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專利的獨立從屬權利要求
請一定要放在從屬權利要求中,否則以後發生侵權的話,判定主要根據獨立權利要內求容,你把次要的功能都放獨立權利要求里,侵權產品只是使用你的關鍵特點,而不用你的次要功能,會導致侵權不成立的。
而且現在,包括世界范圍,對侵權認定權利要求的范圍還是有爭議的。
所以獨立權利要求千萬別加入次要功能,你加的越多,限定范圍越窄,非常不利以後侵權訴訟的。
⑵ 專利侵權行為判定原則包括哪些
專利侵權行為判定原則包括折衷原則、禁止反悔原則、相同原則、等同原則、多餘指定原則。專利侵權行為判定原則包括哪些專利侵權行為判定原則:折衷原則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是指發明創造專利權的法律效力所及的范圍。社會或國家授予專利申請人專利權,專利申請人必須以技術公開為對價,在技術公開的同時,其專利保護的范圍也必須公開,以明確專利權利的邊界。對於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利范圍的公開是通過公開權利要求書來實現的,各國法律都承認權利要求書是界定專利權保護范圍的法律文件。例如,我國專利法第56條第1款規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准,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於解釋權利要求。因此,權利要求的內容是判斷是否侵犯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的標准。專利侵權行為判定原則:禁止反悔原則在適用折衷原則對專利權的保護范圍進行解釋時還應適用禁止反悔原則。所謂禁止反悔原則是指,在專利申請和專利侵權訴訟中,專利權人對權利要求的解釋應該一致。專利權人不能為了獲得專利,在專利申請過程中對權利要求作出狹義的或較窄的解釋;而在以後的專利侵權訴訟中,為了使權利要求能夠覆蓋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又對權利要求作出廣義的、較寬的解釋。對那些在專利申請過程中已經作出修改或放棄的內容,專利權人在以後的專利侵權訴訟中不能反悔。這一原則在很多國家採用,《實質性專利法協調條約(SPLT)草案》也將禁止反悔原則寫入其中,我國專利法沒有對禁止反悔原則作出規定,但司法實踐中是應當採用的。禁止反悔原則旨在防止專利權人採用出爾反爾的策略,這實際上是民法上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應用,我國在以後的專利立法中應增加禁止反悔原則的規定。專利侵權行為判定原則:相同原則所謂相同原則,是指在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中能夠找出與權利要求中記載的每一個技術特徵相同的對應特徵時,認定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構成侵權的判定原則。根據相同原則判定的侵權稱為相同侵權。權利要求書中的獨立權利要求,含有的技術特徵最少,其保護范圍也最寬,獨立權利要求中既包括專利技術區別於現有技術的必要技術特徵,即區別特徵,也包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共有的必要技術特徵,即共有特徵,專利法所保護的既不是區別特徵,更不是共有特徵,而是保護包括在權利要求中的由區別特徵和共有特徵組合而成的完整的技術方案,每一項獨立權利要求就是一個完整的技術方案。在進行專利侵權判定時,應將整個獨立權利要求作為比對對象,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只有利用了獨立權利要求中的全部必要技術特徵,即完全覆蓋了專利權保護范圍,才構成侵權,因此,相同原則又稱全面覆蓋原則。專利侵權行為判定原則:等同原則所謂等同原則,是指以實質上相同的方式、手段或產品,替換所要保護的專利權利要求中的必要技術特徵,使兩者產生實質上相同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兩者在形式上或技術上存在非實質性的某些不同點,但應認定為侵權。對等同原則的創立和發展產生最大作用的是美國,其採用等同原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18年,後來,這一理論被德國、日本等國家所採用,逐步成了國際公認的理論。現代等同理論是美國最高法院於1950年在一個判例中建立的,該判例提出了一種判斷是否構成等同侵權的准則,即判斷專利發明和被控侵權行為客體的各個技術要素是否以基本相同的方式,實現基本相同的功能,產生基本相同的效果。上述准則被稱為功能方式效果准則。