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侵權責任法和勞動法競合該如何適用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規定: 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
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從以上法條可以看出,在認定工傷的同時可以向侵權第三人請求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但是在工傷賠償和交通事故賠償兩者間是選其一請求、還是同時請求、還是先選其一請求在不能滿足時再選另一請求進行差額補充?該法條沒有明確。《工傷保險條例》和《道路安全法》等相關法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規定,既然如此,根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既 在認定工傷的同時可以向侵權第三人請求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那麼我認為可以同時請求工傷賠償和交通事故賠償,也就是說受害人可以兼得兩個賠償。
因為工傷保險關系與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關系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工傷是屬於公法調整范圍,是強製法規定用人單位必須為用工人員購買的保險,而交通事故賠償是私法調整范圍,是以當事人意思自治為原則。作為給付工傷保險待遇的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支付保險待遇,沒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是不能減少法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的,否則就是不合法的。同樣是工傷保險,權利義務應相等,如果認為交通事故由民事賠償給了,工傷保險待遇就可以抵消,無形中權利義務不相等,不利於吸引人們參加工傷保險。且各地也有地方法規法規定可以兼得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在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答記者問時對上述問題也已明確。且各地也有地方法規法規定可以兼得。
綜上,法律無明文禁止,那麼我認為在認定工傷時由於是第三人侵權所致,應該兼得賠償。
Ⅱ 勞工對勞動侵權行為怎麼進行投訴
12333,是全國統一的勞動維權電話。
如果你的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或者有事情進行咨詢,可以直接撥打這個電話。
或者直接到當地勞動機關投訴、咨詢。
Ⅲ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侵權行為
企業在招聘、面試中對學生權益的典型侵害主要有: 一、歧視行為。其中常見的是性別歧視。一些企業在招聘中不招收女生或提高同一崗位女生的學歷、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變相對女同學設置就業障礙。勞動法規定,女性勞動者和男性勞動者享有平等的就業權利。此外,還有形象歧視、身高歧視等。
二、虛假廣告。一些企業在招聘會上為了招到情況較好的畢業生,會誇大或隱瞞自己的某些情況。如果在這種企業上浪費了時間,可能會錯失良機,錯過真正適合自己的好的公司或崗位。如果你看中一家企業,事先對其進行調查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盡量避免上當受騙。
三、侵害應聘學生的知情權。面試時企業會向學生提出各種問題了解學生的情況,而當學生提出問題詢問企業情況的時候,企業就會迴避問題甚至遷怒於學生,這些都是違反《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中「勞動者在訂立勞動合同前,有權了解用人單位相關的規章制度、勞動條件、勞動報酬等情況,用人單位應當如實說明」的條款的。
四、利用招聘、面試等侵犯學生、尤其是女學生的隱私權。少數企業會在面試時向女學生提出「有沒有男朋友?」、「是否有未婚同居行為?」等過分、無禮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有權拒絕回答,甚至向司法部門舉報。 簽
Ⅳ 勞動法中侵權行為的界定
《勞動法》第二十五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回勞動合同:
(一答)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對於重大損害的界定,根據《關於〈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第二十五條中的「重大損害」由企業內部規章來規定。因為企業類型各有不同,對重大損害的界定也千差萬別,故不便於對重大損害作統一的解釋。而若由此發生勞動爭議,可以通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其規章規定的重大損害進行認定。
Ⅳ 試述違反勞動法責任的歸責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 二故意責任原則和過失責任原則
三過失責任原則和無過失責任原則 四 故意責任原則和非故意責任原則
就是指在勞動法律關系中的當事人一方違反了《勞動法》的規定或雙方的約定而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一)違反勞動合同的民事責任
違反勞動合同的民事責任是指勞動合同當事人的一方或雙方違反合同所規定的義務而引起的法律後果。
1、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勞動法》第九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或故意拖延不訂立勞動合同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勞動法》第一O二條規定:「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事項,對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3、由於用人單位的原因訂立的無效合同,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動法》第九十七條規定:「由於用人單位的原因訂立的無效合同,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由於用人單位的原因,一般是指用人單位的故意,因而造成勞動合同無效。·由於用 人單位故意簽訂無效勞動合同,給勞動者造成損失,當然就應當賠償損失。
(二)侵權的民事責任
(勞動法》中侵權的民事責任,是指用人單位因侵犯勞動法律、法規所保護的勞動者或其他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勞動法》規定的勞動法律關系中的侵權行為主要有以下兩種。
1、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侵權責任。
(1)用人單位侵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勞動法》規定,勞動者享有按勞取酬、休息休假的權利。另外,法律還規定了婦女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這些權利都是法律賦予勞動者享受的正當權益,也是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的基本。人權,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得侵犯。
