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船員勞動合同糾紛的管轄是怎麼規定的
關於船員勞務合同糾紛和船員勞動爭議案件管轄問題
一、《案由規定》第七章規定的應由海事法院受理的「船員勞務合同糾紛」是指船員就在船工作或服務,與船舶所有人或船舶經營人之間發生的勞務合同糾紛。
二、一般情況下,上述案件的雙方當事人間僅為勞務合同關系,且一方為船員、另一方為船舶所有人或船舶經營人。
上款所稱船員,包括船長、船員和在船上工作和服務的其他人員,如隨船醫生、廚師等。
三、上述案件當事人爭議一般主要涉及的是船員在船工作或服務期間產生的工資、其他勞動報酬、船員遣返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以及在船期間發生的人身和財產損害賠償等。
四、上述案件所指的船舶應符合下列條件:
(1)航行於海上或通海水域(長江、黃浦江中下游);
(2)非用於軍事或政府公務;
(3)20總噸以上。
五、如船舶所有人或船舶經營人同時又是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用人單位的,船員為其在船上工作期間產生的工資、其他勞動報酬、船員遣返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給付與用人單位發生爭議,船員同時提出船舶優先權請求的,海事法院可以受理。
海事法院受理的上述案件中,如船員提出的訴訟請求還包含上述四項請求外的金錢給付請求的,海事法院可一並處理。但涉及其他勞動權利,應告知其按勞動爭議程序向相關部門申請解決。
六、除上述規定的「船員勞務合同糾紛」外,其餘涉及船員的勞動爭議案件或勞務合同糾紛案件均由基層法院依法受理。
七、船員因不服勞動仲裁裁決向基層法院提起勞動爭議訴訟,受理法院不得以船員享有船舶優先權為由移送海事法院。
⑵ 船員勞務糾紛,到底該由哪個法院管轄
勞務糾紛
先仲裁
勞動糾紛
可以直接起訴
⑶ 公司拖欠船員的工資可以直接到海事法院起訴嗎到有結果最短需要多少天船員耗不起呀!
船員的工資問題可以歸為海員勞務合同糾紛案件,屬於海事法院管轄范圍,可以到海事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拖欠工資同時屬於勞務糾紛,按照我國法律規定,是仲裁前置的,也就是說需要先找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結果不服的再找海事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關於海事法院受案范圍的規定》
海商全國案件14種。主要有:水上運輸合同糾紛案件,水上旅客和行李運輸合同糾紛案件,海員勞務合同糾紛案件,海上救助、打撈合同糾紛案件,海上保險合同糾紛案件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第五條
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九條
用人單位違反國家規定,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拖欠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的,勞動者可以向勞動行政部門投訴,勞動行政部門應當依法處理。
⑷ 船員怎樣維護合法權益
一、未簽訂書面船員勞務合同情況下船員合法權益的保護
眾所周知,當前經濟形勢嚴峻,國際、國內貿易發展緩慢,航運市場起步乏力,船員當屬弱勢群體。加之目前國內,就業壓力的持續增大,很多船員在未與用人單位簽訂書面的勞務合同前就上船工作。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才發現很多自己的權利無法得到保障,很多待遇無法兌現,很多內容沒有書面的勞務合同作為證據證明。此時,囿於自身的處境,船員往往啞巴吃黃連。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
船員勞務合同糾紛即在船人員履行以在船工作或服務為內容的勞動合同或勞務合同引發的糾紛。包含著船員因履行勞動合同和因履行勞務合同而產生的兩類糾紛。就此情況,筆者在此初步整理如下幾點拙見,供船員朋友參考:
1及時提出訴訟或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
爭議的解決無非就是訴訟或非訴訟,鑒於船員勞務合同糾紛屬於海事法院專屬管轄,且無需仲裁前置。訴訟的方式,即為向海事法院提起訴訟,通過打官司的方式主張自己的權益保護。非訴訟方式,主要即為協商談判、調解兩種方式,一般為在第三方的主持下達成和解。
