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產品缺陷與侵權責任的關系

產品缺陷與侵權責任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1-02-15 19:11:40

① 產品缺陷責任屬於侵權責任嗎

你是說,問一下產品的缺陷是不是侵權責任呢?在法律上講。這是你發明的東西。或著你注冊的商標。他用了這這些專利。那麼這才是侵權行為。

② 產品存在缺陷僅僅導致產品本身的損害,構成侵權責任還是違約責任

違約責任。

民法通則第122條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回製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答擔民事責任。運輸者、倉儲者對此負有責任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不合格產品造成了他人財產、人身損害。這里所指的他人財產,是指缺陷產品以外的財產,至於缺陷產品自身的損害,購買者可以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要求銷售者承擔違約責任,而非產品責任。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者,可以是購買者、消費者,也可以是購買者、消費者之外的第三人。

③ 簡述產品瑕疵責任和產品缺陷責任的區別

產品瑕疵責任和產品缺陷責任是產品質量民事責任的兩種主要形式,二者區別表現在:

1.產生依據不同。

瑕疵與缺陷分別是二者的產生依據,瑕疵與缺陷的不同直接導致了兩種責任的區分。瑕疵與缺陷不僅是二者的區分標志,也是兩種責任在產生依據上不同的表現。

2.性質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是一種單純的違約責任,是以當事人違反法定或約定義務為責任承擔前提,也可以說是一種合同責任。產品缺陷責任則是典型的侵權責任,又因生產者產品責任和銷售者產品責任的不同而區分為特殊侵權責任和一般侵權責任。

3.歸責原則不同。

根據我國《產品質量法》第40條的規定,只要銷售的產品存在瑕疵,銷售者就應當承擔瑕疵擔保責任,不論是否造成損害後果,也不論銷售者是否有過錯。在我國,生產者的缺陷責任適用嚴格責任原則,銷售者的產品缺陷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或過錯推定原則。

4.責任主體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由銷售者承擔,受害人可直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產者或供貨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後可向真正責任者追償,但不得以此向受害者抗辯,拒絕賠償。而對於產品缺陷責任,受害人既可向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向銷售者要求賠償;生產者和銷售者之間再可根據實際情況追償。

5.免責條件不同。

我國《產品質量法》第40條未就銷售者產品瑕疵責任免責事由作出規定,但根據法定瑕疵的第二種情形,即「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的」,可以推斷出,如果銷售者事先就「產品不具備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這一瑕疵作出說明的,則可免除瑕疵擔保責任。對於產品缺陷責任,《產品質量法》第41條第2款明確規定了三種免責事由。

6.產生時間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不以損害後果為構成要件,只要產品售出,存在法定瑕疵即構成產品瑕疵責任。產品缺陷責任以造成一定損害後果為構成要件,因此只能在損害後果發生之後才可能成立,沒有損害後果則不可能產生產品缺陷責任。

7.賠償方式和范圍不同。

對產品瑕疵,銷售者應負責修理、更換、退貨以至賠償損失。對產品缺陷,生產者或銷售者須按《產品質量法》第40條的規定,賠償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及其他重大損失。

8.訴訟時效不同。

我國《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出售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訴訟時效為1年。《產品質量法》第45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0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10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④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由誰承擔侵權責任

現實問題

盛某在一次展銷會上購買了某品牌的取暖器,使版用時,由於取暖器存在質權量問題,制熱的過程中機器外殼被烤化,引燃了盛某的傢具,造成大火,所幸盛某及時逃離,但家裡經濟損失嚴重。由於展銷會已經結束,盛某直接找到廠家,要求賠償損失,但廠家稱盛某不是從廠家直接購買的產品,應找銷售者承擔責任,不同意賠償。那麼,法律對這種情況有什麼相關規定嗎?廠家需要承擔責任嗎?

律師解答

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是法律對產品生產者承擔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作了規定。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是確定產品責任歸屬的准則,是要求行為人承擔產品責任的根據、標准和理由。

在這則案例中,如果確認火災確實是由於取暖器質量問題引發的,該廠家就應當承擔責任,而不是推給銷售者。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四十一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⑤ 產品質量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國內外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如何處理

