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朋友打架斗毆了 法律上該如何判定
1、「請問法律上對這樣的事情是如何判定的?」:
(1)事件性質:打架斗毆。
(2)甲的行為的性質:甲是防衛,但屬於防衛過當、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失,而且從所說情形看,應只是輕微傷:甲沒有刑事責任、但有對乙的民事賠償責任。
(3)甲雖然對乙負有民事賠償責任:但也不是任由乙獅子大開口、要多少甲就給多少,如果到了法院:應以乙已經實際發生的損失為限進行賠償,也就是說:甲只負責賠償乙已經實際產生的醫葯費等,而且必須以醫院的趕正式票據為依據。
至於精神損失費和整容費:如果不是傷痕對面部影響特別大的話,根本不會得到支持。
2、事件可能的處理方式:
(1)雙方協商好賠償數額後,如果甲能得到乙的諒解,甲可以只賠償乙的損失、不必再受到治安處罰(拘留或罰款)。
(2)如果由學校處理:甲乙協商好賠償數額、或是在學校調解下達成賠償協議的:甲賠償乙的損失後學校可以給予處分也不以不給處分(警告、記過之類)。
3、200萬?這事如果不是你編的、也純屬乙的異想天開!你想想,北京清華大學教授的女兒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活活打死,也就賠了不到幾十萬呢。「眼眶縫了2針」,整個費用也就百十元吧?說整容,得有實際整容的需要才會被法院支持;要精神賠償,如果對面部沒有大面積的傷害、沒有構成毀容後果對當事人今後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不會支持精神損害賠償。就像樓上一位朋友說的,200元就差不多了。
4、建議:如果甲乙雙方想要的賠償數額太多、協商無果,最好是起訴到法院,由法院來判決吧,免得又生糾紛、再起事端。
② 共同侵權行為是怎麼理解的
您好,共抄同侵權行為是指加襲害人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共同侵害他人合法民事權益造成損害,加害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單獨侵權行為中,加害人只有一個,因此過錯和責任的認定相對簡單。
在共同侵權行為中,由於主體的復合性,即加害人是多數人,對共同過錯的認定就比較復雜,需要從行為,結果,因果關系等多方面加以綜合考察,在單獨侵權行為當中,只存在一種法律關系,即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的關系,而在共同侵權行為中實際上存在著內外兩種法律關系,就外部而言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發生了一種法律關系,而與此同時,在加害人內部即加害人之間也因共同加害行為產生了一種法律關系。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③ 共同侵權可以分別訴訟嗎
持共同侵權為可分之訴觀點的人認為,《侵權責任法》第十三條規定:「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民法理論認為,共同侵權人承擔的是連帶責任。根據連帶債務的性質,被侵權人有權就一部或者全部債權向全體或者侵權人請求賠償。據此原理,債權人有權對部分侵權人就全部債務或者部分債務起訴,也可以向全部侵權人就全部或者部分債務起訴,那麼被侵權人在訴訟主體和訴訟標的上具有選擇權,可分別起訴。被侵權人可以選擇侵權人中最具有賠償能力的人請求給付。按照這一理論,上述案件中在丁下落不明的情況下甚至不存在下落不明的情形下,甲可以直接起訴乙、丙要求二人承擔全部賠償責任,法院無需追加丁為被告。
持共同侵權為不可分之訴的人認為,對於共同侵權人提起損害賠償訴訟的性質,屬於必要的共同訴訟,即不可分之訴。必要的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兩人以上,參加訴訟的同一方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標的是共同的,人民法院必須合並審理的訴訟。人民法院不能分案審理,必須合並審理,對於原告遺漏被告的人民法院則應當告知。《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因此,當受害人僅對部分侵權人提起訴訟時,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定,通知其他共同侵權人參加訴訟。按照這一理論,上述案件中,即使原、被告都不申請追加丁為被告,法院在審理的過程中,發現屬於共同侵權,也應依職權通知丁參加訴訟,否則屬於遺漏必要的當事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四)項規定:「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筆者認為,共同侵權在程序上應按必要共同訴訟處理較妥當,理由是:
