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谷歌侵權門事件的發生

谷歌侵權門事件的發生

發布時間:2021-02-13 19:36:04

① 谷歌侵權門的事件進展

權威渠道消息表示中國政府代表將在2009年10月於美國召開的中美商貿聯委會會議上,就谷歌數字圖書館引發的版權保護問題與美方進行深入磋商。
與此同時,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組織了「谷歌數字圖書館計劃及和解協議研討會」,參與維權的專家組正式成立,5名成員都是業內的權威專家、律師。該小組的維權工作將在2009年「十一」後啟動。
美國方面有關谷歌數字化圖書計劃的聽證會推遲到了2009年11月6日舉行。
國家版權局已經明確表示支持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在法律范圍內維權。據悉,中國內地很多出版社如北大出版社、高教出版社等已經明確授權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為其主張權利,出面與谷歌交涉,維護合法權益。
面對討伐聲谷歌選擇了沉默。谷歌方面仍似乎沒有改變擴張在線圖書館的意思,並且稱2008年由美國作家協會與美國出版商協會曾就谷歌未經授權即對圖書進行數字化一事達成的和解協議只在美國有效。也就是說,美國本土以外的著作權人接下來想要維權將更加不容易。
2009年12月29日,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稱谷歌就數字圖書館版權糾紛一事向該協會提供了一份初步清單。根據這份清單,谷歌數字圖書館共涉及中國圖書8萬余種。谷歌此次公布的數據是按照國際統一標准書號(ISBN)中國號段為「7」檢索的數據,由於1987年以前中國沒有採用ISBN,所以未包括在內。 真正完整的名單肯定比這份長,因為1987年以前中國出版的圖書並未包含在此次谷歌提交的清單中。據了解,谷歌應該沒有任何技術障礙搜索1987年前的相關數據,並提供給我們一份完整的名單。
截至2009年,中國文著協共有超過兩千作家會員。希望更多中國作家加入文著協,通過共同協商維權,發出更大的聲音。 .

② 谷歌版權門詳細事件經過

早在2001年,谷歌的兩位創始人布林與佩里就認為,互聯網的訊息只佔人類訊息的一小部分,更多知識以紙質的形式分散於世界各處,應該將它們搬到網上去。這是谷歌數字圖書館計劃最初構想。
2004年,谷歌覺得自己已有足夠力量發布這一被稱為網路「阿波羅」的數字圖書館計劃。圖書館內的圖書分為全書預覽、有限預覽、摘錄視圖,用戶可以免費搜索到裡面的書籍,如果感興趣,可以選擇付費下載或者購買。
2004年,谷歌公司開始大量掃描圖書,准備打造全球最大的數字圖書館。過去5年,谷歌已收錄全球近千萬種圖書。
2005年,這一計劃遭到美國出版商協會及多個出版商和組織的阻擊,走上訴訟的道路。出版社稱,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掃描一部完整的著作,並將其存儲在Google的伺服器上,已經侵犯版權,美國作家協會以及出版商協會對谷歌提起了集體訴訟。2006年,這一計劃在歐洲也引起官司。法國的出版商將谷歌告上法庭,另外,多個圖書館也反對谷歌的掃描計劃。2008年,美國作家協會與美國出版商協會就谷歌未經授權即對圖書進行數字化一事達成和解協議。
據國外媒體報道,紐約州南區聯邦地方法院法官陳卓光日前宣布,已初步批准谷歌同兩家美國出版機構提交的修訂版數字圖書和解協議。法院將於2010年2月18日就此舉行所謂的「公平聽證會」,屆時該修訂協議的支持者和反對者將陳述各自觀點。
「和解協議最大修訂部分,是適用范圍的縮小」,谷歌全球研發總監丹尼爾表示,此次谷歌提交的修訂版和解協議主要針對美英澳加四國。不過,在美國進行版權登記的中國書籍,也將適用於和解協議。
2009年6月,中國文著協收到美國版權人協會等機構的通知,谷歌數字圖書館計劃涉及部分中國作者。
10月13日,央視《朝聞天下》欄目報道稱,谷歌數字圖書館涉嫌大范圍侵權中文圖書,從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獲悉,570位權利人17922部作品在未經授權下已被谷歌掃描上網。
10月16日,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通過中國作家網發出《就谷歌侵權致著作權人》,呼籲中國作家堅決維護合法權益。
2009年10月29日,谷歌公司方面代表抵達北京協商。
2009年11月2日,谷歌、文著協雙方首次正面會談,建立正常溝通渠道。據報道,在第一次會談中,谷歌承認「圖書館掃描計劃未經包括中國作家在內的任何人授權」。
11月20日,雙方舉行第二次會談並取得一定進展。據介紹,谷歌方面代表同意在12月前提供所收錄中國作家圖書清單。但在是否侵權這一核心問題上,雙方仍然存在分歧。據悉,雙方將於12月進行第三次會談。
據文著協常務副總幹事張洪波介紹,在會談中,谷歌公司的代表不承認「侵權」,而是認為掃描圖書本身是種復制行為。谷歌方面表示,雙方在認識上的分歧或許是由於法律制度的不同。谷歌負責圖書事宜的全球研發總監丹尼爾此前也表示,所有圖書的掃描只是用於搜索,且只顯示摘要,不存在版權問題。

