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不當管理是侵權行為嗎

不當管理是侵權行為嗎

發布時間:2021-02-23 11:25:53

侵權責任與不當得利的區別

我用自己的話來簡單歸納一下,也許答案不夠嚴謹,但是應該可以解釋明白。
1 侵權、不當得利都是債的發生方式,也就是說,都可以形成一個新的債權。
2 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簡而言之,一方受損一方受益,受損與受益之間沒有法律上的原因。不當得利的形成原因,可以分為給付性的和非給付性的,非給付性不當得利中,有些是與侵權責任相競合的。
3 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是侵害行為、損害結果、因果關系,有的學說認為還要包括手段的不法性。但是,在此可以看出,侵權人不一定因此而受有利益。

下面另附一段王澤鑒的論述:
不當得利是德國法學的特色,侵權行為、契約都是自己一個領域,不當得利是能夠調整整個無權利財產變動的機制。不當得利,unjust enrichment,非常重要。中國大陸的不當得利很簡單,只是一個條文。不當得利法在英國是有的,英國從Dobbs以來,有眾多不當得利的討論。台灣的不當得利本來是個統一的規定:一人受益而沒有原因造成他人受損害的,應該負賠償責任、返還義務。德國還劃分給付、非給付的不當得利的類型,台灣經過很多學者討論,就將台灣的統一的不當得利改變成了德國型的非統一的、類型化的不當得利,對德國法的繼受就變成了實務與學者的通說。
參考資料:原創(武漢大學法學院)

⑵ 有損害事實是區分侵權行為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合同之債的主要憑證

錯命題。

⑶ 侵權行為,包括什麼

侵權行為指的是侵犯民事權益的行為。
《侵權責任法》第二條回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答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⑷ 不當得利屬於侵權行為嗎

採取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利益,這要看輕重。輕,不構成違法,但會被輿論和道德譴責,重,則觸犯法律,並依照法律所規定的相應程序,進行制裁

⑸ 「不當得利」與「侵權行為」的區別是什麼「損人利己」是不當得利嗎為什麼

一、區別

1、造成原因不同

不當得利事實的出現往往是受害人自己的過錯造成的;

而侵權行為法律事實的出現則是侵權人的過錯造成的。

2、針對性不同

不當得利只針對財產性利益;

侵權行為則包括侵犯財產權和人身權,侵權之債的歸責原則包括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

3、處理方式不同

對不當得利之債的處理是返還不當得利,返還不當得利的目的是維護社會公平,因為任何人都沒有理由保有無合法根據使他人受到損失而獲得的利益;

對侵權的處理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目的是補償受害人因被侵權所遭受的損失,使權利回復到未受侵害的圓滿狀態。

二、「損人利己」應當是侵權行為,而不是不當得利。

因為不當得利的成立要件有四:一方取得財產利益;一方受有損失;取得利益與所受損失間有因果關系;沒有法律上的根據。

(5)不當管理是侵權行為嗎擴展閱讀:

不當得利具體特徵根據有三:

1、雙方當事人必須一方為受益人,他方為受害人。

2、受益人取得利益與受害人遭受損害之間必須有因果關系。

3、受益人取得利益沒有合法根據。即:既沒有法律上、也沒有合同上的根據,或曾有合法根據,但後來喪失了這一合法根據。

受益人在得知自己的受益沒有合法根據或得知合法根據已經喪失後,有義務將已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害人。

⑹ 不當得利與侵權

我用自己的話來簡單歸納一下,也許答案不夠嚴謹,但是應該可以解釋明白。
1 侵權、不當得利都是債的發生方式,也就是說,都可以形成一個新的債權。
2 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簡而言之,一方受損一方受益,受損與受益之間沒有法律上的原因。不當得利的形成原因,可以分為給付性的和非給付性的,非給付性不當得利中,有些是與侵權責任相競合的。
3 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是侵害行為、損害結果、因果關系,有的學說認為還要包括手段的不法性。但是,在此可以看出,侵權人不一定因此而受有利益。
4 你所舉的例子,即任意轉租,屬於無權處分,一般的處理方式是按照不當得利處理,首先這是一個效力未定的法律行為。侵權行為不是法律行為。
5 無權處分過程中,造成他人財產利益受損的,與侵權責任相競合,經合的具體方式按照法律規定處理,各國立法例均有不同。

