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醫療侵權行為ppt

醫療侵權行為ppt

發布時間:2021-02-23 03:41:07

1. 什麼是醫療侵權損害賠償,如何認定醫療侵權損害

您好!醫療侵權損害賠償是指醫療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未盡到一個勤勉謹慎的同業者應盡的注意義務,以致發生了患者非醫療必需的損害後果,未能達到合同約定(明示或習慣性的)目標,它在違約的同時也侵犯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權,歸結為一種。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22條的規定,因一方當事人的違約行為,侵害了對方的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的一方有權選擇,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醫療侵權的受害人考慮到自己訴訟的實際情況,大半請求依據侵權行為責任處理。
二、如何認定醫療侵權損害
(一)醫療侵權行為主體是醫療機構與醫務人員。
非法行醫給患者造成人身損害,觸犯刑律,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同時也應承擔民事責任。因非法行醫的行為人不具備訂立醫療合同的民事主體資格,這種民事責任性質,不應理解為違約責任,而應理解為侵權責任,可依照侵權行為法的有關規定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
(二)醫療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是過錯原則。
考慮到舉證的難易,同時也考慮因過錯的醫療行為而遭受侵害的患者能獲得更多的賠償機會,提供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的行為是否存在過失、醫療行為是否符合醫療常規、是否符合專業的標准,應由醫療機構負舉證責任。
(三)有損害事實的發生。
過錯的醫療行為已造成患者人身損害,如致死、致殘或給患者造成不必要機體組織損傷等。
(四)醫療過失行為與患者所受的損傷後果有因果關系。
因醫療行為本身具有損害性特點,病員本身既存的病理性改變對損害後果的發生可能也有一定的作用,患者現存的損害後果往往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即所謂的多因一果。在分析過錯的醫療行為與既存疾病在損害後果的作用力時,不能忽視患者原有疾病對損害後果作用力。多因一果的損害賠償之訴,在判斷原因事實與損害事實之間的關系時,日本法醫學家渡邊富雄與其他學者所採用損傷參與度,值得我們借鑒。所謂的損傷參與度是指損傷、既存疾病與現存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採用定量比例制的方法來判斷、確定責任的劃分與承擔。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2. 《侵權責任法》對醫療侵權責任有哪些規定

您好: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侵權責任法對醫療損害責任給出了明確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保密。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的檢查。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具體的在《侵權責任法》中規定醫療機構承擔過錯責任,在醫療機構違反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等情形下,推定其有過錯。但是在患者或其近親屬不配合診療、醫務人員在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下已經盡到合理診療醫務、限於當時醫療水平難以診療的情形下,醫療機構不承擔責任。
根據本法第55條、第56條,醫務人員在實施手術、特殊檢查、治療時,未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書面同意,造成患者損害的,應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負責人批准,可以實施相應醫療措施。
第59條規定「因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該規定為患者提供了多元選擇途徑,方便患者索賠。第63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的檢查」,該條為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通過不必要的檢查來牟利的行為敲響了警鍾。
中國法律保障計劃的朱靜濤律師指出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書面同意。
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因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的,醫療機構賠償後,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
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患者或者其近親屬不配合醫療機構進行符合診療規范的診療;醫務人員在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下已經盡到合理診療義務;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難以診療。
前款第一項情形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也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按照規定填寫並妥善保管住院志、醫囑單、檢驗報告、手術及麻醉記錄、病理資料、護理記錄、醫療費用等病歷資料。患者要求查閱、復制前款規定的病歷資料的,醫療機構應當提供。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保密。泄露患者隱私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的檢查。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干擾醫療秩序,妨害醫務人員工作、生活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3. 醫療侵權行為與一般侵權行為的區別是什麼

醫療侵權一般是侵犯身體權利,一般侵權包括侵犯身體權和財產權及其他的權利。

4. 關於侵權責任法在醫療侵權適用中的幾個問題

作為對人的生命健康進行救治的醫務人員在對患者診療時應盡到相應的版診療義務。根據權《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四條規定,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目前,與醫療損害責任的歸責原則相關的規定主要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條規定:「本條例所稱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同時,條例第五章規定了醫療事故的賠償。可見條例體現的是過錯責任原則的思路。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八項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這項司法解釋處理醫療損害賠償案件,可能產生等同於過錯推定原則的適用效果。

