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買賣合同糾紛如何選擇管轄法院
買賣合同糾紛管轄權的確定依據是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版被告住所地或合權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當然沒有異議,問題是如何確定「合同履行地」以及合同履行地在選擇上是否對己方有利。
2. 房屋買賣合同的合同履行地如何確定
商品房買賣合同的履行地,是怎麼確定的呢?確定在買方還是賣房所在地,還是房屋所在地呢?確定商品房買賣合同的履行地是否有法律規定呢?
一、法律上對買賣合同履行地的規定
根據《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相關規定,買賣合同的履行地有以下規定:
1、買賣雙方,在合同中約定交貨地點的,合同履行地為約定交貨地點;
2、買賣雙方,在合同中沒有約定交貨地點的,但是如果依法可以確定的,合同履行地為法律所確定的交貨地點;
3、買賣合同中實際履行地點與合同中約定的交貨地點不同的,合同履行地為實際履行地點;
4、根據以上方法還無法確定買賣合同的履行地點,則依據《合同法》確定,即: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
根據上述規定,商品房買賣合同履行地應為商品房所在地。
二、簽署商品房買賣合同的重要要素
1、當事人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聯系方式也十分重要,必須要在合同中註明。
2、商品房基本狀況,包括商品房的位置、面積大小、權屬證明等。房屋基本狀況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在合同中約定清楚,這樣才不會發生糾紛。
3、商品房的銷售方式。
4、商品房價款的確定方式及總價款、付款方式、付款時間。
5、商品房的交付使用條件及日期。何時交付房屋,房屋交付條件,這些都是需要買賣雙方明確清楚的。
6、房屋裝飾、設備標准承諾。
7、房屋的供水、供電、供熱、燃氣、通訊、道路、綠化等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交付承諾。
8、公共配套建築的產權歸屬:公攤面積對於房屋使用者十分重要,實用面積才是買方最需要關注的。
9、面積差異的處理方式;
10、辦理房屋產權登記有關事宜;
11、解決爭議的方法;
12、違約責任;
13、雙方約定的其他事項。
三、總結
商品房買賣合同的履行地應該是商品房的所在地。當簽署商品房買賣合同時,交易要素是很重要,需要仔細磋商,才能確定並簽署合同。
3. 如何確定買賣合同糾紛案件的管轄權
一、案例
2001年11月21日,原、被告簽訂《工礦產品購銷合同》一份,合同第三條交貨地點、方式中約定「由供方(即原告)送貨至需方(即被告)倉庫或指定地點」。原告完成供貨義務後,雙方於2003年7月3日共同確認出具了一份《對賬單》,載明被告尚欠原告貨款155萬余元,但對付款方式和付款地點未作約定。原告以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為履行地為由,向原告所在地法院起訴被告償付貨款。
二、分歧
對本案的履行地及其管轄法院存在不同看法:
第一種意見認為:雙方共同出具的《對賬單》,對付款方式和付款地點未作約定。根據《合同法》第六十二條第三項的規定,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根據本案《對賬單》,原告是接受貨幣的一方,本案的履行地應在原告一方,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作為合同履行地的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法院對本案有管轄權。
第二種意見認為:本案的《對賬單》是基於雙方簽訂了《工礦產品購銷合同》而成立的買賣法律關系,應以該買賣合同的履行地確定管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確定經濟糾紛案件管轄中如何確定購銷合同履行地的規定》,交貨地點為該買賣合同的履行地,作為合同履行地的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法院對本案有管轄權。
三、管轄權的確定依據
買賣合同(即購銷合同)糾紛管轄權的確定依據有《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的規定;《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民訴意見》)第19條「以約定的交貨地點為合同履行地;沒有約定的,依交貨方式確定合同履行地;實際履行地點與合同中約定的交貨地點不一致的,以實際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確定經濟糾紛案件管轄中如何確定購銷合同履行地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以約定的履行地點或交貨地點為合同履行地。」;《民法通則》第八十八條「(合同)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給付一方的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的所在地履行」;《合同法》第六十二條「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第一百四十一條「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地點交付標的物」、第一百六十條「買受人應當按照約定的地點支付價款」等等。實務中,對以確定管轄的被告住所地爭議不大,但是,由於對買賣合同履行地的不同理解,使得此類糾紛引發的管轄權爭議問題較多,前述就是典型的案例。
四、合同履行地的理解
所謂「合同履行地」,通常認為是「合同規定履行義務的地點」,也即義務清償地點。可具體到個案中,由於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所有權於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法律行為,這決定了買賣合同是雙務有償合同,因此買賣合同的雙方既是權利人又是義務人,不管是出賣人還是買受人都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具體說來,出賣人必須履行交付約定標的物的義務,而買受人則必須履行支付約定價金的義務。合同法對買受人的主要義務規定了三條(第159、160、161條),要求買受人在約定的時間、地點,將約定價款的所有權轉移給出賣人,對出賣人的主要義務規定了四條(第135、136、138、141條),要求出賣人在約定的期限、地點,將標的物或提單交付買受人並轉移所有權。既然存在買方主要義務履行地(即交付價款地)和賣方主要義務履行地(即交貨地),那麼,買賣合同的主要履行地自然也應是兩個(有些情況下可以合二為一),還可能有一些與履行該合同有關的地點,如:貨物到達地、到站地、驗收地、安裝調試地等,理論上講這些有關地點均是合同履行地。
五、管轄的確定
既然一個買賣合同因有兩個履行行為而有可能有兩個以上不同的合同履行地,那麼,這如何確定管轄法院呢?