協商談判和調解的方式,比較容易操作。解決問題的成本較低,便利性也較好,效率也最高。建議船員朋友們,首先考慮用此方式解決自己合法權益的受損。協商和和解過程中,還是需要註明前期各類證據資料的收集,比如拖欠工資的證據資料,自己工資標準的證明資料,尚欠假期的證明資料等等證據。如此方能做到,有的放矢的與用人單位溝通協商解決問題。
2保存好工作過程中能證明存在事實勞務關系的證據
船員保護自己合法權益,需要通過證據來實現。船員雖然沒有同用人單位簽訂書面的勞務合同,但如果能拿出有關的書面資料證明船員和用人單位之間存在事實勞務合同關系。船員可以通過證明與用人單位見存在事實勞務合同關系,從而主張自己的合法權益,通過訴訟或非訴訟機制解決此糾紛。
書面的工資單、工資卡轉賬流水、工作服、船員服務簿、上下船記錄、社保繳納記錄、公積金繳納記錄、甚至一同工作同事的證人證言等等內容都可以證明船員與用人單位間存在事實勞務合同關系。
證明了船員與用人單位間存在事實勞務合同關系,就是船員作出的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重要步驟。
二、船員勞動報酬追索
一旦發生拖欠工資的勞務合同糾紛或有發生拖欠工資勞務合同糾紛的趨勢,建議謹慎處置,同時做好如下證據資料,為協商或訴訟解決糾紛做好應對准備:
1必須在用人單位拖欠的開始
就定期連續不斷的向用人單位主張拖欠的工資,並保留主張的書面證明文件。比如,用人出具的書面蓋章的拖欠單、發給用人單位的郵件、微信、簡訊、快遞、掛號信等材料。
2整理用人單位支付工資的記錄和工資標准證明文件
銀行流水、工資條等內容;
3搜集好船員與用人單位間存在勞動合同關系的證據資料
比如,書面勞務合同、工資支付憑證、用人單位拖欠工資欠條、社保公積金繳納記錄、船員服務簿、相關上下船交接記錄等內容;
4 在船工作時間證明資料。
上下船的記錄、船員服務簿等內容;
上述證據資料為初步的材料,可能需要根據個案的要求作出相應調整。上述資料是為了訴訟提前做的准備,並不代表一定會通過訴訟的途徑解決拖欠工資糾紛。當然,上述提到的談判、協商解決此問題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⑸ 船員勞務合同糾紛 可否在原告所在地起訴
船員勞資糾紛
不適用仲裁前置
可以在
合同簽訂地點
僱主注冊地點
雇員居住地點
三選一
直接起訴
⑹ 船員勞動合同與船員勞務合同有何區別
合同的性質不同,勞動合同是指員工直接和用工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享受勞動法律的保護。而勞務合同是指兩個單位之間簽訂的合同,員工的勞動關系並不在用工單位,員工和用工單位沒有勞動關系。
⑺ 船員勞務合同
1、對方屬於公來司,其行為屬於用自工,不能用勞務合同隱藏實質的法律關系,你們的法律關系應該屬於勞動合同關系。
2、這種說法不會,解除勞動關系,應該先到勞動仲裁委員會,不服的再到法院起訴解決。
3、公司的培訓屬於普通培訓行為,不是針對某個學員進行的專項培訓,公司應該支付培訓費,你們在離職時無須支付違約金。
4、他們的行為侵犯了學院依法獲得證書的權利,是無效的。
5、公司收取管理費的行為是違法的,違反了《勞動合同法》第九條的規定,你們可以據此要求解除勞動合同,要求公司支付補償金,工作每滿一年賠償你們一個月的工資。
⑻ 船員的勞動糾紛案件必須先經過勞動仲裁程序嗎
一般情況下,勞動爭議案件必須先經過勞動仲裁,才能向法院提起訴訟;對此,最高法院法釋[1998]24號作了明確規定。但對於船員這類特殊群體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糾紛而言,卻存在例外的情況。
根據《海商法》第22條的規定,船員的(1)工資、(2)其他勞動報酬、(3)遣返費用、(4)社會保險費用屬於第一順序的船舶優先權請求;同時,這類案件是極具專業特點的海事案件。因此,當船員由於以上四項內容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勞動糾紛的,可以直接向海事法院起訴,而不受最高法院法釋[1998]24號規定的勞動案件必須先經過仲裁程序的限制。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內船員勞務合同糾紛案件是否應勞動仲裁前置的請示的復函》(2002年6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予以明文確認。
那麼,當船員發生勞動糾紛的情況下,是選擇直接去海事法院起訴,還是先進行勞動仲裁呢?這個問題主要從下面三方面來分析:
1.訴訟成本
先向勞動仲裁委申請勞動仲裁為宜。以10萬元的訴訟標的為例,如果向勞動仲裁委提起仲裁,不需要交訴訟費;如果直接向海事法院提起訴訟,則需要預交訴訟費2300元。
2.訴訟進程
直接向海事法院起訴為宜。如果先進行勞動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基層法院起訴,對基層法院的判決不服的還可以向中級法院上訴,一共可以進行三個階段,耗時較長。而相比之下,直接向海事法院起訴的話,對結果不服的只能向高級法院上訴,這樣在進程上會快一些。
