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確定財產損失和舉證責任
一、財產損害賠償糾紛舉證責任怎麼確定
這類訴訟是指原告訴請被告返還其佔有的動產或不動產的訴訟。在多數國家,這類訴訟的舉證責任由不佔有財產的一方當事人,即原告負擔。不少國家的民法規定,對物的佔有具有權利推定的效力。如德國民法第1006條規定:「為動產佔有人的利益,推定佔有人即為物的所有人。」法國民法第2230條規定:「佔有人在任何時候均應推定以所有人名義為目己佔有,但如證明其開始佔有即為他人佔有者,不在此限。」這樣,佔有物品的一方在訴訟中就處於有利地位,他可以援引民法中權利推定規定,不必證明自己是物品的合法所有人。相反,原告要獲得勝訴,就必須證明自己對所爭執的物品享有合法的權利。
我國民法通則及民法理論均未承認佔有具有權利推定的效力,但從審判實踐看,物品的佔有者在舉證責任問題上也是處於有利地位的。這是由於未佔有物品的原告是提起訴訟的一方當事人,他首先必須證明作為訴訟請求根據的事實,即證明對所爭執的物品享有合法權利的事實。如證明對該物品享有所有權,享有佔有權等。
如果原告主張的引起權利發生的法律事實得不到證明,而被告也未能證明對該物享有合法的權利,人民法院通常也會依據被告外觀上佔有物品的事實,作出有利於被告的裁判。例如,在河北省廊坊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關於房屋地基糾紛的上訴案中,上訴人李某主張由廊坊鎮衛生部門佔有和使用的一塊宅基地的使用權歸其所有。在一審中,李某提出買房時的文契作為證據,但該文契的四至欄中有些疑點,經過多方調查,仍然無法消除這些疑點。一審法院認為此文契不足以證明地基使用權歸李某所有,雖然被告也未能證明自己對該地享有使用權,
但鑒於佔有這一事實,一審法院作出了維持原狀的判決。在二審中,上訴人未能提供新的證據,二審法院也未能收集到足以確定該地所屬的其他證據,由於該地的歷史歸屬不能認定,法院作出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判決。
二、共有財產及其處分爭執時的舉證責任
1.對共有財產爭執時的舉證責任。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當共有關系的存在已得到證明,共有人之間就某項財產究竟屬共有還是個人所有發生爭執,該財產的權屬得不到確切證明時,一般是將它作為共有財產處理。這表明發生上述爭執時舉證責任在主張財產歸個人所有的一方當事人。
最高人民法院對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白銀糾紛案請示報告所作的批復,提供了這方面的極好例證。在該案中,被告唐學周於1985年3月翻建自有房屋時,在牆腳掘獲刻有乾隆字樣的白銀29公斤4兩。該房系唐氏家族的祖遺產,歷經數代均由唐姓家族人居住,從未變更過產權。族人皆知房下埋有白銀,解放前曾兩次掘獲。因年代久遠,白銀究竟系唐姓家族中何人所埋不能證實。原告唐紹清等以此白銀系高祖母遺產為由,起訴要求繼承,被告唐學周辯稱白銀為其父臨終前告知所埋,不同意原告繼承。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根據以上事實,白銀應認定為唐姓家族人所埋,視為原、被告等人的共有財產。
㈡ 被繼承人債務清償案件中債權人如何舉證
債權人的舉證除了針對其與被繼承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這一基礎事實外,繼承人所繼承的遺產范圍同樣屬於其舉證責任范圍,法官在必要時可以行使釋明權引導債權人進行舉證,並在此基礎上明確繼承人應擔的債務數額。如果債權人無法完成舉證的,則應依法駁回其訴訟請求。
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將繼承人所繼承的遺產范圍納入債權人的舉證范圍,是「誰主張誰舉證」民事訴訟原則的要求。
在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訴訟中,債權人的訴求主張通常包括兩方面:
一是債權人與被繼承人之間存在債權債務關系,
二是繼承人繼承了被繼承人的遺產。
根據繼承法的有關規定,一般情況下,繼承人對被繼承人生前債務的責任承擔,只限於所繼承的遺產范圍內。依民事證據法理,除法定的舉證責任倒置情形外,債權人就其上述積極主張負有舉證義務。因此,本案中的原告應對五被告是否繼承以及所繼承的遺產范圍進行舉證,並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
