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們問了問奧地利人,為什麼他們這么不友好
跟奧地利的歷史有關,奧地利人是德意志民族,常年擔任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回所以奧地利人幾乎都帶答有一種自豪感,雖然最終敗於普魯士被踢出了德意志,但之後成立的奧匈帝國也算是歐洲最強之一,所以奧地利人比較排斥外族人,特別是德國人。
㈡ 奧地利人與德國人是同一個民族嗎
我們的「民族」一詞是一個錯誤的翻譯。實際上,西方有人族、種族、國族、文族等多個概念。我們翻譯的民族,只能叫做「文族」。德意志人與奧地利人是一個大文族~小日耳曼文族(其實就是德意志族)分離而成的兩個分裂國族(嚴格說瑞士大部分也是德意志文族)。如果從語言和歷史來說,丹麥人、盧森堡人以及荷蘭人、比利時人的大部分,也是德意志文族,只不過分裂得早一些罷了。
一般來說,文族由原始農牧部族融合發展而成,最後部族與文族建立原始國家,發展成熟的國家由一個或多個文族構成,比如愛爾蘭國族就是愛爾蘭文族構成(西凱爾特人),泰華國族由六十多個文族構成(我國又近十個文族還沒有最後確認)。本來歐羅巴地區原來只有六七個文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凱爾特人、芬蘭-烏戈人、拉丁人、古希臘人和色雷斯人,歐羅巴應該只有七個甚至四個國家。最初歐羅巴和我們泰東大陸一樣部族林立,但是泰東大陸各部族融合了一個大文族~夏族或漢族,夏族與其它文族在泰東大陸長期共存,最終融合成為以夏族為主體的華族~泰華國族或神華國族。但是歐羅巴人早期流行強盜思想,都是不講共同優好的融合,沒有創立統一治平思想,不但多個文族不能統一建立國家,而且統一文族也要分裂為多個分裂國家。近代科技革命後,大家都擁有先進武器,分裂勢力更加難以統一。最後,就發展成為一個文族分裂為多個國族的非正常局勢。日耳曼文族分為西、北、中、南等分文族,其中英格蘭人是西日耳曼人~盎格魯人、薩克遜人,尼德蘭人是中日耳曼人,瑞典人、挪威人是北日耳曼人,德意志人與奧地利人是東日耳曼人,法蘭西人、伊比利亞人、義大利人都是南日耳曼人與拉丁人及阿拉伯人的混血人。所以,德意志人與奧地利人本質上是一個文族的兩大分支。
㈢ 為什麼百度百科裡的說明前後矛盾關於奧地利民族
您好!首先,得告訴您,奧地利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全稱叫奧地利共和國( Republik Österreich)通稱奧地利(德語:Österreich),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與多國接壤,東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義大利和斯洛維尼亞,西面是列支敦斯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國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83855平方千米。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奧地利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其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 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1年排世界第19位。同時自195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55年宣布永久中立,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歐元。奧地利曾先後被古羅馬人、匈奴人、倫巴第人、東哥特人、巴伐利亞人和法蘭克人占據。公元前400年,克爾特人在此建立了諾里孔王國。公元前15年被羅馬人佔領。中世紀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亞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這一地區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12世紀中葉在巴本貝格王族統治時期形成公國,成為獨立國家。正因為奧地利的歷史比較復雜,沒一位網友也都不是全能的,每個人根據不同的知識來源,收集的有關奧地利的知識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網路里有關奧地利的民族構成也不完全一樣。這樣一解釋,相信您一定就明白了。謝謝閱讀!您對知識的探索謹慎而細致,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祝您健康快樂每一天!
