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雇員執行職務侵權責任
我國的民事、侵權實體法並沒有對雇員執行職務侵權作出明確界定,但司法實踐中卻大量存在這種侵權行為,在法律調整時認定與確定責任主體時,需要依法推定。
為此,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從程序法司法解釋的角度規定了雇員執行職務侵權的責任。該《意見》第45條規定:「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合夥組織僱用的人員在進行僱傭合同規定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造成他人損害的,其僱主是當事人。」這一司法解釋只包括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和合夥組織、內容上不完整。從經濟角度看,所有制有國家所有制和么人所有制之分;從法律角度看,無論公有制經濟組織還是私有制經濟組織,都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所以,私有制企業中的雇員執行職務侵權的法律關系,與公有制企業中雇員職務侵權的法律關系在性質上是一致的。我們習慣上不把國有企業與職工之間的關系稱為僱主與雇員的關系,但從法律特徵上說二者卻是一致的。這里所說的雇員,不僅包括個體工商戶、合夥組織中的職員,也包括國有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的職員。
雇員執行職務侵害權屬於特殊的侵權行為,它以過錯推定責任為主,兼以公平原則為補充。從僱主與雇員的法律關系看,僱主有選任、監督、管理和教育雇員的注意義務,即挑選取德才兼備的職員,並監督、教育其忠於職守,遵紀守法。如果雇員在執行職務中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則推定僱主沒有盡到選任、監督、教育其雇員的義務,存在過錯,因此應對雇員職務侵害權的行為負責。
在雇員職務侵權中,由受害人證明僱主沒有盡到選任、監督的注意義務往往比較困難,若由受害人舉證,不利於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所以,宜採用過錯推定責任,由僱主自己舉證證明他已盡選任、監督之義務;若不能證明,就推定僱主存在過錯,應由其對雇員的職務侵權行為承擔責任。過錯推定責任應以公平責任為補充。在僱主沒有過錯時,如一概免除其責任,將由受害人自己承擔責任損失,但由沒有過錯的受害人自己承擔全部損失又失公平。在這種情況下,應適用公平原則,根據當事人各自的經濟狀況和實際損失,公平地在當事人之間分攤損失。
雇員執行職務侵害人身權、通常表現為侵害身體權、自由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例如,超級市場的工作人員違法搜查顧客的身體,侵害了顧客的身體權和自由權;新聞單位的記者未經受害人的同意就刊出其隱私,侵害受害人的隱私權。雇員職務侵害他人的人身權,應由僱主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僱主承擔的民事責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
⑵ 僱傭關系的第三人侵權
如果你的員工和你形成的是勞動關系,那麼遇難者是屬於工傷的,遇難者家屬是可以找你要求賠償的。如果你給員工買了工傷保險,那麼這個賠償就由社保局來賠償。以上意見,供參考!
⑶ 僱傭關系 損害賠償
經常涉及的僱傭關系中損害賠償糾紛主要有兩種:僱主損害賠償糾紛和雇員受害賠償糾紛。這兩種糾紛中的民事責任,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僱主損害賠償責任,是指僱主對雇員在執行職務中造成第三人損害依法應承擔的責任,又稱雇員致害責任;二是雇員受害責任,是指雇員在完成僱主所交付的工作任務中,使自己遭受損害,僱主因此而承擔的民事責任。在這兩種情況下,僱主承擔民事責任均以僱傭關系的存在為前提。
僱傭關系中的民事責任屬於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在沒有明確約定時,應允許原告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訴訟。如果原告選擇了追究僱主的侵權責任,那麼,應首先確定該種侵權責任的性質。侵權責任分為兩種:一般侵權行為責任和特殊侵權行為責任。前者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原則,即有過錯則有責任;後者的歸責原則為無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不管是否存在過錯,只要造成損害,在法定情況下,責任人就應承擔責任。過錯推定原則是指,只要被告不能證明對原告造成的損害沒有過錯,就應承擔民事責任。我國《民法通則》未將僱主損害賠償責任及雇員受害責任納入特殊侵權行為責任范疇,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5條的規定:「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合夥組織僱傭的人員在進行僱傭合同規定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造成他人損害的,其僱主是當事人。」2000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把「雇傭人損害賠償糾紛」和「雇員受害賠償糾紛」納入「特殊侵權糾紛」部分。可見,這些規定把僱傭關系中損害賠償糾紛的民事責任作為特殊侵權行為責任來處理了。
當僱主是自然人或雖是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但雇員並未成為其成員時,對於僱主而言,只要雇員在執行職務中,即在完成僱主交給的工作任務中造成第三人損害時,僱主應對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雇員有過錯時,僱主賠償後再通過內部管理制度或僱傭(勞動)合同向雇員追償;對於雇員來講,只要雇員在完成僱主所交付的工作任務過程中,使自己遭受損害,僱主也應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第三人或雇員對造成的損害存在過失,則按照《民法通則》第131條的規定:「受害人對於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在上述情況下,僱主承擔民事責任適用了無過錯責任原則,即僱主無論有沒有過錯,只要其與雇員形成了僱傭關系,就應對雇員在履行僱傭合同過程中給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以及雇員自己受到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當然,如果有證據證明損害是第三人或雇員故意造成的,僱主可免責。
當僱主是法人、個體經濟組織,並且雇員成為其成員時,應遵循《勞動法》的規定來處理僱傭關系中的損害賠償糾紛。根據《勞動法》的規定,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非企業法人組織只要與勞動者形成了勞動關系,解決他們之間的爭議就應適用《勞動法》的規定。因為此時的僱主已符合《勞動法》規定的「用人單位」的主體要件,雇員作為勞動者為僱主提供有償勞動,僱傭關系實際是勞動關系。
在僱傭關系中的損害賠償糾紛中,僱主承擔民事責任既不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也不能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因為若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原告必須舉出被告對造成自己損害有過錯的證據,即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原則;若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僱主只有舉出自己對造成雇員或第三人損害沒有過錯的證據,才可不承擔責任。但這兩種情形,原被告雙方都很難舉出有效證據,在實踐中是不可行的。
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只要求原告舉出僱傭關系存在的證據,而不問僱主是否對原告造成損害有無過錯,即可讓僱主承擔民事責任,這是符合《勞動法》和《合同法》立法精神的;如果第三人或雇員對自己的損害有過失,則依據《民法通則》第131條規定,讓第三人或雇員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如果僱主有證據證明損害是由第三人或雇員的故意造成的,僱主可免責。使用這一原則處理僱傭關系中的損害賠償糾紛在實踐中是切實可行的
⑷ 這能算是職務侵權行為嗎
你弄混了.把民事的職務行為與刑事的職務行為混到一起了.
