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法律對涉外法定繼承的法律適用採用了( )制
根據 我國繼承法第36條規定:中國公民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遺產或者繼承回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答的遺產,以及外國人繼承在中國境內的遺產或者繼承中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3條的規定,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指被繼承人生前最後住所地國家的法律。民法通則第149條進一步明確規定:「遺產的法定繼承,動產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應填寫:分割制,也稱區別制 這是一道2001年4月全國高教自考國際私法試題的單選題,原題:23、我國法律對涉外法定繼承的法律適用採用了A、分割制B、單一制C、法院地法制度D、遺產所在地法制度 答案:選擇A,
② 試述涉外法定繼承的特點,並比較「同一制」與「區別制」的優劣,談談我國涉外法定繼承的有關規定。
涉外法定繼承的法律適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九條的規定,遺產的法定繼承,動產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中國公民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外國人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涉外繼承關系的法律適用
涉外繼承指被繼承人死亡時,繼承人因法律規定或遺囑指定取得死者遺留的遺產而形成的具有涉外因素的權利義務關系。在涉外繼承領域,各國存在著一些不同的制度,其中對法律適用影響最大的是同一制和區別制。
同一制又稱單一制,指在確定涉外繼承的准據法時,把遺產看做一個整體,不區分動產和不動產,受同一準據法支配。如當一國對涉外法定繼承作出規定時,僅規定:法定繼承依被繼承人本國法。
區別制又稱分割制,指在確定涉外繼承的准據法時,將遺產區分為動產和不動產,分別受不同的准據法支配。如當一國對涉外法定繼承法律適用作出規定時,規定:不動產依遺產所在地法;動產依被繼承人住所地法。
我國繼承法規定:中國公民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外國人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中國公民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外國訂有條約、協定的,按條約、協定辦理。民法通則規定:遺產的法定繼承,動產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可見,我國涉外繼承的准據法的確定,採用區別制,不動產繼承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動產繼承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的住所地法,並遵守國際條約原則。此外,在我國境內死亡的外國人遺留在我國境內的財產如果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依照我國法律處理,兩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另有規定的除外。我國在無人繼承財產的准據法確定上採用同一制,並以遺產所在地法作為無人繼承財產的准據法,但如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中有不同規定的,條約優先。
③ 我國處理涉外法定繼承怎樣適用法律,如何繼承
如進行訴訟,首先要確定是否是涉外訴訟。根據《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五百二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涉外民事案件:
(一)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是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或者組織的;
(二)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的經常居所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的;
(三)標的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的;
(四)產生、變更或者消滅民事關系的法律事實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的;
(五)可以認定為涉外民事案件的其他情形。
其次,要確定管轄法院。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四編-第二百五十九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涉外民事訴訟,適用本編規定。本編沒有規定的,適用本法其他有關規定。第二百六十五條,因合同糾紛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被告提起的訴訟,如果合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簽訂或者履行,或者訴訟標的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或者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有可供扣押的財產,或者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設有代表機構,可以由合同簽訂地、合同履行地、訴訟標的物所在地、可供扣押財產所在地、侵權行為地或者代表機構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再次,確定適用法律。根據《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及其解釋確定適用哪國的實體法律,再根據該實體法,解決實體上的糾紛。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④ 簡述我國涉外法定繼承的法律制度