下面另附一段王澤鑒的論述:
不當得利是德國法學的特色,侵權行為、契約都是自己一個領域,不當得利是能夠調整整個無權利財產變動的機制。不當得利,unjust enrichment,非常重要。中國大陸的不當得利很簡單,只是一個條文。不當得利法在英國是有的,英國從Dobbs以來,有眾多不當得利的討論。台灣的不當得利本來是個統一的規定:一人受益而沒有原因造成他人受損害的,應該負賠償責任、返還義務。德國還劃分給付、非給付的不當得利的類型,台灣經過很多學者討論,就將台灣的統一的不當得利改變成了德國型的非統一的、類型化的不當得利,對德國法的繼受就變成了實務與學者的通說。

⑺ 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的區別

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的區別:

一、定義不同

1、不當得利指沒有合法根據,或事後喪失了合法根據而被確認為是因致他人遭受損失而獲得的利益。

2、無因管理是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為避免造成損失,主動管理他人事務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

二、成立條件不同

1、不當得利是一方取得財產利益,一方受有損失。

2、無因管理是管理人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也未受本人委託,管理人從事管理他人事務的事實行為,其目的在於為他人謀利或免使他人利益受損。

三、事實不同

1、無因管理是一種法律事實。

2、而不當得利是由於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誤解或過錯所造成的使他人遭受損失而獲得的利益。

四、解決問題不同

1、無因管理制度解決:

①管理人以為本人謀利益的意思管理事務支出的必要費用,應有權請求返還;

②管理人因管理事務所獲得的利益,有義務交還本人;

③管理人因管理事務而受到其他損失時,有權請求本人予以賠償。這些內容只有無因管理制度才能包攬。

2、不當得利制度只能解決其中的管理費用的償還和因管理事務所獲利益的返還,其他問題無法涉及。

五、制度目的不同

1、不當得利制度的目的在於使受益人返還不當得利,因此在受益人為善意時,返還的范圍僅僅以「現存利益」為限,如果受益人未獲利益或因其善意使所獲利益喪失,則不存在返還問題。

2、無因管理中,管理人因管理事務很可能支出必要費用,但卻未必獲得利益。若以不當得利制度取代無因管理制度,則不利於對管理人合法權益的保護。

六、制度意義不同

1、無因管理是立法鼓勵助人為樂、危難相助、見義勇為風尚的產物,其制度意義在於劃清侵權行為和互相幫助行為的界限。

2、相形之下,不當得利制度就不具備同樣的目的與功能。

⑻ 侵權行為,違法行為是事實行為嗎

你好來。民事法律行為一自定是合法的、事實行為不一定。我給你舉合法的事實行為。 發明創造,拾得無主物、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先佔、加工、著作、無因管理不合法的事實行為有,不當得利,侵權行為、 總之,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統屬於行為范疇。最根本的區別在於行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的,是民事行為,否則,就是事實行為。

⑼ 侵權和不當得利的區別

主要就是發生原復因不同。債的發生包制括:合同、締約上的過失、單獨行為、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以及不當得利等。
侵權行為是指不法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通常認為,侵權行為發生,侵權人有義務賠償受害人的損失,受害人有權請求侵權人予以賠償,雙方形成債的關系。侵權行為是違法行為,其後果的本質是責任而不是債。
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根據,致使他人受有損失而取得的利益。由於該項利益沒有法律上的根據,應返還給受害人,從而形成以不當得利為內容的債的關系。

閱讀全文

與不當管理是侵權行為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