如何看待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屬於適用於不同歸責性質 的兩種法律,卻在現實情況中被當事人同一行為同時違反的現象,產品 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應當從效益最大化來認定責任歸屬大小, 它從學說到各國的立法實踐都沒有得出統一的結論。本文針對產品質量 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概念、成立要件、理論學說以及選擇原則 等進行分析和討論,盡量做到對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合理選擇,以切 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目標。 關鍵詞:產品質量 侵權責任 違約責任 法律問題
產品質量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是合同履行中的某一個違法行 為同時具有侵權行為和違約行為的雙重特徵,產生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 的法律現象。各國針對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所採取的法律 手段各不相同,從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理論學說出發,通過不斷 的探索和發現尋求更好的競合判定辦法和賠償選擇原則,維護當事人的 合法權益才是法律行為的最終目標。 一、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競合的概述 1.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概念 侵權責任是指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 責任,違約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合同履行不當而造 成合同另一方履行利益的損失而應當承擔的相應的法律責任。而產品質
量侵權責任確切的說應該是產品侵權責任,指的是因為產品存在缺陷造 成他人損害的,由產品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承擔的責任,被侵權人可以 向兩者中的任一提起賠償請求。 具體可以參考 《侵權責任法》 41-47 條。 第 產品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 品質量違約責任是指的出賣人交付的產品與合同約定的產品質量不符, 合同沒有約定質量標準的,按照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沒有的雙方協 商,協商不成的按照交易慣例解決,仍不能解決的按照商品的通用質量 標准來確定商品的質量。只要出賣人交付的商品不符合約定,那麼買受 人就可以要求出賣人承擔產品質量的違約責任。產品質量的侵權責任與 違約責任在規則原則、責任構成要件、免責條件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較 大的差異,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現這種同一行為同一事實在同一 當事人之間,同時符合兩種以上民事責任構成要件,並發生以同一給付 內容為目的的請求權的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 責任競合的情況,這種法律競合的現象是指產品質量違約責任和侵權責 任並存和相互沖突的一種現象。它是伴隨著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的獨立 而產生的,它十分復雜並且具有多重性。競合是指爭相符合,或同時該 當之的意思,那麼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就是指關於產品質 量上存在的違法行為同時產生的違約責任侵權責任之間的相互交叉重疊 的法律現象,它同時也導致了違約責任的請求權和侵權責任的請求權的 重疊,形成請求權的競合。 2.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成立要件 必須是在同一不法行為上同時引起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侵權行為和
違約行為的發生,才能根據不同的法律規定,構成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 違約責任競合。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要求同一行為並須為違法行為, 並且不是所有的統一不法行為形成的責任都構成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 合,形成競合的情況下,行為人應當根據法律要求分別承擔不同違約責 任和侵權責任。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要求同意產品質量上的違法行為 要同時符合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兩個民事責任在同一行為 上並存,才能形成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爭適用,即競合。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要求同一不法行為引起的同時發 生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必須是由同一個民事主體實施的,其可能承擔 的雙重責任的主體是同一個,可能享有雙重請求惡犬的主體也是同一人, 也就是說同一個權利人對於義務人在統一內容上同時可以有多個請求 權。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還要求當事人只能夠獲得一次給 付滿足,不能針對並存責任實現多次給付滿足,要均衡雙方當事人的利 益,在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只能滿足當事人的一個請求 權。 二、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理論學說 1.法條競合說 法條競合說,又被稱為非競合說,這種學說將侵權行為定義為違反 權利不可侵害的一般義務的行為,而將違約行為定義為違反當事人約定 的特別義務的行為,違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違約行