③ 谷歌侵權門的其他相關

數字圖書館本身的確是一個令人激動的項目:數字圖書館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能上網,就可以方便地查找相關信息,幫助人們在更大范圍內共建共享信息資源。試想,當人們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台電腦上輕松查閱大英圖書館的孤本印刷版《聖經》,或翻看美國國會圖書館中的中國古代地方誌,將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文明的交流起到多大促進作用?說它是一個造福全人類的工程,一點不為過。
當然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文化大同」,對作者與出版商的著作權和版權的保護,絕對不能輕易繞過。谷歌要想將數字圖書館項目做成功,就必須尊重、維護作者與出版商的著作權和版權。而且無法預知,谷歌建立數字圖書館最終是為公益還是為利益?如兩者兼有,誰占的比重更大?會不會因壟斷而高收費?但有一點,在網路時代的今天,數字圖書館絕對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正因此,有專家建議中國作家不必動輒上升到民族尊嚴的宏大層面,坐下來與谷歌心平氣和地談一談:利益的問題,不妨彼此協商、討價還價;法律的問題,不妨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最終在尊重各方利益的基礎上繼續推動數字圖書館計劃,而不是令其半路夭折。
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已經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潮流,法律應該順應這個潮流而不是逆潮流。版權法的發展也是這樣,總是技術先行法律跟進。谷歌和解協議需要修改的部分可能包括:谷歌競爭對手在與出版商達成類似協議時不能享受到更有利的條件,以及規定谷歌如何使用網民閱讀習慣信息的條款。

④ 谷歌圖書館侵權事件該怎麼應對與解決

可以以侵權行為,協商不成,向法院起訴追究該網站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⑤ 谷歌事件是怎麼回事

阮次山:谷歌成功運作了一場精心策劃的商業炒作 阮次山認為,谷歌要退出中國這個事件從頭到尾是一場人為策劃的有預謀的活動。在他看來,谷歌高明地在全球范圍內成功運作了一場投入產出比出奇高的商業炒作,所獲得的品牌傳播效果不可想像,「如果採用常規宣傳手段,即使花幾十億美元也不見得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關門比開張要難的多。谷歌的高層都是什麼樣的商業頭腦,不會不清楚關門會給他們帶來的一系列復雜難題。」 在阮先生看來,谷歌的第二次聲明非常荒唐。中國區並沒有關閉何來「恢復運營」?他奉勸國內一些民眾,尤其是那些跑到谷歌公司門前獻花的民眾,別太過幼稚,被人利用。還帶話給谷歌的國內競爭對手,表達他的失望:在此次事件中,網路等企業應該表現得比現實中更積極主動,對中國網路的現實生存環境做客觀的描述,不至於讓外界都被谷歌的表態所蒙蔽;對那些把網路當做此次事件最大受益者的說法加以駁斥,本身已經在國內超越谷歌位列行業老大,根本沒必要對此一直默不作聲。 從侵犯中國作家協會眾作家的知識產權,到此次的退出事件,再到剛剛發表的所謂恢復中國區運營的表態,阮先生認為,盡管谷歌的服務不錯,但谷歌的確到了該認真反思的時刻了。一個偉大的公司,即使再強大也不要凌駕於其他人之上,不要認為自己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中國人離開谷歌的產品照樣可以活的很好」。(王小瑛)

