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勞動糾紛屬於民事訴訟嗎,一般怎麼進行劃分
您好!勞動糾紛的解決途徑多樣,並非只有訴訟一樣,所以不能直接說勞動糾紛就是民事訴訟。
勞動糾紛指的就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由於達不成一致而產生的糾紛。勞動爭議發生後,勞動者不能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勞動者想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首先要在勞動糾紛發生後的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勞動仲裁申請,對仲裁結果不服時,應當自收到仲裁裁決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而不能直接提起訴訟。請注意,向監察部門舉報和到調解委員會調解都不是必經過程,但是勞動仲裁卻是起訴的必經過程。
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和審理一般民事糾紛一樣,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其主要程序有一審程序、二審程序、審判監督程序等。 一審程序比較復雜。審理之前人民法院將進行向被告發送起訴狀副本、組成合議庭、開展調查或委託調查、通知當事人參加訴訟等事宜。法庭調查時,按當事人陳述、證人作證、出示證言書證等證據、宣讀鑒定結論和勘驗筆錄這樣的順序進行。進入法庭辯論後,先由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然後由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答辯,再由各方互相辯論。辯論之後由審判長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後順序征詢各方最後意見。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判決書中應當寫明案由、訴訟請求、爭議的事實和理由;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依據;判決結果和訴訟費用的負擔;上訴期間和上訴的法院。
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的,可依法提起二審程序。須在一審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上訴狀應當寫明當事人的姓名、法人名稱及其法定代表人姓名,原審人民法院名稱、案件編號和案由,上訴的請求和理由。上訴狀應當通過原審法院提出,並按照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二審法院應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並應組成合議庭進行開庭審理。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也可徑行判決。二審法院審理上訴案件,可以進行調解。二審法院作出的判決是終審判決。
審判監督程序是當法院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發現確有錯誤而需要再審時所進行的程序。當事人也可以申請再審,但須在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2年內提出。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② 勞務侵權糾紛當事人 民事訴訟法解釋
你好,大律師網小編為你整理出關於民事訴訟法第57、58條的解釋:
第五十七條 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受害人提起訴訟的,以接受勞務一方為被告。
本條是法定訴訟代理人的規定。無訴訟行為能力的當事人包括無民事行為能力者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者,所以法定訴訟代理人僅限於對當事人享有親權和監護權的
人。法定代理人的范圍一般與監護人的范圍是一致的。法定訴訟代理人的代理權來自法律的直接規定,法律沒有對法定代理人的權利作出限制性規定,所以法定訴訟
代理是一種全權代理。在訴訟中,訴訟法定代理人有權代為處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如起訴、上訴、提起反訴等;也有權處分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如承認或放棄訴訟
請求,達成調解協議等。法定代理人之間推諉法定責任的,法院有權指定其中一人擔任。
第五十八條 在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以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為當事人。當事人主張勞務派遣單位承擔責任的,該勞務派遣單位為共同被告。
本條是關於委託代理的規定。與法定訴訟代理人的代理權的產生不同,委託訴訟代理人的權利來自於委託人的授權,代理的事項和許可權一般都由委託人自行決定,可大可小,但必須經過當事人的明確授權。
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的權利大體可分為:純程序性質的或者與實體權利關系不那麼密切的訴訟權利,如申請迴避、提出管轄權異議、申請復議、陳述案情、提供證