專利侵權行為判定原則:多餘指定原則多餘指定原則,是指在專利侵權判定中,在解釋專利獨立權利要求和確定專利權保護范圍時,將記載在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的明顯附加技術特徵(即多餘特徵)略去,僅以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的必要技術特徵來確定專利權保護范圍,判定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是否覆蓋專利權保護范圍的原則。適用多餘指定原則的結果使得被控侵權技術雖然缺少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或幾項技術特徵,仍然認定被控侵權技術落入了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實質是擴大了專利的保護范圍。因此,許多國家在司法實踐中並不採納這一原則,在我國亦有很大一部分人對該原則的適用持反對態度。
⑶ 專利侵權行為的判定原則包括哪些
一、全面覆蓋原則
全面覆蓋原則是專利侵權判定中的一個最基本原則,也是首要原則。
所謂全面覆蓋原則(又稱全部技術特徵覆蓋原則或字面侵權原則),是指被控侵權的產品或者方法(以下合稱被控侵權物)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權利要求所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徵一一對應並且相同,或被控侵權物的技術特徵在包含專利的權利要求所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徵的基礎上,還增加了一些其他技術特徵,則可認定存在侵權性質的行為。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2001年通過,2013年和2015年分別進行了修正)第十七條第一款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七條。
二、等同原則
起源於美國,如今已經被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世界主要國家/地區普遍認同的等同原則是專利侵權判定中的一項重要原則,也是法院在判定專利侵權時適用最多的一個原則,有人說它是對全面覆蓋原則的一種修正。
所謂等同原則,是指被控侵權物的技術特徵雖與專利的權利要求所記載的全部必要技術特徵有所不同,但若該不同是非實質性的,前者只不過是以與後者基本相同的手段,實現基本相同的功能,達到基本相同的效果,並且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經過創造性勞動就能夠聯想到的特徵,即等同特徵,則仍可認定存在侵權性質的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08修正)》第五十九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十七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
等同原則在專利侵權判定適用的過程中,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對比對象的確定,這個問題經歷了從整體比對到逐個技術特徵比對的過程。學界關於對比對象理論的兩種主要觀點分別為整體等同理論和全部技術特徵理論。
1.整體等同理論
整體等同理論是指在進行等同侵權判定時,看被控侵權物從整體上與專利技術方案整體是否等同。
2.全部技術特徵理論
全部技術特徵也被稱為逐一技術特徵,側重於對權利要求中每項技術要素進行比較分析。該理論認為獨立權利要求中的全部技術特徵都是不可忽略的,如果被控侵權物的某些要素與權利記載的相應技術特徵有所不同,但它們的功能、手段和效果基本相同,則可被判定為等同侵權。
全部技術特徵理論比整體等同理論更加嚴格,避免了由於對權利要求的擴大解釋而導致不確定性,從而提升了等同侵權判定的可操作性。美國和EPC都採用技術特徵等同理論。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有一例,「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專利侵權糾紛案的第一審法院採用的整體等同原則,而二審法院對第一審法院的做法進行了糾正,採用了全部技術特徵理論。
三、禁止反悔原則
禁止反悔原則起源於英國的衡平法,後逐漸被普通法所吸收,成為訴訟等對抗性法律程序中當事人應予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
廣義解釋禁止反悔原則是指技術方案自公開之日起,無論在權利成立過程中還是權利成立後的權利維持、侵權訴訟,都不允許對其內容作前後矛盾的差別解釋。狹義解釋禁止反悔原則是指在專利審批、撤銷或無效程序中,專利權人為確定其專利具備新穎性和創造性,通過書面聲明或者修改專利文件的方式,對專利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作了限制承諾或者部分地放棄了保護,並因此獲得了專利權,而在專利侵權訴訟中,法院適用等同原則確定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時,應當禁止專利權人將已被限制、排除或者已經放棄的內容重新納入專利權保護范圍。
