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認定計算機軟體侵權行為
對計算機軟體侵權行為的認定,實際是指對發生爭議的某一計算機程序與比照物(權利明確的正版計算機程序)的對比和鑒別。
一般來說,識別侵權盜版軟體有以下方法和步驟:
1、對被識別的軟體與正版軟體直接進行軟盤內容對比或者目錄、文件名對比。如果這兩者完全一致,就可以認定沒有手續而擁 有該軟體並進行使用或銷售者為軟體侵權者;如果並非完全一致,而只是大部分一致,就要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下面的步驟。在比較過程中,要注意三英寸盤與五英寸般的區別,碰到這樣的情況時,最好將比較的內容列於紙上,更方便識別。
2、安裝過程對比。對兩套軟體同時或先後進行安裝,不管其安裝使用的文件是不是相同,只需看其安裝過程中的屏幕顯示,包括軟體信息以及使用工功能鍵後的屏幕顯示等是否相同。如果雷同,則可認定這兩套軟體的安裝手段一致。
3、安裝成功後,要對其安裝後的目錄,以及各文件進行對比。跟上述一樣,進行文件比較時,首先要對的是表觀現象,包括文件名、文件長度、文件建立(或修改)的時間、文件屬性四個部分。一般情況下,侵權銷售者經過修改的軟體與正版軟體不可能在這些方面都完全一致,但是因為其修改的只是少數部分,所以兩絕大部分文件的表觀現象都應是一致的。
4、安裝成功後,要進行使用過程對比。使用過程中涉及的加密、解密過程選暫且不去管它,只是對使用過程中的屏幕顯示、功能、功能鍵、使用方法以往範例等進行對比,特別是對於屏幕顯示,要仔細對其普通文顯和下拉、彈出菜單的方位、內容、選擇項等進行對比。
5、代碼對比。計算機程序指為了得到某種結果而可以由計算機等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裝置執行的代碼化指令序列,或者可被自動轉換成代碼化指令序列的符號化指令序列或者符號化語言序列,包括源程序和目標程序。源程序指的是可以由人類理解的高級語言如C語言、FORTRAN語言等組成的代碼序列,它必須進行編譯才能被計算機所運行。一般來講,計算機軟體單獨以源程序方式向外傳播的情況較少,大多是以目標程序的形式向外傳播,而不向外公布其源程序。
Ⅱ 關於西門子公司出品的UG軟體版權問題
站在打擊盜版的角度,是這樣的,只要客戶去你們公司,帶有電腦,使用UG就屬於侵權,不過不會買那麼多的,一般情況下,買兩三套就好了,西門子是允許你買正版後安裝盜版軟體的。
Ⅲ 哪些行為被視為對計算機軟體的侵權應承擔哪些責任
《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1、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發表或者登記其軟體的。 2、將他人軟體作為自己的軟體發表或者登記登記的。 3、未經合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開發的軟體作為自己單獨完成的軟體發表或者登記的。 4、在他人軟體署名或者更改他人軟體上的署名的。 5、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修改、翻譯其軟體的。 6、其他侵犯軟體著作權人的行為。 《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有下述第1項或者第2項行為的,可以並處每件100元或者貨值金額5倍以下的罰款;有下述第3項、第4項、第5項行為的,可以並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並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觸犯刑律,依照《刑法》關於侵犯著作權罪、銷售侵權復製品罪的規定,依法追究法律刑事責任: 1、復制或者部分復制著作權人的軟體的。 2、向公眾發行、出租、通過信息網路傳播著作權人軟體的。 3、故意避開或者破壞著作權人為保護其軟體而採取的技術措施的。 4、故意刪除或者改變軟體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 5、轉讓或者許可他人行使著作權人的軟體著作權的。
Ⅳ 公司被西門子查版權,要求購買正版UG,怎麼辦
正常的話,你用人家的東西,人家是有版權的,你當然要繳費了啊,但是國內盜內版太多,太猖獗容了,沒人重視這個東西,都是用的一些破解的,如果你確實不行買版權,那就花點錢幾個模塊的版權,否則的話,你既然已經被人家盯上了,除非你不用了或者更換其他的軟體,否則你沒有好日子過的
