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演藝經紀合同糾紛:歌手與經紀公司解約案
1、案情介紹
李某與某北京某公司簽訂了《歌手經紀合約》,合同期限為5年。按合同約定,李某成為該公司獨家簽約的歌手,委託公司為其世界性獨家經紀人。按約定,李某要支付20萬元包裝推廣費用。
簽約一年半後,李某以公司在合同期內沒有提供相應的培訓、推廣、演出服務構成嚴重違約為由,要求解除合同、退還款項,雙方協商不成,李某找到律師所,想委託律師代理起訴。
2、法律分析
看了李某提供的合同,我發現這又是一份由經紀公司單方擬定的經紀合同。
合同中對簽約歌手的限制非常嚴謹:「要求把一切演藝行為完全委託給經紀公司;有關演出、報酬標准等一切事項均由公司全權負責處理;藝人必須保持隨時聽候調遣的狀態等等。」
而對經紀公司的義務及藝人的權利卻是泛泛而談、模糊不清:「盡力為藝人提供演出機會、盡力爭取好的報酬、盡力提高藝人的技能和知名度等等」統一的特徵是缺乏明確的標准和時間限制,比如每年要有多少收益,多長時間內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類的約定完全沒有。
對於很多初入這個行業,沒有經驗也沒有談判資本的藝人來說,類似的合同是很常見的,如果公司有意冷落簽約藝人,藝人一方就會面臨公司不提供演出機會,自己又不能隨意尋找演出機會的困境。
而本案的李某還面臨另外一更嚴重的問題,他不但沒有得到相應收入,而且還交給了公司一筆20萬的包裝推廣費。
那麼在這樣的合同背景下,單純從合同內容上想認定經紀公司違約就面臨一個困境,公司在合同中沒有明確標準的義務,沒有時間表限制,除非經紀公司真的長時間什麼都不做,否則在合同期還剩下大半的情況下,到什麼程度才是違約?但如果不能認定公司違約,還能不能順利解除合同?如果不能順利解除,鑒於合同期還有三年半,這段時間李某明顯是在浪費時間。如果強行解除合同,所交的20萬元款項還能否要回?
研究了案情,我給出了如下分析:
1、雙方的關系,從《合同法》的角度看,應該是委託合同關系,依據法律規定,李某有單方解除合同的權利。
2、鑒於合同中對公司的義務約定無明確標准,且簽約以來公司也確實提供了一些培訓及推廣服務並錄制了一首單曲(雖然對相應服務的質量李某很不認可),只能盡量從合同目的等角度及合同的實際履行狀況,爭取認定公司違約並要求退賠,但無絕對把握。
3、對於已將付的20萬元費用,如不能認定公司構成違約,則應由公司舉證證明其實際支出,適當扣除合理費用,剩餘部分則應返還。
對此類藝人與經紀公司解約的糾紛,此前我通常會先發《律師函》與對方溝通,但這個案子鑒於對合同履行質量雙方的分歧比較大,且自行溝通時沖突比較激烈,所以只能直接起訴了。
3、判決結果
經過分析整理後,我代理李某向法院提起了訴訟,訴訟請求如下:
1、解除雙方簽訂的《經紀合同》;
2、退還原告交付的宣傳推廣費用18萬元(被告為原告以2萬元的價格購買單曲版權已經原告同意。)並賠償原告合同履行期間的生活費支出和預期收益損失8萬元。
3、本案訴訟費由被告承擔。
接到訴狀後,被告認為自己不存在違約行為,並為培養原告支出了大量費用,不同意解除合同,並提出,如果要解除合同,所交費用不應退還,還應由原告賠償給被告造成的損失。並向法院提供了《宣傳網頁》、培訓費用、場地租賃費用、製作的單曲、拍攝的照片等相關證據。但大多費用,並無正規的合同及正式發票。
一審法院經審理,作出判決:解除雙方簽訂的《經紀合同》,考慮到被告確實在合同期間為原告提供部分服務,有一定支出,法院酌情認定由被告退還原告12萬元費用。
一審判決後,雙方均不服,並各自提起了上訴。二審法院經審理,駁回了雙方的上訴請求,維持一審判決。
從結果上看,本案達到了原告的基本目的「解除合同、解放自己」,但在挽回損失方面並不讓人十分滿意,法院並未認定被告構成違約,這一點比較遺憾,由於缺乏明確的義務條款,本案主張被告違約的理由是從合同目的等內容中推定出來的,法院支持與否往往在兩可之間,沒被認定也有情可原。而且,法院酌情認定的經紀公司的合理支出偏高(當然,經紀公司認為認定的太少了),不過既然是酌情,有時就很難講道理了。
4、律師建議
總的來看,還是提醒有想走藝人道路的朋友注意這個問題,在選擇經紀公司、同經紀公司簽約時,要謹慎,要認真研究合同條款的含義,考慮清楚簽約的後果,把事情做在前頭,能避免很多損失和麻煩。
❷ 如果一部電影拍攝完,牽扯了勞務官司糾紛,是屬於中宣部審片范疇內嗎影片還能否通過審理,能否上映嗎
可以的,在中國電抄影的審核發行與上映,與是否欠薪是兩個法律概念。
前者主要是文化部和中國電影總局管理,後者主要是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管理。
如果欠薪,需要根據合同到勞動部門申請仲裁,如果對仲裁結果不滿意可到法院起訴,也可以不經過仲裁直接起訴。
廣電總局與電影管理局 ,或稱廣電總局(SARFT),是國務院下屬的監管中國境內所有廣播、電影與電視內容的執行性部委。更多介紹請見維基網路。廣電總局是一個龐大的政府機構。其設有一個電影管理局,專門針對電影管理。