禁止反悔原則被認為是對等同原則的一種重要的限制,當等同原則與禁止反悔原則在適用上發生沖突時,即原告主張適用等同原則判定被告侵犯其專利權,而被告主張適用禁止反悔原則判定自己不構成侵犯專利權的情況下,應當優先適用禁止反悔原則。
法律依據:
2010年1月1日實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 專利申請人、專利權人在專利授權或者無效宣告程序中,通過對權利要求、說明書的修改或者意見陳述而放棄的技術方案,權利人在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中又將其納入專利權保護范圍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四、捐獻原則
美國是最早適用捐獻原則的國家,在經典案例「美國最高法院在1881年審理的Miller訴Brass公司案」中,專利權人在說明書中公開了兩種燈的結構,但卻只請求保護了其中的一種。十多年後,專利權人發現另一種結構反而更好,於是想通過再頒發程序尋求對該結構的保護。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沒有支持專利權人的請求。該法院在判決中指出,「如果要求保護某一種裝置,但對於從專利表面來看非常明顯的其他裝置沒有要求保護,從法律上看,沒有要求保護的就捐獻給了公眾,除非它及時請求再頒發並證明沒有請求保護其他裝置完全是出於疏忽、意外或錯誤。「
法律依據:
2010年1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對於僅在說明書或者附圖中描述而在權利要求中未記載的技術方案,權利人在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中將其納入專利權保護范圍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五、先用權原則
先用權原則即先用抗辯權,源自於法律的公平原則。
法律依據:
《專利法》六十九條: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如今的專利侵權糾紛案件中,被控侵權方往往以先用權作為抗辯理由。所以對先用權原則的適用也有嚴格的條件。
時間因素:
先用人開發成功的爭議技術成果以及准備實施該技術成果的行為應在專利權人提出該專利的申請日之前。
來源因素:
該爭議技術成果應是自己獨立研究開發或是通過其他合法途徑所得。
使用范圍因素:
先用人對該技術成果的繼續使用應是在原有的范圍內進行,不得擴大使用的范圍。所謂「原有的范圍」,包括「使用」該系爭技術成果的范圍和為使用該系爭技術成果而進行「必要准備」的范圍兩個部分。
六、實施公知現有技術不侵權原則
實施公知現有技術不侵權原則即現有技術抗辯、公知技術抗辯權,是我國2008年修訂專利法時新增加的制度。「現有技術」是指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技術。
判斷被控侵權技術是否「屬於」現有技術時,一般採用類似專利授權中的新穎性判斷原則。首先,要適用新穎性的單獨對比原則,不允許將幾項現有技術結合起來比對。如果一項現有技術與被控侵權技術完全一致,則現有技術抗辯成立。其次,如果被控侵權技術與現有技術存在差異,但差異僅僅是「慣用手段的直接置換(如螺栓換成螺釘)」或「所屬技術領域的公知常識」等,也應認定現有技術抗辯成立。
現有技術抗辯的舉證責任應由提出抗辯的一方當事人來承擔。對於出版物公開,當事人須提供有明確出版時間的出版物;對使用公開,當事人可通過公證等方式來舉證證明相關現有技術的技術特徵及其公開時間。總之,抗辯人不但要證明現有技術特徵與被控侵權技術特徵相同,更要證明相關現有技術的公開時間在專利申請日之前。
法律根據:
2008年修訂的專利法第六十二條:在專利侵權糾紛中,被控侵權人有證據證明其實施的技術或者設計屬於現有技術或者現有設計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
⑷ 什麼是專利侵權判定中的等同原則
專利侵權判定中的等同原則
等同原則是專利侵權判定中最重要的司法原則之一,也是專利法中倍受爭議的話題.專利權利要求與等同原則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專利的權利要求並不限於其字面含義,在專利司法中可以根據等同原則對專利權利要求進行解釋,將專利保護范圍擴展到專利技術特徵的等同物;另一方面,專利權利要求也對等同原則的適用形成制約,對專利權利要求的解釋不能超出語言本身的彈性限度,否則就是重寫權利要求.通過對專利權利要求發展的論述,該文分析了等同原則的產生背景.該文還討論了等同原則的法理基礎,認識到等同原則是專利制度中平衡專利權人的利益與社會公眾利...
