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行政處理程序是土地權屬訴訟的前置程序嗎
地權屬糾紛因不同的當事人和不同的事件所規定的處理程序不同。相關法條行政復議法第30條: 第三十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依法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根據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行政區劃的勘定、調整或者徵用土地的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
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相比較而言兩個法條的規定似乎有點沖突,但仔細閱讀可知是規定的不同情況。復議法第30條規定的主體是行政機關,公民、法人是對其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或認為其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規定的程序為復議前置或復議終局裁決;而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的規定看爭議一般發生在平等民事主體之間,在具體民事爭議發生後可以先協商,不成可由人民政府處理,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訴訟。顯然這里規定的情況是提交行政機關處理(這里的處理不同於復議,比較復議法30條第一款)但不管是30條還是16條,行政處理前置是必經的,只有經處理和序後方可訴訟,但法律規定復議終局的除外。(復議法第30條第二款)
Ⅱ 已經登記發證的土地的權屬爭議應如何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以下簡稱「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該條文規定了目前土地權屬爭議的「當事人協商——政府處理——法院裁決」的「三步走」處理模式;這一模式體現了當事人私權自由處分原則和法院作為社會公平正義最後一道屏障的法治理念的結合,是非常正確的。但可能是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這條規定製定並不完善,比如它忽略了土地權屬(包括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下同)爭議的多樣性。是不是所有的土地權屬爭議都可以通過這一途徑解決,或者說這一途徑就是最好的解決途徑呢?筆者認為不盡然。土地權屬爭議的形式具有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標准有不同表現形式;根據爭議發生時是否政府已經進行登記發證這個標准,可將土地權屬爭議分為未經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和已經由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前者是指當事人在對土地的日常使用中產生爭議,爭議產生時政府尚未介入;後者是指爭議發生時,政府已經根據一方當事人的單方面的申請或者依職權進行了登記發證,這兩種爭議在審判實踐中都會遇見。對於前一種爭議按照「十六條」規定的「三步走」的處理模式解決是沒有問題的;實際上,「十六條」所指的爭議其實就是政府尚未介入處理的土地權屬爭議,因為後面一種爭議即政府已經登記發證後產生的爭議根據「十六條」規定的模式根本沒辦法解決。
這裡面有兩個疑問,第一,為什麼政府已經登記發證的土地還會有權屬爭議呢?原因有:一、政府登記發證的過程其實也是政府對土地權屬歸屬再認識和確認的過程,既然是一個認識的過程,就必然會存在認識與客觀事實不一致的時候,簡單的說就是政府登記發證也會有錯的時候,盡管這個概率非常的低;二、就是政府在發證的過程中,由於主客觀的原因並沒有盡到全部應盡的告之或公示義務,與土地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並一定全部都知道登記發證這個事,等到他們知道這個事了證已經發出去了,那麼法律必然要給這些沒來得及提出異議的人一個救濟的機會和途徑。筆者就遇到過這樣一個活生生的案例:某一當事人的父母在解放前購買了兩塊地,一塊用來建房,另一塊用作種菜。這兩塊地解放後都取得了省人民政府頒給土地契紙。用來建房的那塊地由於現在房屋還在,是沒有爭議的。關鍵是用來種菜的那塊地,這塊地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時期被某一單位用來建造食堂,具體細節現在已無法查證,反正這個單位從那以後一直使用該地塊。2000年這個單位向政府申請辦理國有土地使用證,在申請的時候連這一塊地也一同申請登記;根據政府所繪的宗地圖,這一塊地已確實是劃到了單位用地范圍。但是由於政府進行土地登記發證過程中在地籍調查環節和公示環節存在一些瑕疵,當事人並不知道這塊地已經登記發證了。直到2008年他們去申請辦理這塊地的國有土地使用證時才得知這塊早已「名花有主」了,由此就產生了爭議。
先來看未經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和已經由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兩者的聯系和區別。首先是聯系:
一、兩者爭議的目標和本質是一致的,即都是為了獲得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本質上都是土地權屬之爭。
二、兩者都可以通過協商解決。
三、兩者都有可能進入司法解決程序,最終由法院進行裁決。
區別在於:一、協商解決的參與人不同。前者可由爭議的雙方當事人當面協商即可;後者由於政府已經介入且頒發了權屬證書,如果要協商,需要政府參與才有意義。二、政府處理程序不同。前者政府可以通過行政確權程序解決;後者由於政府已經進行了登記發證,要通過行政確權程序解決的話,政府必須先對其登記發證行為作出評判,然後確定是否需要進入行政確權程序。三、進入司法程序的前提不同。前者要求先經過政府處理,不服政府處理決定的必須經過復議,才可以進入司法程序;後者可直接針對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當然也有觀點認為對於這種情況法院也不能直接受理,應駁回原告起訴交由政府先行處理。這個後面再討論);四、司法解決的對象不同,前者法院審理的對象是政府的處理決定;後者法院審理的對象是政府土地登記發證的具體行政行為。