5. 醫療事故與醫療侵權的區別

一、加害人不同

醫療事故的加害人只能是合法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而醫療版損害權可以是任何醫療單位或者個人。

二、兩者造成的損害後果不同

醫療事故的損害後果直接指向的是患者的生命健康權,附帶財產權損害。而醫療損害的損害後果,則包括患者生命健康權在內的其他人身權和財產權的損害。

三、兩者加害人主觀過錯的表現形態不同

醫療事故加害人的主觀表現形態是過失,而醫療損害加害人的主觀表現形態可以是過失,也可以是故意。

四、定義的法律不同

醫療事故是行政管理和刑法上的概念;醫療侵權是民法上的的概念。

6. 醫療侵權責任法包括哪些

您好,新制訂的侵權責任法當中,用專章11條規定了醫療損害責任。
一、關於知情同意權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本條是關於緊急情況下知情同意的特殊規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醫療機構施行手術、特殊檢查或者特殊治療時,必須徵得患者同意,並應當取得其家屬或者關系人同意並簽字;無法取得患者意見時,應當取得家屬或者關系人同意並簽字;無法取得患者意見又無家屬或者關系人在場,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況時,經治醫師應當提出醫療處置方案,在取得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被授權負責人員的批准後實施。」由此可見,《侵權責任法》的這一規定就是《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精神的延續。
本條規定的「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主要是指患者不能表達意志,也無近親屬陪伴,又聯系不到近親屬的情況,不包括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明確表示拒絕採取醫療措施的情況。
在司法實踐中,2007年11月,在北京打工的孕婦李麗雲難產,生命垂危,其男友肖志軍卻拒絕在手術單上簽字,醫生與護士束手無策,3個小時後孕婦死亡,孰是孰非,莫衷一是。《侵權責任法》的這一人性化條款,將賦予醫療機構更大的搶救危重病人的權利,既解決了目前醫療糾紛的一個困局,又保護了患者的合法權益。
二、關於葯品及醫療器械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因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的,醫療機構賠償後,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本條是關於因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責任的規定。
葯品、消毒制劑和醫療器械屬於產品,《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四十三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於產品的生產者的責任,產品的銷售者賠償的,產品的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屬於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產品的生產者賠償的,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
患者作為消費者,在醫療機構接受醫療服務,因醫療機構提供的葯品、消毒葯劑和醫療器械的缺陷造成損害的,有權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醫療機構給患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從保護患者的角度出發,無論是在輸血過程中發生的損害,還是血液提供機構違規採集血液給患者造成的損害,抑或醫療機構因過錯致使患者受到輸血損害的,醫療機構都應當承擔責任。
在司法實踐中,由於法律缺乏明確的規定,患者在受到損害後,有關單位互相扯皮,導致患者四處碰壁,維權無門。《侵權責任法》明確規定患者既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同時規定,如果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後,醫療機構賠償後,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
在司法實踐中,類似「大頭娃娃事件」、 「齊二葯事件」和「山西問題疫苗事件」等法律難題,將隨著《侵權責任法》的正式施行成為歷史;同時,《侵權責任法》的這一規定,將使不法葯品、消毒制劑、醫療器械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受到重創,有助於緩解醫患糾紛,促進醫患和睦。
三、關於患者隱私權
《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二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保密。泄露患者隱私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本條是關於患者隱私保護的規定。
所謂隱私,是自然人不願向外人披露的私人生活信息。隱私是無形的,是精神性人身要素。隱私保護是法律賦予自然人享有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不受讓人侵犯、知悉、使用、披露和公開的權利。屬於隱私的私人生活內容非常廣泛,從家庭成員、社會關系、財產狀況,到個人的身高、體重、病史、身體缺陷、健康狀況、愛好、婚戀史等,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關於隱私保護,是每個自然人作為民事權利主體所應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它具有普遍性,並非只存在於醫患關系之間。但是,基於醫患關系的特殊性以及當前醫患糾紛中的現實矛盾,本法對這類特殊的隱私保護問題作了專門規定,使患者維權有了法律支撐。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對患者隱私侵害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泄露患者隱私。既包括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將其在診療活動中掌握的患者的個人隱私信息,向外公布、披露的行為,如對外散布患者患有乙肝、甲流、性病、艾滋病的事實,導致患者隱私暴露,精神遭受巨大痛苦;也包括未經患者同意而將患者的身體暴露給予診療活動無關人員的行為。二是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患者在就診過程中,一般會配合醫務人員的問詢,陳述自己的病情、病史、症狀等一系列私人信息,以配合醫務人員的診療;同時,醫務人員會根據患者的陳述,將該部分信息形成患者的病歷資料。這部分記載有患者隱私內容的病歷資料一旦被披露,不但引起患者內心的精神痛苦,還會導致對患者社會評價的降低,比如患者的某種精神缺陷、曾患有有傷風化的疾病等。
