區土地管理局更名為區國土資源局。現內設辦公室、人勞計財科、建設用地科、地政地籍科、政策法規科、監察科、規劃測繪科、地礦耕保科、信訪科9個科室;轄中原區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大隊、須水國土資源所。
【土地資源概況】全區土地總面積146859.5畝,其中農用地42038.0畝(其中耕地30236.0畝),建設用地99063.6畝,未利用地5757.9畝。
【基本農田保護】嚴守基本農田「紅線」,建立健全了區、鄉、村、組四級保護網路,加大定期分級巡查力度,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台賬。全區現有區級基本農田公示欄1座,鄉級基本農田公示欄2座,村級公示欄10座,地塊級保護牌196塊,確保了全區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在目標任務內。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根據上級規劃修編的工作安排,將新一輪規劃修編主要控制指標落實到位,經全市規劃修編專家評審組多次論證,2010年5月,中原區須水鎮、航海西路街道兩個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鄭州市政府批准實施。
【服務重點工程】緊緊圍繞重點工程建設特別是跨越式重點項目建設,充分發揮職能優勢,貼身全程服務。鄭州紡織產業園內的光大紡織印染廠、泰陽紡織器材廠、省第一紡織器材廠等項目用地已完成「招拍掛」,在完善相關費用後進行登記發證;紡織產業園項目用地正在修訂規劃設計條件,完善後進行土地掛牌;朱屯村「城中村」改造項目正在積極協調國有農用地轉用指標和耕地佔補平衡指標。
【第二次土地調查】全區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特別是「第二次土地調查決戰年」開展以來,各項工作在全市統一部署下扎實有序推進。中原區按照上級要求緊鑼密鼓做好第二次土地調查的收尾和成果驗收的各項准備工作,確保盡快完成全區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為中原區跨越式發展提供翔實數據。
【地質災害防治】根據汛期特點,結合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及早行動,組織專人對地質災害隱患進行了詳細排查,確定4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須水鎮3處,航西辦事處1處)。同時,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和救災應急預案,並發放了防災明白卡和防災避險卡50餘份,維護和加固了4處防災警示牌,落實防災責任制及檢測責任人,並建立完善了四級救災工作機制和網路,充分做好了各項防範工作。2010年全區未發生地質災害事故。
【登記發證工作】繼續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進城鎮住房登記發證工作,共發證3136戶,其中新登記發證1635戶,辦理過戶1501戶,並針對老弱病殘人員實行送證上門5次,辦理宅基地登記發證59宗。
【基層國土資源所建設】根據省國土資源廳和鄭州市國土資源局關於開展基層所規范化建設活動的要求,中原區國土資源局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從明確工作職責、完善硬體設施、強化軟體建設、建立培訓機制和加強全面監督等方面入手,積極穩妥推進基層所建設,基本實現了「機構設置規范、名稱標識統一、辦公設施完善、人員編制落實、經費保障到位、管理制度配套、工作紀律嚴明、綜合素質優良、基層群眾滿意」的標准。積極抓好基層國土資源協管員隊伍建設,對全區31名國土資源協管員進行專項培訓教育,特別是在進一步明確了其在加強土地執法巡查、協助做好基層國土資源信訪穩定和宅基地審批等方面職責後,整體作用發揮明顯增強。
【執法監察】2010年,毫不鬆懈地加強對違法用地查處力度,共處理各類土地違法案件89宗,已全部立案,其中已下達行政處罰決定的89宗,涉及土地面積551.41畝。同時,加強移送、移交力度,向中原區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案件十批次,共184宗;向鄭州市財政局公物倉申請移送罰沒建築物14宗,向中原區財政局申請移送罰沒建築物23宗;對涉嫌國土資源犯罪案件符合移送條件的進行了移送,向公安部門刑事移送4人;涉嫌國土資源犯罪案件已向鄭州市國土資源局申請鑒定土地破壞程度的案件共14宗。進一步完善多部門聯動機制,2010年向區政府、區政法委、區紀委、區檢察院和相關職能部門報告及發函共69件,上下聯動多部門聯合執法,共同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0年新佔地與往年相比違法佔地的宗數和面積分別下降了90%和92%。
【衛片執法檢查】全面開展全區第十次(2009年)衛片執法檢查工作。經核查:第十次(2009年)國家衛星遙感監測系統在我區共拍攝到24塊變化圖斑,涉及土地面積212.7畝,涉及宗地24宗。其中,合法用地圖斑10塊,宗地數10宗,面積51.4畝,宅基地群9塊(84戶),涉及石武鐵路搬遷的7塊(72戶);實地偽變化14塊,宗地數14宗,面積161.3畝,違法佔用耕地面積佔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耕地面積比例為0。順利通過上級部門的檢查驗收,高質量地完成這次土地衛片執法的各項工作任務。
【信訪工作】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年活動」為抓手,積極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對重大不穩定因素,實行領導包案。同時,提高信訪工作接待質量,嚴把結案質量關,明確到人,直至問題解決。2010年共接待人民群眾來信來訪85起170餘人次,信訪總量與去年相比分別下降29%和22%。今年共立案38起,目前已結案33起,其餘案件正在調查處理,按期結案率達90%以上。其中,全國人大轉辦2起,國土部轉辦7起,國家信訪局轉辦1起,市國土局轉辦3起,區信訪局轉辦17起,自立案8起,辦理的信訪案件申請復查的有3起。另外,共接待並解答來局對相關業務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咨詢100餘人次。
(劉永剛)
C. 國土資源部關於切實做好征地坼遷管理工作的緊急通知。《2011》72號文件
國土資電發〔〕7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局:
