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还需要资质吗
需要,不同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不同资质。
1、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备案制,不需资质)
此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
2、用于银行借款申请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备案制,不需资质)
商业银行在借款前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项目方出具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国家开发银行等国内银行,该报告由甲级资格单位出具,通常不需要再组织专家评审部分银行的借款可行性研究报告不需要资质,但要求融zi方案合理,分析正确,信息全面。另外在申请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资金 、注册时往往也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文件类似用于银行借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注:上述两点有的银行要求资质,有的银行不要求。一般建议附上资质的报告,这样更有说服力,显得更专业。)
3、用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以前的计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备案制根据项目大小、呈报单位、是否需要政fu资金等情况而定)
此文件是根据《行政许可法》和《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而编写,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立项的基础文件,发改委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核准、备案或批复,决定某个项目是否实施。另外医药企业在申请时也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类可行性报告是否需要资质,根据所呈报的单位、项目大小、是否公共建设项目、是否申请政府资金投入等因素而定。
4、用于申请进口设备免税(审批制,需资质)
主要用于进口设备免税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办理中外合资企业、内资企业项目确认书的项目需要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用于境外项目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制,需资质)
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外矿产资源和其他产业投资时,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或省发改委,需要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境外重点项目信dai支持时,也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
总的来说,不需资质的没必要盖章,因为盖资质章,相比不盖资质章的可行性报告编写价格相差很大。所以,建议大家在做报告前要结合实际综合考虑。
拓展:
主要内容
各类可行性研究内容侧重点差异较大,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投资必要性。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2.技术的可行性。 主要从事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
3.财务可行性。主要从项目及投资者的角度,设计合理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进行投资决策,并从融资主体(企业)的角度评价股东投资收益、现金流量计划及债务清偿能力。
4.组织可行性。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5.经济可行性。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例如:
首先,从经济效益上讲,而本系统的开发,为统计人员工作效率带来了一个质的飞跃.
第一,本系统的运行可以代替人工进行许多繁杂的劳动;
第二,本系统的运行可以节省许多资源;
第三,本系统的运行可以大大的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其次是,从所需投入来讲,对于一个中小型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来说,他的投资成本是十分的低。应该不会超过5000元。
所以,此系统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
6.社会可行性。主要分析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体制、方针政策、经济结构、法律道德、宗教民族、妇女儿童及社会稳定性等。
7.风险因素及对策。主要是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法律风险、经济及社会风险等因素进行评价,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Ⅱ 什么是可行性报告
可行性报告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企业投资新市场、新产品或改变经营策略的依据,是企业内部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工具.是评估项目风险与回报的最初级文件,是对投资者的第一份承诺书。即使在计划经济年代,可行性报告也是必不可少的,是企业上项目,要资金的关键文件,但是很多案例告诉我们,企业把项目拿到手之后,可行性报告就失去了意义,项目的结果和成败往往无人负责。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很多国有企业还在沿用老思想、老方法去准备可行性报告,而一些民营企业则根本不去管什么可行性报告,凭感觉做决策。应当说,没有可行性报告:企业凭借领导人的聪明才智也可能成功,产品也可能畅销,但是只能碰运气,而非长久之计。那么可行性报告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简而言之,可行性报告是为了减小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决策的成功率。
从笔者阅读过的几份可行性报告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可行性报告强调为什么要上该项目,但忽视详尽的实施计划和如何实现;二是可行性报告中宏观的、模糊的数据多,而微观的、具体的数据少,很难评估与判断;三是没有或很少量化的衡量标准和责任分配,成败难辨;四是市场预测过于乐观,对“不测风云”认识不足;五是对环境、市场、用户特别是竞争对手的动态和可能的变化评估过粗,难以做到知己知彼。当然极个别企业把市场潜力当做市场规模,或把市场规模作为企业的市场目标,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