展開
等同原則是專利侵權判定中最重要的司法原則之一,也是專利法中倍受爭議的話題.專利權利要求與等同原則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專利的權利要求並不限於其字面含義,在專利司法中可以根據等同原則對專利權利要求進行解釋,將專利保護范圍擴展到專利技術特徵的等同物;另一方面,專利權利要求也對等同原則的適用形成制約,對專利權利要求的解釋不能超出語言本身的彈性限度,否則就是重寫權利要求.通過對專利權利要求發展的論述,該文分析了等同原則的產生背景.該文還討論了等同原則的法理基礎,認識到等同原則是專利制度中平衡專利權人的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這一宗旨的體現,在實踐中又體現著衡平的特性.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望採納
⑸ 專利侵權,是主張侵犯獨立權利要求,還是從屬權利要求
當然是主張侵犯從權,當對方提出無效時,好為修改權利要求留下退路
⑹ 《專利侵權判定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一、發明、實用新型專利權保護范圍的確定
(一)確定保護范圍的解釋對象
1、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准,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於解釋權利要求。但說明書及附圖的內容不能引入權利要求。
2、專利獨立權利要求從整體上反映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技術方案,記載解決技術問題的必要技術特徵,其保護范圍與從屬權利要求相比最大。因此,確定專利權保護范圍時,應當對保護范圍最大的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作出解釋。
3、一項專利中有時會有兩個以上的獨立權利要求。應當根據權利人提出的專利侵權訴訟請求,只解釋其中有關獨立權利要求確定的保護范圍。
4、權利人依據專利從屬權利要求起訴被告侵權的,法院也可以對從屬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予以解釋界定。
(二)確定保護范圍的解釋原則
5、專利權有效原則。原告請求保護的必須是一項受專利法保護的有效專利權。
而不是已過保護期、被中國專利局撤銷、被專利復審委員會宣告無效或者已被專利權人放棄的發明創造。
6、確定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應當堅持以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的原則。以說明書及附圖解釋權利要求應當採用折衷解釋原則。既要避免採用「周邊限定」原則,即專利的保護范圍與權利要求文字記載的保護范圍完全一致,說明書及附圖只能用於澄清權利要求中某些含糊不清之處;又要避免採用「中心限定」原則,即權利要求只確定一個總的發明核心,保護范圍可以擴展到技術專家看過說明書與附圖後,認為屬於專利權人要求保護的范圍。折衷解釋應當處於上述兩個極端解釋原則的中間,應當把對專利權人的合理正當的保護與對公眾的法律穩定性及其合理利益結合起來。
7、將專利權利要求中記載的技術內容作為一個完整的技術方案看待的原則。
即應當將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徵所表達的技術內容作為一個整體看待,記載在前序部分的技術特徵和記載在特徵部分的技術特徵,對於限定專利保護范圍具有相同作用。
8、在解釋專利權利要求時,應當以專利權利要求書記載的技術內容為准,而不是以權利要求書的文字或措辭為準的原則。其技術內容應當通過參考和研究說明書及附圖,在全面考慮發明或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申請日前的公知技術、技術解決方案、作用和效果的基礎上加以確定。
9、解釋專利權利要求應當遵循公平原則,既要充分考慮專利權人對現有技術所做的貢獻,合理確定專利保護范圍,保護專利權人的權益,又不得侵害公眾利益。不應將公知技術「解釋」為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也不應將專利技術「解釋」為公知技術。
(三)確定保護范圍的解釋方法
10、確定專利權保護范圍時,應當以國家授權機關最終公告的專利權利要求書文本或者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復審決定、撤銷決定、無效決定的所確定的專利權利要求書文本為准。
11、專利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於對專利權利要求字面所限定的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作出公平的擴大或者縮小的解釋,即把與必要技術特徵等同的特徵解釋到專利權保護范圍,或者以專利說明書及附圖限定某些必要技術特徵。
12、專利獨立權利要求與專利說明書出現不一致或者相互矛盾的,該專利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4款的規定,當事人應當通過專利無效程序解決。
當事人不願通過無效程序解決,法院應當以專利權有效和專利權利要求優先原則,以專利權利要求限定的保護范圍為准,而不能以說明書或者附圖公開的內容,「糾正」專利權利要求記載的技術內容。
13、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記載的技術特徵存在含糊不清之處時,可以結合從屬權利要求或者說明書及附圖對其作出澄清的解釋。
14、如果從屬權利要求中包含了本應記載在獨立權利要求中的、解決發明技術問題必不可少的技術特徵(缺少該技術特徵,獨立權利要求中記載的技術方案已不完整),則該專利不符合專利法實施細則第21條第2款的規定。當事人可以通過專利無效程序解決。