近期,各地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建設中,一些地方因征地拆遷引發的惡性事件時有發生,社會反響強烈。為嚴格規范征地拆遷管理、堅決防範查處強征強拆等違法行為,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現就有關事項緊急通知如下: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規定要求
做好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關系國家經濟建設發展、農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社會和諧穩定,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2010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進一步嚴格征地拆遷管理工作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緊急通知》(國辦發明電〔2010〕15號),強調征地拆遷要嚴格執行有關規定,堅決糾正違法違規征地拆遷行為。2011年3月,中紀委辦公廳下發《關於加強監督檢查進一步規范征地拆遷行為的通知》(中紀辦發〔2011〕8號),要求加強對征地拆遷政策規定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特別是國務院頒發《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以來,進一步增強了廣大幹部群眾依法依規做好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拆遷的自覺性。但是,各地在加快發展中,用地需求猛增,土地徵收拆遷任務加重,因各種原因引發的違法違規土地徵收拆遷行為,有增加趨勢。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從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認真領會並貫徹落實好中央一系列規定要求,一把手親自抓。要配合政府和有關部門,從本省(區、市)實際情況出發,完善征地拆遷補償安置的政策措施;督促市、縣政府切實履行「對征地拆遷管理工作負總責」的責任,加強對各地征地拆遷工作的指導監督,切實做好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
二、嚴格征地拆遷管理,維護被征地農民利益
部《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96號)中對提高征地補償標准、採取多元安置途徑、做好農民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工作、規范征地程序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在征地拆遷中要認真執行,加強管理。實施征地拆遷,必須在政府的統一組織領導下依法規范進行。征地中拆遷農民房屋要給予合理補償,並因地制宜採取遷建安置、貨幣安置或實物補償等多種安置方式,妥善解決好農戶生產生活用房問題。要嚴格履行規定程序,征地前及時組織征地公告,並就征地補償安置標准和政策徵求群眾意見。群眾有意見的,要認真反復做好政策宣傳解釋和群眾思想疏導工作,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不得強行實施征地拆遷;對於群眾提出的合理要求,必須妥善予以解決。征地經依法批准後,要依法規范實施,確保征地補償費用及時足額支付到位,防止出現拖欠、截留、挪用問題。
三、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妥善處理征地拆遷突發事件
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建立健全征地拆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認真做好征地拆遷中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在征地拆遷前,要分析評估易引發不穩定風險的環節和因素,提出預防和化解不穩定風險的對策措施。征地拆遷實施中要加強監管,及時發現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做好有關溝通協調工作,做到早發現、早處理,避免矛盾積累激化。要建立應急預案,對征地拆遷突發事件,要及時分析原因,主動向政府報告,積極採取措施妥善解決,防止簡單粗暴壓制群眾,引發惡性和群體性事件。要積極探索創新土地徵收拆遷中做好宣傳引導、化解不同意見及組織實施的有效途徑和辦法,認真做好征地拆遷群眾信訪工作,深入到問題反映較多的地方去接訪、下訪,主動傾聽群眾訴求,及時改進工作,把問題解決在初始階段。
四、開展全面檢查,堅決糾正違法違規征地拆遷行為
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迅速組織,對本省(區、市)內各項建設正在實施的征地拆遷開展一次全面自查自糾,重點檢查征地拆遷程序是否嚴格規范、補償標準是否符合規定要求、安置是否落實,是否存在違法違規強制征地拆遷行為等。對發現存在程序不合法、補償不到位、被拆遷人居住條件未得到保障或違法違規強制征地拆遷等行為的,必須立即予以制止,並採取有力措施進行整改,整改到位前,不得繼續實施征地拆遷。對發現的違法違規征地拆遷行為,要依法依規嚴肅查處。
各省(區、市)要認真按照本通知規定要求,在全面梳理的基礎上抓緊完善和落實征地拆遷相關制度規定,有關完善落實情況連同全面檢查整改結果匯總形成報告,於2011年7月底前報部。
D. 滑縣國土資源局
滑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衛河東岸的黃河古道上,行政隸屬安陽市。介於東經114°23′30″~114°58′3″0和北緯35°12′45″~35°40′20″之間。東西長51公里,南北寬44公里,面積為1814平方公里。縣城道口鎮南距省會鄭州市153公里,北距安陽市70公里,東北距濮陽市53公里,西南距新鄉市70公里,西北距鶴壁市新區25公里。滑縣之名始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於「滑」,蓋因滑台城而得名。《重修滑縣志》記載:「周公次八子伯爵封於滑,為滑伯。」滑伯本姬姓,後裔改為滑氏。《元和志》雲:「滑氏為壘,後人增以為城,臨河有台,故曰滑台城。」全縣轄10鎮12鄉和1個省級示範產業集聚區(滑縣產業集聚區),1019個行政村,總人口1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3萬人。滑縣屬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省直管縣、省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滑縣素有「豫北糧倉」之稱,糧食總產量連續19年居河南省第一位,2003年至2010年連續八年蟬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榮譽稱號。