《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該規定是確定所有合同管轄的一般性規定,理應適用於確定買賣合同的管轄,按該條的本意,與買賣合同有關的履行地(包括接受價款地等)法院本應都有管轄權,但《民訴意見》對買賣合同的履行地作了專門規定,第19條「以約定的交貨地點為合同履行地;沒有約定的,依交貨方式確定合同履行地;實際履行地點與約定不一致,以實際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而《規定》對買賣合同的履行地作了最狹義的規定,僅以約定的履行地點或交貨地點為買賣合同的履行地,其它地點(應包括價款接受地點等)均不應視為合同履行地。既然有了對買賣合同履行地的專門規定,那麼,對買賣合同的履行地只能作狹義的理解,就不應按《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作廣義的理解。還要值得注意的是《規定》和《民訴意見》第19條有沖突,因《規定》的頒布生效在後,故對買賣合同的履行地及管轄權的確定自然應適用《規定》。
對《規定》筆者的理解:
1、當事人在買賣合同中明確約定了履行地點或交貨地點的,以約定的交貨地點或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那麼,上述地點的法院對本案有管轄權。
2、如果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約定了履行地點或交貨地點,但在實際履行中以書面方式或雙方當事人一致認可的其他方式變更原約定的地點,以變更後的約定確定合同履行地。否則,仍以原合同的約定確定履行地。這里的其他方式應包括雙方實際已交付和接收地點,即以實際交貨地點作為履行地而確定管轄。
3、當事人在合同中雖有約定的履行地點或交貨地點,但未實際交付貨物,且當事人雙方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不依履行地確定案件管轄,即按被告住所地確定管轄。
4、當事人在合同中對履行地點、交貨地點未作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無論是否實際履行或交貨,均不依履行地確定案件管轄,即按被告住所地確定管轄。
5、口頭購銷合同糾紛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確定案件管轄。即按被告住所地確定管轄。
六、存在問題
值得注意是如果當事人在合同中雖有約定的履行地點或交貨地點,但未實際交付貨物,且當事人一方住所地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規定》中沒有明確如何確定案件管轄,筆者認為理應按被告住所地確定管轄。即只要未實際交付貨物,按被告住所地確定管轄。對是否已實際履行,存在一個程序和實體審查的問題,原告方往往認為自己已經履行了義務,故在履行地法院起訴,而被告方可能以對方沒有履行而抗辯,要求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司法實踐中,法院往往以是否實際履行屬於實體審查范圍,在程序階段就以原告的訴請確定管轄。
發生上述問題的原因,可能在於管轄權異議純屬程序問題,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定性屬實體問題,程序審查不應審查實體問題。如此認識則過於機械,因為,許多程序問題的確定,必須依賴實體問題的正確認定,如特別地域管轄就是依不同性質、種類的實體關系來劃分的,實體關系的性質、種類不同,是適用不同管轄規定的連接標志。所以,就被告依實體關系而提出的管轄權異議,法院審查的關鍵就在於當事人之間屬何種性質、種類的實體關系,不能簡單以「據原告訴稱雙方應屬於某種關系」而確定管轄。
七、該案的處理
前述的案例雙方雖然有《對賬單》,載明被告尚欠原告貨款155萬余元,但是,必須查明被告欠原告貨款的原因,即被告是基於什麼事實、原因欠了原告155萬余元,對發生爭議的合同糾紛分清是什麼性質的合同,這才是雙方法律關系的真實所在。如果被告曾向原告借款,而仍有155萬余元未還,說明雙方之間存在借貸關系,因而原告所在地因原告是屬接受的給付貨幣一方而被認定為合同履行地就沒有問題。但是本案雙方是基於買賣合同關系而產生糾紛,《對賬單》只是對以前的發生的事實加以追認和明確下來,僅是一個「從合同」而已,應按該「主合同」即買賣合同約定的交貨地點作為合同履行地確定管轄。該案合同約定「由供方送貨至需方倉庫或指定地點」,因此,需方倉庫或指定地點為該買賣合同的履行地,作為合同履行地的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法院對本案有管轄權。
八、結束語
基於買賣合同發生的糾紛,無論是貨款糾紛,還是貨物數量、質量、期限糾紛等等,應依照《規定》確定買賣合同的履行地,再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確定管轄。
4. 買賣合同的合同履行地如何確定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回19條規定和《合同法》答第一百四十一條的規定,對買賣合同履行地點的確定原則應理解為:
1、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對交貨地點有約定的,以約定的交貨地點為合同履行地;
2、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對交貨地點沒有約定的,但依法可以確定的,以法律所確定的交貨地點為合同履行地;
3、買賣合同的實際履行地點與合同中約定的交貨地點不一致的,以實際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
4、依上述方法對買賣合同的履行地點尚不能確定的,則依《合同法》第六十二條確定。2即: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