❸ 遇到一個不負責任的經紀人,會影響藝人的發展嗎
如果說一個明星遇到了一個不負責任的經紀人,那麼肯定會耽誤這個明星的發展呀,首先我們要知道經紀人對於明星來說真的是特別的重要,因為經紀人能夠安排明星的一切行程,而且也要為明星的日常起居或者是事業發展要負責任,經紀人就好比說是明星的助理,如果說一個好的經紀人出現在一個明星身邊的話,那麼這個明星肯定會火得很快,而且也會擁有很多的資源。
經紀人的責任在娛樂行業中一些好的經紀人他們手下都有好幾個明星,他把這個明星捧紅之後,就會應公司的要求去捧紅另一個明星,簡而言之,經紀人對於明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明星能不能火得特別的徹底,一方面是要靠他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就是要靠經紀人能不能給他找到一些好的資源,如果說經紀人認認真真工作的話,那麼這個明星肯定是會火得特別的迅速。
❹ 王一博的經紀人因經濟問題被帶走調查,會影響王一博嗎
王一博的經紀人因經濟問題被調查和王一博無關,自然不會影響他。
少年成名
出生於1997年的王一博,今年23歲,但他卻是娛樂圈裡名副其實的老前輩,他在2011年的時候因為參加全國頂尖街舞大賽進入16強,被月華娛樂看中,收入旗下做了練習生,2014年的時候以組合的名義出道,但是那時候的王一博主要是參加韓國方面的活動,直到 2015年和姚晨等人一起出演《夢想合夥人》才把事業轉到國內。
就算他是明星,那麼他對自己負責就好了,他自己不談戀愛,不損形象就好了,為什麼別人做錯的事情也要他承擔呢。經紀人不僅僅管理他一個人,你不能因為他比其他人火就這樣牽連。經紀人經濟有問題,那是經紀人自己的事情和別人沒有關系,不應該,不能夠去牽扯其他人。
綜上所述,王一博的經紀人被調查和王一博無關,他也不會受到影響。
❺ 藝人經紀公司糾紛如何確定案由
根據司法實踐,該類案件的案由定為「演藝合同糾紛」
❻ 影視作品如果有法律糾紛是不可以發行上映嗎
不可以。
一、 當前我國影視作品的署名狀況 依據我國著作權法,著作權屬於作者,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作者。《著作權法》第15條規定:「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著作權由製片者享有,但編劇、導演、攝影、作詞、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權,並有權按照與製片者簽訂的合同獲得報酬」,因此,如無相反證明,在影視作品片頭、片尾署名的製片者應為著作權人。 但是,當前我國影視作品的署名狀況非常混亂。署名包括總製片人、製片人、執行人、出品人、出品單位、聯合出品單位、攝制單位、聯合攝制單位、參加攝制單位等,林林總總,使公眾難以判斷到底誰是影視作品的真正著作權人,當事人之間也常因權屬而產生糾紛。這種現象的產生與我國的影視作品的生產和管理制度有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拍攝影視作品需要製作許可證,拍完之後發行又需要發行許可證(電視劇)或公映許可證(電影)。許多影視公司因無法取得許可證,只得與有能力辦下許可證的單位合作,借用名義或者聯合攝制,從而導致影視作品署名多而混亂,無法反映真實權屬狀況。 一般而言,影視作品片頭、片尾署名的「出品單位」或「製作單位」能比較准確地反映作品的著作權權屬,在沒有「聯合出品」和「聯合攝制」單位的情況下,影視作品的著作權人就是「出品單位」或「製作單位」。影視作品的出品人也稱「製片人(Procer)」,是影視作品的投資人、製片者,一般是公司。它全程負責一部影視作品從投資、選劇本、聘請導演、攝影師、演員等劇組人員,到攝制、剪輯、完成作品,再到市場宣傳、推銷和發行審批的一切事宜。如果「出品人」或「製片人」的署名為自然人或者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這里的「出品人」或「製片人」只是一個職務(多為製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不是權利人,因為個人一般不可能享有影視作品的著作權。
很多影視作品的片頭片尾不僅署有「出品單位」或「製作單位」,還署有「聯合出品」或「聯合攝制」等單位,有些作品的聯合攝制單位多達三十家。從字面意義而言,聯合出品或聯合攝制單位也是影視作品的共同創作者,可以分享著作權,但實際上很多「聯合出品」或「聯合攝制」單位只是掛名或僅僅為拍攝提供了一些便捷與幫助,既沒有投資也沒有參與拍攝。如果任由這些有名無實的「聯合出品」或「聯合攝制」單位分享著作權,那麼,真正的權利人在行使著作權人身權利及財產權利時必然會受到限制;如果「一刀切」地認定所有的「聯合出品」或「聯合攝制」單位都不享有著作權,又顯然對那麼確實參與出資、攝制的單位顯失公平。這時候,就需要判斷「聯合出品」「聯合攝制」單位是否參與了作品的投資,是否參與了作品的攝制,只有那些真正出力出錢的單位才能分享著作權。但是要想在署名的幾十家「聯合出品」、「聯合攝制」單位中查明誰真正參與投資、拍攝,是非常困難的。
