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已經認定的馳名商標在下一個商標侵權案中,需重新認定嗎
中國馳名商標大部分都是通過工商總局(商標局和商標評審委員會)認定的,與人民法院相比,其認定的馳名商標所佔比例更大。在商標注冊、使用與評審過程中產生爭議時,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與商標評審委員會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依據具體事實認定其商標是否構成馳名商標。
認定標准:
《商標法》第14條規定:「認定馳名商標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相關公眾對該商標的知曉程度;
(二)該商標使用的持續時間;
(三)該商標的任何宣傳工作的持續時間、程度和地理范圍;
(四)該商標作為馳名商標受保護的記錄;
(五)該商標馳名的其他因素。
司法認定與行政認定的區別
1、兩者的認定機構不一樣。
中國馳名商標的行政認定統一由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或商標評審委員會來認定。而中國馳名商標的司法認定是由審理案件的法院來認定,也就是說,商標民事糾紛的第一審案件,由中級以上人民法院管轄,對爭議商標案件有管轄權的法院都可以認定。
2、兩者認定後的救濟途徑不一樣。
對於只是針對馳名商標的行政認定結果是否可以請求復審或提起行政訴訟,沒有明確的規定。如果對工商部門作出的有關商標的具體行政行為(如行政處罰決定等)或商標評審委員會的決定或裁定不服的話,則可以提行政訴訟。
對馳名商標的司法認定來說,如果不服一審法院就馳名商標認定的結果,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法院提出上訴而在二審中對爭議商標是否馳名的這一事實進行重新認定。若對二審的認定結果還不服,理論上還可以通過審判監督程序要求重新認定。
3、兩者認定後的影響力差別巨大。
通過行政途徑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是經過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或商標評審委員會認定的,因而在全國工商行政系統都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全國各級工商行政部門都會按有關馳名商標的特殊保護要求來加強保護。
通過法院個案而認定的馳名商標,由於只是由審理該案的某個具體法院(中級或高級法院)進行認定的,相比之下,該認定在法院系統或認定法院當地的工商部門會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但在全國其他各地的工商行政部門的實際效力還不太確定。
4、兩者對曾被認定為馳名商標的再審查或認定問題的規定不太一樣。
就法院來說,人民法院將依照商標法第十四條的規定重新進行審查。
對於工商部門來說,對於曾被認定為馳名商標的,如果所受理的案件與已被作為馳名商標予以保護的案件的保護范圍基本相同,且對方當事人對該商標馳名無異議,或者雖有異議,但不能提供該商標不馳名的證據材料的,受理案件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以依據該保護記錄的結論,對案件作出裁定或者處理。
如果所受理的案件與已被作為馳名商標予以保護的案件的保護范圍不同,或者對方當事人對該商標馳名有異議,且提供該商標不馳名的證據材料的,應當由商標局或者商標評審委員會對該馳名商標材料重新進行審查並作出認定。
法院認定馳名商標,由於各地法院法官素質不一,各地法院對法律規定的認定條件的把握有松有緊,條件不太優秀的企業喜歡通過這種方式來認定馳名商標:
1、由於公眾對法院認定馳名商標條件過於寬松的質疑較多,法院認定難度正在增加,一般需要在判決之前報省高級法院審查,判決生效後還需報最高法院備案;
2、部分法院對馳名商標認定案件公開收費較高,導致這種認定方式花費的費用有增長趨勢;
3、由於法院認定馳名商標比較泛濫,部分法院認定的馳名商標知名度太低,加上個別申請企業做假現象嚴重,導致法院認定的馳名商標在公眾中的公信力在不斷下降;
4、由於中國的官本位傳統,部分企業和公眾認為中級法院認定的馳名商標沒有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的權威,部分優秀企業不屑於通過這種方式認定馳名商標;
5、部分地方政府對法院認定的馳名商標不予獎勵或者減半獎勵;
6、部分地方工商部門不重視對法院認定的馳名商標進行保護。
B. 馳名商標的個案認定是什麼。和行政認定司法認定什麼關系。
一、行政認定復和司法認制定是根據認定途徑、認定機關的不同區分的。簡單說一下,行政認定是指行政機關認定,具體有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通過商標侵權案件認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通過異議裁定認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在評審案件中認定三種;司法認定市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認定。
二、個案認定、被動保護是馳名商標的認定原則。簡單說就是,只有當出現商標侵權案件、商標異議案件、商標評審案件、商標訴訟案件,並且被侵權一方的權利必須通過認定其商標為馳名商標才能夠加以保護,被侵權方主張其商標為馳名商標並能提供充要證據時,才進行認定,並且其認定結果僅適用於本案件中。馳名商標認定不能在無案件發生時主動認定,同時一次認定的效力也僅限於本案件中,不能必然擴展到其他場合,但商標被認定為馳名商標這一事實本身可以作為今後在其他案件中請求認定馳名商標的證據之一。
