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明朝換太子糾紛

明朝換太子糾紛

發布時間:2020-12-29 20:55:31

❶ 請寫出一件明朝清朝時期中外關系中沖突的典型歷史事件.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為什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歷史有時候確實有些出現運氣偏向的感覺。
中外關系最專大的一次沖突,甚至是讓東西方的屬兩方從和諧走向沖突,關系惡化就是中華禮儀之爭。
這牽涉從傳教士內部派系的矛盾,最終上升到理論和宗教,牽涉到中西方,尤其是西方非常不理智,錯過了好幾次相互和好的機會,但始終擦肩而過。
康熙能試圖用最大的善意來和緩溝通,介於海路遙遠,語言溝通困難,最終無功而返。這層隔膜也讓康熙的後代始終對教宗有芥蒂。

❷ 明朝時與日本發生沖突的歷史事件

明朝戚繼光抗倭
歷史背景:倭寇之患從明初以來就一直存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日本正處於封建割據的南北朝時代。早在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打進京都的足利尊氏廢黜了後醍醐天皇,另立天皇,自任征夷大將軍,設幕府於京都。後醍醐天皇南逃吉野,建立朝廷,史稱南朝,在京都的朝廷被稱為北朝。後醍醐天皇為了恢復王權,推翻幕府,派他的兒子在九州設征西府。除了南、北兩個朝廷外,還有許多割據勢力——守護大名。他們掠奪財富,除互相爭戰之外,還常常支持和勾結海盜商人騷擾和擄掠中國沿海地區,形成了元末明初的倭患。
朱元璋即位後,連續派使者到日本,以恢復兩國關系,更重要的是為了消彌倭患。但由於日本處於分裂對抗狀態,幾次派使都毫無結果,倭寇侵擾日漸繁復。北起山東,南到福建,到處受到劫掠。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統一日本。南朝的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失去了依託,於是流落海上,盤踞海島,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不時侵擾中國沿海,造成洪武末年日漸熾盛的倭患。
統一日本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也想肅清南朝的殘余勢力,打擊海上盜賊,同時也想發展與明朝的貿易,獲取豐厚的利益。於是,兩國恢復了關系。明成祖時,雙方建立了勘合貿易關系,明朝給予足利幕府貿易憑證,即勘合,日本方面憑勘合來中國進貢,進行貿易。明朝發展與日本的關系,主要是為了消除倭寇對中國沿海地區的侵擾,足利幕府也積極剿捕倭寇。在足利義滿死後,其子足利義持改變政策,雙方勘合貿易中斷,日本也不再剿捕倭寇,足利義滿時期稍有收斂的倭寇劫掠又在中國沿海一帶蔓延開來。
其後,在足利義教時期,中日勘合貿易又得以恢復。成化三年,即日本應仁元年(1467年),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足利幕府衰弱,勘合貿易制度遭到破壞,一些守護大名為了爭得與明朝貿易的權力,搶奪勘合,沒有貿易勘合的大名便進行海盜活動,明嘉靖中葉以後,中日勘合貿易完全斷絕,倭寇侵擾日益嚴重。
明初,由於國力強盛,重視海防設置,因此倭寇未能釀成大患。正統以後,隨著明朝政治腐敗,海防鬆弛,倭寇氣焰便日益囂張。正統四年(1439年),倭寇侵擾浙江 台州的桃渚村,殺人放火,掘墳挖墓,甚至把嬰兒束在竿上,用開水澆,看著嬰心啼哭,拍手笑樂。倭寇的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痛苦和災難。
至嘉靖時期,隨著東南沿海一帶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沿海一帶私人經營的海上貿易也十分活躍。一些海商大賈、浙閩大姓為了牟取暴利,不顧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販賣貨物,他們成群分黨,形成海上武裝走私集團,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結日本各島的倭寇,於沿海劫掠。這些海盜商人如王直、徐海等,與倭寇勾結,使得倭患愈演愈烈。同時一些明朝官僚也與這些寇盜建立了聯系。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朝派朱絝巡撫浙江,兼提督福建軍務,朱絝到任後,封鎖海面,擊殺了通倭的李光頭等96人。朱絝的海禁觸犯了通倭的官僚、豪富的利益,他們指使在朝的官僚攻擊朱絝擅殺,結果朱絝被迫自殺。從此,罷巡視大臣不設,朝中朝外,不敢再提海禁之事。倭寇更加猖獗起來。
倭寇的滔天罪行,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被激憤的中國人民紛紛組織起來,進行抗倭的自衛斗爭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入侵南匯縣,閔電等募集千人抗擊。同年倭寇進犯松江,營州商人孫鏜捐資助軍餉,還派人回家鄉動員子侄前來參加抗倭斗爭。當時有「吳中倚鏜若長城」的說法。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由苗、漢、壯、瑤等族人民組成的抗倭軍隊,在明朝愛國將領的領導下,於王江涇(嘉興北)大破倭寇,斬敵2000人,這是嘉靖年間抗倭斗爭中的一次巨大勝利,被稱為「自有倭患以來,此為戰功第一」。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進犯定海,城中居民誓死抵抗,倭寇轉攻長樂,城牆崩壞幾十米,居民數千人列柵拒戰,拚死防守。同年,倭寇襲擊揚州,各地來揚州經商的商人數百人參加守城作戰,郜姓商人射死倭寇首領,揚州城得以保全。