⑥ 谷歌侵權門的事件緣起

谷歌公司2004年開始尋求與圖書館和出版商合作,大量掃描圖書,欲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數字圖書館,使用戶可以利用「谷歌圖書搜索」功能在線瀏覽圖書或獲取圖書相關信息。2004年至2009年,谷歌已經將全球尚存有著作權的近千萬種圖書收入其數字圖書館,而沒有通報著作權所有者本人。谷歌此舉,激起了歐洲各國的反應,2005年4月27日,由法國國家圖書館牽頭的歐洲19所國家圖書館負責人,在巴黎發表聯合共建歐洲數字圖書館的聲明,以對抗谷歌的「文化入侵」。
針對谷歌此舉,亞馬遜、微軟和雅虎公司以及其他一些機構和企業成立「開放圖書聯盟」,以抵制谷歌協議。三大網路公司以反對壟斷為由聯手抵制谷歌打造數字圖書館,原因是三大公司的商業利益可能受到谷歌數字圖書館影響。
美聯社報道,亞馬遜公司可能是受影響最大者。亞馬遜以經營網上書店起家,一直將網路售書作為主業。它開發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大受歡迎,給它帶來豐厚利潤。谷歌數字化圖書使讀者多了一個獲取電子讀物的重要來源,勢必使亞馬遜受到挑戰。
微軟和雅虎一直企圖挑戰谷歌在網路搜索上的「老大」地位,以爭取更多廣告收益。搜索圖書功能可使谷歌訪問量進一步增加,從而帶來更多廣告收益,這是雅虎和微軟不願看到的結果。美國亞馬遜公司、微軟公司和雅虎公司已經共同行動,就反對谷歌公司就建造數字圖書館與圖書作者和出版商達成的協議。
2008年10月,谷歌公布其與美國作家協會和美國出版商協會達成的和解協議。根據該協議,谷歌將其通過合法途徑獲得的圖書進行數字化製作,建立數字圖書館,進行多功能開發利用,包括團體訂閱、個人用戶購買、公眾免費查閱以及對有關數據進行技術研究和開發等使用方式。根據美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該協議一旦生效,也會對中國的著作權人產生法律效力。
2009年10月13日,央視《朝聞天下》欄目報道稱,谷歌數字圖書館涉嫌大范圍侵權中文圖書,從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獲悉,570位權利人17922部作品在未經授權已被谷歌掃描上網。谷歌公司將面臨中國權利人的侵權指控。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570位包括國家領導人、政府官員和作家在內的權利人對此毫不知情,且沒有證據表明谷歌公司取得了權利人的授權。法學專家認為,谷歌的這種未經許可的復制和網路轉載的行為均涉嫌侵犯著作權。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相關負責人還表示,由於谷歌強勢霸道的態度,目前與谷歌總部方面的協商並無結果,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正在與知識產權專家協商下一步的維權行動。
2009年10月16日,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也通過中國作家網發出《就谷歌侵權致著作權人》,呼籲「中國權利人應該有組織地與谷歌交涉,維護中國權利人的正當權利。」

⑦ 谷歌事件是怎麼回事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下。。。。。

你是寫論文吧,我也是剛寫完,簡單點就是谷歌從微軟把李開復挖過來,然後開始登內陸中容國後,成績一直不理想,始終沒有網路好,網路70%多,而它才30%左右,再2010年3月份宣布退出中國內陸,轉戰到香港。
這幾年間,谷歌涉嫌淫穢信息,抄襲搜狗輸入法,沿用日本侵華照片的「圖片門」等等,造成影響惡劣。
央視說它與美國情報部門關系密切,如果是真的話,那它退出內陸一是「以退為進」妄想再次進軍,不然也不會還停留在香港;二是政治上的壓力,不願遵從中國政府的檢查。