第一,追加當事人是案件的審理和推進所必須。共同侵權未經訴訟,事實尚未清楚,是否構成共同侵權,是否需要承擔連帶責任,這都需要經過訴訟審理之後方能確定。未經訴訟就認定構成共同侵權,賦予原告選擇權,有未審先判之嫌疑。
第二,從保護被侵權人的角度,並無不妥。將共同侵權之訴界定為必要共同訴訟,並不會損害被侵權人的利益。在審理過程中,將可能構成共同侵權的侵權人追加為案件當事人,有利於案件事實的查清,被侵權人的權利可以得到更充分的保護。那麼被侵權人如何實現實體法上賦予的可請求部分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也可請求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呢?被侵權人可在執行階段選擇,其可選擇執行共同侵權人之一人、數人或全體承擔責任,這與連帶債務理論並無不合,只不過將其選擇權的實現後置到連帶債務經訴訟確定後的執行階段而已,對被侵權人有益無害。這時權利義務關系明確,被侵權人可根據義務人的經濟情況、履行能力等,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執行方式。
第三,有利於案件的審理,防止未到庭侵權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如果侵權人沒有全部到庭,被侵權人和到庭侵權人的合意將有可能損害未到庭侵權人的合法利益。在沒有通知其他當事人實現訴權的前提,法院作出的判決,也可能損害他人合法權利。至於法院追加當事人後,當事人仍不到庭,並不影響法院的審理和判決,其放棄訴權造成的後果由其自行承擔。
第四,避免重復訴訟,防止被侵權人不當獲利。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根據《民訴意見》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行為結果發生地。可見共同侵權訴訟中,兩個及以上人民法院具有管轄權的情況時有發生,由於人民法院之間信息不通,被侵權人分別向不同的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各侵權人承擔全部之給付而獲利就成為可能。正如王澤鑒先生所言「連帶責任制度旨在保護債權人,但亦限制僅能請求全部的的支付,不能因有多數債務人而得各為全部之給付而獲利。」如對共同侵權的連帶責任人分別起訴,不僅浪費司法資源,而且會增加當事人的訴累,既不經濟也不效率。
④ 共同侵權怎麼認定,無民事或限制行為能力人侵
您好:
一、共同侵權行為怎麼認定?
共同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加害行為主體必須為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多數,即行為主體的復數性。
共同侵權行為中的加害人必須是兩人或者兩人以上。如果其中一人只是侵權行為導致損害結果過程中的媒介,那麼一個加害人與該「媒介」疊加構成的復數性不是共同侵權行為所要求的構成要件。比如被教唆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本人就不是侵權人。
2、行為或意思的共同性,即主觀過錯的共同性或者數個行為的直接結合性。
主觀過錯的共同性,要求侵權人只要具有共同的故意或共同的過失,就必須作為共同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直接結合是指數個行為結合程度非常緊密,對加害後果而言,各自的原因力和加害部分無法區分。因此,各個加害行為直接結合而發生同一損害後果這種情形應按共同侵權行為對待。
3、致害結果的同一性,即共同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後果應當是一個統一的。
致害結果是區分共同侵權行為與數個獨立侵權行為(多因多果)重要標准。損害後果是否具有統一性,可以從受害人的主體同一性,受害權利性質是否同一或者相近以及損害後果在事實上或者法律上是否可分或者具有獨立的意義等方面加以考察分析。
4、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聯性,因果關系是任何侵權行為的歸責條件和基礎。
在典型的共同加害行為中,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應以相當因果關系來判斷,在對無意思聯絡的數個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共同侵權的情形時,應當以更加嚴格的相當因果關系標准來判斷數個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具有不可分的因果關系。
二、無民事或限制行為能力人共同侵權怎麼辦?
