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贍養糾紛案件中一般需要收集哪些的證據
贍養案件一般應當來提供的證據源材料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原、被告之間存在贍養關系的證據材料;②原告單位或居委會、村委會出具的有關經濟狀況及身體狀況的證明材料;③有關被告經濟收入和經濟負擔能力的證明材料;④要求解決住房的,應提供雙方住房狀況的證明材料;⑤要求變更贍養費的,應提供原承擔贍養費數額的協議書、調解書、判決書或其他證明材料。
⑵ 贍養糾紛中的訴訟費用怎麼收取
贍養糾紛訴訟費可減免
《訴訟費用交納辦法》明確規定:殘疾人無固定生活來源的;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農村特困定期救濟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或者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無其他收入的;因見義勇為或者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致使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請求賠償或者補償的;確實需要免交的其他情形;符合上述5種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免交訴訟費用。
當事人申請司法救助,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准予免交訴訟費用:
1、殘疾人無固定生活來源的;
2、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的;
3、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農村特困定期救濟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或者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無其他收入的;
4、因見義勇為或者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致使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請求賠償或者補償的;
5、確實需要免交的其他情形。
所以因贍養費糾紛起訴的是可以申請減免訴訟費的。
二、我國《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的內容
《訴訟費用交納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2007年4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和《<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補充規定》同時不再適用。為了貫徹落實《辦法》,規范訴訟費用的交納和管理,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關於《辦法》實施後的收費銜接
2007年4月1日以後人民法院受理的訴訟案件和執行案件,適用《辦法》的規定。
2007年4月1日以前人民法院受理的訴訟案件和執行案件,不適用《辦法》的規定。
對2007年4月1日以前已經作出生效裁判的案件依法再審的,適用《辦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對再審案件依法改判的,原審訴訟費用的負擔按照原審時訴訟費用負擔的原則和標准重新予以確定。
二、關於當事人未按照規定交納案件受理費或者申請費的後果
當事人逾期不按照《辦法》第二十條規定交納案件受理費或者申請費並且沒有提出司法救助申請,或者申請司法救助未獲批准,在人民法院指定期限內仍未交納案件受理費或者申請費的,由人民法院依法按照當事人自動撤訴或者撤回申請處理。
三、關於訴訟費用的負擔
《辦法》第二十九條規定,訴訟費用由敗訴方負擔,勝訴方自願承擔的除外。對原告勝訴的案件,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人民法院應當將預收的訴訟費用退還原告,再由人民法院直接向被告收取,但原告自願承擔或者同意被告直接向其支付的除外。
當事人拒不交納訴訟費用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強制執行。
四、關於執行申請費和破產申請費的收取
《辦法》第二十條規定,執行申請費和破產申請費不由申請人預交,執行申請費執行後交納,破產申請費清算後交納。自 2007年4月1日起,執行申請費由人民法院在執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內容之外直接向被執行人收取,破產申請費由人民法院在破產清算後,從破產財產中優先撥付。
五、關於司法救助的申請和批准程序
《辦法》對司法救助的原則、形式、程序等作出了規定,但對司法救助的申請和批准程序未作規定。為規范人民法院司法救助的操作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將於近期對《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規定》進行修訂,及時向全國法院頒布施行。
六、關於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案件受理費和申請費的具體交納標准
《辦法》授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在第十三條第(二)、(三)、(六)項和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的幅度范圍內制定各地案件受理費和申請費的具體交納標准。各高級人民法院要商同級人民政府,及時就上述條款制定本省、自治區、直轄市案件受理費和申請費的具體交納標准,並盡快下發轄區法院執行。
⑶ 家庭子女贍養老人的糾紛官司怎麼打
這是民事訴訟,需要老人自己或委託他人到法院起訴。
《憲法》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中國《婚姻法》也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贍養扶助的主要內容是指在現有經濟和社會條件下,子女在經濟上應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和費用,在生活上、精神上、感情上對父母應尊敬、關心和照顧。
有經濟負擔能力的成年子女,不分男女、已婚未婚,在父母需要贍養時,都應依法盡力履行這一義務直至父母死亡。