在司法實踐中,很多醫患糾紛源於患者隱私被被不適當披露,如有些地方出現的婦科檢查允許實習生觀摩、未婚女性做人流手術遭實習生集體觀摩等事件,令患者非常尷尬,甚至訴諸法庭。
作為「救死扶傷,治病防病」的醫務人員,在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應當恪守《執業醫師法》、《侵權責任法》和《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的相關規定,提高醫療水平和職業道德,不擅自披露患者隱私和病歷資料,最大限度地保護患者隱私。
四、關於過度檢查
《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三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的檢查。」
本條是關於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檢查的規定。
不必要的檢查,也就是媒體和公眾比較關注的「過度檢查」問題。「過度檢查」最先在規范性文件中出現,是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葯管理局2006年聯合制定的《關於建立健全防控醫葯購銷領域商業賄賂長效機制的工作方案》。
「過度檢查」,是指由醫療機構提供的超出患者個體和社會保健實踐需求的醫療檢查服務,醫學倫理學界把它稱之為「過度檢查」。
「過度檢查」不僅是涉及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診療活動的問題,還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最終解決要依靠改革我國的醫葯衛生體制以及建立健全醫療衛生保障體系。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為了創收,迫使患者進行一些不必要的檢查,小病大治,不僅給患者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對其身體也帶來不必要的風險和損害。「哈爾濱天價醫療費事件」,就是典型的「過度檢查」。
在司法實踐中,患者在就醫前應當向醫務人員了解相關檢查項目和費用,並區分哪些是必要的檢查,哪些是不不要的檢查,對於不必要的檢查,患者有權利拒絕;患者如果接受檢查,應當索取、保留相關檢查項目的收費憑證。一旦如果出現糾紛,可以申請法院委託專門的司法鑒定機構對醫療費用的合理性進行甄別、鑒定。
五、關於醫鬧行為
《侵權責任法》第六十四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干擾醫療秩序,妨害醫務人員工作、生活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本條是關於維護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合法權益的規定。
診療活動是把「雙刃劍」,如果患者平安無事、康復出院,患者及其家屬會對醫生感恩戴德,一旦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患者家屬會認為是醫生不盡心盡力,最終反目成仇。
所以,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既要考慮患者作為診療活動中處於弱勢一方的利益保護,對患者認真負責,充分告知醫療風險,要求患者配合診療活動;另一方面,由於診療活動的局限性、未知性和高風險性,患者及其家屬應對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給予一定的信賴和理解,遇事冷靜處理,注意保全證據,合法維權,而不是無端干擾醫療秩序,影響醫務人員的正常工作、生活。
在司法實踐中,由於醫患雙方缺乏信任,難以通過協商達成協議。加上申請醫療損害鑒定成本高、訴訟時間長、訴訟代理難度大等問題,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療機構,都不願意讓步和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患者及其家屬一味「鬧醫」、「鬧訪」,甚至威脅醫療機構、侮辱、毆打醫務人員等過激行為。「職業醫鬧」應運而生,那裡出現了患者死亡、殘疾事件,他們就去找家屬談、「攬生意」,致使醫療機構很被動。為了息事寧人,只能是忍氣吞聲、「和平解決」,這樣也無形之中助長了患者家屬「鬧醫」、「鬧訪」的心理傾向,給醫療機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負擔。

7. 醫療侵權責任構成的四個要件都是什麼

醫療侵權行為的四個要件:行為的違法性、損害事實的存在、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1、行為的違法性

所謂行為的違法性,是指行為人實施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或強制性規定。

2、損害事實的存在

損害事實,既包括對公共財產的損害,也包括對私人財產的損害,同時還包括對非財產性權利的損害。

3、因果關系

侵權行為中的因果關系是指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客觀聯系,即特定的損害事實是否是行為人的行為必然引起的結果。只有當二者間存在因果關系時,行為人才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因果關系是復雜多變的,往往一個損害後果的出現是由多個原因引起的,既可能有主要原因與次要原因,也包括直接原因與間接原因。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過錯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中的主觀因素,反映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的心理狀態。過錯根據其類型分為故意與過失。

