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哪些法律规定
我国的民事法律就是为了保护相关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其他个人会行为主体损害而影响自身的合法利益进行设立的。那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哪些法律规定呢,下面小编就这一问题为你进行详细的解答。
一、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既包括对公共财产的损害,也包括对私人财产的损害,同时还包括对非财产性权利的损害。
损害事实,是指一定的行为或事件导致的人身或财产的不利益。这种不利益是指一切受法律承认和保护的权利与利益所遭受的不良状态和不良后果。
对财产的损害,包括直接损害与间接损害。直接损害又称积极的财产损失,是指受害人现有实际财产的减少,间接损害又称消极财产损失,是指受害人可得利益的减少,对人身的损害包括对生命、健康、名誉、荣誉等损害,而且对人身的损害往往也会生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二、因果关系
侵权行为中的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即特定的损害事实是否是行为人的行为必然引起的结果。只有当二者间存在因果关系时,行为人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因果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往往一个损害后果的出现是由多个原因引起的,既可能有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也包括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
不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引起损害事实的发生是由于不法行为的实施,如果损害事实并非不法行为的实施所致,则不构成侵权。
三、有过错
过错是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中的主观因素,反映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心理状态。
过错根据其类型分为故意与过失。故意,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损害结果,仍希望其发生或放任其发生。
过失,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结果应预见或能够预见而因疏忽未预见,或虽已预见,但因过于自信,以为其不会发生,以致造成损害后果。
根据法律对行为人要求的注意程度不同,过失又分为一般过失与重大过失。一般过失是指行为人没有违反法律对一般人的注意程度的要求,但没有达成法律对具有特定身份人的较高要求。重大过失是指行为人不仅没有达到法律对他的较高要求,甚至连法律对普通人的一般要求也未达到。
在侵权行为中,一般而言,对过错程度的划分并不影响民事责任的成立与否,也不会影响赔偿责任的大小,因为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无论其是故意还是过失,是一般过失还是重大过失都应承担赔偿责任,其赔偿的范围由损害的结果决定,不会因其过错较轻而减轻其赔偿。
这类法律规定是指对被害人形成了被害事实,犯罪人的相应犯罪结果在我国的规定中有过错的一种表现。我国认定这类犯罪对于当事人的犯罪结果构成了民事侵权行为。
延伸阅读:
民事诉讼受理时间是多长时间?
民事举证期限有多久,证据交换的时限规定是怎样的
在民事诉讼财产保全程序是怎样的?
❷ 侵权民事责任的含义是什么
广义说认为,侵权行为是产生责任的根据,但侵权行为不仅仅是指因行为专人的过错而导致的侵属权行为,还包括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产生的责任。从广义上来理解,侵权行为不仅包括过错行为责任,还包括行为人依据公平原则产生的责任和无过错责任,这种责任也是法律制度规定所产生的。 《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3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从该规定来看,既包括了因过错产生的责任也包括了非过错责任,可见中国《民法通则》采纳了广义的侵权行为的概念。采纳这一概念的理由主要在于:随着现代侵权行为法的发展归责原则已经多样化,除过错责任原则以外还包括公平原则和无过错责任,而这些责任都属于侵权法上的责任,在探讨侵权行为概念的时候必须都包括这些责任。更何况由于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体现了对受害人的充分保护的侵权法的基本功能,实现了侵权法公平合理的分配损失的任务,因此,从广义上理解侵权行为的概念是必要的。
❸ 简述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含义及其构成要件
一、侵权的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侵害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的财产或人身权利而应当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责任是行为之后的后果,所以在这里我们就有必要对侵权行为做个说明,所谓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侵犯了法律直接规定和保护的公民、法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因而是一种违法行为。
二、以下是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第一,行为的违法性
从侵权民事责任的定义上可以知道,要承担民事责任,那就说明你违反了法律,也就是说你的行为超出了法律所规定的范围。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没犯法就不用承担责任,所以行为的违法性是侵权责任的首要条件。
第二,违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法律中将侵权行为中的故意和过失统称为过错。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二款规定:"公民行为的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故意又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违法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后果。并希望产生该种后果的发生。如抢劫、盗窃等。
间接故意:是指违法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后果,而放任其后果的发生。
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失自信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违法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后果而未预到指使这种结果终于发生。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违法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后果,但由于过于轻信凭自己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可以避免,最终这一结果还是发生了。
第三,有损害的事实存在
损害事实是指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受到某种损失的客观现象。损失既包括财产方面的,也包括生命、健康和精神方面的,有些生命健康和精神损失,还会转化为财产损失。