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僅發生在婚生子女與父母間,而且也發生在非婚生子女與生父母間,養子女與養父母間和繼子女與履行了扶養教育義務的繼父母之間。
為保障受贍養人的合法權益,《婚姻法》規定: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對拒不履行者,可以通過訴訟解決,情節惡劣構成犯罪者,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婚姻法》規定: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於子女已經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義務。
這種贍養是有條件的,即須孫子女、外孫子女有負擔能力,且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子女已經死亡。
上述規定是保護老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法律措施。
不履行法律後果
《婚姻法》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付給撫養費的權利。」
一般來說,子女成年獨立生活後,父母在物質和生活上不再有撫養義務。但是,對以下情況下的成年子女,父母有能力負擔時,父母有教育撫養的義務:
1、喪失勞動能力或喪失部分勞動能力,其收入不足於維持生活的;
2、尚在校就讀的;
3、確無獨立生活能力和條件的。
當父母不履行義務時,未成年子女有向父母追索撫養費的權利。因迫索撫養費而發生的糾紛,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也可由人民法院依訴訟程序處理。對拒絕撫養、情節惡劣,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贍養費標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構成上述關系的贍養、撫養義務人,應依法承擔贍養或撫養責任,若被贍養人或撫養人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線時,贍養或撫養義務人應承擔的贍養或撫養費按以下方法計算:
贍養費的計算。首先計運算元女家庭的人均月收入,子女人均月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線時,視為該子女無力向父母提供贍養費。子女家庭人均月收入高於最低生活保障線時,超出部分,二個子女以內的按50%計算贍養費;三個子女以上的按40%計算贍養費。應付的贍養費除以被贍養人數得出付給每個被贍養人的贍養費。
人民法院認定贍養費的標准包括:當地的經濟水平、被贍養人的實際需求、贍養人的經濟能力。
贍養費的給付內容分六個方面:(一)老年人基本贍養費;(二)老年人的生病治療費用;(三)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護理費用;(四)老年人的住房費用;(五)必要的精神消費支出;(六)必要的保險金費用。
⑷ 贍養糾紛案件中的舉證責任要提供哪些證據
一、贍養糾紛案件中的舉證責任要提供哪些證據?
在司法實踐中,很多的家庭糾紛都是由追索贍養費引起的。父母在向子女追索贍養費的時候需要提供相關的證據材料來支持自己的主張。贍養費的具體標准也是有法律明確規定的。根據《婚姻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在贍養費糾紛中,原告除提供一般證明、證據外,還須按照訴訟請求內容提供以下必要證據:
1、存在撫養、贍養關系的證明(戶籍簿、單位、居委會、村委會證明或有關法律文書);
2、每月經濟收入及證明。有工作的由單位或僱主證明,無工作的由居委會、村委會證明;
3、要求變更費用數額的,應提供原處理的調解書、判決書或其他證明材料。
二、確定贍養費的標准如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構成上述關系的贍養、撫養義務人,應依法承擔贍養或撫養責任,若被贍養人或撫養人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線時,贍養或撫養義務人應承擔的贍養或撫養費按以下方法計算:
1、計運算元女家庭的人均月收入,子女人均月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線時,視為該子女無力向父母提供贍養費。子女家庭人均月收入高於最低生活保障線時,超出部分,二個子女以內的按50%計算贍養費;三個子女以上的按40%計算贍養費。應付的贍養費除以被贍養人數得出付給每個被贍養人的贍養費。人民法院認定贍養費的標准包括:當地的經濟水平、被贍養人的實際需求、贍養人的經濟能力
⑸ 贍養費糾紛法律怎樣適用
您好,來《憲法》規定,成年源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中國《婚姻法》也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贍養費的計算。首先計運算元女家庭的人均月收入,子女人均月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線時,視為該子女無力向父母提供贍養費。子女家庭人均月收入高於最低生活保障線時,超出部分,二個子女以內的按50%計算贍養費;三個子女以上的按40%計算贍養費。應付的贍養費除以被贍養人數得出付給每個被贍養人的贍養費。
人民法院認定贍養費的標准包括:當地的經濟水平、被贍養人的實際需求、贍養人的經濟能力。
贍養費的給付內容分六個方面:
(一)老年人基本贍養費;
(二)老年人的生病治療費用;
(三)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護理費用;
(四)老年人的住房費用;
(五)必要的精神消費支出;
(六)必要的保險金費用。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⑹ 贍養費糾紛可以公告嗎
關於贍抄養費案件可以公襲告贍養費的計算。首先計運算元女家庭的人均月收入,子女人均月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線時,視為該子女無力向父母提供贍養費。子女家庭人均月收入高於最低生活保障線時,超出部分,二個子女以內的按50%計算贍養費;三個子女以上的按40%計算贍養費。應付的贍養費除以被贍養人數得出付給每個被贍養人的贍養費。
⑺ 關於贍養老人的糾紛問題
我國婚姻法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子女如果不贍養父母,父母可到法院起訴。
我國繼承法規定,子女是父母的第一順序繼承人。但如果老人有遺囑,依遺囑繼承。
因此:子女如果不贍養父母,老人可到法院起訴對方繳納贍養費。
可以通過寫遺囑的方式取消他的繼承權。
具體法律參照一下我國婚姻法和繼承法就可以了。
問題補充:我的意思是讓子女支付贍養費用與老人是否有經濟來源沒有關系是嗎?