王樹盛 黨組副書記、局長
張東迎 黨組書記、副局長
祁同民 黨組成員、副局長
張秀江 黨組成員、副局長
趙忠波 黨組成員、副局長
李艷霞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女)
胡志剛 黨組成員、副主任科員
王樹盛簡介:河南省滑縣人,漢族,本科學歷,中共黨員。1986年6月~1988年12月,在滑縣上官鎮政府工作,任蘭旗屯站副站長、鎮團委書記;1988年12月~1999年10月,先後任滑縣土地管理局監察隊副隊長、用地審批股副股長、辦公室主任;1999年10月~2002年10月,任滑縣土地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2002年10月~2007年3月,任滑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黨組成員、黨組副書記;2007年3月至今,任滑縣國土資源局黨組副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滑縣國土資源局現有幹部職工172人。機關內設辦公室、行政科、財務科、信訪科、法規科、地政地籍科、用地審批科、規劃科、耕保科、測繪科、礦產資源科、地產管理中心12個科室;下轄土地監察大隊、土地儲備中心、土地整理中心3個直屬事業單位。全縣設道口、城關、白道口、四間房、留固、八里營、趙營、大寨、桑村、老廟、萬古、高平、上官、老店、慈周寨、瓦崗寨、焦虎、牛屯、半坡店、王莊、小鋪22個國土資源所。
【土地資源】滑縣全境為古黃河沖積平原,地表平坦,起伏不大,總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全縣總面積1814平方公里。截止2010年底,耕地面積13318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71.66%,其中,基本農田117550公頃,林地4648.83公頃,園地359.46公頃,建設用地28267.49公頃,其他農用地471.28公頃,交通運輸用地3468.24公頃,水利設施用地1576.18公頃,未利用地5955.03公頃。土壤類型分為潮土和風沙土兩大類,潮土面積佔全縣土壤總面積的97%,風沙土面積占土壤總面積3%。
【礦產資源】滑縣礦產資源比較匱乏,除在地下發現少量油氣資源和埋藏在2000米以下目前尚不具備開采價值的煤炭資源外,還有原黃河古道埋藏的少量河沙及用於燒磚瓦的黏土,後兩種資源已禁止開采。
【耕地保護】為切實保護好耕地特別是保護好117550公頃基本農田,滑縣國土資源局以簽訂責任狀的形式全面落實到鄉、村與地塊,明確責任人、保護范圍、保護措施和保護責任,基本農田保護實行了縣對鄉、鄉對村、村對組三級責任目標制度,並在大廣高速、全縣重要地段、顯著位置設立了35個大型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標牌,基本農田保護區都設立了基本農田保護標志,同時利用「4·22地球日」和「6·25土地日」發放宣傳資料、出動宣傳車、播放專題片、懸掛宣傳橫幅等形式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宣傳力度。全年實施補充耕地166.2991公頃,全縣基本農田面積連續12年實現占補平衡有餘。
【建設用地管理】2010年,滑縣國土資源局上報建設用地8個批次和2個掛鉤批次,面積共437.0713公頃;依法供應國有土地6宗,面積315.14畝,總成交價款13645萬元;完成地價評估30宗,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192宗、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23宗,抵押金額5015.3萬元,有效地服務和保障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2010年5月13日,《滑縣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安陽市人民政府批復。按照滑縣村鎮建設指揮部的工作要求,對全縣的集鎮、農村社區也進行了土地利用規劃調整,用規劃指導農民逐步向小城鎮、中心村和社區集中居住,逐漸扭轉農村住宅用地粗放的現象,為新農村建設、農村居民點遷並和村莊整治等建設用地創造條件。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2010年,滑縣國土資源局積極推廣標准化廠房建設,明確在滑縣產業集聚區范圍內的所有建設項目,一律實行標准化廠房建設,從源頭上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二期投資建設的42套標准化廠房已竣工投產;盤活存量土地,加大「城中村」改造步伐,向空中要土地資源,實施了原縣醫葯公司的酒店、原東關村傢具市場的小商品城、原公路局的高層住宅等建設項目。
【土地開發整理】2010年,滑縣國土資源局完成了國家投資滑縣趙營鄉、八里營鄉和產業集聚區3個整理項目的建設,建設總規模3587.59公頃,新增耕地153.17公頃;2010年9月26日、27日,安陽市國土資源局組織專家對上述3個整理項目進行了初驗。自籌資金374.18萬元實施的滑縣城關鎮三里庄、蘇庄土地整理項目現已全面竣工並通過驗收。
【土地收購儲備】2010年,滑縣國土資源局共收購儲備國有建設用地5宗,面積315.14畝,其中新增國有建設用地1宗,面積236.12畝;存量國有建設用地4宗,面積79.02畝。全年出讓國有建設用地315.14畝,其中掛牌出讓四宗,面積236.12畝,成交價款4445萬元;拍賣出讓兩宗,面積79.02畝,成交價款9200萬元。
【地籍管理】2010年,滑縣國土資源局對全縣土地變更調查工作進行了數據復審、匯總和上報,建立地政地籍資料庫,實現地籍管理信息化。在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權屬調查的基礎上,建立了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並全面完成了基本農田調查上圖及建庫工作,做好國家驗收准備。
【土地確權登記】2010年,滑縣國土資源局共辦理土地證909份,其中國有土地使用證531份,集體土地使用證378份,同時做好土地權屬糾紛調處工作,切實保障土地權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尊嚴。
【測繪管理】2010年9月,滑縣國土資源局起草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全縣測繪工作的意見》;完成產業集聚區等3000畝掛鉤項目的勘測定界;對全縣具備測繪資質的3個單位進行了資質復審換證工作;啟用全市唯一的D級GPS控制網成果。
