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村修路佔地村裡給補地了給的多,村裡社裡都簽的合同,以後會不會發生糾紛,用不用公證,不公證合同有效
只要是真實意思的表示,合同就有效。
⑵ 修公路征地剩餘的部分原主人可以復墾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5條規定「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徵用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聽取被徵用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徵用土地方案的實施。」日前,各省、市自治區正在建立征地補償標准爭議裁決制度,全國首部《征地補償標准爭議裁決辦法》由湖南省率先出台,為解決農民對征地補償標准爭議提供了新的救濟途徑。
農民對征地補償標准爭議如何申請裁決?目前,許多省雖尚未制定單一法規,但申請裁決是有法律依據的。針對農民現階段如何運用土地補償標准爭議裁決機制,維護土地權利,減少上訪,穩定社會秩序,引導農民自覺運用法律程序解決土地補償標准爭議提出以下幾點操作辦法:
第一、申請裁決的條件
所謂申請裁決是專指對征地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糾紛,不服土地徵收批復、土地補償方式爭議、土地徵收程序違法、強行徵佔土地、以租代征、違法徵收等均不符合申請裁決條件。標准爭議是指:依據的產值標准爭議和確定的補償倍數標准爭議,其中一項有爭議則構成補償標准爭議。
第二、申請裁決依要據法定程序進行
首先應向市、縣級人民政府申請協調;協調申請要有明確的要求,標准爭議的事實依據和證據,科學的計算依據和統計標准。經協調不成或自申請協調之日起60日內不予協調的,再向批准徵收該土地的政府(國務院或省級)申請裁決。如果當事人對裁決機關作出的裁決決定不服,仍然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但國務院裁決除外。
第三、注意申請人的主體資格
申請人應是征地相對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即被征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 。具體的說包括:村委會、村民小組、土地承包人、土地租賃人。
第四、找准協調和裁決的主管機關
征地補償標准爭議裁決是批准征地的人民政府的職責,涉及政府辦公廳、法制機構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三個單位的職能,具體協調、裁決的辦事機構是國土資源部門的法制機構。
根據國土部的要求:征地補償標准爭議協調、裁決遵循以下原則:一是要確保公正性;二是要體現便民原則;三是程序透明;四是要體現專業化。
第四、申請裁決的注意事項
1、對進入裁決程序的案件不再接受信訪請求
信訪一直是農民解決征地爭議的主要途徑。近年來農民集體上訪反映征地補償安置問題的占集體上訪總數的80%以上,個別地方甚至還高。許多征地補償爭議都通過信訪渠道反饋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或當地政府,作為信訪事項給予答復,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和處理。因為信訪部門沒有處理和裁決權利。
同信訪相比,征地補償標准爭議裁決程序在解決征地補償標准爭議糾紛方面更具專業性和規范性。因此,我們建議農民通過申請裁決來解決補償標准爭議糾紛。國土部2005年提出要求,今後凡是信訪人通過來信、來訪反映征地補償標准爭議的,有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將引導其申請裁決。對於已經受理並在辦理中的裁決案件,信訪人就同一事項提出信訪請求的,有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將書面告知信訪人不予受理。
2、補償標准爭議不是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案件受理范圍
行政復議、行政訴訟雖是解決征地糾紛的主要途徑之一,但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對補償標准爭議沒有行政決定權和司法判決權,標准爭議裁決作為一項具有土地補償爭議自身特點的糾紛解決機制,不是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受理的范圍。
首先,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程序是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監督行為,征地補償標准不屬於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的范圍,是一種民事權益爭議范圍。裁決機關只能是批准征地的機關即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被申請機關只能是市、縣人民政府,裁決機關不是征地主體、不是征地實施機關,不是上一級政府而是上級政府即土地徵收的批准機關。
其次,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強調的是糾錯功能,主要表現在撤消具體行政行為上,對權益爭議不適用於調解;而征地補償標准爭議裁決是以解決補償權益糾紛為目的,可以適用調解,在調解不成時才行使裁決權;
第三,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內容涵蓋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而裁決制度專門針對征地補償標准爭議,專業化程度更高;並不針對批准征地的行政批復行為和在征地過程中有關政府實施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
總之,農民面對徵收土地行政行為的不滿,一定要分清是非。採取不同的法律救濟途徑,切莫不知所以、盲目上訪,造成矛盾激化。那樣,不僅不能有效的維護自己的權利,還會勞民傷財,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不妨按照法律程序行使自己的權利吧!
⑶ 土地糾紛村委不給協調怎麼辦甲方未經乙方的同意的情況下佔用乙方耕地修路後,經雙方協商後甲方同意把占
就該問題而言,村委會不給雙方的土地糾紛進行調解的行為,明顯不妥當。因為版,依法調解民間糾權紛是村委會的責任。但是,提問者應該清楚,村委會的權利有限,村委會組成人員的水平也是有限的,當事人應該本著理解的心態去對待。
同時,該案例中的甲乙雙方如果就土地置換以及確權問題,無法協商解決的,那麼雙方可以到鄉(鎮)政府去解決,也可以通過訴訟的方式解決。因為《土地法》第十六條 明確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⑷ 農村修路佔地糾紛
平和點可商量吧,可以找當地國土資源局咨詢,協調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