為的法律責任規定與侵權行為的是特別法和普通法的關系,這種競合說 最初是在刑事法中被提出的,後來才被引用到民事法中來。因此,在同 一行為事實同時具備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時,一般採取優先 依靠特別法的原則,當事人只能根據合同上的責任規范採取請求權,不 以侵權行為作為請求權的責任范圍。 在侵權責任與違約責競合的情況下,法條競合說體現的是合同法與 侵權法的分離並體現出了合同法的重要性,導致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 形成了合同至上的認知,這種處理方法避免了雙重請求權的產生,確定 了單一適用的法律,這是它的優勢。但是,法條競合說也存在很明顯的 問題,它將違約行為作為侵權行為的一種特殊形式,忽視了兩者之間的 差別,這兩者之間在一般共同要素上互相排斥,不是相同的基礎,無法 在法律實施上實現統一原則。同時,法條競合說也忽略了對當事人的權 益的公正評價,僅僅只適用於有合同責任的確定責任,對於那些無合同 的,無償保管的行為,一旦出現問題,對於應承擔的相應責任的歸屬問 題將無法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2.請求權競合說 請求權競合說認為,同一違法行為在同時具備侵權行為和債務不履 行的要件時,產生的損害的賠償請求權和債務不履行的請求權,兩者的 請求權可以獨立並存,請求者可以同時行使兩種請求權也可以選擇其中 一種請求權。請求權競合說的理論在產生過程中大致分成了兩個方面: 請求權自由競合說和請求權相互影響說。 請求權自由競合說的理論認為兩個請求權應當是相互區別完全獨立
的 ,此種學說理論是以權利者的利益為出發的,允許受害方選擇一個請 求選行使,在未能正常行使時,則可行使另一請求權。受害人可以分別 單獨處理,也可以將其中一個請求權贈予讓與他人,這種情況會導致債 務人的義務雙重化,不僅不尊重債務人的利益,而且違反了立法的根本 宗旨。債務人可以被兩種請求權分別進行處分,會造成案件訴訟,導致 案件審理變得復雜失去原有意義。總之,這種學說維護了一部分人的利 益,但是卻是建立在犧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基礎上。 請求權相互影響說的理論觀點是將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進行半獨 立劃分,注重兩者之間的內部聯系,關注它們之間的相互形象作用。這 種理論基礎的依據是為了調和兩種請求權所存在的矛盾,在賠償范圍、 抵銷以及時效性等方面進行綜合判斷,讓評價更加具體客觀,同時還有 補足作用,例如,對其中一項請求權的時效太短而消失時也可以採取較 長時效的請求權。總之,這種理論學說比較趨向於緩和,是在兩種請求 權的情況下選擇一種以協調和均衡為主的思想理論。 3.請求權規范競合說 請求權規范競合說的觀點與以上不同,認為在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 競合的境況下,產生的請求權應當為一個,請求權的內容應當綜合各項 規范來決定,在責任歸屬的法律判斷過程中,法院和權利人可以各持己 見,權力熱可以列舉出對自己最有力的法律請求,法院也可以不採取權 利者的請求權,可以駁回請求權,根據事實進行法律判決,並且權利人 不能針對駁回的請求權進行另一請求權的訴訟,這是目前中國廣發支持 的學說。
綜以上三種競合說的理論進行比較和思考,本人覺得當產品的質量 不符合約定而導致買受人或者第三人的人身利益或者財產利益遭受損失 時,那麼就是產品侵權責任。如果產品質量不符合約定,但是沒有給買 受人造成人身或者財產損害時,買受人只能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 要求出賣方賠償自己買賣該商品的損失。但是如果出賣人交付的產品不 符合質量要求而給買受人造成人身或者財產損失時,那麼買受人既可以 要求出賣方承擔違約責任,也可以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兩者是競合的 關系,只能選擇其一。 法條競合說只重視合同和法規的重要性,忽略了當事人權益的考慮; 請求權競合說考慮到了當事人的權利問題,但是總體上對於權利人和責 任人的權益劃分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並且在重視權益的同時,忽略 了法律法規的基礎地位,違背了立法的基本宗旨;請求權規范競合說它 結合了前兩者的優點,兼顧了法條的重要性和請求權中當事人的利益為 綜合考慮,兼顧公平,並最終以法律手段維護當事人的利益,是比較綜 合而且客觀公正的理論學說,比較被推崇的理論。 三、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選擇原則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作為兩種責任形式,在賠償方面存在 很多的區別,產品質量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在責任上除了賠償損失以外, 還包括違約金、繼續履行和修理等一系列補償措施。侵權責任還包括停 止侵害、排除妨礙、返還財產等一些列措施,具體賠償措施要根據具體 情況具體分析。總體上來看,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在賠償方式和范圍上 存在很大的差別,在競合的過程中還是要根據兩種責任的賠償范圍的不
同,違約責任賠償的是履行利益的損失,是建立在合同信任上的,侵權 責任是對當事人的固有權益的損害進行賠償,兩者之間的賠償范圍存在 以下幾點作為區別: 對於履行合同過程中,一方的違約造成另一方的人身傷害或精神損 失的,按照合同法的要求,對於不可遇見的責任范圍不屬於違約責任的 賠償范圍,如果受害方要追究此賠償,只能在侵權責任中追究。侵權責 任可以要求對方賠償人身財產利益的損失,而違約責任則不可以。而且 兩者的訴訟時效也不同,前者是一年而後者則是兩年。 責任方應當履行的利益既包括合同中註明的損失,也包括受害方的 利潤損失,即合同違約造成的受害方的利潤未能正常實現,這一部分的 損失沒有在合同中進行具體的標示,但是也應當劃分到責任人應當承擔 為違約賠償行為上。而產品質量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則不同,只對於已 經造成的實際損失進行賠償,對受害人的預期可受益項目不進行賠償。 並且,對於由於缺陷產品造成的第三方人身傷害由加害人直接對第三方 負責,對第三方不同時承擔違約責任。 結語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作為民事責任歸屬和處理過程中 的一種法律責任競合現象,擁有不同的理論學說支持不同的競合選擇。 在遇到具體的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案件時,還是要具體問 題具體分析,在遵循立法宗旨要求的基礎上,切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 益,對於競合的責任判定應兼顧法律規則與當事人利益為考慮,對於賠 償選擇應當根據違約行為與侵權行為的判定結果做出相應的賠償范圍的
確定。總之,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責任判定和賠償范圍 的選擇都應盡量堅持公正、公平,效益最大化的原則。

