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醫療糾紛
醫療糾紛是指發生在醫療衛生、預防保健、醫學美容等具有合法資質的回醫療企事業法答人或機構中,一方(或多方)當事人認為另一方(或多方)當事人在提供醫療服務或履行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時存在過失,造成實際損害後果,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但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對所爭議事實認識不同、相互爭執、各執己見的情形。
醫療糾紛的解決途徑
醫療民事糾紛與其他民事糾紛一樣,屬於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屬民法的調整范疇。根據 「私法自治」的原則,通常情況下,國家不予干預,因此,雙方當事人可以就醫療糾紛進行協商,也可以進行民間調解和行政調解,從理論上講,醫療合同糾紛也可進行仲裁解決,但目前仲裁解決醫療糾紛還不受重視。國家對醫療民事糾紛的干預表現為民事訴訟,需要當事人起訴才能發生。
② 什麼是醫療糾紛的性質,包括哪些
醫療糾紛是指基於醫療行為,在醫方(醫療機構)與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版親屬)之間產權生的因醫療過錯、違約而導致的醫療損害賠償及醫療合同違約等糾紛。
醫療糾紛是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可以包含醫院醫務人員與患者及家屬或單位之間發生的所有矛盾糾葛。從概念定義上講,糾紛與醫療事故、差錯有關系,但是又不等同於醫療事故和差錯。單純的醫療糾紛可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在醫療過程中,可能確實存在有醫療問題,醫療過程中醫務人員有過失,包括服務態度、責任心、技術問題或者已經構成了事故差錯;二是可能沒有醫療問題,既不是差錯,也不是事故,純屬於患者家屬期望值過高而未達到所期望的目標;三是出現了某些治療目的以外的並發症或意外;四是有其他醫療之外的問題,如人際關系等;五是雙方存在認識上的誤差和分歧;六是經濟因素,患者想借機轉嫁醫院或者希望通過糾紛而減免醫療費用;七是其他權益問題,如侵犯肖像權、名譽權、處分權等。
③ 什麼是醫療糾紛,構成醫療糾紛需要滿足什麼條件
一、什麼是醫療糾紛
醫療糾紛是指發生在醫療衛生、預防保健、醫學美容等具有合法資質的醫療企事業法人或機構中,一方(或多方)當事人認為另一方(或多方)當事人在提供醫療服務或履行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時存在過失,造成實際損害後果,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但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對所爭議事實認識不同、相互爭執、各執己見的情形。
二、構成醫療糾紛需要滿足什麼條件
1、發生在醫患之間。糾紛或者爭議的雙方當事人只能是醫院或醫務人員與患者或其家屬。所謂「醫」,主要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醫療機構不僅包括各級各類醫院、鄉鎮衛生院、門診部,還包括各類診所、衛生院、醫務所等。醫務人員包括在上述醫療機構工作的負責診療護理工作的人員。所謂「患」,是指就診和接受診療護理的各類患者。從廣義上講,還包括患者的家屬以及在糾紛中代表患者利益的工作單位和承保醫療保險的保險公司等。如果雙方當事人不是醫患雙方,如患者與衛生局或葯店等非醫療機構或人員發生的糾紛,則不屬於醫療糾紛。
2、糾紛的產生,是由於患者的生命權或健康權受到了侵害,即醫療糾紛的客體為患者的生命權或健康權。在實踐中,表現為在診療護理過程中,由於醫務人員的過錯,給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危害;或者經診療護理,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後果,或者可能埋下了不良後果的隱患,並且患者認為這種不良後果的產生是由於醫方的過失造成的。危害和不良後果的表現形式不同,嚴重的可導致患者死亡、殘疾或功能障礙,輕者可能延長了治療時間,增加了患者痛苦和治療費用等等。患者的病情千差萬別,產生的危害和不良後果也有很大的差別,但是糾紛的產生源於患者的生命權或健康權。
3、醫患雙方對產生的危害和不良後果及其產生的原因或者如何處理出現了分歧。醫患雙方對產生的危害和不良後果及其產生的原因或者如何處理,沒有形成共識,或者達成一致。
不管屬於什麼情況,只要具備了上述三個條件,就構成了醫療糾紛。一般來說,醫療事故在尚未經過法定程序認定之前,只能稱為醫療糾紛或者醫療爭議。
④ 什麼算醫療過失
所謂醫療事故,是指在醫療過程中,由於醫務人員的責任和技術上的原因,造成患者的死亡、殘廢、組織器官的損傷、功能的障礙等不良後果者。國務院《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第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醫療事故,是指在診療護理工作中,因醫務人員診療護理過失,直接造成病員死亡、殘廢、組織器官損傷導致功能障礙。"第三條規定:"雖有診療護理錯誤,但未造成病員死亡、殘廢、功能障礙的,"不屬於醫療事故。因而,醫療事故是指在醫療活動中,由於醫務人員的過錯而造成的意外的變故或災禍。其結果是造成病人死亡、殘廢、組織器官損傷或者功能障礙。 醫療事故按其發生的原因,又可區分為醫療責任事故和醫療技術事故,或者是以醫療責任事故為主的醫療事故及以醫療技術事故為主的醫療事故,因為有些事故中很難確定是技術原因還是責任原因,有時兩者兼有,但有主次之分。 