當事人不願通過無效程序解決,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請求原則,在確定專利權保護范圍時,以相應的從屬權利要求限定專利權保護范圍。
15、僅記載在專利說明書及附圖中,而未反映在專利權利要求書中的技術方案,不能納入專利權保護范圍。即不能以說明書及附圖為依據,確定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1)如果一項技術方案在專利說明書中做了充分的公開,有具體的描述和體現,但在其權利要求書中沒有記載,則應認定該技術方案不在專利保護范圍之內,不允許在解釋專利權利要求時,將其納入專利權保護范圍。
(2)如果專利權利要求書中記載的技術內容與專利說明書中的描述或體現不盡相同,則專利權利要求書中的記載優先,不能以說明書及附圖記載的內容「糾正」專利權利要求書記載的內容。
(3)如果專利說明書及附圖中公開的技術內容範圍寬,而專利權利要求書中請求保護的范圍窄,則原則上只能以權利要求中的技術內容確定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16、如果專利獨立權利要求及其從屬權利要求中缺少解決發明或實用新型技術問題的必要技術特徵,僅在專利說明書或附圖中公開了該必要技術特徵,則該專利不符合專利法實施細則第21條第2款之規定,當事人應當通過專利無效程序解決。
17、當專利權利要求中引用了附圖標記時,不應以附圖中所反映出的具體結構來限定專利權利要求中的技術特徵。專利保護的范圍也不應完全受說明書中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18、摘要不能用於確定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也不能用於解釋專利權利要求。
19、專利申請檔案和專利復審、撤銷、無效檔案,在解釋專利保護范圍時,可以用於禁止專利權人反悔。
20、專利申請檔案和專利復審、撤銷、無效檔案可以用於修正專利文件中的印刷錯誤。當專利文件中的印刷錯誤影響到專利保護范圍的確定時,應當以專利檔案中的原始文件為准。
21、專利權利要求或說明書中出現明顯筆誤,應依實際情況予以正確解釋。
二、侵犯發明、實用新型專利權的判定
(一)侵權判定的比較
22、進行侵權判定,應當以專利權利要求中記載的技術方案的全部必要技術特徵與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的全部技術特徵逐一進行對應比較。
23、進行侵權判定,一般不以專利產品與侵權物品直接進行侵權對比。專利產品可以用於幫助理解有關技術特徵與技術方案。
24、當原被告雙方當事人均有專利權時,一般不能用雙方專利產品或者雙方專利的權利要求進行侵權對比。
25、對產品發明或者實用新型進行專利侵權判定比較,一般不考慮侵權物與專利技術是否為相同應用領域。
(二)全面覆蓋原則的適用
26、全面覆蓋,是指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將專利權利要求中記載的技術方案的必要技術特徵全部再現,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與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記載的全部必要技術特徵一一對應並且相同。
27、全面覆蓋原則,即全部技術特徵覆蓋原則或字面侵權原則。即如果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的技術特徵包含了專利權利要求中記載的全部必要技術特徵,則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28、當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記載的必要技術特徵採用的是上位概念特徵,而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採用的是相應的下位概念特徵時,則被控侵權物(產品或
方法)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29、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在利用專利權利要求中的全部必要技術特徵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新的技術特徵,仍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此時,不考慮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的技術效果與專利技術是否相同。
30、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對在先專利技術而言是改進的技術方案,並且獲得了專利權,則屬於從屬專利。未經在先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從屬專利也覆蓋了在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三)等同原則的適用
31、在專利侵權判定中,當適用全面覆蓋原則判定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不構成侵犯專利權的情況下,應當適用等同原則進行侵權判定。