5. 最高院關於經濟糾紛案件管轄中如何確定購銷合同履行地的規定
一、當事人在合同抄中明確約定履行地襲點或交貨地點的。
約定履行地的,約定地點就是合同履行地。當事人在合同中未明確約定履行地點的,以約定的交貨地點為合同履行地。合同中約定的貨物到達地、到站地、驗收地、安裝調試地等,均不應視為合同履行地。
二、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約定了履行地點或交貨地點,但在實際履行中以書面方式或雙方當事人一致認可的其他方式變更約定的。
此時,以變更後的約定地點為合同履行地。當事人未以上述方式變更原約定,或者變更原合同而未涉及履行地問題的,仍以原合同的約定確定履行地。
三、三種情況下,法院不能以合同履行地確定案件管轄當事人在合同中對履行地點、交貨地點未作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或者雖有約定但未實際交付貨物,且當事人雙方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以及口頭購銷合同糾紛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確定案件管轄。
6. 如何確定買賣合同履行地
分情況:
1、合同約定履行地點的,以約定的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
2、針對負有給付貨幣義務的一方,以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
3、針對負有交付不動產義務的一方,採用不動產所在地作為合同履行地;
4、其他標的,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即時結清的合同,交易行為地為合同履行地;
5、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如果合同沒有實際履行,當事人雙方住所地又都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應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6、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法律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7、財產租賃合同、融資租賃合同以租賃物使用地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對履行地有約定的除外;
8、以信息網路方式訂立的買賣合同,通過信息網路交付標的的,以買受人住所地為合同履行地;通過其他方式交付標的的,收貨地為合同履行地。合同對履行地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法律依據如下: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合同對履行地點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爭議標的為給付貨幣的,接收貨幣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
《合同法》第六十二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當事人就有關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適用下列規定:
(三)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
合同履行地是指履行合同規定義務的地點,合同標的為實物的,一般是指標的交付的地點。具體到經濟合同法中的工礦產品購銷合同或農副產品購銷合同,其合同履行地除供需雙方在合同中有特殊約定的以外,因交貨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凡合同規定由供方送貨、代運的,合同履行地為產品發運地;凡合同規定由需方自提的,合同履行地為產品提貨地。
(6)買賣合同糾紛合同履行地擴展閱讀
除了一般的買賣合同之外,其他的民事訴訟的管轄權以及注意事項如下:
1、保險合同糾紛
管轄:被保險人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
注意事項:因財產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如果保險標的物是運輸工具或者運輸中的貨物,由該運輸工具登記注冊地、運輸目的地、保險事故發生地的法院管轄;因人身保險合同糾紛提的訴訟,可由被保險人住所地法院管轄。
2、承攬合同糾紛
管轄:被告住所地或加工行為地(視為合同履行地)運輸合同糾紛
注意事項: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
3、代位權糾紛
管轄:被告住所地
注意事項: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屬於次債務人住所地之外的法院專屬管轄時,債權對次債務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應當由有專屬管轄權的法院進行管轄。
4、票據糾紛
管轄:票據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
注意事項:票據支付地指票據上載明的付款地。票據未載明付款地的,票據付款人(包括代理付款人)的住所地或者主營業所所在地為票據付款地。
5、監護權糾紛
管轄:被監護人住所地
6、申請支付令
管轄:債務人住所地
當事人對法院受理的案件,認為該法院沒有管轄權的,可以在法院的應訴通知書送達後在答辯期內以書面形式提出書面異議。
7. 買賣合同糾紛怎麼確定管轄法院
