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憲法第39條,有哪些內容要解釋
《憲法》第三十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釋義】 本條是關於公民的住宅權不受侵犯的規定。
前幾部憲法都規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本條總結十年動亂中隨意侵入公民住宅,實施抄家、揪斗等嚴重侵犯公民權利行為的教訓,在保留前幾部憲法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規定,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住宅是指公民生活和居住的固定場所,也是公民個人財產的主要存放場所,是公民賴以生存的主要條件。西方國家,住宅被稱為個人的城堡。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是各國保障人權的基本做法。住宅實際是公民人身自由的延伸,同時,與公民的財產權、休息權、隱私權以及人格尊嚴具有密切聯系。世界人權宣言第12條規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說明住宅與私生活、家庭和通信都有著密切聯系。
公民住宅的范圍不僅包括通常所說的私人住房,還包括固定的宿舍、旅館、辦公室等居住場所;不僅包括建築結構內部的居住場所,還應當包括建築結構外部的得以侵犯公民私生活的場所、器具等。比如,在房屋外部的某一部位安裝竊聽器或者監視器用以竊聽或者窺視公民的私生活,就屬於對公民住宅的侵犯。
為保證公民的住宅權不受侵犯,本條明確規定,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這包括以下含義:第一,對公民住宅的搜查和侵入必須依據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任何行政法規或者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對搜查或者侵入公民住宅的條件和程序作出規定。第二,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住宅,主要是對公共權力而言的。對公民的住宅進行搜查是一項重要的刑事偵查方法。刑事訴訟法第109條規定了對公民的住宅進行搜查的條件,即「為了搜集犯罪證據、查獲犯罪人,偵查人員可以對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隱藏罪犯或者犯罪證據的人的身體、物品、住處和其他有關的地方進行搜查。」刑事訴訟法還分別規定了對公民的住宅進行搜查的程序,即:進行搜查,必須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證;在搜查的時候,應當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在場;搜查的情況應當寫成筆錄,由偵查人員和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簽名、蓋章。不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上述條件和程序,任何人、任何機關和組織都不得對公民的住宅進行搜查。第三,禁止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所謂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是指非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未依據法律規定就擅自進入他人住宅,或者未經主人同意而侵入他人住宅的行為。我國刑法第245條將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行為作為犯罪予以規定,並規定了相應的刑事處罰。
⑵ 繼承法第39條內容是什麼 什麼情況下適用於這
您好:
繼承法39:
章名】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為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 的繼承權,制定本法。
第二條 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
第三條 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 (一)公民的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四)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 (五)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 (六)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
(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
第四條 個人承包應得的個人收益,依照本法規定繼承。個人承包, 依照法律允許由繼承人繼續承包的,按照承包合同辦理。
第五條 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 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
第六條 無行為能力人的繼承權、受遺贈權,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為 行使。
限制行為能力人的繼承權、受遺贈權,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 或者徵得法定代理人同意後行使。
第七條 繼承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喪失繼承權: (一)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
(二)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的;
(三)遺棄被繼承的,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 (四)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的。
第八條 繼承權糾紛提起訴訟的期限為二年,自繼承人知道或者應當 知道其權利被侵犯之日起計算。但是,自繼承開始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 不得再提起訴訟。
⑶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9條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九十六條
偽造、變造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機動車登記證書、號牌、行駛證、檢驗合格標志、保險標志、駕駛證或者使用其他車輛的機動車登記證書、號牌、行駛證、檢驗合格標志、保險標志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予以收繳,扣留該機動車,並處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當事人提供相應的合法證明或者補辦相應手續的,應當及時退還機動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決定
(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作如下修改:
二、將第九十六條第一款修改為:「偽造、變造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機動車登記證書、號牌、行駛證、駕駛證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予以收繳,扣留該機動車,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並處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偽造、變造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檢驗合格標志、保險標志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予以收繳,扣留該機動車,處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使用其他車輛的機動車登記證書、號牌、行駛證、檢驗合格標志、保險標志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予以收繳,扣留該機動車,處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
原第九十六條第二款作為第四款。
(如有參考價值請採納)
⑷ 民事訴訟法第108條侵權責任法第39條規定是什麼
民事復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起制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九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⑸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9條怎麼處罰
第三十九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根據道路和交通流量的具體情況,可以對機動車、內非機動車、行人采容取疏導、限制通行、禁止通行等措施。遇有大型群眾性活動、大范圍施工等情況,需要採取限制交通的措施,或者作出與公眾的道路交通活動直接有關的決定,應當提前向社會公告
⑹ 《民事訴訟法》第108條《侵權責任法》第39條規定是什麼
第一來百零八條起訴源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九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
PS:提供成都市法律咨詢,訴訟/仲裁代理,聯系方式點我名字。
⑺ 勞動法第39條的規定
第三十九條 用人單位來單方解除勞源動合同(過失性辭退)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⑻ 急需一位律師朋友給我解釋一下侵權責任法的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
先申明,我不是律師,是一名法學大學生,以下為您解答:
先明確一個概念,民法上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是10歲以上18歲以下的人。但是其中16到18歲且能夠有自己的收入養活自己的不算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是指10歲以下的。
第三十九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本條的意思是10-18歲(不包括上面提到的除外情況)的未成年人,在學校或者其他補習班、興趣班之類的地方,只要受到人身損害,那麼先要確定責任是誰的,然後再來確定該賠多少之類的問題。如果學校方面能證明自己做到了相關的注意和保護義務,是由於小孩自己不小心或者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學校是不負責的。
第四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本條的意思是指在存在校方以外的第三人侵權的情況下,能找到這個第三人的就先找第三人賠償,即使學校管理存在不足。第三人不夠賠的時候再找學校。找不到第三人的話,學校如果盡到義務了,那就不賠,最多出於人道主義,補償一點(但實務中還是會讓學校賠的,因為還是為了孩子受傷的考慮)。如果學校也有一點責任,那麼也就是承擔與學校的過錯在小孩受傷結果中與第三人行為的比例的責任。理論上還有很大的爭議,在如何確定學校的比例方面,具體還是要看個案的情況而定。
其實光看39、40條,就是以上解釋,不過需要提醒的是,第38和39條的比較下來,區別就是10歲以上,就要先分析誰該負責,學校有錯才負責。而10歲以下,直接就推定學校要負責,只有學校自己證明自己沒錯,學校才不負責。也就是對10歲以下的小孩有特別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