【地質災害防治】2010年,滑縣國土資源局起草出台了《滑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安全生產宣傳月集中時間進行科普版面宣傳。對全縣5處10個點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重新進行排查,填制「防災明白卡」並在嚴重隱患點設立「地質災害隱患警示牌」。
【執法監察】2010年,滑縣國土資源局共查處各類國土資源違法案件55起,其中立案19起,結案17起,涉及土地面積8.17公頃,制止36起,挽回經濟損失58餘萬元,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15起,有效遏制了土地違法違規案件的發生,並按期完成上級機關交辦、信訪部門、「12336」國土資源舉報電話轉辦的土地違法案件28起。
【信訪工作】2010年,滑縣國土資源局起草並出台了《信訪工作責任追究暫行規定》、《關於黨政領導幹部定期接待群眾來訪的實施意見》、《關於上海世博會期間處置突出事件應急預案》、《關於加強基層所信訪工作例會的通知》等信訪工作制度,並相繼成立了「社情民意調研委員會」、「重大決策事項信訪評估小組」。全年共接待群眾來訪23次、33人,同期相比接訪量下降66.7%;共立案24起(縣群工部交辦20件,市局交辦4件),立案率100%,按期結案率100%。2010年被河南省國土資源廳評為「2010年度全省國土資源系統信訪工作先進單位」,被安陽市委、市政府授予「2010年度全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
【省級文明單位創建】2010年11月,滑縣國土資源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稱號。
(張自磊)
E. 《關於進一步嚴格征地拆遷管理工作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緊急通知》。全文哪裡有下載,謝謝
國辦發明電(2010)15號 中機發5668號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嚴格征地拆遷管理工作
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緊急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近期,一些地區在農村征地和房屋拆遷(以下簡稱「征地拆遷)中,相繼發生多起致人死傷事件,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十分惡劣。國務院領導同志高度重視,批示要求做好有關工作。為保護群眾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嚴厲打擊犯罪行為,進一步加強征地拆遷管理,經國務院同意,現將有關事項緊急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做好征地拆遷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
征地拆遷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明確要求堅決制止亂占濫用耕地,嚴格城鎮房屋拆遷管理,堅決糾正侵害人民群眾利益的問題,切實維護社會穩定。進一步加強征地拆遷管理,妥善處理城市發展和征地拆遷的關系,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各地區、各部門一定要充分認識做好這項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端正城鄉建設的指導思想,嚴格執行國家關於征地拆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嚴格履行有關程序,堅決制止和糾正違法違規強制征地拆遷行為。要改進工作作風,完善工作機制,下大力氣化解征地拆遷中的矛盾糾紛,妥善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維護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和社會和諧穩定。
二、嚴格執行農村征地程序,做好征地補償工作
徵收集體土地,必須在政府的統一組織和領導下依法規范有序開展。征地前要及時進行公告,徵求群眾意見;對於群眾提出的合理要求,必須妥善予以解決,不得強行實施征地。要嚴格執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公布實施的征地補償標准。尚未按照有關規定公布實施新的征地朴償標準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必須於20lO年6月底前公布實施;已經公布實施但標准偏低的,必須盡快調整提高。要加強對征地實施過程的監管,確保征地補償費用及時足額支付到位,防止出現拖欠、截留、挪用等問題。征地涉及拆遷農民住房的,必須先安置後拆遷,妥善解決好被征地農戶的居住問題,切實做到被征地拆遷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涉及征地拆遷的,要帶頭嚴格執行規定程序和補償標准。
三、控制城鎮房屋拆遷規模,依法依規拆遷
城鎮房屋拆遷,必須嚴格依法規范進行,必須充分尊重被拆遷人選擇產權調換、貨幣補償等方面的意願。立項前要組織專家論證,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特別是被拆遷人的意見,並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要控制拆遷規模,對於沒有經過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或群眾意見較大的項目,一律不得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要嚴格控制行政強制拆遷的數量,實施行政強制拆遷要嚴格執行相關程序,並報請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程序不合法、補償不到位、被拆遷人居住條件未得到保障以及未制定應急預案的,一律不得實施強制拆遷。
四、強化監督管理,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各地要立即對所有徵地拆遷項目組織開展一次全面排查清理,重點檢查征地程序是否合法、拆遷行為是否規范,補償安置是否合理、保障政革是否落實等情況,限期整改排查清理中發現的各種問題。對採取停水、停電、阻斷交通等野蠻手段逼迫搬遷,以及採取「株連式拆遷」和「突擊拆遷」等方式違法強制拆遷的,要嚴格追究有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責任。因暴力拆遷和征地造成人員傷亡或嚴重財產損失的,公安機關要加大辦案力度,盡快查清事實,依法嚴厲懲處犯罪分子。對因工作不力引發征地拆遷惡性事件、大規模群體性上訪事件,以及存在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要追究有關領導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構成犯罪的,要依法嚴厲追究刑事責任。對隨意動用公安民警參與強制征地拆遷造成嚴重後果的,要嚴肅追究有關黨政領導的責任。