所謂涉外繼承,就是指公民死亡時,依法將其個人所有的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轉移給他人所有的、具有涉外因素的一種法律制度。繼承中的涉外因素,是指繼承法律關系的幾個因素(主體、客體、權利義務)中,至少有一個因素是與外國有聯系的。涉外繼承包括以下幾種基本情況:
(1)被繼承人是外國人;(2)繼承人、受遺贈人是外國人,或在繼承人、受遺贈人中有外國人;(3)遺產在外國。(4)繼承關系中的法律事實(被繼承人死亡或其生前立遺囑的行為)發生在國外。
涉外繼承與國內法的繼承一樣,也有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之分。法定繼承是指被繼承人未留下遺囑或者遺囑無效或者遺囑繼承人拒絕繼承遺產時,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繼承的制度。遺囑繼承是指繼承人及其繼承的遺囑份額系由死者生前通過遺囑加以指定的一種繼承方式。涉外法定繼承與涉外遺囑繼承則指具有涉外因素的法定繼承與遺囑繼承。下面將分別討論我國有關涉外法定繼承與遺囑繼承的法律適用問題。
2.我國涉外法定繼承的法律適用問題
(1)我國現行法律在涉外繼承法律適用問題上採取分割制,即不動產繼承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動產繼承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對於被繼承人的住所地,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3條規定:「涉外繼承,遺產為動產的,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即適用被繼承人生前最後住所在國家的法律。」而《民法通則》第149條規定得更加明白:被繼承人住所地為被繼承人死亡時的住所地,即對被繼承人的住所地從時間上作了限定。
(2)國際條約優先。在涉外繼承的法律適用問題上,如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對涉外繼承問題作了規定,那麼,在處理與締約國有關的涉外繼承案件時,應該優先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繼承法》第36條第3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外國訂有條約、協定的,按照條約、協定辦理。」)。
(3)在涉外繼承方面,我國法律以被繼承人的住所地法作為屬人法,而不採用一些國家所主張的以被繼承人的本國法(即國籍國法)為屬人法。這樣既保障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有利於被繼承人了解法定繼承的相關法律和程序。
⑤ 我國法律對涉外法定繼承的法律適用採用了( )制
分割制,也稱區別制
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及《示範法》對法定繼承的法律適用均採用版「區別制」
繼承法第權36條規定:中國公民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的遺產,以及外國人繼承在中國境內的遺產或者繼承中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3條的規定,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指被繼承人生前最後住所地國家的法律。民法通則第149條進一步明確規定:「遺產的法定繼承,動產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⑥ 在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中,作為動產的遺產法定繼承適用的法律是
《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四章繼承:
第三十一條法定繼承內,適用被繼承人死亡容時經常居所地法律,但不動產法定繼承,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第三十二條遺囑方式,符合遺囑人立遺囑時或者死亡時經常居所地法律、國籍國法律或者遺囑行為地法律的,遺囑均為成立。
第三十三條遺囑效力,適用遺囑人立遺囑時或者死亡時經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國籍國法律。
第三十四條遺產管理等事項,適用遺產所在地法律。
第三十五條無人繼承遺產的歸屬,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產所在地法律。
⑦ 我國處理涉外法定繼承怎樣適用法律,如何繼承香港遺產
根據我國繼承法和民法通則的規定,我國處理涉外法定繼承的法律適用規定是:
(一)動產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訂有條約、協定的,按條約、協定辦理。
(三)處理涉外遺囑繼承,我國目前尚無明確的法律適用規定,實踐中多參照一般民事行為和涉外法定繼承的法律適用原則。
大陸居民繼承香港親屬遺產,可以委託香港律師辦理,也可以出具委託書授權在香港的親友辦理,還可以委託南洋商業銀行信託有限公司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辦,申請人應提供大陸公證機關出具的公證文件、證明其本人與死者的關系,按香港有關法律執行。
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辦繼承香港親屬遺產的過程是:
(一)由申請人或委託辦理人清算死者遺產,並會同遺產稅署人員清點死者名下保管箱財物,開列清點清單,並對不動產作估價;
(二)申報遺產總值,向稅務局遺產稅署申報遺產情況,領取遺產免稅或完稅證明;
(三)呈送法院檢證;
1、有遺囑的遺產應提交的文件;
(1)死者死亡證明書;
(2)死者遺囑原件及影印件;
(3)遺產稅署開具的免稅或完稅證明;
(4)執行人的宣誓書。
2、無遺囑的遺產應提交的文件;
(1)死者死亡證明書;
(2)遺產稅署開具的免稅或完稅證明;
(3)由一名與死者沒有親屬關系的成年男子宣誓聲明其與申請人相識的時間及與申請人沒有親屬關系的宣誓書4)申請人作為合法繼承人的宣誓書;
(4)由死者的近親屬聲明死者沒有留下遺囑的宣誓書。
(四)提取死者遺產,申請人在向高等法院申請後領取死者遺產管理證明書或者遺產檢定書後,向銀行、證券、田土廳辦理遺產轉移手續;
(五)遺產處理分配
1、首先結清死亡人生前所欠債務、喪葬費、申請承辦費;
2、剩餘部分依遺囑或法定繼承人份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