二、 《電視劇發行許可證》、《電影公映許可證》的性質 《電視劇發行許可證》、《電影公映許可證》(以下簡稱《許可證》)並非著作權權屬文件,而是國家對影視作品的公映、播放實行的行政許可制度。
國務院2001年出台的《電影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對電影攝制、進口、出口、發行、放映和電影片公映實行許可制度」,確立了國家對電影作品公映的許可制度;廣電總局1998年發布的《關於實行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制度的通知》(已廢止)確立了國家對電視劇作品播放的許可制度,廣電總局2000年出台《電視劇管理規定》再次重申了電視劇作品播放的許可制度。
國家對影視作品公映、播放實施行政許可的目的在於規范和管理文化市場,禁止違反法律、社會公德的作品在社會上傳播、放映。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對影視作品的內容進行審查:影視作品是否有危害國家的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內容;是否有危害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內容;是否有煽動民族分裂,破壞民族團結的內容;是否有泄露國家秘密的內容;是否有誹謗、侮辱他人的內容;是否有宣揚淫穢、迷信或者渲染暴力的內容;是否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的其他內容等。對於經審查合格的電視劇,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頒發《電視劇發行許可證》;對經審查合格的電影,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頒發《公映許可證》。依據《許可證》許可內容,獲得許可證的影視作品即可以「在XX范圍在XX時段在XX地點(電視台或電影院)播放(或放映)」。
可見,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頒發《發行許可證》僅意味著該部影視作品內容符合法律規定和社會公德、符合國家對文化市場的管理規定,可以對外播放、放映,並沒有對作品的權屬狀況進行審查,更不是對作品權屬狀況的確認,無法得出《許可證》上標明的製作單位和合作單位就是著作權權利人的結論。
那麼在信息網路傳播權侵權糾紛訴訟中,當事人提交《電視劇發行許可證》、《電影公映許可證》作為證據的意圖何在呢?
三、 《電視劇發行許可證》、《電影公映許可證》的證明力 證據在證明案件事實方面所起的作用大小與否,是為證據的證明力或證明效力。證明力是衡量證據證明案件事實作用的尺度,不同證據的證明力強弱有所不同,證明力的強弱是通過對立或矛盾證據之間的比較顯現出來的。最高人民法院《證據規定》規定「審判人員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據法律的規定,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獨立進行判斷,並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 筆者認為,當事人在信息網路傳播權侵權糾紛訴訟中提交《電視劇發行許可證》和《電影公映許可證》作為證據,該證據具有以下的證明力:
1、直接證明哪些當事人對涉案影視作品享有合法的著作財產權
著作權包括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影視作品的著作人身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成權,著作財產權包括復制權、發行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路傳播權等財產性權利。著作權自作品創作完成時產生,電影作品也是如此,但是由於國家對影視作品的公映和播放實行了許可證制度,實質上限制了權利人行使著作權尤其是財產性權利。如果一部影視作品沒有獲得《許可證》,就無法對外公映、播放,權利人享有的所有的財產性權利都無法實現。唯有獲得《許可證》,作品才得以對外公映、播放,權利人才可以享有著作財產權帶來的一切收益;也即唯有獲得《許可證》,才使得權利人享有的財產權具有了實現的可能性。從某種意義上說,獲得了《許可證》就等同於獲得了著作財產權,而《許可證》上標明的製作單位和合作單位就是行政許可的對象(行政相對人),因次,《許可證》上標明的製作單位和合作單位對涉案影視作品享有合法的著作財產權。而信息網路傳播權是著作財產權的一部分,當事人享有著作財產權,必然享有信息網路財產權。