(7)醫療侵權行為ppt擴展閱讀

特殊侵權

國家機關公職人員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國家機關公職人員在執行職務中給他人造成的損害,只有在法律有規定,而且是在執行職務不當的條件下,才由國家機關承擔民事責任。國家機關公職人員利用職權故意使他人受到損害的,由公職人員自己承擔民事責任。國家機關公職人員不是在執行職務中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也由他自己承擔民事責任。

僱傭活動或僱傭關系中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

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據《人身損害賠償解釋》

第9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幫工活動中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

為他人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在從事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

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運輸者、倉儲者對此負有責任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產品生產者的免責事由有三項:

(1)未將產品投人流通的;

(2)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3)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存在的。同時法律規定,由於受害人的故意造成損害的,生產者、銷售者不承擔賠償責任。由於受害人的過失造成損害的,可以減輕生產者、銷售者的賠償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侵權行為

8. 如何理性看待醫患糾紛.ppt

醫者與患者一直是一對矛盾,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尤為突出,如何處理這一對矛盾,作為代表醫方的我,總覺得還是要從自方做方文章,抓好醫療服務質量是緩解醫患矛盾的關鍵.同時主動化解也是目前從醫者必修的課之一了.如何做呢?
一要不斷學習。在所有的職業中,醫生是最難速成的職業,學好五年的本科只是邁出了成為一個好醫生的第一步,醫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青的科學,說它古老,它與人類的出現相伴,說它年青,它永遠納入新鮮的內容。這就要求每個醫生要一生都在不斷的學習,但是我們的醫生是否都做到了這一點呢?是否有走下手術台,坐上四方桌。脫去白大褂,擺開龍門陣的現象呢?有些年輕的醫生派他到外地醫院脫產進修都不去,怕丟失病人。有的醫務工作者參加工作十幾年,沒有寫過一篇學術論文,一個不會總結提高的人,技術再好你永遠只是個匠,不能成為師。就學習的目的和動力而言,它具有兩個特性:一是功利性;二是愉悅性。學習原本是辛苦的,而要把它當成愉快的事,那是一種高境界,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不可能對每個醫生提這個苛刻的要求,只提倡每個醫生從功利性的方面去抓好學習,也就是說為了勝任你的本崗位需要,說白了為了謀生的需要,大家必須不斷的學習。公務員的評定有四檔,優秀,稱職,基本稱職,不稱職.而醫生只能有兩檔:稱職和不稱職。一個醫生如果長期處在基本稱職的狀態中,會是什麼後果,醫而優則學,醫而不學則庸。
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醫療機構是提供特殊公共產品的地方,說他特殊,那就是消費者對這個產品有著不可選擇性,人們可以選擇不逛商場,不下餐館,不進歌廳,不去泡腳,但沒法選擇不進醫院。基於這種理解,所以患者在沒有形成糾紛,沒有紅臉之前,他們的確是弱勢的一方.1948年12月聯合國通過了一個《世界人權宣言》規定:健康權是一項基本的人權。所有學臨床的人,都有一本《希氏內科學》它序言開頭就是「醫學是一門需要博學的人道主義職業,它的道德性質更類似於宗教的傳教士」,醫者父母心,你沒有這份仁者之心,你就別當醫生。希波克拉底說一個好的醫生關注的不是一個人患了什麼病,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患病。