五、健全工作機制,及時化解矛盾糾紛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嚴格按照信訪評估到位、審批程序到位、政策公開到位、補償安置到位的要求,建立健全征地拆遷信息溝通與協作機制,及時掌握和化解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防止矛盾積累激化。要健全征地拆遷信訪工作責任制,加快建立上下貫通的信訪信息系統,積極探索征地拆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採取各種有效方式做好群眾思想工作,防止簡單粗暴壓制群眾,避免困征地拆遷問題引發新的上訪事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深入到問題較多的地方去接訪、下訪,主動傾聽群眾訴求,把問題解決在初始階段。各地要加強形勢分析與研判,一旦發生惡性事件,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做好穩控工作,防止事態擴大。要加強和改進宣傳工作,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和引導的重要作用。
六、加強協調配合,強化工作責任。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做好征地折遷管理工作作為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自容,列入近期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加強對征地拆遷工作的管理和監督,切實加強對征地拆遷規模的總量調控,防止和糾正大拆大建。市、縣人民政府對征地拆遷管理工作負總責,要明確政府分管負責人的責任,對出現群體性事件的,市、縣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要親臨現場做好相關工作。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密切配合,加強對各地征地拆遷工作的指導監督,聯合查處典型案例,研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及時向國務院報告重要情況。
各省、自站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在2010年8月底前將落實本通知情況報國務院,同時抄送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土資源部。
國務院辦公廳
2010年5月15日
F. 關於土地問題中的先征後補這個政策有法律依據么
關於土地問題中的先征後補的做法不是我國的政策,這種做法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內。
根據我國《容物權法》第四條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因此對土地先征後補的做法,實際上就是侵犯了物權。
針對拆遷中出現的社會矛盾,國務院辦公廳為此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對於程序不合法、補償不到位、被拆遷人居住條件未得到保障以及未制訂應急預案的,一律不得實施強制拆遷。因工作不力引發征地拆遷惡性事件,有關領導和直接責任人將被追究責任。」國土部亦發出通知,要求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力圖防止和減少新的征地拆遷矛盾。
G. 西榮村的土地承包糾紛事件
西榮村 村民因土地二輪承包問題不斷赴省並來開發區上訪,引發不穩定因素。對此,黨工委、管委會極為重視,多次召開會議進行研究部署,並於近期由包案領導組織成立調處穩控工作組,及時進村入戶開展調處工作。為了保證西榮村因土地承包問題發生重大信訪事件時能夠及時、高效、有序地開展工作,提高信訪工作的應急反應能力和處理突發事件的水平,特製定本方案。
一、事件情況
1984年西榮村進行了第一輪土地承包,共有土地4857畝,其中,林地40畝、機動地40畝、其他用地324畝,共向338戶農戶發包土地4453畝(責任田3722畝、自留地731畝)。根據當時土地使用證發放登記表該承包期從1984年12月3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止。該登記表上至2007年都未反映出有土地流轉的變更記載情況。
1991年西榮村與村民簽訂一份土地承包合同,共涉及441戶村民,4315畝土地。其中,涉及新遷戶44戶,土地面積452.69畝;老戶367畝,土地面積3862.31畝。在1991年農戶自行土地流轉涉及334戶,其中,老戶290戶,新遷戶44戶。土地自行流轉的農戶占簽訂合同戶的81.27%。
2007年西榮村共補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478戶,涉及土地面積4412畝。
二、工作原則
為了維護當前全國「兩會」期間的穩定,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為迎接北京奧運創造一個平安祥和的局面,在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統一領導和指揮下,加強領導、重點穩控、緊急處置、統一協調、服從全局。
三、組織體系
西榮村土地二輪承包糾紛的包案領導為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張林濤。社管處成立西榮村信訪問題領導組。
組 長:張林濤
副組長:任欽、智建福
成 員:信訪、農經、社管、法制、公安、土地等部門相關工作人員
由鄭志鋼帶領工作組成員駐村工作。
四、制度保障
1、工作組要認真研究西榮村村民反映的土地承包問題的新情況、新問題及建議,明確信訪問題的重點部位並組織力量深入農戶進行調查。
2、轉變工作方法,要領導包案、社管處包村、村幹部包戶,明確責任、落實到任。要深入農戶,廣泛宣傳黨的土地承包政策,講解有關法律,做群眾耐心細致的工作。要傾聽群眾呼聲,摸清潛在的上訪苗頭,有針對性的解決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3、堅持信息通報、預測排查制度,隊群眾反映的問題及時研究解決辦法,認真化解出現的上訪苗頭。
五、應急措施
發生重大信訪苗頭或事件發生後,啟動本預案,並開展以下工作:
1、立即召開領導小組會議,通報上訪情況和接訪情況,分析研究可能出現的重大問題及對策。
