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哪些途徑解決
消費者協會,或訴訟。
B. 從對經營者業績考核的角度,你認為如何更好地解決經營者利益與出資者(股東)利益的沖突
既然是業績考核就應該有獎有罰,既為獎罰就應有度。我認為還是通過章程、制度真正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才為王道。
C. 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了消費權益爭議通過什麼途徑解決
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
(一內)與經營者協商和容解;
(二)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
(三)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
(四)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D. 當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時,應通過哪些途徑解決,基本程序是什麼
工商行政管理所處理消費者申訴實施辦法
第一條 為了及時處理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發生的消費者權益爭議,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規范工商行政管理所(以下簡稱工商所)處理消費者申訴的程序,進一步貫徹實施《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受理消費者申訴暫行辦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工商所處理消費者申訴,除本辦法另有規定外,適用《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受理消費者申訴暫行辦法》的規定。
第三條 消費者因生活需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與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依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四條第(三)項的規定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訴的(以下簡稱消費者申訴),由經者所在地或者經營行為發生地的工商所管轄。
第四條 工商所對於所受理的消費者申訴,認為在處理上確有困難的,可以報請一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處理。
工商所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消費者申訴,應當告知消費者向有管轄權的工商所申訴。
第五條 工商所可以在其轄區內巡迴受理消費者申訴,並就地處理消費者權益爭議。
第六條 工商所處理消費者申訴,可以適用本條規定的簡易程序。
消費者權益爭議比較簡單的,可以口頭申訴,由受理申訴的工商所記入筆錄或者進行登記,並告知被申訴人;對於不符合受理條件的申訴,工商所可以口頭告訴申訴人不予受理及其理由,並記入筆錄或者進行登記。
對於消費者權益爭議,雙方當事人可以同時到有管轄權的工商所請求處理。工商所可以當即處理,也可以另定日期處理。
經調解達成協議並能夠即時履行的,可以不製作調解書,但應當對協議內容進行記錄,並由雙方當事人、辦案人員簽名或蓋章。該記錄在案的協議與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製作的調解書具有同等效力。
第七條 工商所處理消費者申訴,有權行使下列收集證據的職權:
(一)要求當事人舉證;
(二)詢問當事人;
(三)查詢、復制與消費者權益爭議有關的協議、帳冊、單據、文件、記錄、業務函電和其他資料;
(四)收集其他有關證據。
當事人、有關的單位和個人有義務協助工商所收集證據。
第八條 工商所對按照簡易程序處理的消費者申訴,以自己的名義製作調解書。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當事人應當按照調解協議履行義務。
第九條 經營者拒不履行調解書,且構成《消費才權益保護法》第五十條第(七)規定的違法行為,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另案處罰。
第十條 當事人自行和解後一方反悔,或者經消費者協會調解未能達成協議、雖達成協議但未能履行,消費者又向工商所申訴的,工商所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四條第(三)項以及本辦法,作為獨立的申訴處理。
第十一條 工商所在處理消費者權益爭議時,發現經營者有違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而應當予行政處罰的,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另案處理。
消費者協會在調解消費者權益爭議時,發現經營者有違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而移交工商所予以處罰的,工商所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進行處理。
對於第一款和第二款規定的情形,按照有關規定屬於工商所管轄的,由工商所立案查處;不屬於工商所管轄的,依法移送有管轄權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處理。
第十二條 本辦法自1997年3月15日起施行。
E. 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有什麼利益沖突
公司治理是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概念,很難用簡單的術語來表達。但從公司治理這一問題的產生與發展來看,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面去理解。狹義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東對經營者的一種監督與制衡機制。即通過一種制度安排,來合理地配置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權利與責任關系。公司治理的目標是保證股東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經營者對所有者利益的背離。其主要特點是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管理層所構成的公司治理結構的內部治理。廣義的公司治理則不局限於股東對經營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廣泛的利害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供應商、雇員、政府和社區等與公司有利害關系的集團。公司治理是通過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內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機制來協調公司與所有利害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以保證公司決策的科學化,從而最終維護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因為在廣義上,公司已不僅僅是股東的公司,而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公司的治理機制也不僅限於以治理結構為基礎的內部治理,而是利益相關者通過一系列的內部、外部機制來實施共同治理,治理的目標不僅是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保證公司決策的科學性,從而對保證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因此,要理解公司治理的概念,需要轉變以下兩個方面的觀念。
第一, 從權利制衡到決策科學。
傳統的公司治理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條件下的代理問題。通過建立一套既分權又能相互制衡的制度來降低代理成本和代理風險,防止經營者對所有者的利益的背離,從而達到保護所有者的目的。這一制度通常稱為公司治理結構,它主要由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公司機關所構成。這一制度或稱治理結構建立的基礎是公司的權力配置。即無論是所有者還是經營者都以其法律賦予的權力承擔相應的責任。股東以其投入公司的財產對公司擁有終極所有權並承擔有限責任,因此,在法律意義上公司是股東的,對公司擁有無可爭議的剩餘索取權。經營者則作為代理人擁有公司的法人財產權而非所有權,但他直接控制著公司,控制著公司的剩餘。由於法人財產權和終極所有權的不一致性,從而導致經營者和所有者在公司的利益不一致。因此以權力配置為基礎的公司治理制度對於維護各方權力的存在和實施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公司治理並不是為制衡而制衡,而且,制衡並不是保證各方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途徑。我們(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認為,衡量一個治理制度或治理結構的標准應該是如何使公司最有效的運行,如何保證各方面的公司參與人的利益得到維護和滿足。因此,科學的公司決策不僅是公司的核心同時也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因為,公司各方的利益都體現在公司實體之中,只有理順各方面的權責關系,才能保證公司的有效運行,而公司有效運行的前提是決策科學化。因此,公司治理的目的不是相互制衡,至少,最終目的不是制衡,只是保證公司科學決策的方式和途徑。 第二, 從治理結構到治理機制。
傳統的公司治理大多基於分權與制衡而停留在公司治理結構的層面上,較多地注重對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層經營者之間的制衡關系的研究。因此,公司治理可以說是側重於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方面。但從科學決策的角度來看,治理結構遠不能解決公司治理的所有問題,建立在決策科學觀念上的公司治理不僅需要一套完備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更需要若干具體的超越結構的治理機制。公司的有效運行和決策科學不僅需要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發揮作用的內部監控機制;而且需要一系列通過證券市場、產品市場和經理市場來發揮作用的外部治理機制,如公司法、證券法、信息披露、會計准則、社會審計和社會輿論等。在最近OECD制定的《公司治理原則》中,已不單純強調公司治理結構的概念和內容,而涉及到許多具體的治理機制。該原則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股東的權力;(2)對股東的平等待遇;(3)利害相關者的作用;(4)信息披露和透明度;(5)董事會責任。顯然,治理機制是比治理結構更為廣泛、更深層次的公司治理觀念。
F. 當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糾紛時,可以通過什麼解決
這四種方法都可以,排在前面的優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