據、質證和辯論等;實體權利或與實體權利緊密相關的訴訟權,如承認、變更、放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等。對此第二類權利,《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除非經過權利人的特別明確授權,委託訴訟代理人不在訴訟中享有。當事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後,本人可以出庭參加訴訟,也可以不再出庭,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
③ 勞務合同發生糾紛是什麼法院管轄
勞務合同發生糾紛管轄法院:勞動爭議仲裁委員
依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版二十一條規定:勞動權爭議仲裁委員會負責管轄本區域內發生的勞動爭議。
勞動爭議由勞動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雙方當事人分別向勞動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由勞動合同履行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
此條規定了勞動爭議仲裁的勞動合同履行地優先管轄原則。
(3)勞務糾紛訴訟代表人擴展閱讀
對於仲裁的結果,勞務合同糾紛(勞動爭議)雙方的當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
這種訴訟會有三種情形,一是員工起訴,二是企業起訴,三是雙方都起訴。
若員工起訴,那麼員工一般是在勞動合同履行地起訴,這樣就不會出現仲裁管轄地與法院管轄地不一致的情形;
若企業起訴,那麼就有可能出現起訴地與仲裁地不一致的情形;
若雙方都起訴,那麼從便於勞動者的角度出發,應當由勞動合同履行地的法院管轄。
④ 勞動合同糾紛 一審 怎麼委託代理人
您好,根復據民事訴訟法及其他制有關規定,委託訴訟代理人需遵從以下規定:(一)當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第三人)、法定代理人和法定代表人都可以委託代理人;(二)每個當事人,以及法定代理人和法定代表人,最多隻能委託兩個訴訟代理人;(三)律師、當事人的近親屬、有關社會團體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都可以被委託訴訟代理人,無論其性別、宗教、信仰、民族、經歷、國籍如何。但是,外國律師,包括港澳台的律師,不能以律師身份代理訴訟。(四)委託他人代理訴訟的,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託,授權委託書必須記明委託事項和許可權。
委託許可權分一般授權和特別授權
如果委託權益寫「一般授權」,則代理人只有代為訴訟的權利。
「特別授權」,是指訴訟代理人可以代當事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或者與對方進行和解,以及提起反訴或者上訴這些訴訟權利和實體行權利。特別授權需要在委託許可權中分別列明,可以是具有其中的一項或者幾項許可權。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⑤ 發生勞動糾紛,想起訴該怎麼辦
對於勞動糾紛,勞動者應當以用人單位為被申請人,提起勞動仲裁,而不能以法定版代表人作為被申請權人。另外,發生勞動爭議,勞動者可以與用人單位協商,也可以請工會或者第三方共同與用人單位協商,達成和解協議。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有規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四條發生勞動爭議,勞動者可以與用人單位協商,也可以請工會或者第三方共同與用人單位協商,達成和解協議。 第五條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⑥ 參加勞動合同糾紛訴訟代理人委託許可權怎麼寫
委託抄許可權分一般授權和襲特別授權
如果委託權益寫「一般授權」,則代理人只有代為訴訟的權利
「特別授權」,是指訴訟代理人可以代當事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或者與對方進行和解,以及提起反訴或者上訴這些訴訟權利和實體行權利。特別授權需要在委託許可權中分別列明,可以是具有其中的一項或者幾項許可權
《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九條委託他人代為訴訟,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託書。
授權委託書必須記明委託事項和許可權。訴訟代理人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必須有委託人的特別授權。
⑦ 勞動爭議訴訟代理人有什麼規定
訴訟代理人是根據法律規定、法院指定或者當事人的委託,以被代理人的名義代為訴訟行為的人。訴訟代理人在勞動爭議訴訟法律關系中,是具有獨立訴訟地位的訴訟參加人。
訴訟代理人訴訟要求
首先,訴訟代理人只能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訴訟,對所代理的訴訟,就其爭議的勞動關系並不享有勞動權利,而只具有訴訟代理權,不能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也不是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訴訟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所為的行為其法律後果均由被代理人承擔。