首先,張某是公版司的員工,又權是在執行公司職務的過程中發生的交通事故,這在民法上就是職務行為.
其次,僱用關系主要體現在沒有勞動合同的短期或非固定聘用關系.與公司員工間的用工有較大區別.
因張某是在執行公司的公務過程中發生的交通事故,雖然他有很大過錯,但對於受傷者來講,是應向公司主張賠償的.公司對張某的過錯可進行公司內部處理.
所以,本題依然是選CD
⑸ 雇傭人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及賠償責任
侵權法第九條教抄唆、幫助他人實襲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責任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⑹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員和僱主誰是訴訟的當事人即以誰為被告
2007年1月,家住墊江長龍鄉高橋村的李淑芳受雇於縣城重慶貴華建設有限公司,從事清潔工作。當月29日下午,李淑芳在「貴華名都」清掃垃圾掃時,被他人駕駛的摩托車撞傷,經縣中醫院診斷為左手多處骨折。受傷後李淑芳曾訴至縣法院並獲得23148.43元的賠償。後因施行鋼板內固定取出術,李淑芳於2007年12月3日再次入住縣中醫院。李淑芳為醫療費等索賠未果,遂再次訴至縣法院,請求解決。
[裁判]
縣法院審理後依法判決,由重慶貴華建設有限公司在判決生效後10日內賠償李淑芳醫療費、護理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共計10940.68元。案件受理費50元、鑒定費938元,共計988元,由重慶貴華建設有限公司負擔。
[法官說法]
李淑芳受雇於被告貴華公司從事清潔工作,其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貴華公司作為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該案中李淑芳訴請的續醫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符合法律規定,依法予以支持。
[法律鏈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第一款: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僱傭關系侵權行為責任我國目前法律規定且經常涉及的僱傭關系糾紛中的損害賠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僱主損害賠償糾紛,是指僱主對雇員在執行職務中造成第三人損害依法應承擔的責任,又稱雇員致害責任。另一種是雇員受害賠償糾紛,是指雇員在完成僱主所交付的工作任務中,使自己遭受損害,僱主因此而承擔的民事責任。在這兩種情況下,僱主承擔民事責任均以僱傭關系的存在為前提。僱傭關系糾紛中的損害賠償民事責任存在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我國法律規定除非享有訴權的原告已作出選擇,否則是允許其自由選擇以那種訴訟請求進行訴訟。如果原告選擇以侵權責任追究僱主的民事責任,那麼在法律上就必須要確定僱傭關系糾紛中的損害賠償侵權行為的性質。
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的,當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時,僱傭活動則表現為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行為。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後可以向雇員追償。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受到人身損害的,僱主就當承擔賠償責任。
⑺ 職務侵權與僱傭侵權的區別是什麼
職務繾綣 但是 張某也應當承擔責任 就本案
⑻ 僱傭關系的賠償
從勞動法的角度講,如果你沒有用工資質,則勞動關系可追溯至有用工資質的單內位為止。如僱傭你們幹活的容工地是有用工資質的建築公司,則受傷的人可以要求確認與建築公司之間有勞動關系。
從侵權責任和人身損害賠償的角度講,如果你沒有裝卸資質和安全生產條件,則發包方需要承擔連帶責任。
⑼ 個人之間的勞務僱用侵權責任
應該說更加平等抄了。畢竟勞襲務僱傭關系不同於勞動合同關系,雇員與僱主之間更加具有平等性,如果讓僱主承擔完全的用工風險,對於從事小型經營活動的僱主而言,其責任相對而言較為加重。所以侵權責任法更加明晰了勞務關系這一概念,取代了原先「雇員」「僱主」這一較為模糊的法律表述。
同時這也是根據司法實踐中,雇員因自身過錯發生事故,卻硬要無過錯的僱主承擔責任的案件,不能體現出法律的公平原則。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有疑問請追問。
⑽ 僱傭中受到第三人侵權怎麼賠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回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答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