其二,查明繼承人所繼承的遺產范圍,是保證生效法律文書確定性和執行力的需要。
基於確定繼承人對被繼承人債務的承擔及責任范圍的客觀需要,繼承人所繼承的遺產范圍不僅屬於債權人的舉證范圍,也是法院審理和裁判必須查明的內容。「法律適用的邏輯結果,就是把抽象的法律規定轉化成當事人之間的具體權利與義務」。
而前述由「被告在所繼承的遺產范圍內,支付或賠償原告」的裁判模式,顯然還只是停留在繼承法抽象的規定層面。更具體地說,缺少「繼承人所繼承的遺產范圍」的具體內容,不僅債權人的舉證存在欠缺,法院的司法裁判也是不完善的。
因為,實質上它只確認了債權人與被繼承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至於繼承人是否應承擔被繼承人債務的清償責任、及其責任大小仍然真偽不明。顯然,這種沒有完成從繼承法第三十三條第一款到債權人與繼承人之間的具體權利義務轉化的判決即使生效,也不具備確定性與執行力。
其三,確定繼承人清償債務的責任范圍具有可操作性。
㈢ 審理繼承債務糾紛案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一、共同繼承債務的責任承擔規則。
共同繼承是共同債務形成的事實,但共同繼承債務的內在本質特徵與夫妻共同債務、合夥債務、家庭共同債務是不同的:第一、它的形成以共同繼承遺產的臨時共有關系為前提;第二,繼承的債務是一種間接義務,其實質是以被繼承人的財產替被繼承人履行義務。而夫妻共同債務、家庭共同債務和合夥債務均是共有人的直接義務,以共有人的共有財產和個人財產償還共同債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該條明確:一是繼承人償還債務以遺產的實際價值為限。二是遺產實際價值范圍內為強制償還,超出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為自願原則。
繼承人共同繼承了被繼承人的遺產,當然應當償還被繼承人生前負擔的債務,但法院判決強制償還的,應當明確償還的債務在所繼承的遺產實際價值限額內,如共同繼承的財產尚未分割的,應以共同繼承的財產清償債務;如共同繼承的財產已分割的,共同繼承人應在繼承的遺產價值限額內承擔有限連帶清償責任。因此,對共同繼承債務的承擔實行有限連帶責任規則,可以均衡地保護債權人和繼承人的合法權益。
二、存在遺產的舉證責任分擔。
債務人死亡後,債權人為了實現債權,只有將繼承人作為被告起訴,要求被告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而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清償債務以遺產實際價值為限,那麼,對「遺產實際價值」是多少該由誰承擔舉證責任呢?按照德國學者羅森貝克創立的「法律規范說」,將舉證責任分配給「主張於已有利的法律要件事實的當事人」,大多數情況下,債權人主張債務人有遺產,因此,對這一事實的舉證責任應由原告承擔;繼承人否認有遺產,因為對於否認,否認者不須承擔舉證責任。
三、查清遺產的實際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條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一)公民的收入;(二)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四)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五)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六)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對「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作了進一步解釋為「公民可繼承的其他合法財產包括有價證券和履行標的為財物的債權等;承包人死亡時尚未取得承包收益的,可把死者生前對承包所投入的資金和所付出的勞動及其增值和孳息,由發包單位或者接續承包合同的人合理折價、補償,其價額作為遺產。」
青島律師網頁鏈接
根據上述規定,在庭審中,如原告沒有指出遺產所在,法官應補充詢問,調查清楚遺產是現金還是其他財產,對認定為遺產的物品,原被告對物品的價值有爭議的,應委託有資質的機構對物品進行評估,充分查清遺產的實際價值。此外,還要查明遺產是否分割,因為遺產的分割與否決定著判決方式,這些都是作出具體確鑿判決的基礎。