Ⅳ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侵權判斷標準是怎樣的呢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侵權判斷標準是怎樣的呢?(三)我國司法界對軟體侵權鑒定的認定標准 在高科技盛行的今天,計算軟體已經成為大家在生活中都會使用到的東西,但是由於計算機軟體的開發過程較為復雜,所以它也一直受到著作權的保護。那麼,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侵權判斷標準是怎樣的呢?下面,小編詳細為您介紹具體內容。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侵權判斷標准各國通過長期司法實踐,對計算機軟體的侵權判斷標准採用的主要方法有實質性相似加接觸分析法和抽象-過濾-比較分析法兩種等。(一)實質性相似加接觸分析法這種方法是在計算機軟體版權糾紛的處理中得到普通使用的一種軟體侵權認定方法。所謂的實質性相似主要是指兩項程序之間在形式和內容上存在著相似之處,且存在著實質性相似。實質性相似加接觸分析法的應用,首先要求對原被告雙方的軟體進行分析,一般可按照先文字成份,後非文字成份的順序進行。如果兩個軟體相似,那麼只要再認定被告接觸過原告軟體的行為成立,則侵權即可認定。即:表達相同(或實質相似)+接觸對方作品=侵犯版權法院判斷兩項計算機程序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一般具體從三個方面考察:1、代碼相似,即判斷程序的源代碼和目標代碼是否相似;2、深層邏輯設計相似,即判斷程序的結構、順序和組織是否相似;3、程序的外觀與感受相似,即運行程序的方式與結果是否相似。對於三個方面的判斷既可以各自獨立、分別作出判斷,又可以互相關聯,綜合判斷。在具體的司法鑒定過程中,判斷被告曾經接觸過原告的版權程序,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證明被告確實曾經看到過,進而復制過原告的有著作權的軟體;2、證明原告的軟體曾經公開發表過;3、證明被告的軟體中包含有與原告軟體中相同錯誤,而這些錯誤的存在對程序的功能毫無幫助。4、證明被告的程序中包含著與原告程序相同的特點、相同的風格和相同的技巧,而且這些相同之處是無法用偶然的巧合來解釋的。(二)三步侵權判斷法(或稱抽象、過濾與比較法)本判斷法是美國CAvsAltai案中,最終由美國聯邦第二巡迴法庭確認的判定軟體侵權的最新規則。根據本規則,判斷被告軟體中的結構、順序及組織是否侵犯了原告軟體的著作權,應分三步有層次地認定,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判定結構、順序和組織相似,就一定構成侵權。具體的操作方法是:1、抽象分解成不同層次,從最高層次的功能設計,到部件、子部件,再到更小的模塊、子模塊,直到最具體的程序代碼;2、對每一層次過濾出不受保護的成份;3、在相同層次上進行相似性比較,特別重視較低層次的相似,然後進行綜合評價。三步侵權判斷法主要立足於計算機程序的開發過程,注重對軟體的動態保護,主要適用於大型的計算機軟體侵權案件的判定。
Ⅵ 什麼是計算機軟體侵權
計算機軟復件的保護可以分制為兩個方面來講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是屬於版權的范疇,因此主要進行版權登記即可,而此外計算機軟體技術里邊涉及的一些技術性的方法程序等可以申請為專利,因此如果說計算機軟體侵權的話,那麼侵權的范圍可以是這兩方面。
Ⅶ 遇到計算機軟體侵權怎麼辦
計算機軟體著作侵權抄的話,可以通過版權中國版權局相應的舉報,對與圖書、報紙、期刊、音像、電子、網路等出版物有關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舉報。當然對於侵權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法律渠道要求對方停止使用版權著作,並且道歉賠償經濟損失 ;對於版權侵權的輕重程度主要有一下規定。
依據刑法第217條主要有兩檔量刑標准:侵犯著作權,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認定為數額較大,處三年以下徒刑;數額在25萬元以上認定為數額巨大,處3-7年有期徒刑
Ⅷ 如何判斷計算機軟體侵權
計算機軟體開發過程中,除取得程序代碼這一最終成果外,還包括數據結構、版演算法、用戶界面、組織結構等權內容。因介於代碼與軟體功能之間的部分基本上還是屬於軟體開發過程中的思想,而非軟體的表達,故不屬於保護范圍。
計算機軟體侵權判斷的原則:實質相似性加接觸原則。在二者實質相似的前提下,若有證據證實被告接觸或可能接觸了軟體,一般就可以認定侵權成立。其步驟如下:
(1)對被控侵權軟體與權利人的軟體直接進行軟盤內容對比或者目錄、文件名對比;
(2)對兩個軟體的安裝過程進行對比,注意安裝過程中的屏幕顯示是否相同;
(3)對安裝後的目錄以及各文件進行對比,包括對比文件名、文件長度、文件建立或修改的時間、文件屬性等表面現象;
(4)對安裝後軟體使用過程中的屏幕顯示、功能、功能鍵、使用方法等進行對比;
(5)對兩個軟體的程序代碼進行對比。
其中,最主要的是程序代碼比對階段。目標程序同一性判斷只是軟體侵權判斷的基礎,在目標程序相同的情況下,還需進一步判斷與目標程序相對應的兩個軟體的源程序是否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