3.管轄
如果選擇先向勞動仲裁委提起仲裁的話,根據現行法律只能向單位注冊地或實際工作地的勞動仲裁委提起。我們知道,船員工作的最大特點就是隨船遷移,其實際工作地漂泊不定,單位的注冊地則很可能是在外地或外國;這樣一來,如果選擇向勞動仲裁委起訴的話,則會帶來諸多不便。
如果選擇向海事法院起訴的話,這個問題就變得方便很多。根據《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6條第2款第(五)項的規定,船員因勞務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原告住所地、合同簽訂地、船員登船港或者離船港所在地、被告住所地海事法院管轄。可見,向海事法院起訴的話,在管轄法院的選擇上有更多的選項,特別是可以向原告住所地的海事法院起訴,這對於船員勞動維權而言帶來的很大的便利。
綜上,當船員發生勞動糾紛後,如何選擇自己的維權途徑,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結合上述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考量,以選擇對自己最合適的維權方案。
⑼ 船員勞動合同和船員僱傭合同區別,與船員勞務
一、船員勞動合同和船員僱傭合同區別
僱傭合同是受僱人向雇傭人提供勞務,雇傭人支付報酬的合同。船員僱傭合同是船員作為雇員與作為僱主的航運公司或個體船民等之間簽訂的僱傭合同。在船員勞務外派情況下,與船員簽訂船員僱傭合同的有可能是船員服務中介機構。船員提供船上服務的勞務,僱主則向船員支付工資和其他勞務報酬。
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根據我國現行法律,勞動合同和僱傭合同存在以下區別:
1、主體不同。
這是勞動合同和僱傭合同產生差別的根本原因。勞動合同的主體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體經濟組織;僱用合同的主體是僱主和受僱人,而且僱用合同的僱主只能是自然人。接受勞動一方的不同是構成勞動合同與僱傭合同的主要區別所在。
2、受國家干預的程度不同。僱傭合同更多的體現是當事人的雙方的合意,是當事人協商一致的結果,國家干預的程度較小;而勞動合同更多的體現了國家對當事人合同的干預,對合同的訂立程序、用人單位的義務、工作條件、勞動保護、最低、合同的解除等都作了特別規定,主要側重於對勞動者的特別保護。
3、適用法律不同。勞動合同由勞動法調整;僱傭合同應屬於民法調整。目前,我國合同法尚沒有對其做出明確規定,適用民法及合同法的一般原理規制。
4、解決糾紛的程序不同。勞動合同糾紛採用仲裁前置程序,即勞動合同糾紛不經過勞動爭議仲裁機構處理,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僱用合同是民事合同,審理機關是人民法院,糾紛發生後當事人無須經過仲裁,有權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鑒於勞動合同和僱傭合同的區別,不少船員用人單位要求與船員簽訂船員僱傭合同來規避法律義務。
船員外派勞務合同有其特殊性。船員外派這種提供勞務的形式,不同於我國的勞動者通過直接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向用人單位提供勞務,也不同於傳統的雇員通過直接與僱主簽訂僱傭合同向僱主提供勞務。胡燕來認為船員勞務外派是指具有船員勞務外派資格的派遣單位將與其訂立勞動合同的船員派遣到外國水路運輸經營者所經營的船舶上從事具體船員崗位工作,在船員派遣的過程中,必須訂立三個前後相關聯的合同,牽涉到三個當事方之間的法律關系,即船員派遣單位、派遣船員、我國水路運輸經營者或外國水路運輸經營者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第一份合同,即船員派遣單位與派遣船員間的勞動合同。根據《勞動》,這份合同是勞動合同,勞務派遣單位與派遣船員之間形成。第二份合同,即船員派遣單位與我國水路運輸經營者、或外國水路運輸經營者之間簽訂的合同,是我國水路運輸經營者或外國水路運輸經營者為了租用船員派遣企業的船員,相互明確責任和許可權,依法維護各自利益而簽訂的。這個合同是一份以提供勞動服務為目的的合同,因此是一個勞務合同。第三份合同是派遣船員與我國水路運輸經營者或外國水路運輸經營者之間簽訂的合同。
從上述三種不同的合同可以看出,在船員勞務外派用工方式下,船員與船員派遣單位之間存在勞動關系而與外國水路運輸經營者之間存在僱傭關系。
⑽ 船員勞務合同糾紛
如不能協商,可向海事法院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