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沒有產權的商鋪法院能拍賣嗎
你好!不來可以。法院拍自賣一般都是被告或被執行人所有的財產,通過拍賣程序後,所得價款用於清償其債務。無論是商鋪?還是房產?既然沒有明確的產權,在法律上稱之為產權不明的財產,對於這類財產,無法通過拍賣程序處置。有一個例外:除非該商鋪是被告或被執行人自建的,沒有其他爭議,這種情況下是可以處置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② 商鋪產權糾紛
你母親雖然出資但卻將產權人登記在你和你父親的名下,說明你母親同意將其出資部分贈與給你和你的父親,因此,你母親對該房屋不享有法律上的權利。二樓分析的比較全面。
同意二樓的觀點.
我已經20歲了,謝謝!
因父親不願與母親共有產權,所以雙方都同意把我作為共有人。
我們沒有約定按份共有,現在父親想把商鋪1/2贈與他人,而我又沒錢買,我能阻止他嗎?
爸爸現在獨佔全部租金,我想拿回屬於我的錢,有什麼辦法?
還是只能通過法律?
1、可以協商將該商埔變賣,就變賣所得的價款進行分配,如果原來的商埔屬於共同共有,價款由共有人平均分配;
2、如果你爸出資購買屬於你的那部分產權,在同等條件下他有優先購買權!
爸爸不肯賣,也不肯把租金分我一半.
想問:這算不算他欠我錢?
十幾年後,我能不能提出要回所有欠款?訴訟時效是多久?
租金可以協商,不成就起訴。
1、你爸爸無權侵佔屬於你的那部分租金;
2、訴訟時效從你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算起兩年內起訴!
雖然產權證上未註明是按份共有,但在購買協議中寫明""兩人各出資50%購買,產權由兩人共有.""
現在爸爸認定是按份共有,並要將他的份額贈與他人,我有什麼辦法能阻止他?
我們之間對產權及收益沒有其它約定,倒底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
請幫幫我吧!不勝感謝
是按份共有,你可以要求優先購買他那部分。
③ 買地下商鋪,沒有產權,只有使用權,安全嗎
買地下商鋪,沒有產權,只有使用權,理論上獲得的是承租權。存在風險。
法律內依據 《中華人容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十四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
第十五條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第十六條
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不動產登記簿由登記機構管理。
第十七條
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二百一十四條租賃期限不得超過二十年。超過二十年的,超過部分無效租賃期間屆滿,當事人可以續訂租賃合同,但約定的租賃期限自續訂之日起不得超過二十年。
④ 商鋪經營權(無產權)的解釋是什麼
一、商鋪經營權(無產權)意為:
1、商鋪使用權是使用商鋪進行經營的權利,不是所有權,所以不能買賣。使用權是指對財產進行使用的權利,權利多數來源於租賃,即通過從所有權人處承租而產生的使用權。使用權人不享有所有權,所以,不能買賣。
2、當然如果使用權還有很長期限,而且所有權人同意使用權人出租的,可以將使用權轉讓。
3、使用權商鋪轉讓方便,因為沒有產權商鋪所需的契稅印花稅等等,使用權商鋪跟第三方協商好去市場管理部分做個更改就行了。使用權商鋪並且有固定保底回報,對於手裡有點余錢,房子又買不起,這類使用權商鋪正符合他們的胃口。
4、使用權商鋪大多都是投資性質的,所以包租合同里都有說明,市場物業管理費,廣告費,公共能耗費,保險費等等都是由商家承擔,是不計入商鋪當年租金收益的。因為產權在開發商手裡,開發商更看好未來的收益,所以開發商前期會精心運營這個市場,投資戶也省心省力。
二、使用權商鋪和產權商鋪有什麼區別
1、具有使用權的商鋪,僅僅是對商鋪幾十年的使用權而已,使用權到期後,商鋪還是原有主人的。
2、具有產權的商鋪,好比是業主的私人財產一樣,可以按照業主的想法進行處置,包括出售,出租,改造,抵押等等;
3、目前我國是土地國有,任何人開發的房地產項目,其中的商鋪都是僅僅有幾十年的使用權而已。究竟幾十年的使用期到期後怎麼處理國家並沒有明確的規定。
4、所謂產權式商鋪就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房地產證券化概念,這是產權式商鋪最核心、最基礎的理念。產權式商鋪是國際流行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一種房地產商鋪產品形式,最早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的歐美發達國家,近年才開始出現在國內一些發達城市。
5、產權式商鋪就是發展商將大商場分割成若干個小面積具有獨立產權證的商鋪,並將其全部或部分以物業公司或商場經營管理公司的名義,承諾投資者、買方在一定年限內給予每年固定或保底加抽成的回報。一般發展商所承諾的回報年限為5年,最長的可達10年。
(4)商鋪無產權起糾紛擴展閱讀:
商鋪經營轉讓
商鋪經營轉讓,是包括租賃權利轉讓合同、買賣合同在內的獨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其概念包括如下內容:
第一,轉讓行為涉及三方當事人,這三方當事人包括商鋪的所有權人即出租人,租賃使用商鋪並且對商鋪內的設施與物品享有所有權的轉讓人(在與出租人的租賃合同中,同時為承租人);
以及接受商鋪轉讓並與出租人形成新的租賃合同關系的受讓人(在與出租人的新的租賃合同中,作為新的承租人)。
第二,商鋪轉讓包括兩個以上的合同,一個是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簽訂的租賃權利轉讓合同,包括設施與物品的買賣合同,另一個是出租人與受讓人之間簽訂的新的租賃合同。
轉讓人並非商鋪的所有權人,而是商鋪的第一承租人。轉讓人與商鋪所有人之間,屬於一種租賃合同關系,商鋪所有人系商鋪的出租人,且雙方之間的租賃合同,既使是在轉讓人轉讓商鋪之時仍然合法有效,轉讓人系在租賃合同期滿之前進行轉讓。
第三,經營轉讓房屋的性質屬於能夠進行商業經營的商鋪,而非一般房屋。所謂商鋪,是指能夠作為商品銷售或者商業服務場所的房屋。
第四,轉讓人享有商鋪之內的經營設施和物品的所有權。商鋪之內從事商業經營所需的設施與物品,均為轉讓人所有,作為商鋪所有人的出租人並不享有所有權。
第五,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簽訂的是轉讓合同,而非房屋轉租合同或者物品買賣合同。轉讓人與受讓人,是就轉讓商鋪的承租權以及商鋪內的設施與物品達成意思一致,受讓人接受轉讓的目的;
不僅包括購買商鋪之內的經營設施與物品,更重要的是獲得承租設施與物品所依附的商鋪房屋的權利。
第六,轉讓人的主要義務,一是商鋪能夠用於從事商業經營,受讓人能夠取得商業經營資格;二是保證商鋪所有人同意與受讓人之間簽訂新的租賃合同。
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轉讓的標的之一,就是商鋪的租賃資格。如果商鋪所有人不同意與受讓人簽訂新的租賃合同,則受讓人簽訂轉讓合同的主要目的無法實現,轉讓合同無法實際履行,則轉讓人應向受讓人承擔違約責任。
⑤ 投資產權式商鋪如何規避風險
駱律師介紹說,產權式商鋪分為兩種業態,中小投資者要注意識別。一種是虛擬產權式商鋪,開發商將超市、百貨大樓等開放式賣場進行面積概念分割,小商鋪之間無牆隔離,不劃分實際區域,產權登記在投資者名下,並在一定期限包租,購房者無法自行經營。這種商鋪本身不具有獨立使用的價值,產權成了虛擬的收益權屬。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如期獲得收益的前提是商場的整體經營必須良好,否則,一旦商場整體運作出現問題,投資者的回報就如同無本之木。目前,市場的商鋪銷售主要以虛擬產權式商鋪為主,而事實也證明,虛擬產權式商鋪糾紛頻發。 另一種則是獨立產權商鋪。這種商鋪與虛擬產權式商鋪的根本區別是,真正擁有分割的獨立產權的物業形態,購買這種商鋪的投資者可以自營,也可以出租,或是讓經營公司包租。這樣投資者就真正擁有了處置權,擁有獨立產權的獨立商鋪對投資者而言無疑是風險最低的。當然,投資者在選擇這樣的獨立產權商鋪時,還要綜合考慮所選擇商鋪的各方面條件。一般而言,區位、交通物流、商業氛圍、開發商背景、主力商戶、項目規劃、運營管理、升值潛力等九大要素,是每一個明智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都應考慮的。 駱律師還提醒說,產權商鋪在銷售中一般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委託經營。投資者買商鋪,買後把商鋪委託給開發商來經營,開發商把商鋪出租給其他人,投資者坐等收益。開發商提出一個固定回報的保證 ,承諾如果收益達不到一定的比例,他會把房子買回來。從法律的角度看,這種模式的合法性是值得質疑的。 第二種是投資者直接把商鋪出租給開發商,然後允許開發商轉租,開發商會把商鋪轉交給經營單位。開發商按照通常房租的收益給投資者返錢,開發商會承諾,如果租金達不到承諾的比例,到時候可以把房子回購。回購是開發商對自己回報的擔保方式,但這首先要看固定回報是否合法。從法律上來說,回購是一個擔保合同,固定回報的做法本身是違法的。 第三種是房子賣給投資者,然後投資者又把房子委託給經營單位經營,開發商再給予一個保證。 駱律師認為,第二種模式相對還是比較可靠的。房子租給開發商,開發商給出一定回報,這是可以的。但是有一個大前提必須確定,產權商鋪銷售時必須是現房,不允許是期房。現房的意義是房子不單單是封頂,而要竣工,而且已經是驗收合格備案了。 不知從何時起,一鋪養三代的說法流傳開來,不少人認為投資商鋪比投資普通住宅,獲利要高得多。但專業人士指出,高利潤伴隨的是高風險。
⑥ 商鋪發生產權糾紛,做為租戶該如何維權
現在的問題是房屋確權問題,如果法院將產權確認給甲方,乙方的分期轉專讓合同無效的話,你屬與乙方簽訂的承租合同就無效了,如果是這樣當然找乙方賠償你的損失了。甲、乙雙方在訴訟期間甲方不可以限定你時間讓出房屋,你可以向公安報案維護權益,待法院判決書生效後再落實該房的歸屬問題。
如果乙方與你簽訂的合同無效,其責任就不是乙方單方的了,你沒有弄清楚乙方是否有權出租該房屋就與其簽訂了承租合同,雙方都有一定的責任了。造成的損失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訴訟解決,你要准備好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的相關證據了。
⑦ 有房產證的商鋪和無產權證的商鋪在40年到期後有什麼區別