(一)《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為保護監護人的合法權益,避免其承受過重負擔,《民法通則》又從三個方面對這一責任進行限制和補救:
1、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其民事責任;
2、被監護人有財產的,先從其財產中支付,監護人承擔補充責任;
3、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民法通則》作出這樣的規定,兼顧了被監護人、監護人、受害人三者利益,是公平合理的。
(二)無民事或限制行為能力人侵權怎麼辦,監護人有哪些責任?
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共同致人損害的情況下,除涉及被監護人、監護人、受害人三者利益關系外,還涉及到多個監護人、被監護人之間的利益關系。
1、監護人盡了監護職責的情形:
可不把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共同致損行為作為共同侵權行為對待,該監護人不對其他侵權行為人的行為承擔連帶責任,而僅對自己所監護的人的侵權部份負責。
2、監護人未盡監護職責,被監護人又有較多財產的情形:
可把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共同致損作為共同侵權處理,承擔連帶責任。
3、監護人未盡職責,被監護人又無財產或財產較少的情形:
原則上不作為共同侵權處理,不承擔連帶責任。但根據監護人過錯程度,可以加大其承擔責任的份額。因為監護責任本身就是一種替代責任或加重責任,如果再讓其承擔連帶責任,則會重上加重。
以上即是關於共同侵權的認定,以及對無民事或限制行為能力人侵權的處理方式等相關內容。共同侵權涉及到很多利益主體,尤其是在處理無民事或限制行為能力人的案件上。對於這類案件比較棘手,法官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例如監護人是否盡到監護人的職責,處理共同侵權是連帶責任還是按份責任,如何處理比較公平等等。您如果遇到共同侵權這方面的問題時,可以先找相關律師,准備好相關的舉證材料,他們會幫助您進行相關的辯護。
⑤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2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當連帶責任。使用民法原理分析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個分析不來了,因為現行法律沒有具體規定。 舉一判決實例吧:某人從一幢大樓下經過,結果被一拋棄物砸成重傷,沒有證據證實是某一戶人所拋物品致人重傷,結果這幢樓的所有住戶(住一層排除、部分有證據證實事發時其家人全不在家的之外),都被判決共同承擔民事賠償。聯名上訴被駁回維持原判,向二審法院所在地的同級人民檢察院申請抗訴也被告知證據不足而不予受理。 請一並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條 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第三條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四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⑥ 如何認定《信息網路傳播權司法解釋》第四條中"以分工合作方式共同提供"作品
您好,最高院2013年施行的《關於審理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版干問題的規定》權第四條規定了有證據證明網路服務提供者與他人以分工合作等方式共同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構成共同侵權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判令其承擔連帶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能夠證明其僅提供自動接入、自動傳輸、信息存儲空間、搜索、鏈接、文件分享技術等網路服務,主張其不構成共同侵權行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對該條的解讀可分為兩部分,前段為網路服務提供者被認定與他人共同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行為,構成共同侵權行為的情況下,應承擔連帶責任。後段則是網路服務提供者僅提供網路服務,不認定構成共同侵權行為的情形。可見,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行為被分為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行為與提供整理服務的行為,前者被認定為網路服務提供者與他人構成共同提供作品等行為,承擔共同的直接侵權行為,後者僅承擔提供網路服務行為的責任。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⑦ 共同侵權過錯責任如何認定