2、立即將上訪情況和接訪情況向開發區領導報告。
3、對已發生的群眾集體上訪,一定要認真對待,做到有訪必接,防止矛盾激化,把上訪群眾穩定在當地。
4、如遇突發上訪事件,通知各相關人員,根據職責和任務,在第一時間立即趕到上訪現場做好耐心細致的疏導工作,赴京、赴省上訪的,由責任人以及當地的工作人員進行疏導,並做好思想工作,安全帶回。
5、對問題復雜、規模較大的集體上訪,有關領導一定要親自出面做工作,及時提出處理意見。
6、對多年上訪的老戶,堅持屬地管理原則,採取請上來或走下去的方法,相關包戶村幹部想方設法把他們穩定在當地。
7、對違法上訪、涉路安全、情節惡劣的組織者及相關人員,必要時由公安部門配合,採取法律手段及時制止。
8、在出現突發事件嚴重時,應同時啟動以下三項應急預案:《信訪突發事件處置應急預案》(晉開信【2007】5號)、《晉中經濟開發區預防和處置涉路突發性事件的工作預案》(晉開管辦發【2008】18號)及《晉中經濟開發區大規模群體性事件應急預案》(晉開管辦發【2008】16號)
六、通信保障
工作組全體成員行動電話要保證24小時暢通,值班電話要堅持24小時有人接聽,隨時掌握各方面信息並上傳下達。
H. 哪裡有《關於進一步嚴格征地拆遷管理工作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緊急通知》
國辦發明電(2010)15號 中機發5668號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嚴格征地拆遷管理工作
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緊急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近期,一些地區在農村征地和房屋拆遷(以下簡稱「征地拆遷)中,相繼發生多起致人死傷事件,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十分惡劣。國務院領導同志高度重視,批示要求做好有關工作。為保護群眾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嚴厲打擊犯罪行為,進一步加強征地拆遷管理,經國務院同意,現將有關事項緊急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做好征地拆遷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
征地拆遷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明確要求堅決制止亂占濫用耕地,嚴格城鎮房屋拆遷管理,堅決糾正侵害人民群眾利益的問題,切實維護社會穩定。進一步加強征地拆遷管理,妥善處理城市發展和征地拆遷的關系,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各地區、各部門一定要充分認識做好這項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端正城鄉建設的指導思想,嚴格執行國家關於征地拆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嚴格履行有關程序,堅決制止和糾正違法違規強制征地拆遷行為。要改進工作作風,完善工作機制,下大力氣化解征地拆遷中的矛盾糾紛,妥善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維護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和社會和諧穩定。
二、嚴格執行農村征地程序,做好征地補償工作
徵收集體土地,必須在政府的統一組織和領導下依法規范有序開展。征地前要及時進行公告,徵求群眾意見;對於群眾提出的合理要求,必須妥善予以解決,不得強行實施征地。要嚴格執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公布實施的征地補償標准。尚未按照有關規定公布實施新的征地朴償標準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必須於20lO年6月底前公布實施;已經公布實施但標准偏低的,必須盡快調整提高。要加強對征地實施過程的監管,確保征地補償費用及時足額支付到位,防止出現拖欠、截留、挪用等問題。征地涉及拆遷農民住房的,必須先安置後拆遷,妥善解決好被征地農戶的居住問題,切實做到被征地拆遷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涉及征地拆遷的,要帶頭嚴格執行規定程序和補償標准。
三、控制城鎮房屋拆遷規模,依法依規拆遷
城鎮房屋拆遷,必須嚴格依法規范進行,必須充分尊重被拆遷人選擇產權調換、貨幣補償等方面的意願。立項前要組織專家論證,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特別是被拆遷人的意見,並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要控制拆遷規模,對於沒有經過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或群眾意見較大的項目,一律不得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要嚴格控制行政強制拆遷的數量,實施行政強制拆遷要嚴格執行相關程序,並報請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程序不合法、補償不到位、被拆遷人居住條件未得到保障以及未制定應急預案的,一律不得實施強制拆遷。
四、強化監督管理,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各地要立即對所有徵地拆遷項目組織開展一次全面排查清理,重點檢查征地程序是否合法、拆遷行為是否規范,補償安置是否合理、保障政革是否落實等情況,限期整改排查清理中發現的各種問題。對採取停水、停電、阻斷交通等野蠻手段逼迫搬遷,以及採取「株連式拆遷」和「突擊拆遷」等方式違法強制拆遷的,要嚴格追究有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責任。因暴力拆遷和征地造成人員傷亡或嚴重財產損失的,公安機關要加大辦案力度,盡快查清事實,依法嚴厲懲處犯罪分子。對因工作不力引發征地拆遷惡性事件、大規模群體性上訪事件,以及存在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要追究有關領導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構成犯罪的,要依法嚴厲追究刑事責任。對隨意動用公安民警參與強制征地拆遷造成嚴重後果的,要嚴肅追究有關黨政領導的責任。
