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標侵權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商標侵權行為認定有如下幾種:
1、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的行為。
2、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行為 .這種行為在理論上也稱為"反向假冒 "行為。
3、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行為。結合《商標法》第56條第3款的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因此,這種形式的商標侵權行為是需要銷售者主觀明知為要件的。
4、偽造或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行為。須注意的是,這種侵權行為是商標標識的侵權行為,包括"製造"和"銷售"兩種行為。
5、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行為。
(1)商標近似侵權構成要件擴展閱讀:
商標使用與商標侵權的關系:
「商標使用」的含義區分為以維護商標權為特徵的積極使用和在商標侵權判定中的商標使用。這兩種含義並不能等同。
關於商標使用與商標侵權行為的關系,在理論上有的學者認為非營利性組織的非商業性使用也可能構成侵權,而大多數觀點則傾向於認為判定商標侵權應以商業性使用為前提。在司法實踐中,絕大多數情況下判定商標侵權的前提條件是被告的行為屬於商標使用。
構成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基本行為必須是在商業標識意義上對相同或者近似商標的使用,也即被訴侵權標識的使用必須是商標意義上的使用,或者說必須是將該標識作為區分商品來源的標志使用。倘若所使用的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圖形等標識不具有區分商品來源的作用,這種使用就不是商標意義上的使用,不會構成對於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侵害。
一般來說,對於直接侵害商標權的行為,其認定需要以被述侵權行為構成商標性使用為前提。而對於商標間接侵權行為或共同侵權行為則往往不屬於商標使用行為。
2. 商標侵權案件中商標近似的判斷,你知多少
商標是拿來用的,判抄斷商標近似不近似,證據說了算!有一百個理由說不近似,遇上使用證據全變成了牽強附會。想拒絕近似商標搭便車?您的商標使用證據保存好了嗎?近似不近似,容易引發爭議的字形、字義、字音等元素雖然有影響,但影響力有限。而商品品類、銷售渠道、使用范圍及宣傳推廣等方面,對法律判定近似商標影響力更強。
3. 怎麼認定商標近似,商標侵權訴訟中如何判斷商標近似
關於在商標侵權訴訟中如何判斷商標近似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條規定:「認定商標近似按照以下原則進行:
(1)以相關公眾的一般注意力為標准;
(2)既要進行對商標的整體比對,又要進行對商標主要部分的比對,比對應當在比對對象隔離的狀態下分別進行;
(3)判斷商標是否近似,應當考慮請求保護注冊商標的顯著性和知名度。」
根據本條,判斷商標近似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判斷商標是否近似應採用相關公眾的主體判斷標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規定:「商標法所稱相關公眾,是指與商標所標識的某類商品或者服務有關的消費者和與前述商品或者服務的營銷有密切關系的其他經營者。」相關公眾是一個整體概念,不能以某一個具體的消費者或經營者來取代相關公眾的概念。
其次,判斷商標是否近似應以相關公眾的一般注意力為准。所謂一般注意力,是指相關公眾在通常情形下所施加的注意力,而且是在原告注冊商標和被告侵權標識都處於使用狀態時,僅憑一般公眾對注冊商標的大概印象來驗證,看其是否會將被控侵權標識與原告注冊商標混淆。
最後,判斷商標是否近似通常應採用對主要部分觀察、整體比對的方法,即應觀察標識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否相似;只有在主要部分構成近人心齊地,才應進一步從整體上判斷兩者是否構成近似商標。
4. 因侵權行為獲利是侵犯商標權的構成要件嗎
商標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主要由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必須存在違法行為。即行為人客觀上使用注冊商標,既沒有取得商標權利人的許可,也沒有其他法律依據,其行為具有違法性。行為人一開始使用商標時沒有取得商標注冊人的授權或許可,但事後得到其許可或追認,或者是商標注冊人在得知這一情況後不理不問、表示默認,這種行為不存在違法。
第二,必須有損害結果的發生。商標權是一種無形的知識產權,對其造成的損害結果既可能是有形的物質損害,也可能是無形的經濟損失,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具體可表現為商標權利人的產品銷量下降,利潤的減少,因制止侵權而造成生產成本的增加,以及商標信譽度降低、遭到消費者投訴等。
第三,損害後果與違法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即損害後果是由違法行為直接造成的。這種因果關系具有多樣性,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如假冒注冊商標的行為;也有間接的因果關系,如為侵權行為提供倉儲、運輸、郵寄、隱匿等便利條件。如果損害結果是由一系列行為所共同造成的,即多因一果的情形,如行為人偽造商標標識、中間人負責運輸、銷售商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行為實施者均有可能成為侵權人,構成共同商標侵權。
第四,行為人的主觀上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故意是指行為人主觀上明知他人的商標已經核准注冊自己無權使用,仍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過失是指行為人在主觀上應當知道他人的商標已經核准注冊的情況下,仍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