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鄰居因地界糾紛的故事
六尺巷來傳說
六尺巷傳自說是安徽桐城的地方民間傳說故事。這是一則發生在清代康熙年間,桐城境內的一樁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大學士張英的府邸與吳姓相鄰。吳姓蓋房欲占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高官望族,縣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難以定奪,連稱憑相爺作主。相府家人遂馳書京都,張英閱罷,立即批詩寄回,詩曰:「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旋即拆讓三尺,吳姓深為感動,也連讓出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 是這個嗎?
『貳』 求關於文化沖突的趣聞、小故事、愈多越好
建議 看個李安的電影《推手》講的是移民美國的北京太極拳師朱師傅在兒子優裕的家庭生活,專卻屬有寂寞之感。原因是美國的兒媳婦瑪莎接受不了這個異國的公公。加上語言的不通,兩代人的鴻溝產生了。老人在寂寞中有一次出外散步時,迷失了。回到家的兒子,見父親不在,出門尋找,幾次失望而回,與妻子產生沖突。老父在餐館里與流氓大打出手後由警察送回家。本來是幸福的家庭生活,由於老父的到來,面臨崩潰的邊緣。兒子在無可選擇下,於是生出驅逐老父的念頭……
朱老先生最後離開了兒子,自己去唐人街的餐館洗碗打工,惟一能給他一點安慰的是一位從台灣來的陳老太。李安通過這兩位老人對故土的懷戀,表達了所有海外移民一種無法遏止的鄉愁。
『叄』 有關沖突的故事
1.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打得不可開交,美國趁機大發戰爭財,出賣軍火,結果一戰過後版,歐洲列強普遍衰弱,美國權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2.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園子里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隻蟬。蟬正振動著翅膀悲切地鳴叫,想要喝一些清涼的露水,卻不知一隻螳螂正在它的背後。螳螂彎曲著脖子,想抓住蟬後把它吞掉。螳螂正要吃蟬,卻不知黃雀在它背後。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過螳螂吞掉他。黃雀正想吃螳螂,卻不知有一個孩子正在榆樹下面,他拉開彈弓,就要射向黃雀。孩子要拉開彈弓射殺黃雀,卻不知道腳下有個深坑後面還有樹墩子。
『肆』 民事糾紛類的法律故事
2010年,筆者曾處理一起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仲裁案件,雖然在仲裁層面上已經圓滿劃上了句號,但是該糾紛的當事人在民事訴訟路上因其法律不健全而遇到困境,至今尚未妥善解決。
一、案情簡述
何某於1988年從組上承包了8份土地共8.8畝。1991年,何某舉家到外省打工,戶籍仍保留在組上。離家時,何某與組訂立了口頭協議,將承包地交給村民小組代管,以8份田土三年的收益來沖抵通電籌集貸款、農業稅和農民負擔等款項共314.30元,三年期滿後,將承包地收回,若三年期滿後,何某仍未回家,承包地暫由村民小組繼續代管,待何某回家後,歸還給何某。2008年末,何某回到組要求組上退還承包地時,組上已把何某從1988年取得承包經營權的8.8畝土地收回,另行發包給了本組村民李某八戶農戶,每戶發包1.1畝,並在1998年延長土地承包期時頒發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何某因要求村民小組退還承包地未果向縣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二、糾紛仲裁
2010年4月2日,縣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依法受理了該村民何某與村民小組及第三人李某等8人退還承包土地糾紛一案,2010年5月19日經縣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依法設立仲裁庭開庭進行了公開審理。仲裁庭認為,組上在1998年延長土地承包期期間,將何某的承包地收回,並重新發包給本村民小組八戶農戶的行為,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第1、2款關於收回承包地的相關規定,何某要求返還其承包地的主張,仲裁庭予以支持。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6條第1款的規定,做出了裁決意見:依法確認申請人何某在第一輪土地承包過程中取得承包土地的承包經營權資格;依法確認被申請人及第三人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中涉及申請人何某的承包地部分無效;依法核減本案第三人共八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中涉及申請人何某承包地部分,每戶核減1.1畝,其中旱地1畝,田0.1畝,重新核發八戶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三、民事訴訟