㈣ 遺產繼承訴訟如何確定原被告,訴訟中舉證責任
在法抄定繼承中,被告主要是佔有或多佔遺產的法定繼承人。如法定繼承人佔有的份額比較恰當,或其佔有的是依法應得的一部分,則可不將其列為被告。在遺囑繼承或遺贈關系糾紛中,被告主要是遺囑指定的繼承人或按遺囑可得遺產的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受益人。如果請求從遺產中清償自己的債權財產,則提起訴訟的被告是遺產執行人、遺產實際佔有人、被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受遺贈人、遺贈受益人。根據繼承法規定,被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范圍是被繼承人的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中配偶、子女、父母是第一順序繼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是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或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㈤ 當繼承權發生爭議時.應該怎麼辦
在原告主張其為法定繼承人,要求繼承遺產,而被告否認其為法定繼承人時,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這類爭執通常發生在原告主張其為被繼承人的非婚生子女、養子女時。如果原告為繼子女,雙方的爭執就集中在原告與被繼承人之間是否存在扶養關系。由於非婚生的事實,存在收養關系、扶養關系的事實是原告取得繼承權的法定條件,舉證責任自然應由原告負擔。 如果雙方當事人對原告法定繼承人的身份無爭議,但對原告是否實施了繼承法第7條規定的導致喪失繼承權的行為發生爭執時,應當由被告對其主張的原告實施了該行為負舉證責任。在原告有情節嚴重的虐待、遺棄被繼承人的行為得到證明後,如果原告主張他後來確有悔改表現,並得到被繼承人生前的寬恕,他就應當對上述事實負舉證責任。 在雙方因是否放棄繼承權發生爭執時,由於我國繼承法規定繼承人未表示放棄的,視為接受繼承,故應由被告對原告表示放殲繼承權的事實負舉證責任。放棄繼承權後,在遺產處理前或訴訟進行中,只要有正當理由,法律允許繼承人反悔,但該繼承人應對其提出的正當理由負舉證責任。如果雙方對是否放棄受遺贈發生爭執,由廠繼承法要求受遺贈人必須在兩個月內作出接受與否的表示,到期長表示的,視為放棄,所以分擔舉證責任的情況與繼承權放棄與否沒生爭執時相反,應當由主張接受的一方對在法定期間內作出接受表示的事實負舉證責任。 對公、婆、岳父、岳母盡主要贍養義務,是喪偶兒媳或女婿作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參加繼承的先決條件。故發生爭執時,應由喪偶兒婿或女婿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事實負舉證責任。
㈥ 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如何舉證
其一,將繼承人所繼承的遺產范圍納入債權人的舉證范圍,是「誰主張誰舉證」民事訴內訟原則的要求容。在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訴訟中,債權人的訴求主張通常包括兩方面:一是債權人與被繼承人之間存在債權債務關系,二是繼承人繼承了被繼承人的遺產。根據繼承法的有關規定,一般情況下,繼承人對被繼承人生前債務的責任承擔,只限於所繼承的遺產范圍內。依民事證據法理,除法定的舉證責任倒置情形外,債權人就其上述積極主張負有舉證義務。因此,本案中的原告應對五被告是否繼承以及所繼承的遺產范圍進行舉證,並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
其二,查明繼承人所繼承的遺產范圍,是保證生效法律文書確定性和執行力的需要。基於確定繼承人對被繼承人債務的承擔及責任范圍的客觀需要,繼承人所繼承的遺產范圍不僅屬於債權人的舉證范圍,也是法院審理和裁判必須查明的內容。「法律適用的邏輯結果,就是把抽象的法律規定轉化成當事人之間的具體權利與義務」