答:如果老人有經濟能力而子女家庭困難,那麼可以不支付贍養費,當老人需要醫療等大筆支出而自己無法承擔時,子女需要支付贍養費的。但子女在支付時可以以其他子女也未支付進行抗辯。
⑻ 贍養糾紛案件應該注意什麼
贍養糾紛的特殊性
1.主體的特定性。與侵權行為所引起的侵權之債相比,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均具有特定性,侵權之債的權利主體是受害人或近親屬,義務主體是侵權人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主體。《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10條規定: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因此贍養糾紛案件的權利主體是老年人,義務主體是老年人的子女或其他具有贍養義務的人。除此之外贍養案件具有人身相關性。與其他財產案件相比贍養案件最大的區別是贍養糾紛具有直接的身份權性,而非其他基於債產生的權利。
2.數額的可變更性。隨時時間的推移,在被贍養人生活狀況發生明顯的變化的情形下,比如被贍養人生病,物價上漲等因素出現,可以要求變更訴訟請求,提出增加贍養費的要求。
3.時間的久遠性。贍養糾紛的發生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他是矛盾尖銳到其他個人、團體都無法解決而使被贍養人請求於救助的最後底線——訴訟。而贍養案件的判決也非一次執行兌現,而是至被贍養人死亡才得以終結。
4.矛盾可調和性。雖然贍養糾紛案件發生原因復雜,主要與親情關系和家庭財產分配等密切相關,剛起訴到法院時矛盾尖銳,似乎不可調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事人互相謙讓,加之親情的動力,贍養糾紛最終是可以調和的。
5.內容的豐富性。《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11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對老人的贍養內不光只是供吃供穿,而且還包括對老年人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料,在精神上給予慰藉,還應當滿足老年人身體狀況及精神狀態下的特殊需求。
贍養糾紛案件訴權保障存在的沖突
1.老人無能訴訟與急需救助的沖突。許多老年人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
2.程序的復雜性與老人急需處理之間的沖突。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在受理時不僅應當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08條的規定。在受理後,為了保障被告的權利,還要依法向被告送達法律文書,有的被告在外打工,拒絕回家領取法律文書或者下落不明,法院還要適用公告送達法律文書,如被告需要答辯、舉證,還要給予舉證期,對判決不服,當事人可以提起上訴等一套長達幾個月甚致一兩年的復雜程序。
3.兒女的贍養能力與老人特殊需求之間的沖突。
4.子女參差不齊與裁判平均化之間的沖突。
5.物質贍養與精神贍養需求之間的沖突。
6.農村風俗與法律規定之間的沖突。
7.老年人的先予執行權未得到充分的保障。
8.被告濫用訴權損害原告的權益、浪費司法資源。
⑼ 處理贍養糾紛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法定義務原則。子女贍養父母是法定的義務,不贍養老人是違法行為。《憲法》第四十九條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婚姻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者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一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刑法》第二百六十條規定「虐待家庭成員,情節惡劣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百六十條規定「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撫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因此關心、呵護和幫助老年人,不僅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以來形成的優良傳統,亦是法律賦予每個子女的責任。上述一系列法律條款,為我們正確及時地處理贍養糾紛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
(2)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是建立在父母對子女的撫養義務的基礎上的,二者之間是相互對應,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關系。我國《婚姻法》第二十一條在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義務規定的同時,亦規定了「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如果父母從小就將子女遺棄,那麼成年子女對父母有沒有贍養的義務。另外,如果父母對子女其他犯罪行為,成年子女對父母亦失去贍養的義務,這體現了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
網頁鏈接(3)調解原則。贍養糾紛屬於家庭內部矛盾,原、被告之間存在著特殊的身份、血緣等關系,爭議的內容不僅僅是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而且涉及更深層的情感、心理等復雜因素。當事人內心更多的是希望既能解決糾紛保護自己的權利,又不傷和氣,不撕破臉面,調解成功後社會效果往往比較好。在調解過程中,要結合中華民族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及有關法律法規,耐心細致地做好當事人的思想工作,及時有效地解決糾紛。
(4)加強精神贍養原則。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老年人衣食無憂,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自己的子女能多和他們聊聊天、敘敘家常,溝通交流一下思想感情,享受天倫之樂,但由於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子女和老人談心交流的時間較少,老人的孤獨感增強。這就要求子女不僅在物質上對老年人予以幫助,而且還要給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作為子女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探視老年人,給予生活精神上的關心幫助,在老人生病時給予醫治並適當陪護,不虐待遺棄老人,不能限制老年人的生活及人身自由,不侮辱、傷害老年人等,否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