第三人李某等8人不服縣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於2010年6月30日向縣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訴求內容:「1.請求維護原告的土地使用權證的合法有效;2.請求撤消縣仲裁委的裁決書。」2010年9月29日縣人民法院作出民事判決書:「駁回李某等八人的訴訟請求。」
四、法院執行過程無章可循
2011年1月4日,何某申請縣人民法院執行,申請執行的依據是縣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書和縣法院的判決書。縣法院收到執行申請後認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條規定「 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的,可以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因第三人李某等八人不服仲裁裁決向法院提起了民訴,裁決書失效,雖然法院駁回李某等八人的訴訟請求,但對駁回李某等八人的訴訟請求後仲裁裁決是否恢復法律效力的問題,查無法律依據。雖然《仲裁法》第64條有「人民法院裁定撤銷裁決的,應當裁定終結執行。撤銷裁決的申請被裁定駁回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恢復執行。」的規定,但第77條 「勞動爭議和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另行規定」的規定,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不適用經濟糾紛仲裁法,所以,對撤銷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訴訟請求被裁定駁回的,人民法院沒有對應裁定恢復執行的法律依據,裁定不予執行。
五、民事訴訟過程中的疑點
一原告在民訴過程中混淆證件名稱:原告李某等八戶農戶在訴訟請求事項中:「請求維護原告的土地使用權證的合法有效」,實際上原告李某等農戶沒有「土地使用權證」,實際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法院受理庭在受理此案時對此有疏漏,民庭在審理過程中也遺漏了此問題。
二原告訴求類似於行政訴訟:筆者認為,原告李某等八戶農戶「請求撤消縣仲裁委的裁決書」的訴求內容超出了民事訴求范圍,形似於行政訴求,反過來講,作為民事訴訟案,法院不應受理針對仲裁機構的訴訟請求。
六、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效力問題之拙見
筆者認為,仲裁裁決是否恢復法律效力應根據訴訟案的判決情況而定。一方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向法院起訴後,進入了訴訟程序,此時的仲裁裁決暫時失去了法律效力,但是案件的處理結果將直接影響到仲裁裁決的效力。關於「請求撤銷仲裁裁決」之訴,結果有三種可能,第一種是法院支持「撤銷仲裁裁決」的訴求,即否定了仲裁裁決,仲裁裁決理所當然不發生法律效力。第二種是原告撤訴情形,原告撤訴後,糾紛案又回到仲裁裁決狀態,仲裁裁決應恢復法律效力;第三種是法院駁回「撤銷仲裁裁決的訴求」,即支持仲裁裁決,在審理過程中當事人的訴求被駁回的情況下,仲裁裁決應恢復法律效力。
上述問題,縣人民法院執行局特別向市中院報告,市中院的意見也同上述縣法院的意見一致,在執行過程中遇到法律真空,此案無法得到妥善解決。
『伍』 關於矛盾沖突的事例
小學一年級的教室里。我正在教同學們如何做減法算術題。為了便於同學們理解,我舉了一個自以為很實用的例子:「如果你們有10個蘋果,現在吃掉一個,還剩幾個?」[將自己設置成一名教師有新意]
「9個!」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以提問方式開頭讓人耳目一新,生活小事,自然和諧]
「對!」我贊許地點點頭,「那就是說10-1=9。大家明白了嗎?」
教室里一片寂靜,小朋友們都默不作聲。[學生不作聲,為什麼呢?設置了懸念,讓人思考]
我感到有點詫異。為什麼會這樣呢?是故意搗亂,還是真的不懂,還是我講錯了?我很迷惑。[困惑]
「小紅,你來說說,哪裡還不明白?」我叫起角落裡一個文靜的小女孩。[欲解此困惑,提問]
「我,我——」小女孩低著頭,小手不停地拽著衣角,小聲地說,「我媽媽說,家裡養的小金魚死了一條,可我數了數,魚缸里還是10條小魚呀。10-1=10嘛……」[小紅不回答是因為她認為10-1=10而可不等於9,小紅產生了矛盾,所以默不作聲,不回答問題]
「這是因為——」我正要解釋,一個胖墩墩的小男孩打斷了我的話。[小男孩可能又有新想法了]
「不對,10-1=0。星期天我到山裡玩,正好看見一個壞蛋用槍打樹上的鳥。樹上本來有10隻小鳥,可他只打下來一隻,而樹上一隻鳥也沒有了。」[不出所料,小男孩提出了另一個矛盾]
……[類似的事情肯定還有很多]
那堂課,我沒有能夠再講下去了。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問題,五花八門的,叫我不知如何回答。望著那一雙雙疑惑不解的,充滿了求知慾望的眼睛,我的心猛地一顫,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世上到處都充滿了矛盾,沒有一件絕對的事情;人類在探索真理的同時,也在隨時隨地地製造矛盾。[感悟「矛盾」]
這就好像10-1=9,也可以等於0,還可以等於10一樣,我們一方面對自己說對人要有愛心,愛人如愛己,另外一方面又怕跟陌生人說話,不願交往;我們一邊感嘆人際關系逐漸冷漠,一邊又不願伸手幫助路旁車子拋錨的人。[聯系生活現實來談矛盾,有生活基礎,耐人尋味]