㈦ 繼承案件原告對被告的證據舉不出反證應承擔什麼不利後果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繼承案件原告對被告的證據舉不出反版證,如果權被告的證據能夠證明案件事實,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實後,會依法予以採納。原告會因此應承不利後果。
如果被告提供的是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而原告無證據證實自己的主張的情況下,原告需承擔敗訴的後果。
下面是舉證責任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四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第六十五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㈧ 繼承權糾紛的舉證責任,繼承權糾紛訴訟要提供哪些證據
一、繼承權糾紛的舉證責任
1、如果雙方當事人對原告法定繼承人的身份無爭議,但對原告是否實施了繼承法第7條規定的導致喪失繼承權的行為發生爭執時,應當由被告對其主張的原告實施了該行為負舉證責任。
在原告有情節嚴重的虐待、遺棄被繼承人的行為得到證明後,如果原告主張他後來確有悔改表現,並得到被繼承人生前的寬恕,他就應當對上述事實負舉證責任。
2、在原告主張其為法定繼承人,要求繼承遺產,而被告否認其為法定繼承人時,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這類爭執通常發生在原告主張其為被繼承人的非婚生子女、養子女時。
如果原告為繼子女,雙方的爭執就集中在原告與被繼承人之間是否存在扶養關系。由於非婚生的事實,存在收養關系、扶養關系的事實是原告取得繼承權的法定條件,舉證責任自然應由原告負擔。
3、在雙方因是否放棄繼承權發生爭執時,由於我國繼承法規定繼承人未表示放棄的,視為接受繼承,故應由被告對原告表示放殲繼承權的事實負舉證責任。
放棄繼承權後,在遺產處理前或訴訟進行中,只要有正當理由,法律允許繼承人反悔,但該繼承人應對其提出的正當理由負舉證責任。如果雙方對是否放棄受遺贈發生爭執,由廠繼承法要求受遺贈人必須在兩個月內作出接受與否的表示,到期長表示的,視為放棄,所以分擔舉證責任的情況與繼承權放棄與否沒生爭執時相反,應當由主張接受的一方對在法定期間內作出接受表示的事實負舉證責任。
二、繼承權糾紛訴訟要提供以下證據:
繼承糾紛案件的當事人,應當向法院提供的證據通常包括:
(一)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繼承訴訟時應當提交下列證據:
1、當事人身份證明材料(如:戶口簿、單位或居委會證明);
2、證明當事人是合法繼承人的、應當提交結婚證、戶口簿或公安機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有關部門出具的證明材料;
3、當事人為無民事 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或精神病人的,應當提交監護人的身份證明資料,如身份證或戶口簿原件及復印件,或公安機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有關部門出具的證明材料;
4 、證明被告下落不明的,應提交被告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村委會或公安機關的證明;
(一)如有委託代理人,代理人應當提委託書、委託代理人身份證明書並辦理公正手續。
律師作為代理人的,應當提交委託書、委託代理人身份證明書、律師證及律師事務所出具的證明。
(二)證明法定繼承或遺囑繼承法律關系成立的證據如下:
1、證明法定繼承人關系成立的證據:
(1)被繼承人的死亡證明書。
(2)被繼承人的婚姻、生育和贍養父母及撫養子女狀況的證明材料(在法定繼承人中如有死亡的,應當提交具體死亡事件、死亡證明及其婚姻子女的基本情況)。
(三)繼承人中有人放棄繼承的,應當提供親筆書寫的放棄繼承權書、公證放棄或有關部門證明放棄繼承權的證明書。
1、證明有房產的,應當提交房產證或購房合同、交款發票或出資證明。
2、證明有銀行存款並申請發調查的,應提交銀行帳號;證明有股票並申請法院調查的,應提交股東代碼、資金帳號;證明有車輛的,應提交行駛證、車牌號。
3、證明對方在公司擁有股權的,應提交該公司的工商登記情況、出資的證明等。
㈨ 誰來承擔遺產繼承糾紛中的舉證責任
遺產繼承糾紛案件中,依據證據規則誰主張誰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