32、等同原則,是指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中有一個或者一個以上技術特徵經與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保護的技術特徵相比,從字面上看不相同,但經過分析可以認定兩者是相等同的技術特徵。這種情況下,應當認定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落入了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33、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也包括與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必要技術特徵相等同的技術特徵所確定的范圍。
34、等同特徵又稱等同物。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中,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技術特徵,是專利權利要求中相應技術特徵的等同物:
(1)被控侵權物中的技術特徵與專利權利要求中的相應技術特徵相比,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實現基本相同的功能,產生了基本相同的效果;
(2)對該專利所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通過閱讀專利權利要求和說明書,無需經過創造性勞動就能夠聯想到的技術特徵。
35、等同物應當是具體技術特徵之間的彼此替換,而不是完整技術方案之間的彼此替換。
36、等同物代替包括對專利權利要求中區別技術特徵的替換,也包括對專利權利要求中前序部分技術特徵的替換。
37、判定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中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的技術特徵是否等同,應當以侵權行為發生的時間為界限。
38、適用等同原則判定侵權,僅適用於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中的具體技術特徵與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相應的必要技術特徵是否等同,而不適用於被控侵權
物(產品或方法)的整體技術方案與獨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技術方案是否等同。
39、進行等同侵權判斷,應當以該專利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為准,而不應以所屬領域的高級技術專家的專業知識水平為准。
40、進行等同侵權判斷,對於開拓性的重大發明專利,確定等同保護的范圍可以適當放寬;對於組合性發明或者選擇性發明,確定等同保護的范圍可以適當從嚴。
41、對於故意省略專利權利要求中個別必要技術特徵,使其技術方案成為在性能和效果上均不如專利技術方案優越的變劣技術方案,而且這一變劣技術方案明顯是由於省略該必要技術特徵造成的,應當適用等同原則,認定構成侵犯專利權。
42、在專利侵權判定中,下列情況不應適用等同原則認定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落入專利權保護范圍:
(1)被控侵權的技術方案屬於申請日前的公知技術;
(2)被控侵權的技術方案屬於抵觸申請或在先申請專利;
(3)被控侵權物中的技術特徵,屬於專利權人在專利申請、授權審查以及維持專利權效力過程中明確排除專利保護的技術內容。
(四)禁止反悔原則的適用
43、禁止反悔原則,是指在專利審批、撤銷或無效程序中,專利權人為確定其專利具備新穎性和創造性,通過書面聲明或者修改專利文件的方式,對專利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作了限制承諾或者部分地放棄了保護,並因此獲得了專利權,而在專利侵權訴訟中,法院適用等同原則確定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時,應當禁止專利權人將已被限制、排除或者已經放棄的內容重新納入專利權保護范圍。
44、當等同原則與禁止反悔原則在適用上發生沖突時,即原告主張適用等同原則判定被告侵犯其專利權,而被告主張適用禁止反悔原則判定自己不構成侵犯專利權的情況下,應當優先適用禁止反悔原則。
45、適用禁止反悔原則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l)專利權人對有關技術特徵所作的限制承諾或者放棄必須是明示的,而且已經被記錄在專利文檔中;
(2)限制承諾或者放棄保護的技術內容,必須對專利權的授予或者維持專利權有效產生了實質性作用。
46、禁止反悔原則的適用應當以被告提出請求為前提,並由被告提供原告反悔的相應證據。
(五)多餘指定原則的適用
47、多餘指定原則,是指在專利侵權判定中,在解釋專利獨立權利要求和確定專利權保護范圍時,將記載在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的明顯附加技術特徵(即多餘特徵)略去,僅以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的必要技術特徵來確定專利權保護范圍,判定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是否覆蓋專利權保護范圍的原則。
48、認定記載在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的某個技術特徵是否屬於附加技術特徵,應當結合專利說明書及附圖中記載的該技術特徵在實現發明目的、解決技術問題的功能、效果,以及專利權人在專利審批、撤銷或者無效審查程序中向中國專利局或者專利復審委員會所作出的涉及該技術特徵的陳述,進行綜合分析判定。
49、對於在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有明確記載,但在專利說明書中對其功能、作用未加以說明的技術特徵,不應認定為附加技術特徵。
50、適用多餘指定原則認定附加技術特徵,應當考慮以下因素:
(1)該技術特徵是否屬於區別專利技術方案與專利申請日前的已有技術方案所必須的,是否屬於體現專利新穎性、創造性的技術特徵,即專利權利要求中略去該技術特徵,該專利是否還具有新穎性、創造性;
(2)該技術特徵是否屬於實現專利發明目的、解決發明技術問題、獲得發明技術效果所必需的,即專利獨立權利要求所描述的技術方案略去該技術特徵,該專利是否仍然能夠實現或基本實現發明目的、達到發明效果;
(3)該技術特徵不得存在專利權人反悔的情形。
51、在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中,僅缺少獨立權利要求中記載的對解決專利技術問題無關或者不起主要作用、不影響專利性的附加技術特徵,使被控侵權物
(產品或方法)的技術效果明顯劣於專利技術,但又明顯優於申請日前的公知技術,不應當適用多餘指定原則,而應當適用等同原則,認定侵權物(產品或方法)落入了專利保護范圍。
52、法院不應當主動適用多餘指定原則,而應以原告提出請求和相應證據為條件。
53、對於含有非實用新型技術特徵的實用新型專利權利要求,應當嚴格按照專利權利要求的文字限定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不應當把該專利權利要求中的非實用新型技術特徵認定為非必要技術特徵。即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缺少了實用新型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的非實用新型技術特徵,不構成侵犯專利權。
54、對於發明高度較低的實用新型專利,一般不適用多餘指定原則確定專利保護范圍。
55、適用多餘指定原則時,應適當考慮專利權人的過錯責任,並在賠償損失時予以體現。
三、侵犯外觀設計專利權的判定
(一)外觀設計保護范圍的確定
56、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該專利產品的外觀設計為准。對外觀設計的簡要說明可以用於理解該外觀設計的保護范圍。
57、外觀設計專利權人在侵權訴訟中,應當提交其外觀設計的「設計要點圖」,說明其外觀設計保護的獨創部位及內容;專利權人在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時已向中國專利局提交「設計要點圖」的,專利檔案可以作為認定外觀設計要點的證據。
58、外觀設計專利權請求保護色彩的,權利人應當出具有中國專利局認可的相關證據,用以確定外觀設計的保護范圍。必要時,法院應當與中國專利局檔案中的色彩內容進行核對。
59、外觀設計專利權請求保護色彩的,應當將請求保護的色彩作為限定該外觀設計專利權保護范圍的要素之一,即在侵權判定中,應當將其所包含的形狀、圖案、色彩及其組合與被控侵權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及其組合進行逐一對比。
60、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不得延及該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日或者優先權日之前已有的公知設計內容。
61、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應當排除僅起功能、效果作用,而消費者在正常使用中看不見或者不對產品產生美感作用的設計內容。
(二)外觀設計的侵權判定
62、外觀設計專利侵權判定中,應當首先審查被控侵權產品與專利?肥欠袷粲諭?嗖?貳2皇粲諭?嗖?返模?還鉤汕址竿夤凵杓譜??ā?br> 63、審查外觀設計專利產品與侵權產品是否屬於同類產品,應當參照外觀設計分類表,並考慮商品銷售的客觀實際情況,對是否屬於同類產品作出認定。
64、同類產品是外觀設計專利侵權判定的前提,但不排除在特殊情況下,類似產品之間的外觀設計亦可進行侵權判定。
65、進行外觀設計專利侵權判定,即判斷被控侵權產品與外觀設計專利產品是否構成相同或者相近似,應當以普通消費者的審美觀察能力為標准,不應當以該外觀設計專利所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審美觀察能力為標准。
66、普通消費者作為一個特殊消費群體,是指該外觀設計專利同類產品或者類似產品的購買群體或者使用群體。
67、對被控侵權產品與專利產品的外觀設計進行對比,應當進行整體觀察與綜合判定,看兩者是否具有相同的美感;比較的重點應當是專利權人獨創的富於美感的主要設計部分(要部)與被控侵權產品的對應部分,看被告是否抄襲、模仿了原告的獨創部分。
68、在原告和被告均獲得並實施了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情況下,如果兩個外觀設計構成相同或相近似,則可以認定實施在後獲得外觀設計專利權的行為,侵犯了在
先獲得的外觀設計專利權。
69、進行外觀設計專利侵權判定,不適用判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侵權中採用的等同原則。
(三)相同與相近似的認定
70、專利產品的外觀設計與被控侵權產品的外觀設計是否構成相同或者相近似,應當將兩者進行比較:
(1)如果兩者的形狀、圖案、色彩等主要設計部分(要部)相同,則應當認為兩者是相同的外觀設計;
(2)如果構成要素中的主要設計部分(要部)相同或者相近似,次要部分不相同,則應當認為是相近似的外觀設計;
(3)如果兩者的主要設計部分(要部)不相同或者不相近似,則應當認為是不相同的或者是不相近似的外觀設計。
71、專利產品的外觀設計與被控侵權產品的大小、材質、內部構造及性能,不得作為判定兩者是否相同或者相近似的依據。
72、對要求保護色彩的外觀設計,應當先確定該外觀設計的形狀是否屬於公知外觀設計,如果是公知的,則應當僅對其圖案、色彩作出判定;如果形狀、圖案、色彩均為新設計,則應當以形狀、圖案、色彩三者的結合作出判定。
四、其他侵犯專利權行為的判定
(一)關於間接侵權
