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沒有一些侵權行為的案例
倪XX、王X訴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侵害名譽權糾紛案
一、事實概要
原告到被告下屬的超級市場購物,被告工作人員懷疑二原告偷拿東西,於是在公眾場合訓問二人,並根據市場內所貼無效公告,對被告進行搜查,未查到任何屬於市場所有的東西。原告起訴被告侵犯其名譽權。
二、裁判要旨
首先,公民或法人行使某一「權利」如果沒有法律的依據或者不符合法律的規定,都不能自認為有權利行使這樣的行為。法律從未賦予市場工作人員有盤 問顧客和檢查顧客財物的權利,因而被告無權張貼要求被告將自己的提包打開供被告工作人員查看的公告。
盡管此公告張貼在市場門口,但由於它沒有法律依據,因而是無效的,顧客有權不執行公告的規定。其次,被告工作人員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在公眾場合用帶有貶義的話語詢問原告是否偷拿東西,並根據市場內所貼 無效公告對原告的包裹、衣服等進行搜查。
上述行為足以使原告感到自己的社會地位已遭貶低,而且也實際影響了對二原告的品德、聲望、信用等方面的社會評價。
原告的名譽因此而受到損害。被告的工作人員是在工作崗位上履行被告為其規定的工作職責時對二原告實施侵權行為的,因此,其侵權民事責任應由被告承擔(依據 民法通則第43條)。
三、法院判決(處理)及適用的法律
在法院查清事實、分清是非後,雙方自行和解。被告願向原告表示歉意並向兩原告各支付1000元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害賠償,原告撤訴。
(1)侵權直接結合案例擴展閱讀:
侵權行為,是指侵犯他人的人身財產或知識產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違法行為。侵權行為發生後,在侵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就產生了特定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即受害人有權要求侵權人賠償損失。
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不法行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侵害行為。
「一般認為,侵權行為首先是一種民事過錯行為,也就是說,侵權行為破壞了法律規定的某種責任——這種責任是在法律上嚴格規定不許被破壞;侵權行為同時又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的行為,而加害人必須對被傷害人做出賠償。
構成要件
一、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二、受害人的過錯
受害人的過錯,是指受害人對侵權行為的發生或者侵權損害後果擴大存在過錯。
三、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人所實施的不超過必要限度的行為。
四、緊急避險
緊急避險,是指為了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而不得已採取的致他人較小損害的行為。
五、受害人的同意
受害人的同意,是指受害人在侵權行為或者損害後果發生之前自願作出的自己承擔某種損害後果的明確的意思表示。
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
(三)公平責任原則
❷ 侵權責任案例分析
石某受到的人身及財產損害向誰主張賠償?
向甲汽車專賣店主張賠償,由甲汽車專賣店向乙生產商追償;
消費者向銷售方直接追償。
2.許某受到的人身及財產損害向誰主張賠償?
向石某主張賠償,屬於交通事故的直接雙方。
❸ 法律基礎 侵權責任法 案例分析
lz的問題 何必搞得如此的深奧 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 這種法理上的東西 完全沒有必要深究嘛
首先 是施工方崔某 如果未盡到安全防範和警示的義務 自然擔責
其次 曹某為什麼會偏離機耕路 而石灰坑也有4米的土壩 為什麼還會掉進去 他是否自己也有過錯
再次 村委會的坑 應該是有填坑的義務
最後 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是一種特殊的侵權形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第三條確立了該制度,並以數個侵權行為的結合方式是直接結合還是間接結合作為判斷承擔連帶責任還是按份責任的依據。如果數行為之間聯系緊密,對損害後果的發生缺一不可,則可以認定為直接結合,行為人之間承擔連帶責任;如果行為人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對損害結果而言並非屬於直接或必然的因素,而是由於行為人所不能預見和認識的客觀的、外來的、偶然的情況使各行為人的行為結合在一起,導致損害結果的發生,則數行為之間應認定為間接結合,行為人按照各自過錯大小承擔按份責任。
❹ 民事侵權法律關系案例
1、該法律關系的主體即權利義務的享有者和承擔者:李某和劉某兩人均是主體,劉某享有版索賠權,李某負有權賠償義務;客體是人身權和財產權,即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具體的說是劉某的身體權、健康權以及劉某因傷就醫的財產損失;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權利義務關系,即劉某享有向李某索賠的權利和李某負有向劉某賠償的義務,此為法律關系的內容。