三是始終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和旺盛的工作熱情。我曾給縣醫院的醫生算過一組數字:門診82951人次,住院2854人次,住院病人的工作量至少是門診的五倍以上,綜合計算10萬人次以上,剔除在家休息待崗的人,全年候在崗醫師30人,那也就是說,每個醫生全年工作量是3300人次,工作量很大,很容易出錯。有人說一個好廚師一天當中技術發揮最好的時候也就兩小時,其它時候炒出的菜也很一般。而我們醫生難就難在不能炒出很一般的菜來。因為你擺弄的是人的生命,你出一次錯在你3300人次中雖然佔比率很低,但對於你對面的那個患者來說那就是100%。你在其他環境中產生的諸如老婆吵嘴,小孩成績下降等等心理雜念,在你穿上白大褂那一刻就必須徹底拋去腦後,你必須全神貫注地投入你的工作中,必須全天候地炒出好菜來。
四是嚴守操作規程。教科書里對我們行醫的各領域有著很嚴格的操作規程,你必須機械地遵守。2005年一個醫院的產科一個產婦死於大出血,患者家屬指著我的鼻子說,術前為什麼不做凝血功能測定,我又不是付不起幾十塊錢?我後來了解過,這個科一直以醫葯費用低來吸納病人,不出事,患者會說你便宜,出事了,就不會說你是出於為他省錢。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從那時開始,100多年來的診療依據已逐步演變成了一系列的圖表和數據。這些直觀性很強的圖表、數據既是我們診斷疾病的依據,也是一旦有了糾紛時保護醫患權利的法律依據。我們反對濫檢查,但不是提倡少檢查。醫生同志們千萬不要犯農夫與什麼故事中那位農夫的愚蠢的錯誤,規程就是規程,必須機械地遵守。
五要搞好團結。文人相輕,同行生妒,這是民族的劣根性,早就應該拋棄。但在我們的醫務人員當中,至今擺不正這份心態。前年有一個老人大腿骨折,沒錢來縣治療,求著當地一位鄉村醫生治,鄉村醫生說:我不是骨科醫生,但最後出於同情,幫他進行了復位。換了兩次葯後,他沒錢就沒來了,三個月後,好是好了,只是有點拐。他拿著一張訴狀來衛生局告那位鄉醫,說他超范圍行醫,屬非法行醫的行為。我們問,你一個70多歲的孤老頭子,大字不識,怎麼會說出這么專業的詞彙,他說是×××對他說的,×××就是本地的另一位鄉村醫生。我們支持患者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健康權利,但我真不贊成這點子由一位醫生去出。類似的事經常有。老是聽人說,這事如果是我就不會那樣做,更有醫生在手術出現危情時大聲叫嚷,什麼材料又沒有了,監護儀又壞了等等.認為責任不是我,在院方,這是什麼心態,集體觀念到哪去了。所有的人都要有危機感:這次不是我,但很有可能下次就輪到了我.和諧、安全、有序的行醫環境靠大家共同構建,要構建必須團結。
六要掌握溝通藝術。事業的成功靠兩個因素:智商、情商。當一個好醫生,也同樣兩者不可缺一。智商是什麼大家都知道,情商是什麼?是一個人用理智控制情感和操作行為的能力,是協調人際關系的技巧.美國心理學家丹尼斯.戈爾曼對情商的內容進行了科學的價定:認知自我情緒,妥善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人際關系管理。在強調以人為本,注重和諧的今天,情商的開發成了我們醫生的一門新課程。很小的時候,我娘帶我去看醫生,問:醫生,我孩子這病怎樣?那醫生技術是很好的,但脾氣很不好。醫生說:吵什麼?不死就會好,不好就會死。他說的是真理,但我們很難接受這表述形式,我至今還記得。這話如果放到今天來說,你不是沒事找事嗎?去年12月一個喇叭在我們一所醫院門口響了三天.事後那位醫生在我這坐,她說:我只注意了與小孩的奶奶說話,沒注意邊上另一個老太太的意見,我沒理她,後來得知那是外婆。在糾紛的全程中,也就是那外婆鬧得最凶。這就是個醫療以外的問題了,你如果正確認知了他人情緒,給那位外婆一部分重視,以滿足她的需求尊重的慾望,可能那次糾紛就鬧不起來。醫學的發展太快了,僅僅100多年前,醫患關系還建立在1對1的溝通平台上,也就是說,1個患者只面對一個醫生,現在不同了,一個醫生只負責自己所能負責的那一部分器官,這樣,一個患者即使走進我們縣級醫院,你要面對的都是一路的醫生。一對一的溝通有利於情感的交流,但醫學發達到這么細,只有全科醫院沒有了全科醫生。所以有人說,科學尤其是醫學科學的發展是以人類溫情的缺失為代價的。客觀現實就是這樣,這就為醫生們進行良好的醫患溝通創造了難題。但盡管有難題,醫生們沒有選擇,只有適應,不溝通是不行的,一個只會對著門外叫:「下一個」的醫生不是一個好醫生,也是免不了會有糾紛的。提供一次醫療服務,結交一個真心朋友,大家都這樣做,對構建和諧、安全、有序的醫療環境絕對有好處。

閱讀全文

與醫療侵權行為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