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價格欺詐向哪個部門投訴
遭遇價格欺詐,可以通過撥打「12315」電話、信件、電子郵件、網上留言等方式向物價部門投訴。投訴時,需要提供被舉報人違法違規的事實及有關證據。
㈡ 怎麼投訴一個公司存在詐騙行為
投訴一個公司存在詐騙行為的方法如下:
1、如果是被欺詐或者沒有履行合同規定的,可以去勞動局進行投訴,要求其進行仲裁。《勞動法》第十八條規定,採取欺詐、威脅等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無效,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2、如果是商業虛假欺詐的,那麼可以向消費者協會投訴,要求賠償。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第一款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
3、如果有證據構成詐騙罪的,向公安機關報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2)欺詐投訴擴展閱讀:
防範詐騙的方法:
要杜絕被詐騙,總的來說,就是兩方面:一方面是要有防範意識;另一方面,就是不要輕易轉移財物。具體要做到如下幾點:
1、不要有佔便宜的心理
人性貪婪,尤其是對金錢的渴望,會讓人利令智昏,至少一半的騙局,都是從調動人性的貪婪開始,先是以橫財引誘上鉤,然後卸下受害者心防,最後騙走受害人錢財。所以我們務必要把持住見財起意的激動,冷靜分析面對,切勿輕信盲從,畢竟天上不會掉餡餅。
2、不要有害怕心理
有時候,詐騙分子的手法不是利誘,而是恐嚇。
老實人一般怕事,詐騙分子往往利用這種人性的弱點對受害者進行恐嚇,讓受害者瞬間嚇的六神無主,然後給受害人提出解決方案詐騙錢財,受害人往往懷著破財消災的心理,迫不及待答應詐騙者的條件。
3、遇事要當面和親友以及權威部門溝通
凡是遇到陌生人電話,或者假裝親友要求轉賬的任何電話,請千萬不要立刻相信,更不要獨自一人處理,而是去當面找親友幫忙,或者直接到相關的公安局、銀行、電信公司等現場核實處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詐騙分子往往設計好了套路對受害者洗腦,甚至威脅受害人不要找他人溝通,此時一定要冷靜和保持疑惑,尋找可以信賴的熟悉第三人進行當面溝通和處理,甚至直接到當地公開的公安局現場處理。
網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㈢ 如何舉報詐騙行為
建議及時報警,追究其法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七條 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發現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應當按照管轄范圍,立案偵查。
第一百零八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利也有義務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舉報。
被害人對侵犯其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對於報案、控告、舉報,都應當接受。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應當移送主管機關處理,並且通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而又必須採取緊急措施的,應當先採取緊急措施,然後移送主管機關。
(3)欺詐投訴擴展閱讀:
關於詐騙罪的處罰:
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
【詐騙罪】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根據《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可以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在前款規定的數額幅度內,共同研究確定本地區執行的具體數額標准,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備案。
㈣ 如何舉報一個公司的詐騙行為
這就要看公司存在什麼樣的詐騙行為了。
1、如果是沒有履行合同規定,那麼你就可以去勞動局進行投訴,要求其進行仲裁。《勞動法》第十八條規定,採取欺詐、威脅等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無效,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2、如果是合作過程中出現問題,那麼你可以進行起訴,到當地法院進行相關操作。
3、如果是涉嫌了詐騙行為,那麼你可向工商部門投訴。投訴電話為12315。
4、無論什麼行為,均可到當地公安局進行報案或投訴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5、最為重要的一點,無論要選擇哪種方式進行舉報,都應收集好相關證據再進行舉報。且檢舉人不得肆意捏造證據,妨礙司法公正性。
6、如果涉嫌商業虛假欺詐的,則可以向消費者協會投訴,要求該公司進行賠償。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第一款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
(4)欺詐投訴擴展閱讀:
詐騙行為構成詐騙罪的,其基本構造為:
行為人以不法所有為目的實施欺詐行為→被害人產生錯誤認識→被害人基於錯誤認識處分財產→行為人取得財產→被害人受到財產上的損失。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
1、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3、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詐騙罪犯罪構成: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有些犯罪活動,雖然也使用某些欺騙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經濟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體不是或者不限於公私財產所有權。所以,不構成詐騙罪。例如:拐賣婦女、兒童的,屬於侵犯人身權利罪。
(二)客觀要件:
本罪往客觀上表現為使用欺詐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首先,行為人實施了欺詐行為,欺詐行為從形式上說包括兩類,一是虛構事實,二是隱瞞真相;從實質上說是使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的行為。
(三)主體要件:
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並且具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