綜上個案認定是認定原則,行政認定或司法認定是認定途徑。
不知道是不是說明白了。
C. 商標淡化的侵權救濟
傳統的商標侵權是指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而注冊商標專用權,以核准注冊的商標和核定使用的商品為限。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范圍的規定是判斷商標侵權與非侵權的一條界限,其最實質的內容是,商標權的效力不及非類似商品,只有將與他人相同或相類似的商標用於與該商標所標識的相同或相類似的商品或服務時,才產生商標侵權。換言之,如果將與他人相同或相類似的商標用於該商標所標識的不相同也不類似的商品或服務時,則不構成商標侵權。如「娃哈哈」是飲料的商標,如果有人在自己生產的飲料上也使用「娃哈哈」或「樂哈哈」商標則構成商標侵權。因為同是飲料產品,商標相同或近似,容易造成消費者混淆或誤認,從而侵害商標的識別性。但若將「娃哈哈」、「樂哈哈」使用於與飲料行業既不相同也不類似的兒童鞋、兒童服裝上,由於不會造成混淆或誤認,所以不構成商標侵權。商標的這種「同類保護」(或言「專屬保護」)是建立在商標識別功能保護的基礎上。傳統商標理論認為,商標作為一個符號本身並不具備任何保護意義,只有當這一符號被用來指定其一特定商品的時候,為了避免其他人在同樣或類似的商品上再使用相同或近似的符號從而造成混淆,法律才賦予在先使用人或注冊人一種獨占權、排他權。因此,混淆的可能是認定侵權的前提,沒有混淆就沒有侵權。
商標淡化恰恰突破了傳統商標權的這一理論基礎,即使不存在實際上的混淆,也可能構成一種侵害。也就是說,它針對的是將與他人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標用於與該商標所標識的不相同也不類似的商品或服務上。由於不相同也不相類似,產生混淆可能性不大,但肯定會產生聯想,只要有聯想就可能構成侵害。例如,「可口可樂」是飲料的馳名商標,如果將之使用於葯品上,盡管飲料與葯品是不同商品,消費者產生混淆的可能性不大,但它可能會讓消費者產生各種聯想,以為生產葯品的企業與可口可樂公司可能存在某種聯系,這也同樣構成一種侵害,這種侵害就是商標淡化。 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日益豐富,市場上的商品琳琅滿目,提供的服務品種花樣繁多,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享受服務時,很少詳細考察商品的來源、產地、質量等基本情況,而是按照已經形成的習慣和長期選擇而認可的「牌子」來選購商品或服務。商標有證明商品質量的間接作用,這在馳名商標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馳名商標所標志的商品或服務,由於商標權人的長期經營與不懈努力,包括為擴張該商標自身的知名度所做的努力,以及對保持該商標所標志的商品或服務的優秀品質所做的努力,使得該商品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了極高的聲譽,而標志該商品或服務的商標也同時在消費者心目中獲得了巨大的聲譽。淡化行為使這種信賴削弱,消費者購買標有馳名商標的產品後,不能得到預期的產品質量與服務,其利益受到侵害。
總之,商標淡化是減少、削弱馳名商標或其他具有相當知名度的商標的識別性和顯著性,損害、玷污其商譽的行為。對消費者來說,是對馳名商標的信賴利益及實際利益的損害。
D. 關於馳名商標的司法認定程序
司法認定馳名需要3年左右,時間長,大家的認可度不高。
現在最正規的途徑是走行政申請程序。
我是專業做馳名行政申請的,代理成功三件案例。
入行2年。
E. 中國馳名商標的司法認定方式是什麼
馳名商標的司法認定是通過商標侵權訴訟程序時,由法院視案件情況認定是否是馳名商標
F. 如何認定商標淡化
商標淡化理論淵源於商標混淆理論,即,淡化理論建立在混淆理論的基礎之上,並以混淆理論為支撐、補充或強化,淡化理論和混淆理論在適用上並不是完全的非此即彼。然與商標混淆相比,商標淡化具有自己的顯著特點,主要有:
(一)淡化的對象為馳名商標的顯著性
「在當今注意力經濟時代,馳名商標已經成為不法企業覬覦的主要對象」。FTDA規定,淡化的對象為馳名商標的出處和顯著性;《2006年商標淡化修正案》將淡化的對象限於馳名商標的顯著性,排除了對出處的影響,以明顯區別於混淆。美國有部分州對淡化對象的要求較為寬松,他們認為淡化的對象不一定非馳名或著名商標不可,顯著性商標即可;
(二)淡化的范圍是非競爭性商品或服務
首先,對於馳名商標的非商業使用,不屬於淡化的范疇。其次,將類似商標用於競爭性商品或服務,其危害主要是混淆商品或服務出處,利用他人的商譽來擴大自己產品或服務的銷售
(三)淡化的手段以相似標志為主,以相同標志為輔
淡化所使用的商標標志有時與原馳名商標完全相同、有時部分相同,但大多情況下是與之相似。較之以往,侵權人在手段上更勝一籌,他們大多採用與原商標最接近的標識,以此暗示或激發受眾聯想或誤以為其是馳名商標的方式來實施相關侵權行為。
(四)淡化的證明相當困難
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淡化是一個漸進過程,隱性且漫長,故要證明是否存在淡化、淡化的嚴重程度,相當棘手。第二,證明淡化需求助於專家、消費者,但無法囊括所有的專家和消費者,因此相關證據往往證明力不夠,欠缺說服力,證明的難度系數大。第三,判斷淡化要藉助於法官建立在自身社會經驗、人生閱歷基礎之上的自由心證,判決結果不一致的可能性加大。這正是美國第六巡迴法院在審理莫斯里上訴案時所擔心的:要求證明經濟上的實際損害將使得聯邦淡化法賦予的有效權利主張遭遇不合理的障礙。
(卓一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