共同過錯是指兩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這也是共同過錯責任區別於普通過錯責專任和混合屬過錯責任最本質的特徵。因此,認定共同過錯是追究行為人共同過錯責任的前提。對於共同過錯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認定:
第一,主體是否具有復合性,即侵權人是否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共同侵權人,即具備了共同過錯責任對行為主體的一般要求。
第二,兩個或兩個以上侵權人在主觀上是否具有共同過錯。共同過錯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首先,共同故意是共同過錯的主要過錯形式。如果共同侵權人具有希望或放任侵權致損的意思聯絡,就可以認定具有共同故意。共同故意在共同侵權人之間的直接作用,在於造成了他們之間主觀意志及客觀行為兩個方面的直接統一,最突出的表現出共同過錯的主觀特徵,因而是共同過錯最為普遍的表現形式。其次,共同過失也可成為共同過錯的過錯形式。
第三,數個侵權人的行為是否具有共同性。即他們各自行為是否相互關聯成同一的不可分割的致損原因。
⑧ 故意傷害群毆認定責任
一、比較兩罪的主觀方面。 聚眾斗毆罪中,斗毆雙方行為人的主觀方面均存在非法侵害目的,也就是說,聚眾斗毆罪要求被告人和被害人雙方均有過錯;而故意傷害罪並不以此作為必要條件。此點,已經有學者注意到了:「斗毆行為中如果一方是非法侵害,一方為合法反擊,只能認定為一般的共同違法或犯罪行為,而不能認定為聚眾斗毆罪。」③ 在實踐中,可以根據斗毆雙方是否蓄意報復、有無事先的斗毆准備和意思表示等來考察行為人雙方是否具有非法侵害故意。 故意傷害罪通常是僅有一方行為人具有非法侵害的目的,但也不排除雙方均具有非法侵害目的的情形,這種時候,就需要從犯罪的客觀方面進一步甄別了。 二、比較兩罪的客觀方面。 我們可以把聚眾斗毆分解為聚眾行為和斗毆行為,其中聚眾行為是斗毆行為的預備行為,斗毆行為是本罪的實行行為,這兩個行為中至少有一個行為侵害了社會公共秩序:要麼聚眾行為的規模大,參與人數多直接侵害社會公共秩序④;要麼斗毆行為的地點在公共場所、交通要道,斗毆持續時間長等也直接侵害社會公共秩序;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而故意傷害罪的客觀方面基本上是以單方的人身攻擊行為為主,但是在某些群毆和互毆⑤的情況下 ,也有聚眾行為和斗毆行為,只是其規模小、程度弱,對社會公共秩序的侵害不明顯。 兩罪最易混淆的原因也在於此:並非具備了聚眾行為和斗毆行為就當然定聚眾斗毆罪,關鍵要分別考察兩種行為的危害程度。當行為人的聚眾行為和斗毆行為的情節足夠嚴重,符合刑法 292條第一款所列舉之要件,才足以從故意傷害罪升級到聚眾斗毆罪。此點,其實正是聚眾斗毆罪的立法原意所在。 因此,通過上述兩步分析方法,當且僅當斗毆雙方的主觀和客觀方面同時滿足上述兩個方面,才能構成聚眾斗毆罪。 結合審判的實證分析,例如,案例 1:某批發市場內,被告人以經濟利益受到影響或損失為動機,糾合一幫人毆打對方檔口的一幫人,致對方一人輕傷,二人輕微傷。該案例由於對方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毆打,沒有過錯,不符合上述第一點的情形,故不應該認定為聚眾斗毆罪; 案例 2:某鞋業城被告人等為爭奪客戶貨物運輸的壟斷經營權,包括被告人在內的一方「湖北幫」與對方「湖南幫」在鞋業城內蓄意斗毆,事先雙方均准備了工具,結果致對方一人輕傷。該案例由於雙方事前有預謀,雙方均有明確的過錯,且聚眾行為清晰,應該認定為聚眾斗毆罪; 案例 3:被告人等3人在發廊因為收費問題與被害人一家人發生沖突,結果雙方互毆,均有受傷。該案例雖雙方均有過錯,且有一定程度的聚眾行為,但由於聚眾行為和斗毆行為均未造成對社會秩序的嚴重侵害,而宜認定為故意傷害罪。 總之,根於成文法的規范基礎,此罪和彼罪的界限出現模糊,實屬正常。我們既要努力清晰界限,使刑罰的應用更加符合立法者原意,又要結合案件實際,在法律適用上保持適當的靈活。在採用上述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後仍然不能界限時,按故意傷害罪從一輕罪處罰是完全可以的。我們不可否認罪與罪之間確有無法明晰的區間,正如在刑事訴訟法中,我們不得不承認客觀事實的難以發現一樣。
⑨ 請問共同侵權的構成要件
共同抄侵權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⑩ 共同侵權行為的問題是如何的
共同侵權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版聯權絡的共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