(一)人身损害事实
1、身体上的损害即生命的终结或人身某种生理组织的损伤。
2、人格上的损害。即荣誉、名誉、肖像、姓名(名称)受到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会造成精神上的创伤。
3、身份上的损害。即基于身份的监护权、同居权等所受到的损害。
(二)财产损害事实
1、由于侵害致使财产所有人或经营人不能行使权利。
2、使他的财产全部灭失或部分灭失。
3、使他人失去了应得的财产利益。
4、使财产所有人或经营管理人对财产失去控制等
第四,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两者之间不是孤立、互不联系的。如果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违法行为人是不承担民事责任的。
因果关系的认定:
1、事实求是地进行分析,找出因果之间的客观联系。
2、把握因果之间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3、把原因和条件区分开。
4、把主要原因和次要区分开来。
❹ 过失致人死亡罪中的过失对应民法中的一般过失还是重大过失构成犯罪是否等于民法上侵权人有重大过失
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刑法调整范围,但受害人家属如果想同时索要赔偿,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❺ 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区别
一、举证方式
1、过错责任原则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受害人要提出损害赔偿的请求,需就行为人具有过错提出证明。在我国民法通则中,一般侵权待业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因此受害人应承担过错的举证责任。
2、过错推定责任中,采取了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行为人若不能提出合理的抗辩事由的存在以证明其没有过错则将被推定有过错。举证责任倒置正是过错推定的重要特点。
二、行为人过失认定
1、过错责任原则将过错区妥为不同程度以确定行为人的不同责任。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在某些情况下,行为人可以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而导致责任的加重,也可以因没有过错或过错轻微而导致责任减轻。
2、过错推定责任中,由于行为人的过氏是被推定的,过错本身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则过错程度就很难确定了。
三、行为人过失程度
1、过错责任严格区分了加害了的过错与混合过错的情况,要求在混合过错中适用比较过失规则。
2、过错推定责任中,由于过错本身是推定的,因此很难确定被推定出来的被告的过失程度,并以此与原告的过错相比较,所以也很难用“比较过失”理论。
3、在过失的推定,特别是在特殊的过失推定中,受害人的一般过失的存在,常常并不能推翻以行为的人的过错的推定,除非行为人能够证明,损害完全是由受害人的行为造成的。
无过错责任原则构成要件
1、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
2、特殊侵权行为的法定性。包括侵权行为的法定性和免责事由的法定性。没有法律条款的明文规定,不能构成无过错责任;同时,没有法定的免责事由不能免责。
3、特殊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行为人不必过错。是指责任的承担不考虑行为人是否具有过错,在认定责任时无需受害人对行为人具有过错提供证据,行为人也无需对自己没有过错提供证据,即使提供出自己没有过错的证据也应承担责任。
❻ 过失造成别人经济损失如何赔偿
一、过失,在法律认定为有过错。
法律上认定的过错,包括二种情形:故意或过失;
1、故意,是行为人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仍然希望它发生或者听任它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行为人应当认识到或者预见到行为的结果,同时又希望或听任其发生。
2、过失,一般认为包括疏忽和懈怠。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应当预见或者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为疏忽;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结果虽然预见了却轻信可以避免为懈怠。疏忽和懈怠都是过失,都是受害人对应负的注意义务的违反。因此应当承担责任。
二、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要件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三、特殊侵权责任的规定
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你比如你在阳台上放盆花,后出差了,期间不知什么原因,掉下去了,砸到了人,这种情形,法律有规定,户主要承担赔偿责任。这一规定并不要求行为人具有主观过错。
四、区分故意、重大过失与一般过失,对确定民事责任具有重大意义。
因为主观状态的不同导致承担不同的民事责任。特别是在共同过错与混合过错情形下,行为人的过错程度是确定民事责任及其大小的重要依据。又如:甲乙各驾驶一辆汽车,行驶中在道路上相撞,导致乙的人车损失共计15万元。经查证,甲是酒后驾车,并且没有驾照还违规逆行还超速40码;乙则超速10码。本案属于典型的混合过错,甲乙双方作为加害人、受害人都有过错,但过错的程度的是不一样的,所以承担的责任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甲的过错程度明显要大于乙,所以甲赔偿的数额理应高于乙赔偿的数额。所以对过错程度的研究对我们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又如,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七十八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但如果只能证明是因被侵权人一般过失或轻微过失造成的,此时就不能减轻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的赔偿责任。
此外《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
注意受害人故意,是免责的抗辩事由,而不是过失相抵。但是在这里要注意的问题是如果行为主观上存在过失的时候,是否必然就适用过失相抵还是免除行为人责任呢?在这里就要充分的考量行为人过失的程度而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受害人故意而行为人只是轻微的过失的情况下,此时可以考虑免除行为人的责任。例如,行人为了自杀,故意撞向行驶的汽车的“碰瓷”行为,如果机动车一方本身存在着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况下显然不能免除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但是机动车一方仅存在轻微过失的情况下能否免责呢?此时是可以免责的。
五、经济损失的赔偿范围
应当是二部分直接损失以及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指现有财产的减少,间接损失指可得利益的减少。
司法实践中,间接损失不太好认定,一般只对作为物质损害的直接后果而出现的间接损失才予以赔偿。实际上,法院对间接损失一般不支持。
