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處理輸血引起的醫療糾紛
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輸血案件一般還涉及到血站,一般需要追加血站作為第三人或者被告。
② 輸血造成的醫療糾紛怎麼保存證據
依法保存。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17 條,疑似輸血引起不良回後果的,醫患雙答方應當共同對現場實物進行封存和啟封,醫療機構應當通知提供該血液的采供血機構派員到場,封存的現場實物由醫療機構保管。之後再由雙方共同指定或由衛生行政部門指定依法具有檢驗資格的檢驗機構進行檢驗。
③ 遇到醫療糾紛,該怎麼辦
1、與醫方簽訂協議協商解決。
2、申請衛生行政管理機關解決。回
3、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④ 輸血醫療糾紛的訴訟時效有多久
您好!
輸血醫來療糾紛案件作為自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種類之一,其訴訟時效應適用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即為一年。但在輸血醫療糾紛中,由於錯綜復雜的病發現象和當事人主張權利的實際能力所受的影響,當事人往往在許多年後才提起訴訟。如某人因輸血感染艾滋病,數年後才得知患病,但並未提起訴訟。家屬在其死亡後才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如果從原告確認感染艾滋病時計算訴訟時效,則患者家屬已喪失了勝訴權;如果從患者死亡之日起計算訴訟時效,則其家屬尚有權獲得民事賠償。
從充分保護受害人權益的角度出發,對原告的訴訟時效期間標准不宜掌握過死。因為原告雖知患病,但其可能無法得知致病原因和侵權人是誰,這可能妨礙其正常行使訴訟權利,而且患者患病時,侵權人損害的是其健康權,患者死亡後,侵害的是其生命權,二種權利並不完全一致。故患者家屬在其死亡後才提出賠償請求,應從生命權被侵害之日起計算訴訟時效期間。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⑤ 關於輸血錯誤的醫療事故
這屬於醫院嚴重的醫療過錯,如果因此導致了嚴重的後果,則可能構成醫療事故。院方違反回了醫答療護理診療規范。對於發生的民事糾紛,是可以通過協商途徑進行解決的,不僅僅是只有訴訟。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也規定有協商解決的條款。至於章法,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且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都 是允許的。對於發生事故後的處理,當然是本著積極搶救生命及患者健康為原則,做一些應該做的事。比如積極配合患者或所轉的醫院提供一些檢查報告情況及輸血後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便於醫院治療。。如果私了,作為醫院來說,當然是不想把這么大的過錯攬在自己身上,即使私了,他也不會承認醫院有過錯,因為如此以來,會大大有損於醫院的名聲。醫院會積極主動賠償並盡力滿足患者的要求,但它可能要求患者一方在取得賠款後對該事故予以保密。也有可能在患者的病歷上作一些手腳,來推卸責任。所以復印原始病歷顯得尤其重要。
⑥ 輸血事故
這個問題很簡單,現在你要做的就是盡快找一個醫療方面的專門律師起訴至法院
具體的內專業容律師會告知你,我只能說,輸血引起肝炎這樣的事例在實踐中比較常見,醫療事故舉證責任在醫院,醫院在本案這種情形之下最常採用的抗辯舉證是說采血樣本肝指標呈陰性,這時候你們可以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說該證據有否進行質證,該證據的鑒定機構的資質等等
還是那句話醫療糾紛比較專業,所以希望盡快找個律師早些介入
⑦ 醫療糾紛處理制度,如何處理輸血醫療糾紛
你好,無論什麼原因引發了醫療糾紛,也無論是否有違約或侵權的法律事實,只要有糾紛產生,就要有處理機制加以應對。那麼如何處理輸血醫療糾紛呢?下面為你詳細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一、如何處理輸血醫療糾紛
近幾年,因輸血感染丙肝、乙肝、艾滋等病毒的醫療糾紛日漸增多。這類案件類型新、處理難度大、影響面廣,已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1998年10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以下簡稱《獻血法》)是我國第一部規范醫療獻血、用血,保障獻血者和用血者身體健康的重要法律。
