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醫患糾紛處理不好會釀成嚴重悲劇,處理醫療糾紛都有那些高招
一談到高招,現在的專家和智囊們都說要把醫院和醫生嚴格保護起來,對醫鬧從嚴打擊。其結果是以前光是鬧,現在是越來越動不動就殺死人。其實啥子高招都不起作用,只要醫療衛生系統恢復到救死扶傷的本質,不以賺錢為目的決定病人的生死,醫鬧糾紛自然就消失好處理了。
㈡ 你覺得作為普通人面對醫患糾紛的時候應該怎樣維權
現在的醫患關系確實是不太好,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病人家屬會有何醫院產生糾紛的情況。那麼我們如何對待這樣的矛盾才會使問題簡單化呢?
我覺得想要解決好這個問題一定是要病人家屬和醫院做共同的努力的。
那麼對於醫院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合理用人,擁有比較好的醫療設備,不要盲目收費。醫院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明白病人選擇你們這家醫院就是源於信任,就是希望可以在你們的醫院里得到比較好的治療,可以快速的康復。
即使是雙方都做到了這樣,也難免會有一些不可控的事情發生。當事情發生時,最重要的是商量解決對策,不應該先是責怪,想著在那個時候爭一個對與錯。所以醫院一方要及時做出回應,及時給患者一方提供比較好的服務,雙方調解,讓事情變得簡單化,有效化。
相信未來會有這方面的陸續的規范化措施,在醫院醫生和病人家屬都配合的情況下,醫患關系會慢慢變好。普通人也會有更多方法可以維權。
㈢ 關於醫患關系的著名事件
緹縈上書救父:
公元前167年,臨淄地方有個小姑娘名叫淳於緹縈(緹縈音tíyíng)。她的父親淳於意,本來是個讀書人,做過太倉令,因為喜歡醫學,經常給人治病,出了名。
有一次,有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於意醫治。那病人吃了葯,病沒見好轉,過了幾天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告了淳於意一狀,說他是錯治了病。當地的官吏判他"肉刑"(當時的肉刑有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淳於意幾個女兒都低著頭傷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上長安去,家裡人再三勸阻她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託人寫了一封奏章,:"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於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回兒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可是受了罰,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麼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緹縈就救了她的父親。
這起醫患關系的著名事件直接導致了漢文帝廢除肉刑。
㈣ 有了醫患糾紛,有哪些投訴途徑
先可以到醫院的醫防科去投訴醫生,
也可以去衛生局舉報該醫院,有醫患糾紛,
也可以去信訪辦說明情況,
㈤ 有哪些醫患糾紛讓人感到很心酸
現在社會的醫患關系十分緊張,經常有病人殺害醫生的新聞出現。有些案例讓人看了之後感到十分心酸。
家屬以回家湊錢為理由,回老家了。患者手術很成功,但由於是癌症晚期,只延長了幾個月的壽命。病人家屬認為,人都死了還交什麼醫療費。朋友的父親無奈只能帶著一家三口上門要錢。*到了病人的家裡,確實很窮。家裡有一位老人很將道理,他把家裡唯一值錢的東西——一頭老黃牛牽了過來,說,醫生,家裡就只有這一樣值錢的東西了,您牽走吧。朋友的父親嘆了口氣,什麼都沒有帶走。
而那一萬元的醫療費就從朋友父親的工資里扣,當時他每月的工資不到一百元。實際上在這個故事裡誰都沒有錯。同學的父親可謂是醫者仁心,而那家人確實是太窮了,實在是沒有辦法交上這一萬塊錢才出此下策。
還是希望隨著我們國家的發展壯大,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