首先,買賣合同糾紛管轄法院的確定規則一:當事人已經約定管轄的,以約定專的管轄法院為屬准。且當事人在不違反法院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情況下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買賣合同糾紛管轄法院的確定規則二:當事人沒有約定管轄的,一般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需要注意的是,若在在合同中明確約定了履行地點的,那麼以約定的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若僅約定了交貨地點的,則交貨地點為合同履行地。若對履行地點、交貨地點未作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或者雖有約定但未實際交付貨物,且當事人雙方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以及口頭購銷合同糾紛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確定案件管轄。
倘若,購銷合同的實際履行地點與合同中約定的交貨地點不一致的,那麼則以實際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
其次,若買賣合同雙方沒有選擇管轄的協議,或選擇管轄的協議無效的,則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若合同雙方沒有關於合同履行地或交貨地的明確約定,則根據《購銷合同履行地規定》第1條、第3條的規定,只能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1110)
8. 買賣合同爭議管轄地可約定哪些地點
買賣合同糾來紛的訴訟管轄源,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列如下:
一、約定管轄,當事人想約定管轄時,在不違反法院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情況下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二、當事人沒有約定管轄的,通常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1)在合同中明確約定了履行地點的,以約定的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僅約定了交貨地點的,交貨地點為合同履行地。
對履行地點、交貨地點未作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或者雖有約定但未實際交付貨物,且當事人雙方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以及口頭買賣合同糾紛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確定案件管轄。
(2)買賣合同的實際履行地點與合同中約定的交貨地點不一致的,以實際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
9. 以買賣合同履行地確定管轄法院應具備哪些條件
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確定經濟糾紛案件管轄中如何確定購銷合同履行地的規定》(一九九六年九月十二日法發〔一九九六〕二十八號),其對買賣合同履行地作了以下規定:
一、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履行地點的,以約定的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當事人在合同中未明確約定履行地點的,以約定的交貨地點為合同履行地。
合同中約定的貨物到達地、到站地、驗收地、安裝調試地等,均不應視為合同履行地。
二、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約定了履行地點或交貨地點,但在實際履行中以書面方式或雙方當事人一致認可的其他方式變更約定的,以變更後的約定確定合同履行地。當事人未以上述方式變更原約定,或者變更原合同而未涉及履行地問題的,仍以原合同的約定確定履行地。
三、當事人在合同中對履行地點、交貨地點未作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或者雖有約定但未實際交付貨物,且當事人雙方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以及口頭購銷合同糾紛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確定案件管轄。
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執行,本院以前有關購銷合同履行地的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
根據該解釋的規定,所有買賣合同糾紛以合同履行地確定管轄法院只能依據這一司法解釋的規定。要避免建材公司類似的案件發生,必須深刻了解這一司法解釋的內涵。筆者認為,要在買賣合同中確定履行地,在起訴時能夠依照合同履行地選擇管轄的法院,應該注意以下問題:一、須簽訂書面的買賣合同。二、在合同須明確約定「履行地點」「交貨地點」,並且寫明具體的地址。如果寫得不明,法院就可能不予確認。三、 建議在確定履行地時不要寫「提貨地」、「自提地」、「貨物送達地」、「到站地」、「到達地」、「驗收地」、「安裝調試地」等術語,如果寫這些內容,法院一般都不會確認這些地點為合同履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