其次,作為當事人的訴訟代理人,不能在同一訴訟中代理雙方當事人,這主要是由於訴訟雙方當事人的利害關系是相對立的,代理制度的目的即是為了在訴訟上維護被代理人合法權益,即是具有勞動爭議訴訟權利能力而無訴訟行為能力的當事人,提供進行訴訟、維護權利的條件,又為那些雖然進行訴訟但缺乏法律知識的當事人,提供訴訟上的幫助,維護其合法權益。
勞動爭議訴訟代理人的種類和范圍
(1)法定代理人
法定代理人是法律規定的訴訟代理人。法定代理權的發生,不是基於當事人本人的意志表示。而是為了保護無行為能力人和社會的利益,法律規定一定的人可以作為法定代理人,如企業、事業、機關和社會團體一方當事人的主要負責人(長、經理等),無訴訟行為能力職工一方當事人的監護人等,不但賦予他們以代理的權利,而且要求他們承擔代理的義務,不僅是法定代理人對被告人的義務,也是法定代理人對社會應盡的義務。法定代理人應當主動代理當事人進行勞動爭議訴訟活動,行使訴訟權利,承擔訴訟義務,擔負法律上的責任,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
作為法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代為進行勞動爭議訴訟活動,既是他的法定權利,也是對單位應盡的義務,在代理許可權范圍內所為的訴訟行為,其法律後果均由法人單位承擔。
作為職工個人的監護人,是基於法律規定的親權或者監護權而產生的代理權。在訴訟中,如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事先沒有確定監護人的,可以由有監護資格的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在他們之間指定訴訟期間的法定代理人。當事人沒有監護人的,可以指定有關組織擔任訴訟期間的訴訟代理人。
在社會生活中,有的當事人不但有法定代理人,而且有二個以上的法定代理人,但需要他們為當事人代理訴訟時,卻相互推諉責任,甚至有時延誤訴訟。在這種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為訴訟。但這種指定不同於指定代理人,人民法院不是基於自己的意志決定代理人,而只是在法定代理人中指定,故被指定的人仍為法定代理人。
由於法定代理人不同於訴訟上的其他代理人,他同被代理人存在特定的法律關系,他有權依法處分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故對法定代理人的許可權范圍,應依法予以確認。
(2)委託代理人
受當事人、法定代表人、法定代理人和訴訟代表人的委託,代為訴訟行為的人,即為委託代理人。委託代理人代理權的發生,是基於當事人、法定代表人、法定代理人和訴訟代表人的意思表示,只要符合法律規定,代理的事項及許可權可以按照他們的意志自行確定,但委託代理人代為訴訟,必須向受訴人民法院提出授權委託書(由委託人簽名或蓋章),授權委託書必須記明委託事項和許可權,訴訟代理人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出反訴或者上訴,必須有委託人的特別授權,這主要是因為委託代理人只是當事人的在訴訟上權利義務的代為行使者和承擔者,而不是實體權利義務的承擔者和享有者。當事人提交的授權委託書應在開庭審理前遞交人民法院,若授權委託書僅寫「全權代理』』而無具體內容,訴訟代理人一般不享有其它處分實體權利的許可權。
委託代理人的范圍比較廣泛,律師、當事人的近親屬、有關的社會團體或當事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經人民法院允許的其他公民,都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為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提供了充分的方便條件,但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或者可能損害被代理人利益的人,以及人民法院認為不宜作訴訟代理人的人,不能作為訴訟代理人。而且一方當事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代理人,但不得超過二人,如一方當事人有二人,每一當事人委託的代理人也不得超過二人。這主要是本著既保障當事人充分行使訴訟權利,又便於訴訟進行的原則,對委託代理人在數量上加以限制。
現行勞動爭議處理的程序法沒有明文規定指定勞動爭議訴訟代理人。但是,為了適應保護無訴訟行為人進行訴訟的特殊需要,維護其正當權利和合法權益.保障對方當事人能進行訴訟,便於人民法院及時處理勞動爭議案件,指定代理人也不應排除在訴訟代理人之外。在一般情況下,無訴訟行為能力人作為當事人一方的,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但在他沒有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雖有法定代理人,但他的法定代理人不能行使代理權的情況下,就需要由人民法院為其指定代理人。這種代理權既不是基於親屬或者監護關系而發生,也不是基於當事人委託而發生。而是在特定情況下,由受訴人民法院特別指定的勞動爭議訴訟代理人。
⑧ 勞務合同糾紛,對方拒不支付報酬,起訴的話相關法律條文是哪些啊
1、法律依據是:民法通則、民法通則意見、合同法,而不是勞動法、勞動合同法。
問題:A. 勞務人員分布分散,需要委託訴訟代表人2--5人;提交授權委託書。需要跨地區聯系,傳輸法律文書、材料。
B. 需要收集勞務人員、工作內容、時間段等的網路電子證據。可能需要請公證機關進行證據公證。證據材料數量多,收集難度較大。
2、所有圖片可以把鏈接地址保存下來啊。至少要有代表性的鏈接地址,其他提供線索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