如何處理
產品質量違約責任是違反產品質量義務的民事責任之一,它的含義即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違反明示或默示擔保的產品質量要求而依合同法原理應承擔的瑕疵擔保責任,通常為交付的產品不符合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質量條件。所謂違反默示擔保,即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產品質量要求,這是一項禁止性要求,也就是說產品必須符合安全、衛生要求,具備應有的使用性能,法律、法規規定產品質量必須滿足的條件,不得以任何形式予以排除和限制。違反明示擔保,即違反明示採用的產品質量標准以及以合同、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明示擔保是生產者、銷售者自身對產品質量作出的保證和承諾,可以用產品說明、標識、預先預告、樣品等方式表示。
產品侵權責任是生產者、銷售者因產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他人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時,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
在審判實踐中,缺陷產品致該產品的買受人損害,在產品銷售者、製造者與買受人即受害人之間原本就存在合同關系,雙方當事人就是這種合同關系的債權人和債務人,在發生缺陷產品造成損害之後,在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產生兩個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一是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二是違約損害賠償法律關系,前者依據法律而發生,而後者依據合同約定的給付義務、附隨義務、保護義務而發生,形成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兩種責任的競合有以下幾種形式:1.合同當事人的違約行為,包括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不僅違反了合同法的規定,也損害了他人的法定權益,即違反了侵權行為法的規范。2.侵權行為直接構成違約原因,或違約行為導致受害人法定民事權益受到損害。3.不法行為人實施某項侵權行為時,若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間事先存在一種合同關系,則此時會出現既可視為侵權行為也可視為違約行為的情況。例如:某建築機械廠與某建築公司簽訂一份購銷塔吊的合同,合同約定全部貨款33萬元,建築公司預付1萬元,待安裝調試後付清全部貨款,質量要求按建築機械廠出廠標准執行,在實際履行中,建築機械廠按約履行了交付及安裝調試義務,建築公司也先後付了1萬元定金及11萬元貨款,餘款逾期未付清,後塔吊在使用過程中,因質量問題造成人員傷亡,釀成糾紛。在這個案件中,對建築機械廠而言,建築公司存在是否違約的問題,對建築公司而言,建築機械廠則存在是否侵權的問題,但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性質不同,就合同之訴而言,機械廠履行了自己的合同義務,建築公司實際接收了塔吊並已使用,且在法定期限內未提出質量異議,建築公司應及時付清貨款,否則即構成違約,而建築公司因使用塔吊造成人身傷亡的損失,則可以通過侵權之訴解決,而不宜在合同之訴中將侵權損害賠償作為一個抗辯或反訴提起,這就是違約責任及侵權責任競合時,如何解決它們之間的矛盾沖突,從而達到准確適用法律,正確審理案件的關鍵所在。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由此可見,產品質量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時,受害人對競合的賠償請求權享有選擇權,在實際操作上,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1.訴訟管轄上的選擇權。
合同糾紛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和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競合時允許當事人自由選擇。
2.賠償范圍上的選擇權。
合同的損害賠償旨在賠償受害人的期待利益和信賴利益損失,從而使受害人獲得從交易中應該得到的利益,產品致害行為的受害人如果因此遭受了重大的可得利益損失,受害人並可以就此舉證,那麼允許受害人選擇合同責任,就可以得到可得利益的賠償,而按照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則難以包括期待利益和信賴利益的賠償,可見,准許受害人選擇侵權賠償請求權或合同賠償請求權,對於保護受害人是有利的。