⑧ 谷歌事件是什麼哦

北京時間1月13日凌晨,加勒比板塊與北美板塊的碰撞引發了海地7。3級強烈地震;當天下午,世界互聯網搜索巨頭谷歌公司對中國網路管理的直接沖撞也引發了一場「地震」,網民關於「谷歌退出中國」的爭論如地震波一般席捲中國互聯網,網路上支持谷歌的「G粉」和擁護網路的「百粉」立刻展開網上論戰,火葯味十足的交鋒充斥論壇博客。隨著美國白宮表態力挺谷歌以及中國外交部作出回應,網路上又開始出現了越來越多不同於兩大陣營的聲音,有網友開始反思在華跨國企業行為的影響以及中國互聯網的未來發展等問題。

法國地震專家亞恩・克蘭熱在解釋這次海地地震破壞力巨大的原因時說,世界上其他地方發生的地震大多是一個板塊俯沖到另一板塊下導致,而此次強震卻是加勒比板塊和北美板塊發生水平運動碰撞所致,這種類型的地震通常震源較淺,並能釋放巨大能量。這一解釋或許也適用於這次谷歌事件在中國網路上引發的「地震」。作為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谷歌在解決公司面臨的問題時沒有走正常的商業運作渠道,而選擇了與中國政府「水平碰撞」的方式,要求不接受審查地運營在華業務,這也是這次「地震」沖擊波非同一般的重要原因。在谷歌首席法律顧問谷歌首席法律顧問大衛多姆德以博文的形式傳遞出「谷歌可能退出中國」的消息後,包括中國網民、業內人士在內的所有人第一反應幾乎都是驚訝,因為這一動作如地震那樣沒有任何先兆。

谷歌2006年正式進入中國以來,培養出大批忠實用戶,谷歌的服務甚至構成了他們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也導致他們對谷歌產生了相當的依賴感。這些被稱為「G粉」的網民在情緒上無疑很難接受「谷歌退出中國」這一消息,諸如「谷歌,你千萬別走」、「谷歌,今夜為你失眠」、「遠方的谷歌,請你留下來」這樣的帖子、博文陸續出現在網路上,國內某大型社區網站上甚至還有人發起了「挽留谷歌萬人大簽名」活動。與此同時,網路上也出現了大量「谷歌,要滾就滾吧」、「谷歌愛走不走,不送」的聲音,這些網民有的自稱「百粉」,平時幾乎不用谷歌,有的沒有透露自己對任何一方的偏好,但明確表達了對谷歌行為的不滿,「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影響,少了誰地球照樣轉。谷歌把自己做籌碼,充當美國政府的走狗,與中國人民和政府討價還價,只能自取其辱。」

引人注目的是,網路上關於谷歌退出中國消息針鋒相對的立場對抗異常激烈。這些天來,互聯網上幾乎每一條與谷歌有關的新聞都會引來數百乃至數千條網友留言,觀點相左的兩派之間的交鋒言辭激烈、火星四射。少數網民還以觀點立場劃分不同給對方陣營貼上「愛國」、「賣國」的標簽,有「G粉」們抨擊對方陣營不明真相、盲目愛國,「如果你真想讓中國互聯網回到『舊石器時代』,那隨便罵google都無所謂」;反谷歌陣營則以「賣國」回應,指責「有些人對谷歌有著近乎變態的崇拜,被蒙蔽了雙眼甘當外部勢力敲打中國的棋子。」

在對谷歌去留消息作情緒化表態的同時,網民關於谷歌作出此項決定的原因和動機的爭論也層出不窮。有網友認為谷歌的退出與其在中國市場表現不佳有關,是正常的企業行為,「作為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的互聯網搜索大鱷,谷歌進入中國三年來一直屈居老二,這本身就是失敗。」「不是谷歌選擇了離開中國,是中國市場拋棄了谷歌,比較一下同為世界500強的微軟、思科在中國的狀況就再清楚不過了」。網友「魚頭豆腐」認為,作為一家全球受尊敬的新經濟企業,谷歌至少在中國市場沒能實現文化融通,而這是任何一家跨國企業在其本土之外發展都必須解決的問題。網友「pandarou」說,「谷歌雖然是世界級的大公司,但它畢竟還很年輕,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面前也只是滄海一粟,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2