㈣ 奧地利為什麼沒被納入德國版圖他們不是同一個民族嗎
德國在中世紀分裂復成若制干小國。其中奧地利的統治者在名義上是德國皇帝,但在實際中,並沒有什麼權力。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普魯士和奧地利是德國眾多小國中較大的一個。當時奧地利更大一些,因此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提到德意志,往往是指奧地利。奧地利通過向東南擴張,收復被土耳其佔領的土地,而稱為歐洲強國,但這導致奧地利內部民族眾多,德意志人只佔很少的部分。
普魯士是以擴張為國策的,但奧地利由於內部民族矛盾復雜,無法顧忌向其他德國地區擴張。
因此,在十九世紀,普魯士逐步吞並了其他德意志小國,而奧地利則喪失了對其他小國的影響。普魯士吞並其他德意志小國後建立德意志帝國,稱為歐洲強國。
一戰的時候,德意志帝國和奧地利帝國結盟,向四處擴張。被其他國家打敗。奧地利帝國解體。
二戰時期,德國在奧地利人的默許下,吞並奧地利,基本實現德國的統一。二戰後,奧地利再次獨立。
㈤ 德國為什麼沒被納入奧地利版圖他們不是同一個民族嗎
德國在中世紀分裂成若干小國。其中奧地利的統治者在名義上是德國皇帝,但在實際中回,並沒有什答么權力。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普魯士和奧地利是德國眾多小國中較大的一個。當時奧地利更大一些,因此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提到德意志,往往是指奧地利。奧地利通過向東南擴張,收復被土耳其佔領的土地,而稱為歐洲強國,但這導致奧地利內部民族眾多,德意志人只佔很少的部分。
普魯士是以擴張為國策的,但奧地利由於內部民族矛盾復雜,無法顧忌向其他德國地區擴張。
因此,在十九世紀,普魯士逐步吞並了其他德意志小國,而奧地利則喪失了對其他小國的影響。普魯士吞並其他德意志小國後建立德意志帝國,稱為歐洲強國。
一戰的時候,德意志帝國和奧地利帝國結盟,向四處擴張。被其他國家打敗。奧地利帝國解體。
二戰時期,德國在奧地利人的默許下,吞並奧地利,基本實現德國的統一。二戰後,奧地利再次獨立。
㈥ 奧地利和德國在民族構成上有什麼共同嗎
大概來就是各個小國打起來最終自統一德國的時候沒打過奧地利,所以才變成兩個國家的
在很久以前奧地利和拜仁薩克森等都是同一級別的
他們都說德語,都說日耳曼民族
所以音樂討論時候也是說德奧系,因為以前是分不開的
小鬍子也是奧地利人的
㈦ 奧地利為什麼不能擔負起統一德國的重大責任
眾所周知,1871年德意志民族在普魯士王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之下通過與丹麥、奧地利、法國三場鐵血戰爭,才完成了對德意志帝國的統一。原先的德意志只是個模糊的概念,如今,德意志成為了有血有肉的國家實體。在德意志帝國統一過程中,同為日爾曼民族的奧地利則被普魯士強行排除在了德意志帝國范圍之外,導致了如今的德國和奧地利雖然同根同源,但卻是兩個不同的國家。
原先在哈布斯堡王朝整合下的德意志帝國是眾多民族聯合組成的鬆散結合體,隨著19世紀中後期民族獨立和沙文主義思想的崛起,德意志急需要成為名副其實的強大帝國,而不是跟在英法美大國後面的小跟班。由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擁有過大的領土面積,過多的人口,過於復雜的宗教民族問題使其難以完成德意志民族復興的歷史任務,這便為普魯士成為德意志帝國建立的領導者創造了條件。
㈧ 奧地利帝國民族問題
就你說的這個問題,我想起了中國的一句老話:過猶不及。
奧地利的這么多民族問題,恰恰正是他們太過於注重民族平等了。我們就從奧地利帝國頒布語言令、優惠非德意志民族、結果導致民族沖突激化的相關部分。
事實上,奧地利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就曾努力做到各民族平等,例如1867年公布的法律,第19條就保證了民族平等。具體條款如下:
1,奧地利所有的民族一律平等。所有的民族,擁有維護、發展該民族的特性和語言的權利。
2,教育、行政以及公共場所,在該地域所使用的語言的平等性,由國家保證。
3,復數民族居住的州,公共教育機關必須採取措施,保證不讓任何民族被強制地去學習其他民族的語言。
奧地利帝國也同樣規定了奧地利帝國領土神聖不可分離。
由德意志人當皇帝的奧地利帝國為了維護國家統一避免民族矛盾、甚至還壓制自己民族,即德意志民族。
奧地利政府頒布語言令,在捷克人和德意志人雜居的波黑米亞地區,規定在錄取公務員時,優先錄取會雙語(捷克語和德語)的人,結果使當地很多德意志人失去了成為官吏、晉升、就業的機會,很多德意志人的收入也因此下降。捷克人不但在經濟方面,在政治、政府內部也開始挑戰德意志人。德意志人對此深感不滿,奧地利內的德意志民族也因此開始排斥其他民族。