審判實踐中以下幾種情況,當事人可以依照侵權之訴起訴:第一,由於缺陷產品造成對第三人的損害,第三人與產品製造者、銷售者之間並無合同關系,對第三人損害也是合同當事人訂約時所不可預見的,如果選擇合同責任,產品製造者、銷售者可以合同的相對性規則否定其存在,也可因其訂約時不可預見違約後果而要求免除責任,這對第三人不利,因此應將缺陷產品造成第三人損害,作為一種獨特的侵權行為,由加害人直接對第三人負責。第二,缺陷產品造成受害人的人身傷害。違約責任只對違約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因違約而造成人身傷亡,是合同訂立時無法預見的,因此,不應由合同債務人賠償因缺陷產品造成的超出了合同法保護利益范圍的損失,必須按侵權責任處理,如前述案例中塔吊致人傷亡就是明顯的例證。第三,缺陷產品造成的精神損害。對精神損害,判例、學說都不允許受害人根據合同責任而獲得精神賠償,筆者認為,由於精神損害是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時難以預見的,這種損害又難以用金錢來衡量,原則上,受害人不能通過合同之訴獲得精神賠償,如果受害人主張精神賠償,只能按侵權責任請求賠償,除以上三種情況外,其他缺陷產品致害,受害人可以選擇侵權的訴因或者違約的訴因,向法院起訴,加害人對此無選擇權,亦無拒絕選擇的權力,受害人選擇不明或未選擇的,法院應依受害人有利的原則裁判,以幫助受害人採取有力的司法救濟,從而保護其自身的合法利益。
美國《統一產品責任示範法》對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數額未設限制。實踐中,產品責任案件的賠償額很高,法院判處高額賠償金的現象相當普遍,如在1981年的「格林蕭訴福特汽車公司」案中陪審團認定,被告蓄意銷售處於危險狀態的汽車,僅懲罰性賠償金就作出了1.25億美元巨額的的決議。後來加州的桑塔—阿納管轄法庭在判決時沒有接受陪審團的決議,而將懲罰性賠償金減為350萬美元。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見在美國的產品責任賠償金的數額是相當高的,以至部分生產者和產品責任人不堪重負。因此,90年代以來,美國許多州出現了損害賠償的限制,要求適用懲罰性賠償時要公平。
為避免美國產品責任訴訟中出現的高額賠償金所帶來的問題,各國開始規定損害賠償的最高限額。如聯邦德國《產品責任法》第10條規定,因人身傷害而引起的損害賠償其最高限額為1億6000萬德國馬克。《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第16條則允許各成員國對因同一種類、同一缺陷而導致死亡或人身傷害的損害賠償額定一限額限制,其最多不得多於7000萬歐洲貨幣單位。
我國的《產品質量法》未對賠償限額作出規定,有學者認為,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產品責任案件的賠償數額不是過高,而是過低,既無法充分保障受害者權益,又無法使加害者受到懲戒,因此,我國在這一方面還沒有必要參照國外的做法,對賠償數額作出最高限制。有學者對此持不同觀點,認為應對產品責任 的賠償數額作出最高限制。筆者同意此種觀點。第一種觀點雖然照顧到我國當時受害者的合法權益盡最大程度的滿足,但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國的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人們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富裕。隨之對產品責任損害賠償案件的賠償數額要求也在大幅度提高。僅精神損害賠償,1997年「賈國宇案」提出的65萬元精神損害賠償金現在已算不上什麼大數額,如今動輒上百萬甚至幾百萬元的賠償要求層出不窮,甚至大有一浪高過一浪的勢頭,更何況將來懲罰性賠償金的確立。我國應該從長遠出發,不能走美國產品責任訴訟出現的高額賠償金所帶來的種種問題的道路,以至於使企業不堪重負,扼殺其開發、設計新產品的積極性,從而限制阻礙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們應平衡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關系,為了推動企業的進步,切實維護人民的利益,應在權衡各種因素的前提下規定產品責任訴訟的最高賠償限額,如果受害人的實際損失超出限額的規定,筆者建議,國家可建立官方的賠償基金會,該基金會向有關生產者、製造商收取一定的會費,收取會費可參照一定的基本條件制定相關的數額及比例,其超出部分可按比例由國家設立的基金會承擔,而達到最終保護廣大消費者利益的目的。
文章過長,請有選擇的抄錄

