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工傷糾紛適用的幾部法律具體是什麼
自已看一下《工傷保險條例》和《工傷認定辦法》,半小時就能看完,該怎回么辦全套辦法都有了。答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做就行了。都要經過工傷認定,傷殘鑒定,最後按傷殘等級確定賠償。有空再到勞動局問一下當地上年平均工資,有的賠償項目與此有關。再看一下自己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工傷保險條例。
工傷認定是關鍵,工傷得到了認定,才能享受工傷待遇。
『貳』 如何區分工傷案件與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案件
雙方存在著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屬於勞動關系,因工受傷屬於工傷。
雙方存在的僅是經濟利益關系,屬於勞務關系,在提供勞務過程中受傷屬於提供勞務者受傷,僱主承擔僱主責任。
『叄』 工傷認定糾紛 案由怎麼確定
一、工傷認定糾紛 案由怎麼確定?
【第四十一條】職工所在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工傷保險費,發生工傷事故的,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不支付的,從工傷保險基金中先行支付。
從工傷保險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應當由用人單位償還。用人單位不償還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可以依照本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追償。
二、對工傷認定結果不服該怎麼辦?
(1)申請行政復議
根據有關規定,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該職工所在單位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對經辦機構核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有異議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
(2)提起行政訴訟
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該職工所在單位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對經辦機構核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有異議的,在經過行政復議後,對行政復議還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3)申請調解、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協商解決
《工傷保險條例》第52條規定,職工與用人單位發生工傷待遇方面的爭議,按照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規定處理。根據《勞動法》第77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凋解、仲裁、提起訴訟,也可以協商解決。
可見,就有關工傷待遇方面的爭議,可以協商解決,申請調解、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需要指出的是,提起民事訴訟之前必須先經過仲裁,否則法院不予受理。
三、工傷認定的流程是怎樣的?
(一)用人單位未按上述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二)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應當由省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的事項,根據屬地原則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設區的市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辦理。用人單位未在規定的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此期間發生符合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
(三)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和該職工所在單位。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與工傷認定申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四)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根據審核需要可以對事故傷害進行調查核實,用人單位、職工、工會組織、醫療機構以及有關部門應當予以協助。職業病診斷和診斷爭議的鑒定,依照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對依法取得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再進行調查核實。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
『肆』 工傷糾紛管轄法院有哪些
你如果是單位繳納工傷保險的,到原單位所在地先認定工傷,根據規定享受待遇即可。回如果是民工,在事故發答生地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請認定。
關於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
勞社部發[2004]18號
三、用人單位注冊地與生產經營地不在同一統籌地區的,原則上在注冊地參加工傷保險。未在注冊地參加工傷保險的,在生產經營地參加工傷保險。農民工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後,在參保地進行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並按參保地的規定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在注冊地和生產經營地均未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後,在生產經營地進行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並按生產經營地的規定依法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
『伍』 工傷糾紛屬於什麼案件
這個看你與誰發生糾紛,如果你對人社局不認定工傷的,屬於
行政案件
,你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你如果對單位應該承擔工傷賠償的,這個屬於
民事案件
。
『陸』 工傷賠償糾紛案由是怎樣的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規定》將工傷事故分別在第一部分「人格權糾紛」中規定為「工傷回事故損害賠償」,同時答又在第六部分「勞動爭議、人事爭議」中規定為「工傷保險待遇糾紛」。這兩類案件都源於工傷事故這一法律事實,在審判實踐中,常常存在對這兩類案件的性質、法律適用、賠償項目及標准、適用關系等認識不清,相互混淆等情形,不知道如何適用。一種觀點認為,工傷事故損害賠償糾紛包含工傷保險待遇糾紛,前者對象是工傷損害賠償的問題,主要依據勞動法的賠償規定;而後者是保險賠償的問題,主要是根據勞動保險合同規定的待遇而引起的糾紛,主要區別是依據的不同。一種觀點認為,工傷事故損害賠償糾紛屬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受《民法通則》、《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等民法(部門法)的調整,工傷保險待遇糾紛屬於社會保險范疇,是勞動爭議案件,受《勞動法》、《工傷保險條例》等勞動法(部門法)的調整。
『柒』 工傷糾紛屬於什麼案件
工傷糾紛屬於勞動爭議,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工傷勞動爭議仲裁。
『捌』 工傷待遇糾紛證據清單包括哪些方面
根據規來定工傷待遇糾紛源 證據清單如下:《工傷保險條例》規定,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勞動保障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用人單位未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一年內,可以直接向單位所在地勞動保障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傷認定申請表(當地勞動部門領取);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
(三)醫療診斷證明書(包括門診病歷、急診病歷、住院病歷的復印件);
勞動保障部門收到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工傷認定書》,並通知單位和職工或親屬。職工憑《工傷認定書》可以申請工傷傷殘鑒定和享受工傷待遇。
『玖』 如果是認定工傷的勞務糾紛要怎麼解決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規定了「工傷事故損害賠償糾紛」和「雇員受害賠償糾紛」兩個不同類別的案由。雇員受害賠償糾紛是指在雇員關系中,雇員在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中受到傷害,由僱主承擔賠償責任而引起的糾紛。僱傭關系存在與否,是僱主責任的基礎。在這種僱傭關系中,雇員利用僱主提供的條件,在僱主的指示、監督下,以自身的技能為僱主提供勞務,並由僱主提供報酬。工傷事故賠償糾紛則是指各類企業職工在執行工作職責中因事故負傷、致殘、致死,職工本人或家屬要求企業予以經濟賠償的糾紛。因而,區分兩類案件的關鍵取決於當事人之間是勞動關系還是勞務關系。
現實中,除了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形成具有一定人身依附性的勞動關系外,還經常出現勞務關系,勞務關系的僱主不限於用人單位,也可能包括個人,僱工不限於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也包括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員等。僱傭關系較之勞動關系更加靈活,雙方權利義務關系不受勞動法律法規調整,而是基於雙方僱傭合同的約定,受合同法的調整。勞務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平等主體之間,就勞務事項進行等價交換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經濟關系。
通常認為,勞務關系中沒有工傷問題,雇員在工作中受到傷害可以按普通侵權造成人身損害賠償的標准承擔賠償責任。在程序上,這類案件案由為雇員受害賠償糾紛,勞動者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不經過勞動仲裁程序。實踐中,家庭保姆、鍾點工、家庭教師等個人僱傭勞動中受到傷害發生的糾紛,屬於雇員受害賠償糾紛。未經工商部門依法核准登記的個人從事生產經營,不具有個體工商戶的法律地位,所雇請的勞動者與之形成僱傭合同關系,即勞務關系,勞動者在受雇期間受傷,僱主應承擔民事責任。如農村個人建房,取得這項工程的人(自然談不上什麼資質),又叫上其他人一起干,發生傷亡事故後發生的糾紛,屬於雇員受害賠償糾紛。
雇員受害賠償糾紛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責任的成立就不需要僱主主觀上存在過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條第2款規定,雇員在從事生產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因此,發包人、分包人負有保護雇員安全的義務,發包人、分包人承擔的是一種過錯責任。雇員受害賠償責任雖為無過錯責任,但並非僱主對雇員在完成受僱工作中任何情況下的損害都應承擔完全的責任,勞動者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