可是,哈布斯堡王朝仍繼續推行削弱德意志民族力量的政策。由波蘭貴族,時任首相的巴德尼為了在議會形成強有力的多數派,於1897年4月,以內閣令發布了語言改革法。規定:一,波黑米亞、莫拉維亞兩州內,不但一般行政官廳、法院,不但商業、財務、農業官廳,必須用來咨詢的人的語言回答,且各官廳(各政府部門)內部用語,也必須實現德語和捷克語的完全平等。二,自1907年7月以後,在任命兩州的全部官吏時,必須要以是否能讀寫兩種語言為官吏任命標准。在此期限之前,會雙語者優先採用。
如果這項語言令實施的話,就意味著幾乎所有的德意志民族的官吏將丟掉工作。於是,奧地利國內的德意志各民族集團,為阻止該政策的實施而一致團結起來,拚死進行了包括議會暴力抗爭的大規模的、猛烈的抗議運動。奧地利國會眾議院定員425人中,德意志人議員也只有186人,只是少數派,他們不得不用自己的身體來阻止該法令的通過。但被聞訊趕來的警察們暴力排除。而另一方面,德意志人湧上維也納街頭,一邊高喊反對巴德里的口號,一邊包圍議會,並向市政府、內務部進行遊行示威。不久,整個維也納陷入反亂狀態。皇帝為了避免大規模的流血沖突,不得不讓巴德尼辭職。但這回又引起了捷克人的不滿。他們不但沖上布拉格街頭示威,還襲擊「新德意志劇場」等中心地帶各地區的德意志系公共建築物,德意志人的住宅、商店、警察署等。德意志女子高中也被搗毀而無法上課。波黑米亞總督為了不讓德意志人進一步刺激捷克人,還禁止德意志大學生們佩戴徽章,舉旗行進。對這樣的禁止命令,不但波黑米亞的德意志民族的大學生,全國各地的大學生,甚至各地的教師也站起來用罷課、辭職等各種方式表示強烈的反對。很多大學被強行關閉。
僅僅一個語言法,就引發了如此大的民族騷亂。
又因奧地利帝國的各民族平等、共同發展的民族政策使得捷克人大量充斥政府部門(捷克人佔了波黑米亞州政府官吏的百分之九十),有了統治該地方的經驗,當哈布斯堡王朝一戰戰敗,捷克獨立時,這些人很容易就成了管理和統治新生國家捷克的主要力量。新生國家捷克很順利地就走上自立國家的道路。
此外,為了保障民族平等,不讓各民族之間產生相互歧視、摩擦,或者不讓各民族的人們感到歧視,甚至奧地利帝國的軍隊也盡量讓同一民族的軍人組成連隊,由該民族的軍人擔任連隊長。結果軍令都無法暢通。又因為不可能讓每個連隊都只是同一民族的成員,不是自己民族的人當連隊長的士兵們當然就會不滿,甚至還聽不懂連隊長的號令。這樣一來,軍隊當然就沒有了戰鬥力,就成了裝飾民族團結門面的花架子。
然而,奧地利帝國的這些做法,不但起不到加強「國家觀念」的作用,反而加劇了各民族的民族意識和引發了民族間的仇恨和沖突。就連軍隊也沒有了戰鬥力,結果在第一次大戰期間表現極差。戰敗後,各民族便紛紛獨立,奧地利帝國從此煙消雲散,連奧地利內部德意志人佔多數的領土也被分割到其他新型的獨立國家或者其他國家,而奧地利要求按照民族自決的方式並入同一民族德國的願望也不被採納。這就是不以主體民族主義為基礎的下場。
可見,一個國家如果缺乏一個在人口、政治、軍事、文化各方面占絕對優勢、因而對這個國家有著強烈認同感,因此能維護國家統一的主體民族;或者即使有個主體民族,但以主體民族的強烈民族意識會引發非主體民族的不滿、不利於國家統一為由,壓制、削弱主體民族的地位,打擊、分裂主體民族的民族認同和民族意識;或者以大家都是該國家的公民、各民族平等發展才能增強非主體民族對國家的認同等理由去扶植非主體民族,從而使得主體民族也失去了身為該國主體民族的優越感,因此失去了對這個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但是非常脆弱的,而且是在為將來的分裂創造條件。
在現今的人類社會情況下,過分專制或過分民主都會產生過猶不及的情況。
㈨ 德國和奧地利分離的原因是什麼奧地利有哪些民族
德國(當時稱普魯士)跟奧地利原本屬於同一個國家——德意志邦聯治下的專兩個邦國,奧屬地利在德意志邦聯里站主導地位,普魯士日益強大,並於1866年發動戰爭——普奧戰爭,奧地利戰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翌年與匈牙利簽訂協議,成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軍戰敗,帝國隨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國。1938年3月被納粹德國吞並。二次大戰中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戰。同盟國軍隊解放奧地利後,奧地利於1945年4月27日成立臨時政府。同年7月,德國投降後,奧地利又被蘇、美、英、法軍佔領,全境劃分為4個佔領區。1955年5月,4國與奧地利簽署條約宣布尊重奧地利的主權和獨立。1955年10月佔領軍全部撤走。
奧地利人口881萬,絕大多數人為德意志-奧地利裔,其餘大約10%的奧地利人口為非奧地利裔。少數民族有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官方語言德語。