2、根據新頒布實施的《侵權責任法》,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財產損失的,飼養人承擔無過錯責任,如果受害人故意的,飼養人免責,如果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飼養人可減輕責任,若受害人存在一般過失的,飼養人不免除責任,即劉某需要對該案中的侵權行為發生事實、侵權損害造成的財產損失、侵權行為與侵權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三點承擔舉證責任即可,無須證明飼養人是否存在過錯;如果飼養人想免責,必須就受害人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❺ 民事侵權數行為如何區分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規定了民事侵權數行為結合造成一個損害結果,對侵權人責任承擔規定了直接結合承擔連帶責任,間接結合承擔按份責任。由於對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區分易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造成共同侵權責任的擴大化和隨意性。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的區分則成了正確適用《解釋》、《侵權法》和《民法通則》的關鍵問題,理清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顯得非常必要。 一、直接結合與間接結合的含義 1、直接結合是指數個行為相互作用、耦合、凝結,密切聯系,不以其他行為為媒介,造成某一結果的發生,則數行為屬直接結合關系。 直接結合的特點:(1)結合程度非常緊密,對於結果,各自的原因力和各自的作用都無法區分;(2)雖然數個行為的結合具有偶然因素,但其緊密程度使數個行為耦合造成一個結果;(3)、相耦合的數個行為作為一個原因引發了結果的發生,是結果發生的唯一原因;(4)、相耦合的數個行為的性質一般為同一類型;(5)、數個行為一般是同時間、同地點進行。 直接結合的構成要件有三:一是直接導致結果發生;二是數個物或行為與結果之間都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三是行為的性質一般相同。例如A、B、C因與D有矛盾,三人不約而同地向D所用的杯子中下毒,三人分別所下毒量雖均不足以致人死亡,但三人分別所下毒的總量加在一塊,卻足以致人死亡。A、B、C三人之間雖沒意思聯絡,但都實施了下毒行為,而三個下毒行為的凝結合造成D死亡的後果,符合直接結合的構成要件。如果A、B二人不約而同地向D所用的杯子中下毒,二人所下毒量不足以致人死亡,D服毒後就醫途中被C開車將D撞死,A、B、二人之間雖沒意思聯絡,但都實施了下毒行為,而二個下毒行為構成直接結合,但不是造成D死亡的直接行為,而C開車撞D是造成D死亡的直接行為。 2.間接結合,是指某侵權行為需以其他侵權行為為媒介,造成某一結果的發生,則某侵權行為與其他侵權行為構成間接結合關系。 間接結合的特點:(1)多個行為的結合程度不緊密,對於結果,各自的原因力和各自的作用能夠區分;(2)一般數個行為不是同時間、同地點進行,或同時、同地進行,但數個行為屬不同類型;(3)、對損害結果而言數個行為並非全部都是直接、必然地導致損害結果發生。 間接結合的構成要件有三個:一是導致結果的只能是多行為中的一個或數個;二是各行為相互偶然性結合;三是只有數行為中的一個或數個與結果存在果因果關系,其他行為只構成結果產生的條件。如,夜間甲所駕駛尾燈損壞的貨車在前面正常行駛,乙在後面駕車超速行駛,造成追尾事故,導致後車所載人員死亡,甲的貨車尾燈損壞的事實並不直接、必然地導致後車所載人員的死亡這一損害後果,它只是為損害後果的發生創造了一個條件,因此,甲所駕駛尾燈損壞的行為與乙在後面駕車超速行駛行為屬間接結合。按照《解釋》第三條規定,應當根據各自過失大小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二、直接結合與間接結合的區分 筆者認為,區分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應該結合《民法通則》、《侵任法》及《解釋》中關於共同侵權的理論、立法原意、歸責原則、警示和懲戒作用來加以理解。既要考慮到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又要考慮不能使侵權人的責任擴大化。判斷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其目的是為了正確適用歸責原則,維護公平正義,因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1、樹立按份責任是常態,連帶責任是特殊的司法理念。根據侵權法理論,在適用歸責原則時要首先考慮適用按份責任,在不能適用按份責任且有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時才可適用連帶責任。 2.侵害是否具有直接性。即行為人的行為表現是否直接指向的加害結果。如:兩個人對受害人進行攻擊,均造成受害人血流不止死亡,且傷口流血量的大小不能分辨,各自的加害行為直接指向一個後果,則認定是直接結合,承擔連帶責任,否則,按按份責任處理。 3.行為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如果存在因果關系,則認定直接結合,因果關系是內在的條件、因素關系,如果存在外部的條件關系,則認定間接結合;直接結合的數行為之間是直接、密不可分的一個緊密體,而間接結合的數行為之間呈鬆散的、彼此互為中介的鏈條式的結合。如兩個人同時向受害人射擊,無法認定為某一個人的射擊行為將受害人擊中,造成受害人受傷,由於他們的行為都與受害人受傷的結果密不可分,則認定直接結合。