=>發表你對「谷歌退出中國」事件的看法

更多的網民則認為谷歌此時高調宣布退出中國動機並不單純,是想「以政治訛詐掩蓋其商業失敗」,相當數量的網民甚至認為谷歌根本就沒想離開中國,此番舉動完全是以退為進的策略。網友「Cw528」在其題為「谷歌退出中國的幾點疑問」的帖子中稱,(谷歌選擇退出中國)時機發生在中國作家准備集體起訴谷歌侵權面臨巨額賠償的時候,且谷歌的律師團隊准備採取拖的戰術已經很明顯了,谷歌的首席律師發表這個博客很難說是巧合吧?網友「shuli」則直截了當地稱「谷歌退出中國是一次絕妙的市場策劃」,這位網友寫道,剝開種種借口的掩埋,谷歌真的是做好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退出中國的打算么?回答當然是不。它選擇了最古老的方式――欲擒故縱。這些看法在某些網路上的調查也有所體現,美國《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的一個題為「谷歌最終會退出中國嗎?」的調查中,截至到1月16日晚,51%的投票者認為「不會」,選擇「會」和「不清楚」的分別佔39%和10%。

也有網民以「道德」視角來看待谷歌退出中國的選擇,他們將矛頭對准中國的投資環境,認為是谷歌「不接受審查」的要求顯示了捍衛「言論自由」的勇氣,是「悲壯地出走」。網友「sunjinpeng007」說,「即使谷歌是試探,是唱雙簧,它也是為了爭取言論自由。為我們中國人爭取這個權利。它比任何一個公司更有良心。」不過這種觀點引發了網路上如潮的反駁,「別忘了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的,作為資本化運作的上市公司,谷歌的最高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在利潤面前,任何道德都會顯得幼稚可笑」。網友「KereasePercival」說,企業戰略的決定,高管和創始人的個人信仰占其一部分,但同時,消費者的需求、競爭者的戰略是決定企業發展戰略的更重要考量。署名「李敏斌」的網友批判道,谷歌高層高調稱可能撤出中國,這個說法在政治上不正確,在商業上不明智,在道德上不靠譜。如果說一個人死了才獲得「偉大」稱號的話,谷歌沒必要以身試死。何況谷歌尚且沒有佔領道德高地,所以也沒必要以道德的名義來為自身失敗的商業行為辯護,如此撒手而去,恐怕死不瞑目。

谷歌風波還在繼續發酵,中國網路上的激烈爭論也仍在延續。不過有網友已經跳出了對谷歌事件本身是是非非的思考,開始反思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對日益開放的中國來說,外國駐華企業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中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們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中國應該如何更好地讓互聯網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互動、協調?自然界的地震會引發地貌的變化,導致地表發生位移。谷歌事件引發的這次網路「地震」或許也會產生類似的效果,造成中國網民心理上發生「位移」,向著更有利於中國互聯網健康和理性、有利於中國社會更加包容與自信的方向移動

⑨ 誰能給我一兩個關於網路侵犯人隱私的案例比如說谷歌有一次發生了個什麼事件叫什麼我也忘了

某網路公司員工幫朋友侵犯別人QQ,並且QQ上好多QQ被記錄下來,請問這個可以告網路公司嗎?

⑩ 谷歌侵權門的介紹

谷歌侵權門是指發生在2004年的谷歌公司(google)未經授權非法掃描570位中國作家的17922種作品上網的侵權事件內。谷歌容公司自2004年開始對圖書進行大規模數字化,在沒有獲得授權的情況下,將全球尚存有著作權的近千萬種圖書收入其數字圖書館。2005年,谷歌網上圖書館因涉嫌侵權被美國出版商和美國作家協會告上法庭,經過3年訴訟,雙方達成和解協議,但仍因涉及中國等其他國家版權人的利益,遭到中國文著協及歐洲出版商聯盟等其他國家相關組織的反對。2011年美國紐約法院否決了谷歌的這份和解協議。

閱讀全文

與谷歌侵權門事件的發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