㈩ 奧匈帝國瓦解與那些國家獨立有關為什麼(高手來解)
長期以來,奧地利和普魯士為爭奪德意志領導權一直在明爭暗鬥。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奧地利戰敗,被迫與普魯士簽訂《布拉格和約》,解散德意志聯邦,成立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為統一德國奠定了基礎;普奧戰爭後,奧地利國力衰竭;1867年,奧地利政府更迭,匈牙利人要求自治,奧地利皇帝被迫妥協,同年12月允許匈牙利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獲得自治,匈牙利與奧地利建立奧匈二元君主國,奧皇兼任匈牙利國王;奧地利和匈牙利各自有獨立的立法機關,帝國政府掌管外交、軍事和財政。奧匈之間確定的貿易、稅收和開支等協定每隔10年重訂一次;奧匈帝國的版圖包括的里雅斯特、波希米亞、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加里西來、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以及現在的匈牙利和奧地利,成為歐洲第二大國。 這一帝國從建立伊始就困擾於國內的民族糾紛和民族矛盾。奧匈帝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君主國,盡管對於境內其他少數民族來說,匈牙利人在君主國內的地位僅次於德意志人和奧地利人,但匈牙利人要求獨立的願望卻最強烈,這種情緒影響了其他民族,導致帝國內部民族起義此起彼伏,並最終爆發了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奧匈帝國在薩拉熱窩舉行軍事演習,把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作為假想敵,激起塞爾維亞人民的不滿;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費迪南公爵夫婦在薩市大街上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刺死,奧匈帝國藉此向塞爾維亞宣戰,以德、奧、意「同盟國」為一方和以英、法、俄「協約國」為另一方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軍作戰失利,境內各民族紛紛獨立,導致帝國崩潰;1918年11月11日,年輕的卡爾皇帝在帝國夏宮美泉宮的「中國廳」內宣布退位,從而結束了綿延7個世紀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統治。翌日,奧地利臨時國民議會宣布奧地利共和國誕生,這就是奧地利第一共和國。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之一,奧地利被剝奪了所屬的非德語地區,在那裡建立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三個獨立的國家,還有一部分加入了獨立的波蘭,同時,奧地利還失去了講德語的南蒂羅爾,這一地區後來被劃歸義大利;第一共和國時代的奧地利從一個世界大帝國變成了中歐的一個小國,面臨著無法解決的困難,奧地利與周邊國家的邊界被封鎖,原料的進口和工業品的出口受到這些國家關稅壁壘的阻礙,經濟處於癱瘓狀態;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國內政治動亂幾乎導致內戰,奧地利轉向德國求援助,為納粹德國兼並奧地利提供了借口。1938年3月11日,德國法西斯以「維護奧地利秩序」為名,派兵進占奧地利,奧地利變成了德國的一個省,從地圖上消失了17年之久;一年半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後,3月11日成為奧地利的國恥紀念日,每年這一天,奧地利各界都舉行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以提醒人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爭期間,奧地利雖然是法西斯的受害者,但同時也扮演了納粹德國的幫凶角色,成千上萬的奧地利人對希特勒的到來發自內心的歡呼,而且法西斯納粹最殘忍的劊子手中有許多有奧地利人,僅在奧地利就有65000名猶太人慘遭殺害,戰爭後期,奧地利本土也成為戰場,損失慘重。國內各大城市都被盟軍的飛機炸成廢墟,僅維也納就遭到53次輪番轟炸,不少珍貴的古典建築毀於炮火。1945年3月,盟軍佔領了奧地利全境。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