五、健全工作機制,及時化解矛盾糾紛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嚴格按照信訪評估到位、審批程序到位、政策公開到位、補償安置到位的要求,建立健全征地拆遷信息溝通與協作機制,及時掌握和化解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防止矛盾積累激化。要健全征地拆遷信訪工作責任制,加快建立上下貫通的信訪信息系統,積極探索征地拆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採取各種有效方式做好群眾思想工作,防止簡單粗暴壓制群眾,避免困征地拆遷問題引發新的上訪事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深入到問題較多的地方去接訪、下訪,主動傾聽群眾訴求,把問題解決在初始階段。各地要加強形勢分析與研判,一旦發生惡性事件,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做好穩控工作,防止事態擴大。要加強和改進宣傳工作,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和引導的重要作用。
六、加強協調配合,強化工作責任。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做好征地折遷管理工作作為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自容,列入近期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加強對征地拆遷工作的管理和監督,切實加強對征地拆遷規模的總量調控,防止和糾正大拆大建。市、縣人民政府對征地拆遷管理工作負總責,要明確政府分管負責人的責任,對出現群體性事件的,市、縣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要親臨現場做好相關工作。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密切配合,加強對各地征地拆遷工作的指導監督,聯合查處典型案例,研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及時向國務院報告重要情況。
各省、自站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在2010年8月底前將落實本通知情況報國務院,同時抄送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土資源部。
國務院辦公廳
2010年5月15日
I. 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計劃單列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解放軍土地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局: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預防和化解行政爭議健全行政爭議解決機制的意見》(中辦發[2006]27號)精神,加強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建立健全調處工作機制,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著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依法及時解決土地權屬爭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特別是《國務院關於200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國發[2005]9號)提出 「建立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機制」的要求以來,各地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對保護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由於目前調處工作機制尚不完善,一些地方還存在重視程度不夠、人員不能到位、經費不能落實、辦案水平不高、糾紛不能及時解決等問題。這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貫徹落實《物權法》的新形勢不相適應。
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充分認識到,依法調處土地權屬爭議是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加強爭議調處工作、建立健全調處機制是踐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具體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保障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是一項政策性、法律性很強的工作,處理結果涉及群眾重大民事權益,直接影響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因此,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增強自覺性和緊迫感,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辦法,推動和實現和諧穩定格局。
二、加強組織領導,抓好土地權屬爭議的應急機制建設
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在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切實加強對調處工作的組織領導,積極採取措施維護社會穩定,努力避免由土地權屬爭議引發突發性、群體性事件,同時為即將開展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的權屬調查工作打好基礎。
(一)加強組織領導。 一是要成立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委員會或領導小組,主要領導擔任負責人,親自指導協調調處工作。二是要把調處工作列入年度目標責任制進行部署,加強對典型案件的指導,及時解決調處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對已經發生的土地權屬爭議案件要進行認真梳理分析,加大調處力度,確保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權屬爭議調處工作順利開展。三是要與政府法制部門、法院等進行經常性溝通協調,妥善處理土地權屬爭議,爭取獲得理解和支持,做好與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銜接。四是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土地權屬爭議,積極宣傳有關土地確權政策法規,引導群眾「有序」維權、依法合理表達訴求,提高幹部群眾依法解決土地權屬爭議的法律意識。