通過以上對比可知,已經由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協商的參與人增加了政府這一角色;並且又多出了政府已就爭議土地根據一方當事人單方面的申請或者依職權進行了登記發證這一環節,單是當事人雙方協商已經沒辦法解決問題了;在已發出去的權屬證書被撤銷之前,人民政府也不可能再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直接進行確權處理。所以,這種爭議根據「十六條」規定的模式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根據以上的對比筆者認為,對於這種爭議其合理的解決方式應是:先由爭議雙方和政府進行三方協商;經協商,如果確認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有誤的,政府應撤銷其登記發證行為,讓土地恢復到未經處理時的狀態,然後當事人可以根據「十六條」進行處理(如果不先撤銷其登記發證行為而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作出處理決定,將有可能出現兩個完全相反或者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果政府認為其登記發證行為無誤不予撤銷的,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個起訴應是針對政府的登記發證具體行政行為,因為根據法律規定當事人是不可以直接要求法院處理土地的權屬問題的。
那麼,對於這個起訴法院應如何處理呢?實踐中存在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是繞開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理,以土地權屬尚未經政府處理為由直接駁回起訴,由政府先就土地權屬問題進行確權,然後再由政府根據其確權結論決定是否變更土地登記發證行為;另一種是直接審理政府的土地登記發證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果經審理發現政府的土地登記發證確實有誤的,則應撤銷該行政行為;撤銷之後,土地就恢復到未處理時狀態,當事人可以根據「十六條」進行處理;如果審理後發現,申請登記人有合法的權屬來源證明,政府審查正確無誤,且程序合法,則應維持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已經發出的土地權屬證書可以作為土地權證明,土地爭議到此為止(上訴、申訴除外)。
筆者贊同第二種意見,理由是:當事人起訴針對的是政府的土地登記發證的具體行政行為,該具體行政行為屬於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圍,法院必須而且只能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理,繞開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法律依據。第一種觀點的理由主要是可以減於當事人訟累以及節約訴訟成本,從這個角度出發其觀點當然是正確的。因為案件經過法院審理,裁決結果是維持具體行政行為的話還好說,如果是撤銷是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還得回到政府重新處理。這就意味著,當事人在沒有減少在政府這一頭奔波的同時,還要搭上在法院審理這一頭訟累,要是一開始就由政府處理不就不用受這么多累了嗎?問題是一旦這樣做的話,弊遠遠大於利:一、這樣一來就意味著對行政訴訟模式的顛覆。法院如果對法律規定屬於法院行政案件受案范圍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作處理,就直接違反了《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如果允許這樣做,接下來是不是就要修改《行政訴訟法》了呢?二、行政訴訟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事後監督,行政機關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時之所以要盡可能的搜集相關證據和法律依據,跟具體行政行為在作出之後還有可能要面對法院的裁決不無關系;如果法院在具體行政行為被訴到法院之後,又駁回原告起訴將具體行政行為交回行政機關處理,法律原先設計的行政訴訟對具體行政行為事後監督的功能就形同虛設;三、不利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如果土地爭議案件被法院駁回後又回到政府手裡,政府以其原先的登記發證行為是正確的為由拒不再進行二次處理,那麼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就無法得到保障。是允許當事人起訴政府不作為呢?還是允許當事人對法院原先駁回其起訴的具體行政行為再次起訴?所以說,第一種觀點雖有一定的道理,卻是弊大於利,是行不通的。
綜上所述,對於土地權屬爭議,《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的處理模式並不完善。它忽略了土地權屬爭議的多樣性以及對已經登記發證的土地的權屬爭議處理方式的特殊性。因此,筆者建議應當在該條文下面補充一款,即:「對已經登記發證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雙當事人和登記發證的人民政府協商解決;經協商確定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錯誤的,由政府撤銷其登記發證行為,然後當事人可以根據本條以上款進行處理;政府認為其登記發證行為無誤不予撤銷的,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政府的土地登記發證確實錯誤的,應判決撤銷該行政行為,當事人可以根據本條以上款進行處理;經審理認為政府土地登記發證行為合法的,則應維持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已頒發的土地權屬證書可以作為土地權屬證明,當事人不得再以同一事由向人民法院起訴。」這樣就彌補了《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的不足,更好的引導當事人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土地權屬爭議。