關於過錯責任的承擔。根據《獻血法》,血站和醫療機構是否承擔賠償責任應當看其是否履行了法定義務,如果履行了法定義務,就可以認定其沒有過錯,如果沒有履行或者沒有嚴格履行法定義務,就可認定其有過錯,就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如第22條中規定,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違反本法規定,將不符合國家標准規定的血液用於患者,給患者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賠償。《獻血法》對血站和醫療機構規定了明確的法定義務。對醫療機構而言,主要是對臨床用血必須進行核查,不得將不符合國家標準的血液用於臨床。對血站而言,法定義務相對較多,如採集血液必須嚴格遵守有關操作規程和制度;對採集的血液必須進行檢測;未經檢測或者檢測不合格的血液,不得向醫療機構提供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血站和醫療機構是否履行了法定義務,也即是否有過錯應當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不是要求患者而是由血站和醫療機構舉證證明,如果不能舉證,就應承擔賠償責任。
關於公平原則的適用。在輸血感染案件里,難度最大的一個問題是:當血站和醫療機構均嚴格履行了法定義務時,仍然不能避免感染病毒的後果,如何處理?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在於因受科學技術水平和檢測手段的限制,部分經血液途徑傳播疾病尚未被全面認識,只能對獻血者和血液進行病毒抗體檢測,並不能完全排除丙肝、艾滋病的早期感染。經輸血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和危險性是不能完全避免的。這也就是平常人們所稱的「漏檢率」問題。對此,《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當血站和醫療機構對於患者健康受損的後果均沒有過錯時,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按照公平原則加以處理,由血站、醫療機構和患者分擔民事責任。但是,這里的分擔並不是三方平均分擔,而根據實際情況,如損害後果,患者的經濟狀況等因素,合理確定三方應承擔的數額。
二、如何確定輸血醫療糾紛的訴訟時效
輸血醫療糾紛案件作為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種類之一,其訴訟時效應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六條的規定,即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但在輸血醫療糾紛中,由於錯綜復雜的病發現象和當事人主張權利的實際能力所受的影響,當事人往往在許多年後才提起訴訟。如某人因輸血感染艾滋病,數年後才得知患病,但並未提起訴訟。家屬在其死亡後才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如果從原告確認感染艾滋病時計算訴訟時效,則患者家屬已喪失了勝訴權;如果從患者死亡之日起計算訴訟時效,則其家屬尚有權獲得民事賠償。
從充分保護受害人權益的角度出發,對原告的訴訟時效期間標准不宜掌握過死。因為原告雖知患病,但其可能無法得知致病原因和侵權人是誰,這可能妨礙其正常行使訴訟權利,而且患者患病時,侵權人損害的是其健康權,患者死亡後,侵害的是其生命權,二種權利並不完全一致。故患者家屬在其死亡後才提出賠償請求,應從生命權被侵害之日起計算訴訟時效期間。
網頁鏈接
⑧ 什麼是輸血醫療糾紛
數學的時候因為醫務人員財物導致血型財物和不良反應的糾紛就是數學醫療糾紛其定性有當地衛生局醫政處醫療事故 認定
⑨ 輸血醫療糾紛中被告主體怎樣確定
輸血醫療糾紛中,實施輸血的醫療機構應承擔直接責任是沒有異議的,但醫療機構以外的其他民事主體也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血液提供人的民事責任。血液提供者是血液傳播病症的源
頭。從維護健康有序的社會秩序來說,阻斷血液提供者向非法採集人非法賣血的行為,也極有必要。筆者認為,可以讓非法賣血者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即賦予受害
者訴權,使其索賠權不僅可以指向醫療機構、血液採集者,也可以向賣血人索賠,但只能限於非法賣血者。對於向血站無償獻血的人,因其本人不負有檢驗血液的義
務,即使其血液存在致病病毒,受害人也無權要求獻血者賠償經濟損失。
疏忽真的是害人一大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