⑥ 求產品缺陷責任或產品侵權責任方面的文獻綜述

本文在概論部分一開始介紹了產品缺陷、產品責任的概念,在比較了世界主要社會經濟發達國家法律關於產品缺陷的定義後,提出了自己的定義;簡單介紹了產品責任制度在美國的發展歷程;概括討論了英美法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產品責任的歸責理論,除早期的合同關系原則外,主要有過失責任原則、擔保責任原則和嚴格責任理論。作者隨後討論了中國產品責任歸責原則,認為我國《產品質量法》實行的是單一無過錯責任原則,而不是對生產者實行無過錯責任,對銷售者實行過錯責任。作者認為,所謂「過錯責任」實際上是產品提供人承擔無過錯責任後,對連帶責任內部分擔的規定。最後,作者簡要概括了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 在本文第二部分即「判定產品缺陷的標准」一章,作者首先對產品缺陷和產品安全性在侵權法上和公法上的不同含義作了區分,提出了缺陷產品的階段劃分這一概念。在以上基礎上,並參考《歐盟通用產品安全指令》,提出了產品缺陷判定的邏輯上的標准,也可稱為產品缺陷的構成要件。作者還提出了公法上的「相當產品缺陷」的概念。以上邏輯上標准為基礎標准,隨後作者提出了兩項實體層面上的標准,即消費者期望標准和風險效益平衡分析。這兩項標准都起源於美國法院,對美國產品責任法產生了重...
英文摘要: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thesis, the author presents his personal definition of "proct defect" after having first compared various definitions of proct defect that are set out in the laws of the major developed nations of the world. The author also briefly introces the background of procts liability in America and imputation doctrines of procts liability occurring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common law. These doctrines mainly address negligence for defective procts, implied warranty of m...
目錄:前言 11-13
一 產品缺陷與產品責任概述 13-29
(一) 產品缺陷的界定 13-16
(二) 產品責任的概念 16-21
1、產品瑕疵擔保責任與產品缺陷侵權責任 16-18
2、產品責任制度的演變與發展 18-21
(三) 產品責任的歸責理論 21-28
1、合同關系原則和過失責任原則 21-23
2、擔保責任理論 23-25
3、嚴格責任理論 25-26
4、中國產品責任歸責原則 26-28
(四) 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 28-29
1、產品存在缺陷 28-29
2、消費者遭受損害 29
3、缺陷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29
二 判定產品缺陷的標准 29-48
(一) 判定產品缺陷之邏輯上標准或基礎標准:產品的不安全性 30-36
1、邏輯上標准之提出及產品安全性的不同含義 30-31
2、缺陷產品的階段劃分或產品缺陷過程 31-32
3、邏輯上標准之內涵 32-36
(二) 來自消費者之實體層面上標准——消費者期望 36-42
1、美國法院的消費者期望標准(Consumer Expectation Test) 36-39
2、德國《產品責任法》中的消費者的客觀化了的期待 39-40
3、建立中國的消費者期望標准 40-42
(三) 來自製造者之實體層次上標准—風險效益平衡分析 42-46
1、傳統成本效益分析 42-43
2、在設計缺陷的判定中應用風險效益平衡 43-44
3、風險—效益平衡的適用性分析 44-46
(四) 缺陷判定的最低標准——產品質量標准 46-48
1、產品質量標准與產品缺陷 46-47
2、產品質量標準是缺陷判定的最低標准 47-48
三 產品缺陷分述 48-58
(一) 製造缺陷 48-51
1、概念 48-50
2、製造缺陷的特點 50-51
(二) 設計缺陷 51-55
1、概念 51-52
2、固有危險與「明顯危險規則」的興廢 52-54
3、決定設計缺陷的多種因素與合理的替代設計 54-55
(三) 指示性缺陷:說明或帶示不足 55-58
1、概念 55-56
2、指示性缺陷的法律基礎以及後續安全警告 56-57
3、指示性缺陷的特性 57-58
四 產品責任具體問題研究 58-72
(一) 產品責任之責任主體 58-62
1、產品提供人 58-60
2、產品責任主體的責任承擔 60-62
(二) 缺陷產品召回與危險消除義務 62-65
1、產品召回的概念、分類和歸屬 62-63
2、產品召回與產品缺陷 63
3、危險消除義務的違反與懲罰性賠償 63-65
(三) 產品責任中的懲罰性賠償 65-69
1、懲罰性賠償的含義 65-66
2、在產品責任制度中適用懲罰性賠償 66-69
(四) 在無過錯歸責原則中適用缺陷自證制度 69-72
1、事實自證制度簡介 69-70
2、在無過錯產品責任案件中適用事實自證制度 70-72
五 完善我國產品責任制度的思考 72-78
(一) 完善我國產品責任制度的必要性 72-73
1、是「以人為本」這一指導思想的必然要求 72
2、是應對入世挑戰的必然要求 72-73
3、促進產品完善、杜絕「故意侵權產品」 73
(二) 從立法上完善我國產品責任制度的措施 73-77
1、體系創新 73-74
2、完善產品缺陷的定義 74
3、擴大產品責任主體的范圍 74-75
3、確立民事懲罰性賠償 75-77
(二) 司法制度上的完善