生活中充滿了矛盾,只不過我們不願,也不敢去直面那些矛盾,怕自己被擊倒,怕……正如我們堅信10-1=9一樣,卻忘記了自己童年時是否也提出過上述類似的問題。正如我們為自己對陌生人的無動於衷尋找借口:怕自己被壞人欺騙,怕惹上麻煩……[進一步體味生活中的「矛盾」,找出一些本質性的東西]
正是我們的怕,封殺了內心深處的良知;正是我們的怕,快要將我們的愛吃掉了……[此種矛盾,此種原因,我們應該如何辦呢?我們又該如何來面對生活中的矛盾?一個省略號,欲言又止,難以言盡啊]
生活,或許本就這樣,處處充滿著矛盾。[實話實說,給人警鍾,讓人銘記,時刻准備著]
『陸』 康熙調解糾紛講的是什麼故事
康熙有些武藝,且喜愛打獵,這一天,在侍衛的前呼後擁下,又來到一座森林。康熙一眼看見一隻花翎野雞,正要開弓,突然從樹林中撲稜稜跑出兩只小梅花鹿。康熙放下雕弓,觀看那兩只梅花鹿,只見驚恐的小鹿怪叫著掉頭向山岡上跑去。康熙挺好奇,就率隨從們催馬追趕上去。
他們跑下一道岡,又上一座岡,在一片雜木林里,小鹿不見了。康熙見林中有人正爭搶一隻大梅花鹿,便命侍從前去探視。侍從回報:「陛下,兩個烏喇貝勒各領一幫壯勇,正在爭搶一隻梅花母鹿,互不服氣,已經廝打起來了。」
康熙率眾飛馬到了近前。兩伙人見旌旗傘蓋遮天而來,都放下兵器,跪在地上,不敢抬頭。康熙問道:「因何爭斗?」一個貝勒說:「稟皇上,這里是奴才的圍場。」另一個貝勒說:「稟聖上,奴才圍場的鹿逃到這里來了,因此前來追討。」兩個貝勒各執己見,還要爭辯。康熙皇帝道:「因一隻野鹿,竟傷了和氣嗎?退下!回宮再議。」侍衛們過去摘下了兩個貝勒的頂戴,將他們押回行宮。
康熙回到大烏喇布塔噶山行宮,馬上派人冒著小雨到周圍暗中查訪。他得知這一帶的大小山林都叫貝勒、將軍、宗室瓜分了,非常痛心。當他聽說族人內部連年爭斗,鬧得連驛道都不通暢時,拍案道:「長此下去,豈不無法無天了嗎?我定要殺他幾個!滅滅他們的銳氣!」
晚上,康熙翻來覆去睡不著,思來想去。初來烏喇,功臣遺老甚多,自己臨政不久,怎能以此圖治呢?北方羅剎又時有進犯。勵精圖治,貴在人和,種族內部豈能自相殘殺?
第二天,康熙把將軍、諸貝勒和親隨大臣們傳進行宮。人們都以為皇上要發怒,怪罪下官。兩個爭斗的貝勒,有驚駕之罪,必死無疑了。
眾人正在猜測之時,康熙笑道:「朕身穿的袍子織得好看嗎?」眾臣異口同聲地說:「天下無雙,天下無雙!」康熙又說:「朕初訪烏喇,沒有所賜,就將這錦袍分賜眾位勛臣吧!」大家一聽,都驚呆了,皇上的龍袍,哪個敢分割呀!
康熙笑了笑:「烏喇錦綉山川,良田沃土,都是先王留下的,可供萬民衣食之用。民富可使民安,民安才能國強。它就像朕身上這身袍子,能工巧匠,用經絲緯線織成,如果眾手都來抽絲拔線,難道它還是袍子嗎?烏喇土地怎能私占豪奪呢!」
那些貝勒們聽後又羞又怕,從此以後,再也不敢互相爭鬥了。
『柒』 家庭糾紛故事..
看你的問題好費力啊。怎麼是「甲03年來了」?「反而和女兒好上了」又內是怎麼回事?難道不該和容女兒好嗎?
你與甲乙的關系沒看出來,是其中一個兄弟?
你沒具體寫有什麼家庭矛盾,分析起來有點吃力,評論「女兒」也無從下手,僅假設著說下罷。
如果女兒確實無中生有,離間手足,無疑她應該受到譴責。
不過我的一點疑問是:幾個兄弟都被母親否定,這恐怕不是單憑女兒一張嘴就忽悠的 了吧?兄弟們做事是不是也有欠缺呢?
無論何因,女兒的做法我鄙視。那麼大年級的老人還要受家庭矛盾的折磨,沒人性啊。。。
『捌』 法律故事,1000字左右的,最好涉及法律糾紛,急求。
建議你看法律講堂,裡面有故事和講解
『玖』 關於沖突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人在集市上既賣盾又賣矛,為了招徠顧客,使自己的商品盡快出手,他不惜誇大其辭、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
他首先舉起了手中的盾,向著過往的行人大肆吹噓:「列位看官,請瞧我手上的這塊盾牌,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鍛造而成的好盾呀,質地特別堅固,任憑您用什麼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話說得人們紛紛圍攏來,仔細觀看。
接著,這個楚人又拿起了靠在牆根的矛,更加肆無忌憚地誇口:「諸位豪傑,再請看我手上的這根長矛,它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制出來的好矛呀,矛頭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如何堅固的盾來抵擋,也會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話一經出口,聽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只見人群中站出來一條漢子,指著那位楚人問道:「你剛才說,你的盾堅固無比,無論什麼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鋒利無雙,無論什麼盾都不可抵擋。那麼請問:如果我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結果又將如何?」楚人聽了,無言以對,只好漲紅著臉,趕緊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
楚人說話絕對化,前後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難免陷入尷尬境地。要知道,戳不破的盾與戳無不破的矛是不可能並存於世的。因此,我們無論做事說話,都要注意留有餘地,不要做滿說絕走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