总之,行为人的主观过错针对的是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在特殊侵权责任的构成中是不以有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要件,如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七条规定:“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就体现了无过错责任原则。
但是适用无过错规则原则并不是不用考虑当事人的主观过错问题。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七十八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此时证明被侵权人故意或重大过失,就要充分考虑被侵权人的主观过错。所以法律关于侵权责任的特殊规定我们仍然要考虑过错问题,只有充分考虑过错问题才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侵权责任的构成。
❼ 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适用什么原则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回剧毒、放射性、高速答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条规定的是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免责事由是:受害人故意。
根据新的《侵权责任法》第九章,第六十九条 从事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该条依然规定的是 无过错责任,即“主观无过错也要承担责任”。免责事由是:战争、受害人故意、不可抗力等。
❽ 侵权民事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缺一不可吗
您好,既然是构成要件,就不可缺少。
从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上看,应从“过错”与,“无过错”,两方面来分析,在适用过错归纳原则的场合,其构成必须同时具备行为的违法性:(加害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与过错四个要件。就基于无过错责任原则认定的侵权行为而言,由于不考虑为人是否有过错,因而过错不再是该类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1、违法性。造成损害事实的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质,行为人才负有赔偿责任。否则,既使有损害事实,也不能使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无论行为人实施的活动是否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利益还是其实施的活动对著作权的利益构成重大威胁,在将来必然损害著作权人的利益,都构成了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2、损害事实。它通常是指侵权人所实施的行为客观上给受害方带来了伤害。如果侵权人的行为给著作权人造成了损害且无法定的负责理由,则侵权人应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如果侵权人实施了侵权行为而未对著作权人造成实际损害是否应承担侵权责任呢?如某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非法大量复制其作品,但未分行,这是否属于侵犯版权行为?又如某出版者,未经作者许可擅自出版但支付给作者稿酬的。我认为这些都是侵权行为,因为他们未经作者许可又无法律许可,侵权人行使了本应由著作权人所控制的权利或妨碍了著作权人权利的行使。
3、因果关系。即是只有当侵权人所实施的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时,侵权人才承担责任。如果加害人虽然侵权违法行为,但受害人的损害与此无关,就还不能令其承担赔偿责任。
4、主观过错。在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中,在适用过错责任的场合,:主观上有过错的要承担责任。过错是行为人决定其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给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❾ 产品质量责任中民事侵权责任或无过失责任是下列责任中的
产品责任又称产品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是指产品存在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造成消费者人身或者除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失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承担的特殊的侵权法律责任。
(1)生产或销售了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产品。即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或产品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这里所说的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建设工程、初级农产品等不包括在内;这里所说的产品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警示说明缺陷。
(2)不合格产品造成了他人财产、人身损害。这里所指的他人财产,不仅是指缺陷产品以外的财产,至于缺陷产品自身的损害,购买者也可以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要求销售者承担侵权责任。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者,可以是购买者、消费者,也可以是购买者、消费者之外的第三人。
(3)产品缺陷与受害人的损害事实间存在因果关系。确认该种因果关系,一般应由受害人举证,受害人举证的事项为缺陷产品被使用或被消费、使用或者消费缺陷产品导致了损害的发生,但是对于高科技产品,理论上认为应有条件地适用因果关系推定理论。
产品责任的主体是产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产品的生产者不仅包括制造者,而且包括任何将自己的姓名、名称、商标或者可识别的其他标识体现在产品上,表示其为产品制造者的企业或者个人。对于产品责任的受害人而言,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在向受害人赔偿之后,可以向有责任的生产者或销售者追偿。但是,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产品的运输者、仓储者对产品质量不合格负有责任的,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在向受害者赔偿后有权要求运输者、仓储者赔偿。
产品责任实行何种归责原则,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产品责任为过错责任,其依据是《产品质量法》第42条之规定,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产品责任为无过错责任,其依据是《民法通则》第122条和《产品质量法》第41条之规定。本书作者认为,产品责任为无过错责任,至于《产品质量法》第42条的规定是规范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责任分配问题,不是产品责任的性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