有房產證來商鋪,40年後,商鋪產自權還是你的,而且永遠是你的,到期的是商鋪所屬土地使用權,根據物權法規定,你可以繼續申請使用該土地,需要繳納土地出讓金,重辦土地使用權證,
沒有房產證的住房,不能證明你合法擁有住房產權,隨時可能有人收走你住房。
⑧ 有產權和無產權的商鋪賠償一樣嗎
一般情況,產權就意味著受國家法律保護,沒有產權,就是不受保護,當然也有正在辦理產權的過程中的情況,或者某地區有特殊規定,但一般沒有產權的,不受保護,所以賠償就更沒有依據了,
⑨ 商鋪產權都是多少年的
純商鋪的土地使用權期限是40年,商住綜合的是50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
第十二條 土地使用權出讓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確定:
(一)居住用地七十年;
(二)工業用地五十年;
(三)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五十年;
(四)商業、旅遊、娛樂用地四十年;
(五)綜合或者其他用地五十年。
(9)商鋪無產權起糾紛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
第三十九條 土地使用權因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規定的使用年限屆滿、提前收回及土地滅失等原因而終止。
第四十條 土地使用權期滿,土地使用權及其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由國家無償取得。土地使用者應當交還土地使用證,並依照規定辦理注銷登記。
第四十一條 土地使用權期滿,土地使用者可以申請續期。需要續期的,應當依照本條例第二章的規定重新簽訂合同,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並辦理登記。
第四十二條 國家對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權不提前收回。在特殊情況下,根據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可以依照法律程序提前收回,並根據土地使用者已使用的年限和開發、利用土地的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補償。
第七章 劃撥土地使用權
第四十三條 劃撥土地使用權是指土地使用者通過各種方式依法無償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前款土地使用者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的規定繳納土地使用稅。
第四十四條 劃撥土地使用權,除本條例第四十五條規定的情況外,不得轉讓、出租、抵押。
第四十五條 符合下列條件的,經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和房產管理部門批准,其劃撥土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可以轉讓、出租、抵押:
(一)土地使用者為公司、企業、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
(二)領有國有土地使用證;
(三)具有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合法的產權證明;
(四)依照本條例第二章的規定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向當地市、縣人民政府補交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或者以轉讓、出租、抵押所獲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權出讓金。 轉讓、出租、抵押前款劃撥土地使用權的,分別依照本條例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的規定辦理。
第四十六條 對未經批准擅自轉讓、出租、抵押劃撥土地使用權的單位和個人,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應當沒收其非法收入,並根據情節處以罰款。
第四十七條 無償取得劃撥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使用者,因遷移、解散、撤銷、破產或者其他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的,市、縣人民政府應當無償收回其劃撥土地使用權。
並可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予以出讓。 對劃撥土地使用權,市、縣人民政府根據城市建設發展需要和城市規劃的要求,可以無償收回。
並可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予以出讓。 無償收回劃撥土地使用權時,對其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