⑦ 淺析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的聯系與區別

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可供人們選擇的產品越來越多,而有關產品責任的糾紛也越來越多,有關產品責任的訴訟案件無論在標的額上還是糾紛案件的數量上都有不斷的升級,在產品責任越來越受到關注的情況下,為保障受害人可以及時地從侵權人那裡獲得相應的合理賠償,對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進行研究和區分,顯得尤為必要。
一、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概述
產品瑕疵與產品缺陷都屬於產品質量問題。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將產品瑕疵與產品缺陷混為一談,其實在產品責任法領域,二者有著不同的概念。關於「缺陷」與「瑕疵」,台灣學者王澤鑒認為,瑕疵者,就買賣契約而言,指標的物具有滅失或減少其價值或契約預定效用的特點。就侵權行為而言,則指其未具有通常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又稱之為「缺陷」。
我國《產品質量法》第14條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2條對產品瑕疵做出了規定,但兩法均未給出產品瑕疵的明確定義。英美法將產品瑕疵定義為「買賣標的物不具備該種物應當具備的價值、效用或者契約預定效用或者出賣人所保障的品質。《產品質量法》第四十六條對缺陷的定義有明確規定: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由產品瑕疵和產品缺陷引起的責任即為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
二、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的聯系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根據產品責任發生的領域將救濟機制份為兩部分,一為產品瑕疵責任制度,規范的是產品本身的質量瑕疵;另一為產品責任制度,規范產品對其他財產、人身損害的賠償。前者屬於合同責任,後者屬於侵權責任。產品瑕疵責任和產品缺陷責任是產品存在瑕疵和存在缺陷時所產生的民事法律責任。二者都是與產品有關的責任,且都是民事責任。
實踐中,很多人處理產品責任糾紛時沒有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的概念,甚至將其混為一談。我認為在正確看待二者聯系的基礎上,正確區分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是處理產品責任糾紛的首要問題,也是正確適用法律,處理糾紛的關鍵所在。
三、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的區別
(一)責任性質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又稱產品瑕疵擔保責任,即產品生產者或銷售者就產品的使用性、效用性、價值或其他品質所承擔的默示或明示擔保責任,是一種基於約定而產生的合同責任,屬於違約責任的范疇。
產品缺陷責任又稱產品責任,指產品生產者或銷售者因產品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是侵權責任的一種,但是某種意義上。產品缺陷責任也是違約責任的一種。
(二)歸則原則不同
由於二者的責任性質不同,導致了歸責原則的不同。由產品瑕疵產生的責任是一種基於約定而產生的合同責任,屬於違約責任,其後果一般是對消費者造成經濟損失,因此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而由產品缺陷產生的是一種特殊侵權責任,往往導致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受到損害,因此,對生產者使用嚴格責任,對銷售者實行過錯推定責任,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承擔連帶責任。
(三)權利主體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是一種契約責任,根據合同相對性的原理,其權利主體只能是產品買受者。而產品缺陷責任為特殊侵權責任,因缺陷產品的侵害而獲得賠償請求權的主體,不僅包括產品買受者,還包括其他受害人。
(四)責任主體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的責任主體是銷售者,產品缺陷責任的主體是生產者和銷售者。
根據我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條的規定,銷售者負責瑕疵產品的更換、修理、退貨,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由銷售者進行賠償。銷售者依規定負責修理、更換、退貨、賠償損失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提供產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供貨者追償。《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於產品的生產者的責任,產品的銷售者賠償的,產品的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屬於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產品的生產者賠償的,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第四十四條規定:因運輸者、倉儲者等第三人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五)舉證責任不同
根據《民法通則》和《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規定,產品瑕疵責任採取的是「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舉證原則,受害人主張其合同權利受到侵害,必須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產品銷售者提供的產品存在瑕疵,否則,受害者應對其主張承擔舉證不能的後果。而產品瑕疵責任採取的是「舉證責任倒置」的特殊舉證原則,不要求受害人證明該產品存在缺陷或生產者未盡注意義務,只需證明其受到損害的事實,且該損害是由於缺陷產品造成的。如果生產者未能提供證據證明其生產的產品不存在缺陷,則應依法賠償相應的賠償責任。 (六)訴訟時效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的訴訟時效是一年。《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訴訟時效為一年。產品缺陷責任的訴訟時效是二年。《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七)免責條件不同
產品瑕疵的免責條件是,根據產品質量法第四十條的規定,銷售者對其銷售的產品存在瑕疵如事先向消費者作出說明的,或產品存在瑕疵但有合同約定的免於承擔責任之情形的,可以免予承擔法律責任。
我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1)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2)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3)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
(八)責任承擔方式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的承擔方式有修理、更換、退貨、賠償損失等多種形式。產品缺陷責任的責任承擔方式為賠償損失。我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條規定:售出的產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銷售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退貨;給購買產品的消費者造成損失的,銷售者應當賠償損失:(1)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的;(2)不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註明採用的產品標準的;(3)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第四十二條規定: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九)法律後果不同
產品瑕疵的責任者承擔的主要是財產損失的賠償,不包括對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失的賠償。產品缺陷責任者需要承擔的不僅僅是財產損失的賠償,還包括人身損害及精神損害賠償。對此,《民法通則》及《侵權責任法》都有相關規定。
四、完善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制度的幾點思考
(一)完善我國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的立法模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立法模式都是由本國的國情決定的,但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滯後的立法模式必將阻礙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國外對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是分開立法的。例如,美國關於產品缺陷責任法一直以判例法為主,而我國對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采分開立法並將兩種責任一起分散規定在各個部門法中的立法模式。我建議,我國應將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分開立法,可將產品瑕疵責任的內容全部歸入民法中,對產品缺陷責任可單獨制定一部產品責任法。
(二)完善產品缺陷的判斷標准
國外對產品缺陷的判斷標准通常都採用消費者合理期待的安全標准,我國採用的是「不合理危險標准」及「國家標准,行業標准」的雙重標准。為此。我建議:對產品缺陷的判斷標准應採用一般標准。可以將「不合理危險」作為基本標准加以規定,但對「國家標准,行業標准」我們不能將它作為基本標准,應對符合「國家標准,行業標准」的產品,要求同時適用不合理危險標准,違反任何一項標准均可以認定具有缺陷。
(三)完善我國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的賠償制度
完善產品瑕疵責任中「三包」賠償制度。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三包」制度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但立即廢除「三包」制度也不現實,因此,我建議,我國應盡快建立統一的條例,對產品瑕疵賠償方式只做原則性的規定,針對不同種類的產品瑕疵制定不同的責任賠償方式。此外,完善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發生競合時的賠償制度。當發生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的競合時,我國法律規定,受害人只能選擇向生產者求償產品缺陷責任或產品瑕疵責任其中一種的救濟方式"筆者認為,這樣規定對受害人來說顯然是非常不公平的。建議對我國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發生競合時的賠償規定應作適當修改,規定當發生兩種責任的競合時,消費者既可以請求得到對產品自身損害的賠償,同時也可以請求得到由產品質量問題導致的消費者人身財產損害的賠償。
綜上所述,產品瑕疵責任和產品缺陷責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不能正確區分,容易導致對案件定性錯誤,繼而直接影響到法律的適用、舉證責任承擔等一系列問題,勢必造成司法實踐的混亂,司法裁判的錯誤。我期待法律及早對產品瑕疵和產品缺陷責任作出更明確的界定,把兩種責任嚴格區分開來,從而有利於法律工作者對法律條文的正確理解與適用。

