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沒有合同的土地糾紛
想了解一些情況,然後再看看能不能幫你。
你家的戶口簿上有哪些人?你的戶籍在哪裡?
你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上面有些什麼內容?現在相關的土地是誰在耕種?
買你爺爺房子的是什麼人?你與他的後人協商的結果怎麼樣?
B. 戶與戶之間沒合同只有口頭協議土地糾紛該怎樣處理
自留地是歷史遺留問題。在現行法律體系中已經逐漸淡出。土地管理法規定的林地承內包期限是30-70年。如果林業容局給你辦理了林權證,現在需要續期,首先還是先續簽承包合同,然後報林業局辦理林權證,林權證就是根據承包合同來辦理的。另外,不用擔心村裡面會拒簽合同,因為這是土地承包經營權法規定的,農民要求續包,村裡就得包,除非農民全戶因為死亡、遷移、農轉非等原因全部退出村集體。
C. 都沒有土地承包合同書的土地糾紛怎麼辦啊
如果該地塊是你家開墾出來的,你們有優先承包權。
現在,你們可以找知情人證明,然後回到村答委和土地部門辦理承包手續,取得承包手續即可繼續承包該土地。
如果告到法院,因為沒有土地承包證,法院一般不會受理的。
D. 土地租用合同糾紛,無租用合同口頭協議
你們沒有約定租賃期限,雙方都可以隨時解除合同,但是出租人解除合同應專當在合理的期限之前通屬知承租人。你們可以到當地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去調解,這個調解結果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調解不成的,可以起訴。現在的葡萄樹所有權歸你。
E. 土地糾紛在沒有土地承包合同書的情況下該怎麼辦
您好來,土地承包合同書源沒有發給您並不代表沒有,如果您們村裡進行了第二輪的土地調整,村民都有承包合同書的話,那麼您也應當有,至少村裡會有一份存檔。或者您也可以在訴訟過程中,提供證據證明您家一直在該塊農田耕作、管理等。
F. 沒有土地承包合同的土地糾紛如何解決
《土地來權屬爭議調查處理源辦法》第五條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案件,由爭議土地所在地的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
前款規定的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案件,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由鄉級人民政府受理和處理。
第三十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調查處理意見後,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報送同級人民政府,由人民政府下達處理決定。
第三十一條 當事人對人民政府作出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在規定的時間內,當事人既不申請行政復議,也不提起行政訴訟,處理決定即發生法律效力。
生效的處理決定是土地登記的依據。
G. 土地糾紛合同怎麼寫
土地書面形式簽訂一份協議書,一般包括一下條款:
1、雙方當事人的名稱或內者姓名容身份信息和住所;
2、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協議內容;
3、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4、違約責任;
5、解決爭議的方法。
只要雙方同意合同書上的內容並在上面共同簽字的,就具有法律效力,對雙方都有拘束力。
法律依據:
《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的第四百六十九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書面形式是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
《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條
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當事人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訂立合同。
H. 沒有書面土地流轉合同的糾紛案應該如何處理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
但實際上,一般土地承包流轉是很少簽訂合同的,當事人雙方大多都是以口頭約定的形式進行轉包、出租、互換或者代耕土地;如果其中一方在期限未到的情況下要求收回轉包、出租、互換或者代耕土地,就出現了如何認定口頭約定的問題,在許多案例事件中,有的人認為當事人雙方沒有簽訂書面合同,其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關系依法是不成立的或應認定口頭約定無效。
但是按照農村土地流轉一直以來的習慣,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等土地流轉方式大部分都是以口頭約定的形式約定的,並且以相互交付流轉物作為雙方關系成立的標志。如果在口頭約定時,當事人雙方對於約定沒有異議,那麼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等土地流轉形式就已經實際發生,雙方土地流轉關系即告成立,農村向來民風淳樸、鄰里相互幫助和扶持,在他們看來,口頭約定也是代表著一種信任,因此小編認為只要是土地流轉這種行為是當事人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並且建立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其之間的口頭約定應該是被認為合法有效的。
但是隨著法治社會的建成和不斷完善,我們還是應該運用正軌的法律途徑和方法來保障自己的權益,白紙黑字的具有法律效益的合同,也能為農民朋友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I. 無書面合同的土地承包合同是否成立,有效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效力之爭,主要是爭議承包合同的簽訂是否經過民主議定,即是否按照土地管理法、村民組織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集體經濟組織在對外發包土地時,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未經此程序則合同無效。對於無效合同法律後果的處理,合同法第五十八條已做了規定,即合同無效或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具體處理時應注意的是,在判決互相返還時,不能只判決承包人將其承包的土地返還給發包方,還應處理好屬於承包人的財產。由於承包合同的特殊性,除生產工具可移動性的東西承包人可自行帶走外,對處於生長期的作物具有不可移動的特點,還有與發展生產有關的基礎設施如灌溉用的水井,進入承包地修建的道路、電路、方便承包人開發居住的房屋等均屬不能移運的附著物,應作價補償。如果一方有損失,則應根據引起合同無效的過錯責任大小來承擔賠償責任。發包方不能利用無效合同獲得被返還土地的同時,而無償獲得所有權屬於承包人的地上附著物。此類糾紛的提起首先要審查主體資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若干規定》)第二條已明確規定此類訴訟的主體資格,提起訴訟的原告屬發包方所屬的半數以上村民,被告為發包方,承包人作為第三人。對於如何從證據的角度確認是否經過民主議定,如果召開全體村民參加的村民大會或以戶為代表參加大會,製作會議紀要,那麼,全體村民是否同意均簽名摁手印所統計出來的人數是最直接的、無可爭議的證據。而在審判實踐中,不能把形式要件作為一個固定的模式來照搬硬套,還是要根據案件本身全面系統地進行審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於居住分散地處偏僻或外出人員較多的地區,家庭只有老人和孩子,而老人也無參政意識不願參加會議,集中起來開會確有不便也不容易,村組幹部通過廣播、集市或公告形式將承包的標的、條件公布於眾,在招標期間集體成員對標的和發包條件未提出異議,就應視為一種認可。由此而形成的承包合同就應認定符合民主議定原則,確認合同有效。此種認識亦符合《若干規定》第二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即自承包合同簽訂之日起超過或雖未超過一年,但承包人已實際作了大量的投入的,對原告方要求確認該承包合同無效或者要求終止承包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J. 沒簽土地出讓合同時發生爭議的,該怎麼打官司
您好!一般屬於行政訴訟。最高法院認為,「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版十一)項有將此類糾權紛納入行政訴訟范圍的趨向,但該行政訴訟法直到2015年5月1日才實施,不能作為本案審理依據。至於此法實施後發生的法律行為產生爭議是否按行政爭議處理,再依據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作出判斷。」本書作者在寫作中也關注到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實施後,已有高院裁判文書依據上述規定認定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通過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與競得人簽署成交確認書的行為,屬於具體行政行為。在僅簽署成交確認書但未簽訂土地出讓合同時發生爭議的,競得人應當提起行政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