(二)抓好應急基礎建設。一是對本地區土地權屬爭議案件進行常規排查,加強信息收集,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建立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信息庫,全面掌握土地權屬爭議基本情況。二是加強對土地權屬爭議案件難點問題和趨勢的調查研究,為早期預防和制定政策提供參考依據。三是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委員會或領導小組要搞好預警機制建設,抓緊制定應急處理預案,明確應急預案的啟動條件,明確工作職能、工作程序和責任。四是提高應對和處理群體性突發性事件的能力,加強應急業務培訓,一旦因土地權屬爭議引發群體突發事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防止事態擴大和矛盾激化。
(三)建立情況上報制度。一是遇有緊急情況要快速上報,對於發生群體性事件並造成人員死亡或財產重大損失的特別嚴重的土地權屬爭議案件,必須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和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報告,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須在接到報告後48小時內以書面形式報國土資源部,並提出初步處理意見。二是抓好年度常規情況上報,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每年要如實逐級上報土地權屬爭議案件數量及處理情況,根據情況定期開展案件清理檢查工作,集中力量解決陳案、難案和大案。
(四)注重熱點案件處理。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貫徹落實《物權法》中,特別要加強涉及社會熱點的土地權屬爭議的調查和處理,對於涉及農民土地權益、城市拆遷等土地權屬爭議案件,要善於發揮基層組織就地化解矛盾糾紛的作用,做好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通過聯合接待、集中處理、限期辦理等措施,力爭把矛盾化解在當地、化解在基層,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建立健全機制,保障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有效開展
完善的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機制是履行調處職責、實現「定紛止爭」、化解社會矛盾的制度保證,機制不全、體制不順將直接阻礙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的有效開展。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從隊伍建設、經費保障、規范程序等各方面,切實採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機制。
(一)加強隊伍建設。加強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是保證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質量的關鍵。一是要逐步使調處隊伍專業化、專職化,切實採取措施,確保從事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的人員具備調處案件的專業能力。二是要提高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業務人員的法律政策水平,每年定期進行業務培訓,特別是對國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的培訓。三是有條件的地方要成立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機構,集中力量解決糾紛。
(二)保障辦案經費。土地權屬爭議調處需要進行爭議現場土地利用現狀勘測、調查取證、案件處理甚至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應訴等大量工作,這些工作都需要充足的經費保障,要下大力氣、多渠道解決制約辦案效率和辦案質量的經費不到位問題。一是要積極爭取財政的支持,將土地權屬爭議調處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專項用於爭議的調查處理。二是要協調有關部門,根據土地權屬爭議調處的實際經費需求,積極研究探討解決土地權屬爭議案件的收費問題。
(三)做到程序合法。土地權屬爭議的案件管轄、舉證責任、辦案時限、處理依據、文書格式等要嚴格依據法律、法規和國土資源部《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以及原國家土地管理局《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等有關規定,做到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各地要及時出台有關土地權屬爭議調處規定,確保調處工作依法進行。
(四)發揮調解作用。用調解的方式解決爭議,是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案件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處理土地權屬爭議的一貫作法。調解對於解決糾紛,減少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及時有效化解矛盾發揮著重要作用。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對爭議案件先行依法調解,注意從源頭上減少土地權屬爭議升級的可能性。
(五)進行巡視指導。上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定期對土地權屬爭議案件的調處工作進行檢查和指導,特別要對土地權屬爭議案件的辦案質量和辦案效率進行定期考核,確保調處工作有效進行,努力實現「案結事了」。
國土資源部將對各地貫徹落實情況進行檢查。
國土資源部
二〇〇七年四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