Ⅲ 甲、乙兩村分別位於某市兩縣境內,因土地權屬糾紛向市政府申請解決
由於本案中是關於土地這樣一種重要的不動產,所以應該適用專屬管轄規 則,即《行政訴訟專法》第十九條: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所以 C 和 D 可以排除。在 A 和 B 之間,顯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
(二)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可以知道,本案是由行政復議決定引起,所以被告是省政府,故應該適用上引條款第一項,A 應該排
除,選 B
【常見錯誤】該題的陷阱在於綜合地域管轄與級別管轄來考察考生,並且涉及到了被告確認規則屬的考 察。首先要知道專屬管轄有一定的排他性,具有優先適用的地位;另一方面要能通過准確判斷被告來選擇 正確的管轄規則。
Ⅳ 庭審後的行政訴訟補充怎樣寫,是土地權屬問題
政府對土地所有權證和使用權證的行政裁決行為應當經復議前置程序後方可提出行政訴訟;政府頒發土地所有權證或者使用權證的行為及政府對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證的行政確認、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措施、行政徵用(出讓、劃撥、收回、農用地轉用)等其他具體行政行為,由當事人選擇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
1、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2、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3、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4、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Ⅳ 土地權屬發生爭議 民事訴訟是繼續審理還是裁定駁回起訴
裁定駁回起訴。根據法律規定,行政處理是提起行政訴訟的前置程回序,也就是說,關於土答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當事人在自行協商解決不成的,必須先申請有關人民政府進行行政處理,只有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行政處理決定不服的,當事人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訴,而不能不經人民政府處理,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1、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2、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3、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4、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對土地權屬爭議進行裁決,這是屬於政府職能范圍內的工作。所作出的裁決涉及到行政權力的運用,屬於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裁決作出後,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應當執行。按照行政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對政府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當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Ⅵ 中國法院網首頁我組因土地權屬爭議不服重慶市人民政府的行政復議決定,可以不在重慶市管轄的法院起訴嗎
按行政訴訟法,還要在重慶市的法院起訴。相信重慶的法院會依法處理的,即使你們認專為處理不公正,屬還可以申訴到最高人民法院。你們可以去最高人民法院第五巡迴法庭立案,但他們不會受理,會依法告知你們去哪裡立案的。你們的案件不可能達到由最高人民法院一審。
行政訴訟法
第十八條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第二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Ⅶ 個人和村委會沒有土地權屬爭議村委會可以通過第三人參加行政訴訟嗎
村委會可以來以第三人參加本村自村民,或者本村村民與其它人,因土地承包,土地權屬之間糾紛的訴訟,因為村民的承包地,住宅地的地權都屬集體所有,村民所使用,利用的土地的得失,均與村委會有利害關系,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利害關系人可以以第三人參加訴訟
Ⅷ 省政府對兩個村關於土地所有權作出行政復議後,還能提起行政訴訟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五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回定的,可以答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