⑧ 產品瑕疵擔保責任與產品缺陷侵權責任的相同點

產品瑕疵擔保責任是合同法項下的責任,即產品生產者對其產品合格的保證責任專,具有相對性,是對買方責屬任;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是侵權責任法項下的責任,對於由於質量缺陷所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失,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承擔賠償責任。受損人不一定是買受人,是受損人。

⑨ 產品缺陷侵權責任有哪些構成要件

一般侵權責抄任的構成要件包括:襲行為、過錯、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四個構成要件。而構成特殊侵權行為需要依照法律特別規定的具體要件,通常不需要行為人主觀具有過錯,適用無過錯責任。其行為是某種間接侵權行為,往往與責任人有關的其他行為或事件構成,在責任承擔上需要依照相關的法律規定。

⑩ 產品侵權責任和產品瑕疵責任的區別

產品侵權責任,顧名思義,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屬於特殊侵權行為的回一種,是由於產品本身的缺答陷導致受害人人身財產的的損失,應當承當民事責任的行為
與產品瑕疵責任相比主要有3個特點
1.產品侵權責任是行為人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2.侵權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可以要求損害賠償,造成人身傷害的,還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等
3.侵權責任的形式,范圍都由法律明確規定而不允許當事人協商改變,因而具有極強的強制性和制裁性
和樓上一樣,產品瑕疵責任屬於質量問題應當承擔的維修,更換或者退貨責任

閱讀全文

與產品缺陷與侵權責任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