2、間接證明哪些當事人真正參與了投資、製作了作品即哪些當事人可以分享著作權 在影視作品片頭片尾的署名與《許可證》標示單位一致的情況下,著作權權屬自然沒有疑義。在影視作品片頭片尾的署名與《許可證》標示單位不一致的情況下,《許可證》上標示的製作單位和合作單位可以間接反映誰真正參與了投資、製作,誰有資格分享著作權。如前所述,誰獲得《許可證》就獲得著作財產權。可以想像,不管有多少單位參與了作品的投資、製作,不管作品上署名真實與否,他們之間在爭奪《許可證》時必有一番爭奪、博弈與衡量。最終,通過內部協議、收入分成等方式,當事人之間達成了一種平衡,《許可證》標明的製作單位及合作單位獲得著作財產權就是這種平衡的結果,各方當事人均認可這種結果。即《許可證》雖然不是權屬文件,不是證明著作權權屬的直接證據,卻是證明著作權權屬的間接證據:它從側面真實地記錄了當事人之間爭奪著作權的過程與結果,並將這種結果反映在《許可證》之上。 四、結語 當影視作品署名混亂,無法判斷誰是權利人時,《許可證》中標明的權利人就是最重要的參考依據。《許可證》雖不是權屬文件,卻有證據的證明力。它的證明力在於:既直接證明了哪些權利人享有合法的著作財產權,又間接證明了哪些當事人參與了作品的投資與製作即誰可以分享著作權。 筆者認為,在信息網路傳播權侵權糾紛案件的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可以提交《許可證》作為證。
「現在從法院的情況來看,在知識產權糾紛里,涉及到影視作品的糾紛越來越多,應該說佔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很多問題跟我們原來所了解的情況、跟法律的規定,似乎距離非常大,在實踐中遇到很多問題,我們自己也覺得很困惑。比較棘手的有幾個問題,比如影視片的署名問題,因為按照法律規定,製片者享有影視作品的著作權,那麼我們首先就要界定,現在我們的影視作品製片者是誰?因為署名各種各樣,五花八門,就經常造成一個問題:到底影視作品的權利人是誰?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因為署名的人特別多,他們的權利如何去分配。或者因為約定不清,或者因為沒有約定,這就帶來以後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說授權、許可等等。當然,除了這些問題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了解一門藝術的規律,了解這個行業的習慣,是我們正確地適用法律和解決糾紛的一個前提。
❼ 藝人和經紀公司鬧翻頻發,為什麼他們非要離開原公司
有的是因為藝人自身的原因,但很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經紀公司的不作為,對藝人的規劃路線出現偏差或者是公司完全不關心藝人的身體狀況,瘋狂的壓榨,無視粉絲訴求,做出有損藝人利益的事情等等都是導致兩方撕破臉的導火線。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會出現藝人和公司鬧翻,提前解約,粉絲撕公司的事情。藝人為公司服務,那麼公司也應該相應的為藝人考慮,兩者應該是一個合作夥伴關系,但就是這么簡單的事情,還是很多公司都做不到,偏偏要鬧到撕破臉。公司不管是發展路線,商業價值都應該認真的去規劃,而不是把藝人當作搖錢樹一樣,肆無忌憚的去揮霍。
❽ 因為跟經紀公司的糾紛,現如今的鄧紫棋,已經擺脫了原公司嗎
鄧紫棋確實是一位相當了不起的歌手,我們也聽過他不少的音樂,唱得非常的好,特別是那一手泡沫,也曾經在音樂圈掀起了一陣波浪,大家都非常的熟悉這么一首歌。但是他之前跟經紀公司確實有過糾紛,經過起訴和談以及法院的判決,最終他們解除了合約。
鄧紫棋經過自己的努力,創辦了自己的音樂工作室,成為了一名老闆,可以當家作主做自己的主人了。所以從這點當中和我們就能夠看得出來,她已經擺脫了原來的經紀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也有了員工。雖然她每天都很忙,要負責音樂製作以及舞蹈訓練之類的,但是覺得過的特別充實。有的事情想做就做,不想做就可以推掉,再也不用看經紀公司的臉色,她現在可以自己說了算。
❾ 勞務官司在中宣部審片范疇內嗎電影牽扯官司糾紛,勞務經濟糾紛,此影片還能順利進行審片嗎能否上映
影片涉及勞務糾紛,形成官司,與影片審查沒有任何關系。
影片審查,主要是審查有無影響國家安全,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對社會有無宣傳引導作用。
所以,即使影片有勞務官司,也會正常審查,正常放映的。
❿ 封殺藝人,經紀公司不會遭受損失嗎
只是為了懲罰藝人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