73、間接侵權,是指行為人實施的行為並不構成直接侵犯他人專利權,但卻故意誘導、慫恿、教唆別人實施他人專利,發生直接的侵權行為,行為人在主觀上有誘導或唆使別人侵犯他人專利權的故意,客觀上為別人直接侵權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74、間接侵權的對象僅限於專用品,而非共用品。這里的專用品是指僅可用於實施他人產品的關鍵部件,或者方法專利的中間產品,構成實施他人專利技術(產品或方法)的一部分,並無其它用途。
75、對於一項產品專利而言,間接侵權是提供、出售或者進口用於製造該專利產品的原料或者零部件;對一項方法專利而言,間接侵權是提供、出售或者進口用於該專利方法的材料、器件或者專用設備。
76、間接侵權人在主觀上應當有誘導、慫恿、教唆他人直接侵犯他人專利權的故意。
77、行為人明知別人准備實施侵犯專利權的行為,仍為其提供侵權條件的,構成間接侵權。
78、間接侵權一般應以直接侵權的發生為前提條件,沒有直接侵權行為發生的情況下,不存在間接侵權。
79、發生下列依法對直接侵權行為不予追究或者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情況,也可以直接追究間接侵權行為人的侵權責任:
(1)該行為屬於專利法第63條所述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
(2)該行為屬於個人非營利目的的製造、使用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專利方法的行為。
80、依照我國法律認定的直接侵權行為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在境外的,可以直接追究間接侵權行為人的侵權責任。
(二)關於假冒他人專利
81、假冒他人專利,是指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擅自使用其專利標記的行為。
包括:
(1)在其製造或者銷售的產品、產品的包裝上標注他人的專利號;
(2)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所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
(3)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合同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
(4)偽造或者變造他人的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82、假冒他人專利行為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1)必須有假冒行為,即在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的情況下,以某種方式表明其產品為他人獲得法律保護的專利產品,或者以某種方式表明其技術為他人獲得法律保護的專利技術,從而產生誤導公眾的結果;
(2)被假冒的必須是他人已經取得的、實際存在的專利;
(3)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應為故意行為。
83、假冒他人專利行為所侵害的客體是專利權人的專利標記權,因此,不以是否實施了他人的專利技術為要件。即被控侵權物(產品或方法)不一定實施了他人的專利技術,假冒他人的產品可與專利產品不相同,其方法可與專利方法不相同。
84、依據專利許可合同實施的技術與許可方的專利技術內容不一致,但在產品包裝上標注了專利權人的專利號的行為,屬於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的假冒他人專利行為。
85、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對假冒他人專利行為作出行政處罰之後,專利權人仍有權提起侵權訴訟,要求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人承擔民事侵權責任。
86、對假冒他人專利行為,人民法院除可以根據專利權人請求令侵權行為人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外,還可以依法對假冒他人專利行為人給予行政處罰。
87、對假冒他人專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直接責任人,應當告知權利人直接提起刑事自訴,也可以移送公安機關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1)違法所得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
(2)給專利權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50萬以上的;
(3)因假冒他人專利受過行政處罰兩次以上,又實施假冒他人專利行為的;
(4)造成惡劣影響的。
五、專利侵權抗辯
(一)濫用專利權抗辯
88、被告以原告的專利權已經超過保護期、已經被權利人放棄、已經被中國專利局撤銷或者已經被專利復審委員會宣告無效進行抗辯的,應當提供相應的證據。
89、被告以原告的專利權不符合專利性條件或者其它法律規定,應當被宣告無效的,其無效宣告請求應當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
90、被告以原告惡意取得專利權,並濫用專利權進行侵權訴訟的,應當提供相關的證據。
惡意取得專利權,是指將明知不應當獲得專利保護的發明創造,故意採取規避法律或者不正當手段獲得了專利權,其目的在於獲得不正當利益或制止他人的正當
實施行為。
這是我從網站上摘錄的。還有一部分因為超過長度了。呵呵。還有什麼問題,HI我!
⑺ 已經授權的專利中所有權利要求和從屬權利都得到授權嗎侵犯從屬權利也是侵權嗎
侵犯從權必然侵犯主權呀,主權授權從權一般都能授權(只要是實質上的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