❸ 下列關於明朝時期的交往與沖突歷史的陳述中,哪一項是錯誤的

A.明朝中期,倭寇開始騷擾我國沿海地區

B.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C.歷史上第一批對我國進行侵略活動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

D.戚繼光抗倭過程中最著名的戰役是台州大捷
a

❹ 與明朝多次發生沖突的瓦剌人,後來去了哪裡

瓦剌先是在也先的帶領下實現部落統一,待也先去世之後這些部落便又重新回到分散狀態且開始日漸衰敗。瓦剌人也因此四處分散,有的前往哈密,有的去往青海。明朝建立初期因為忙於應對韃靼而被瓦剌人抓住機會趁勢崛起,朱棣登基之後瓦剌曾派人前來明朝表示願意向明朝朝貢,瓦剌多位首領也因此受到明朝的受封。

也先雖然不是瓦剌的可汗卻是瓦剌的真正掌權者,而自他掌權之後瓦剌原本分散的多個部落便逐步歸於統一。然而瓦剌的統一狀態並沒能持續太久,也先逝世之後瓦剌各部便再次反分散開來,其實力也因此日漸衰落。最後因為內部紛爭以及外部戰爭,瓦剌人一部分進入哈密,一部分前往青海,瓦剌這個稱呼逐漸消失在歷史中。

❺ 明朝末年崇幀帝在位時期都有哪些大臣大臣都屬於那個派系,他們之間都有什麼沖突或者關系

建議你去圖書館查資料!

❻ 列舉明朝對外交往與沖突的幾件大事

交往:鄭和下西洋
沖突: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門的居住權;鄭成功收復台灣。

❼ 明朝與西方國家發生過沖突嗎具體是哪幾次

明朝與西方國家發生過沖突,具體發生過四次海上沖突,分別是:露梁大海戰、菲律賓大海戰、料羅灣大海戰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當然了,這只是我知道的四次海上沖突,陸地上的沖突自然也是有的,但是肯定很多人都不知道明朝與西方國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生沖突的,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第一場沖突。

那時的他們只要是到了一個地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搶豬。當明軍到達時,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著豬趕緊跑。這就奇怪了,因為我們都知道西方人不喜歡吃豬肉啊。想來想去,這只能表明我們國家的豬真的太吸引人了。雖然西方國家相對發達,物質豐富,但他們在過去是非常貧窮的。想想他們那時搶去的豬,所播下的種子,搞不好現在全國各地都有我們中國豬的血統在呢。

❽ 為什麼在明朝沒有回漢沖突

明朝沒有回漢沖突,是因為——
明代對回政策既寬容優待,也強制同化,客觀上有利版於回族民族特權征的形成。民族特徵是以文化認同為基礎,文化要素基本上等同於民族構成中的客觀因素,明代中後期回族文化認同體系已經形成,這就表明回族的民族特徵隨之形成。回族文化的本土化進程在明代中後期已經使這個人群有了區別於其他人群的自我認同體系,這時回族成員的客觀認同和主觀心理歸屬都得到了確立。

❾ 為什麼在明朝沒有回漢沖突

首先題主莫要試圖激化民族矛盾。
民間小打小鬧是正常的,街坊鄰居、自家親戚有時候版還鬧別扭呢權。只不過有些愛挑唆是非的人,發現鬧別扭的雙方是兩個不同的民族,這就開始借題發揮小題大做。沒那個必要。也希望題主以及廣大看官,以後見到那種試圖激化民族矛盾的言論,心裡要明白這不過和街坊吵架一樣,根本上升不到民族矛盾的程度。
至於說明朝沒有回漢沖突這事,我的觀點是,歷史上被載入史冊的民族沖突,一般都是重大沖突,比如宋代漢人和契丹人、女真人幾百年的大小戰爭,秦漢時代中原和匈奴的對峙等等。一般小打小鬧犯不著寫進史書。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在歷史上,回漢從來就沒有大規模沖突,直到今天,某些人掛在嘴邊的沖突,也就是跟菜市場買菜砍個價、茶餘飯後斗個嘴一樣,雞毛蒜皮家長里短,犯不著大做文章。

閱讀全文

與明朝換太子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Sw的證書 瀏覽:69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119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計劃 瀏覽:874
馬鞍山開源駕校招聘 瀏覽:509
馬鞍山手工活 瀏覽:475
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總結 瀏覽:326
品管圈成果匯報演講 瀏覽:469
千慧知識產權是什麼 瀏覽:939
馬鞍山美孚 瀏覽:976
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743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台帳 瀏覽:775
徵信報告多長時間有效期 瀏覽:387
日立挖掘機看年限 瀏覽:926
馬鞍山彪哥 瀏覽:83
雪花錢包投訴 瀏覽:956
系統平台使用權授權合同 瀏覽:75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要工作完成量統計表 瀏覽:664
1968年斯班瑟發明了膠水新配方 瀏覽:652
楚楚街轉讓 瀏覽:414
馬鞍山何家俊 瀏覽: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