(2)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在執行職責的工作中受到損害的民事責任。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在執行職責的工作中受到的損害,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因為勞動者是為用人單位完成一定工作的,用人單位應當為勞動者提供適於服務的勞動條件,對勞動者實行勞動保護,保護勞動者在完成工作中不致受到意外的傷害。勞動關系是基於勞動合同產生的,但勞動者享受勞動保護的權利不應也不能剝奪。這種補償責任雙方不得預先免除,即使雙方在勞動合同中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在勞動中的傷亡不負任何責任」,這一條款也是違法的,因而也是無效的。那麼,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在執行職責的工作中受到損害的民事責任是過錯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呢?要弄清用人單位應負責任的歸責原則,首先就要弄清什麼是過錯責任、什麼是無過錯責任。過錯責任是以行為人的過錯為歸責原則的民事責任。也就是說,只有在行為人故意或過失造成勞動者損害的情況下,才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沒有故意或過失,則不承擔民事責任。無過錯責任是與過錯責任相對應的。無過錯責任也叫結果責任,即只要有損害發生,就應當負民事責任。在勞動法律關系中,只要勞動者在工作中受到了損失,不管用人單位在主觀上有無過錯,都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用人單位的侵權責任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即用人單位只要侵害了勞動者的權利,給勞動者造成了損害,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除非用人單位能夠證明這種損害是由勞動者本人故意造成的。這是因為在勞動法律關系中,勞動者受到的損害是發生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往往很難證明他所受到的損害是由用人單位管理不善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的。如果要勞動者證明用人單位有過錯,那麼,勞動者就很難得到賠償了。另外,我們社會主義的勞動法是保護勞動者的利益的,更應該從勞動者的利益出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因此,在處理用人單位侵權的民事責任時,除非用人單位能夠證明勞動者受到的損害是由他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否則,都應當給予勞動者以適當的補償。
2、用人單位因建立新的勞動合同關系而侵害其他用人單位權利的民事責任。《勞動法》第九十九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對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該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所謂連帶賠償責任,就是數個債務人中的任何一個都有向債權人償還全部債務的義務。在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招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給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就形成了侵權行為,原用人單位是債權人,新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就是連帶債務人。在這種情況下,原用人單位就可以要求新用人單位或勞動者賠償全部損失。
Ⅵ 《關於人民法院申理勞動爭議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一條和《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的區別是什麼
一般來講商標侵權分為了三個類型,商標使用侵權,商標銷售侵權,和商標內標識侵權。容
您這邊,建議您補充問題呢。
但是一般情況下,維權可以分為幾個步驟:
1.發送律師函。
一封,簡單,准確,事實性強,邏輯正確的律師函,可以向對方描述清楚對方侵權的事實,以及您這邊的要求,這封律師函具有法律上的證明作用,同時也可以起到現實中的警示作用。
2.向當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投訴。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作為商標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查處侵犯商標注冊專用權的行為,是法律賦予其的一項重要職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履行這項法定職責,這一點在法律中需要進一步明確。
您這邊可以到當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進行投訴,請求其依法查處該侵權行為,並責令其停止侵權,如果被告不履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以依法請求法院強制執行。
3.向人民法院提出商標侵權訴訟
民事訴訟是商標權人在商標遭受侵權後,最後的一項維權救濟措施。民事訴訟的主要目的,在於讓侵權人停止侵權並解決權利人被侵權所遭受的經濟損失及維權費用的補償問題。
這三項是基本的措施,當然,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有些投訴也可以在互聯網進行,這一點,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Ⅶ 違反勞動合同法行為是否為侵權行為屬於什麼樣的侵權行為
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行為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直接違反雙方的有關的勞動回合同的有關約定,構成答了違約行為,不是侵權行為,還有就是一方違反合同的約定同時又損害了一方的人身或財產的,則是侵權行為,當然也就是人身侵權行為和財產侵權行為。
Ⅷ 常見的就業侵權行為有哪些應如何處理
主要有:性別歧視抄,疾病襲歧視,身高歧視,地域歧視等。至於應對方法,書面來講是到勞保局去投訴,嚴重才可以要求賠償。費時費力,搜集證據很難,因為這個的證據是很隱蔽的。
最好的應對方法就目前來講我覺得是換一個合適自己的工作,有句話叫自有留爺處,你想,一個歧視員工的公司能多有前途,說明他們本身對員工就是直接的剝削利用,沒用就拋棄。根本不值得去工作。
祝你好運。
Ⅸ 勞動關系中的侵權行為有哪些
《勞動合抄同法》對用襲人單位侵害勞動者權益的行為有明確規定,你可以去看看。
針對你最後的問題:「雇員在工作總致第三方損害有算不算?」
這個問題視情況而定,如果雇員是為了公司利益致第三方損害,則責任由公司承擔;如果雇員的行為僅是為了個人利益【比如工作中和他人發生沖突,發生打架】,責任由雇員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