根據目前的法學理論解釋,醫療過錯分為醫療事故和醫療差錯兩種,即不良後果達到《醫療事故處理辦法》規定的程度的為醫療事故;不及《醫療事故處理辦法》所規定的程度的為醫療差錯。醫療差錯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雖有醫療過錯,但未造成不良後果的,稱為"一般差錯";一是因醫療過錯造成病人損傷、痛苦、病程延長以及費用增加等,但未達到《醫療事故處理辦法》規定的程度的,稱為"嚴重差錯"。 醫療差錯是指在診療、所理工作中,由於責任心不強,粗心大意,不按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辦事,發生了一般性錯誤,影響了診療工作的正常進行,但是對病人未導致不良後果,或經及時糾正未釀成事故。醫療差錯的後果雖不構成醫療事故,或輕於醫療事故,但也必須引起重視。 因此,在醫療糾紛訴訟案件中,通過鑒定應將醫療糾紛、醫療差錯和醫療事故嚴加區分。根據有關資料統計分析,真正構成醫療事故的,且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為數並不多,不到糾紛總數的1%;只有因工作極端不負責任的醫務人員,致使病員傷殘或造成死亡,情節特別嚴重、惡劣、構成犯罪的,才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第五條規定:"醫療事故分責任事故和技術事故。"然而,這兩類事故是難以嚴格區分的,即責任事故中往往有技術過錯因素;技術事故中往往有主觀過錯因素。在臨床上,一般將"由於病情或病人體質特殊而發生難以預料和防範的不良後果"以及"發生難以避免的並發症"(《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第三條)的情況,稱為"醫療意外"。在"醫療意外"中,醫院和醫生不存在過錯,因此也就不承擔責任。
⑤ 什麼是醫療糾紛,患者該如何處理醫療糾紛
1、和解所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內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容分。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⑥ 什麼是醫療糾紛處理情況
1、和解來所謂和解是自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⑦ 名詞解釋:什麼是醫療過失行為
醫療過失行為是指醫務人員在醫務活動中因違反了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回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答,不是主觀故意而是客觀上有過失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行為。認定醫療行為是否有過失的關鍵在於醫療行為是否違反了有關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和是否存在主觀故意。衡量醫療行為主體是否有過失,不能憑主觀推斷,而要靠認真、科學地判定。
醫療過失行為可以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後果,無論這一損害後果的嚴重程度如何,都已經損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而這一損害是患者到醫療機構尋求治療時由醫療機構附加給患者的。因此,醫療機構有責任採取及時有效的措施避免和防止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的損害。
⑧ 什麼是醫療過失行為,醫療過失行為應如何認定
醫療過失行抄為是指醫務人員在醫務活動中因違反了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不是主觀故意而是客觀上有過失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行為。認定醫療行為是否有過失的關鍵在於醫療行為是否違反了有關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和是否存在主觀故意。衡量醫療行為主體是否有過失,不能憑主觀推斷,而要靠認真、科學地判定。
醫療過失行為可以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後果,無論這一損害後果的嚴重程度如何,都已經損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而這一損害是患者到醫療機構尋求治療時由醫療機構附加給患者的。因此,醫療機構有責任採取及時有效的措施避免和防止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的損害。
⑨ 什麼是醫療過失行為
醫療過失行為是抄指違反襲了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不是主觀故意而是過失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行為。認定醫療行為是否有過失,應當以醫療行為是否違反了有關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是否存在主觀故意為判定標准。衡量醫療行為主體是否有過失,不能憑主觀推斷,而要靠認真、科學地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