比如:小孩甲因頑皮爬上乙堆在存放變壓器附近的磚垛,觸及未上鎖的變壓器,致小孩甲電傷。侵權行為彼此互為中介,行為之間是一環套一環,是可以分割的,是間接結合。 4.時、空是否同一。數個侵權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同一,則首先考慮直接結合,否則考慮間接結合。如:前面提到的兩個人同時向受害人射擊,無法認定為某一個人的射擊行為將受害人擊中,造成受害人受傷,由於在侵權時間、地點上都具有同一性,是直接結合。如果甲車肇事致使行人受傷後逃逸,後來乙車路過沒注意到躺在路中的傷者而將其軋死,則甲乙的行為是間接結合。因前後車過失行為時間不同,應按各自過失大小承擔責任。 5.原因是否具有唯一性。如屬於同因一果,則考慮直接結合,如各行為對損害後果發生具有偶然性,則考慮間接結合。如:前面提到的兩個人同時向受害人射擊,無法認定為某一個人的射擊行為將受害人擊中,造成受害人受傷,由於甲的受傷是兩人共危險同行為造成的,其原因不可分,屬一因一果是直接結合。如:小孩甲因頑皮爬上乙堆在存放變壓器附近的磚垛,觸及未上鎖的變壓器,致小孩甲電傷。侵權行為彼此互為媒介,有直接原因,也有間接原因,屬多因一果。是間接結合,小孩的監護人、磚垛的所有人、電力部門應按照過錯大小按份承擔責任。(作者單位:河北省邯鄲市邱縣人民法院)
❻ 民法上直接結合與間接結合的認定
記得在學校時,老師曾經說過,判斷直接結合的標准有三個條件:第一是各行回為人都有答積極的加害行為;第二,各行為的損害結果是不可分的,第三,各行為人的行為和損害結果都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我再貼個法條給你:
第三條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❼ 數個侵權行為直接結合造成損害後果的,責任如何承擔
現實問題
沈某和韓某是兩名社會青年,一次在楊某開的農家樂餐廳吃飯後,專由於沒帶足夠的錢付屬賬,與楊某產生了爭吵,最後朋友送錢來才算了事,兩人為此懷恨在心。在吃飯的時候,兩人注意到楊某的餐廳外的豬圈裡養了幾頭豬。當天晚上,兩人各自單獨來到楊某的農家樂餐廳外,兩人從不同方位砸開了豬圈,放走了楊某的豬,在這個過程中,兩人都沒有發現對方。事發後,楊某將兩人告上了法院,但兩人都推說豬是對方放走的,那麼法院會如何處理呢?
律師解答
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這就是法律上規定的疊加的共同侵權行為,也就是數個應承擔全部責任的侵權行為疊加在一起,法律特別規定為共同侵權行為,承擔連帶責任。
在這則案例中,沈某和韓某的行為都會導致豬被放跑的侵權後果,兩人應承擔連帶責任。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十一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❽ 侵權案例分析
林立公司侵權
專利法 第六條 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回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答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該單位為專利權人。
非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申請被批准後,該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為專利權人。
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單位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訂有合同,對申請專利的權利和專利權的歸屬作出約定的,從其約定。
第七條 對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的非職務發明創造專利申請,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壓制。
第八條 兩個以上單位或者個人合作完成的發明創造、一個單位或者個人接受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委託所完成的發明創造,除另有協議的以外,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單位或者個人;申請被批准後,申請的單位或者個人為專利權人。
據以上規定 史密斯只是幫助做此項實驗 雖然沒有申請專利 但該實驗的科學數據及軟體的開發均是採用的布萊恩博士的設計理念 因此該成果應該屬於布萊恩博士的智慧成果 應該依照專利法予以保護 他是實際的所有者 史密斯的及林立公司行為構成侵權 侵犯了的是布萊恩的權利
❾ 侵權中 直接結合與間接結合關系
哇~這么難的來問題也敢在這源問。。呵呵~
理論上的俺分的不是那麼明白,你要是去問王利明、楊立新等老師估計給你答案也不是很清楚,有些東西是意會不能言傳的噢。
但是還是知道個比較簡單的區別辦法。直接結合應該是同一時間以及同一現場的。否則認為是間接結合。
俺只知道這么多啦。歡迎討論。:)
❿ 民事侵權中直接結合與刑法中無預謀共同犯罪
同時犯,即二人以上沒有意思聯絡,對同一對象同時實施同一的犯罪行為。
可分內為一般同時犯和特容殊同時犯。
特殊同時犯又稱同時傷害,指二人以上沒有意思聯絡,在相同或相近的時間或地點,分別對同一被害人實施暴力、導致被害人傷害,但不能證明該傷害或者傷害的輕重是由誰的行為導致的。
一般同時犯是特殊同時犯以外的情況。
民法侵權領域叫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