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合同纠纷事实清楚证据充足第一次开庭可以判决吗
经法庭审理,认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且双方认定事实的存在与成立,对证据不持异议,一般情况下是简易程序,法院可以当庭宣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法释[2003]15号)
五、宣判与送达
第二十七条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除人民法院认为不宜当庭宣判的以外,应当当庭宣判。
第二十八条 当庭宣判的案件,除当事人当庭要求邮寄送达的以外,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或者诉讼代理人领取裁判文书的期间和地点以及逾期不领取的法律后果。上述情况,应当记入笔录。
人民法院已经告知当事人领取裁判文书的期间和地点的,当事人在指定期间内领取裁判文书之日即为送达之日;当事人在指定期间内未领取的,指定领取裁判文书期间届满之日即为送达之日,当事人的上诉期从人民法院指定领取裁判文书期间届满之日的次日起开始计算。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因交通不便或者其他原因要求邮寄送达裁判文书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当事人自己提供的送达地址邮寄送达。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自己提供的送达地址邮寄送达的,邮件回执上注明收到或者退回之日即为送达之日,当事人的上诉期从邮件回执上注明收到或者退回之日的次日起开始计算。
第三十条 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及双方已经提交给法庭的证据材料缺席判决。
按撤诉处理或者缺席判决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当事人自己提供的送达地址将裁判文书送达给未到庭的当事人。
第三十一条 定期宣判的案件,定期宣判之日即为送达之日,当事人的上诉期自定期宣判的次日起开始计算。当事人在定期宣判的日期无正当理由未到庭的,不影响该裁判上诉期间的计算。
当事人确有正当理由不能到庭,并在定期宣判前已经告知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当事人自己提供的送达地址将裁判文书送达给未到庭的当事人。
第三十二条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在制作裁判文书时对认定事实或者判决理由部分可以适当简化:
(一)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并需要制作民事调解书的;
(二)一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明确表示承认对方全部诉讼请求或者部分诉讼请求的;
(三)当事人对案件事实没有争议或者争议不大的;
(四)涉及个人隐私或者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一方要求简化裁判文书中的相关内容,人民法院认为理由正当的;
(五)当事人双方一致同意简化裁判文书的。
⑵ 一个案例案记录庭审现场的过程
职能复
记录并反映法制庭审判过程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多见于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有的采取直播形式,有的采用纪实手法重现。是法制报道的重要方法之一,因其客观、直接、公开的特点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布局
法庭以坐北朝南说,北边的墙上有一个国徽,然后底下有一个长桌,国徽正下方是的中心座位是审判长,两边是审判员,在这个长桌下面是一个桌是书记员的位置,书记员的两边,也就是东西各一张桌,上面写的分别是原告,被告,书记员正对的方向是听庭的旁听席。
要求
庭审现场需要庭后的努力,庭审现场紧张而有效,当事人都应该按法庭规则来办事。
编辑本段程序
刑事案件的庭审现场程序
1,开庭 2,法庭调查。调查出庭人的身份。交换证据、质证。询问证人部分,询问鉴定人部分,讯问被告和辩护人询问被告部分。 3,法庭辩论。针对争议的部分,各方发表意见。 4,最后陈述
民事简易程序的庭审现场程序
一个审判员,传唤,答辩,举证质证,辩论,总结,审理期限为3个月,如果原告被告方同一调解当庭宣判,如果有一方不同意调解或者双方都不同一调解就下次开庭宣判。
⑶ 合同纠纷 一审结案后,怎么调取庭审现场的录音录像
找案件承办法官,要求复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庭审录音录像的若干规定》第十一条 当事人、辩护律师、诉讼代理人等可以依照规定复制录音或者誊录庭审录音录像,必要时人民法院应当配备相应设施。
⑷ 已过诉讼时效的合同纠纷案,法院已立案并开庭,被告人如何维权
委托律师,律师可以帮你解决一起的。
已过民事诉讼时效案件也可以起诉,版法院也应该受理。
《最高人民权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受理后对方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抗辩事由成立的,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⑸ 合同纠纷案开庭后多长时间叛决,开庭前一个月立的案
简易程序三个月内,普通程序六个月内。期间没有法律规定时间。
一般情况下,庭审后半个月左右会下达判决书。
⑹ 合同纠纷案件,收到法院传票,一般是怎样的流程
法院的传票,以直接送达为原则,以邮寄送达为补充,特殊情况下,公告送达。邮寄送达,专一般是直接按照当事属人提供的地址邮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章,都规定了严格的送达程序。比如,民诉法规定,送达诉讼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刑诉法的规定比民诉法则更强调传票、通知书直接送达原则。
⑺ 合同纠纷案庭审,最常用的最后发言主要有哪些
没有什么统一的格式,法院一般会在书记员的电脑中预存一个文件,写明庭审时间、主审法官名字、书记员名字、庭审的内容、当事人的名字等等空格,待庭审时填明,然后将庭审的发言全部计入就是了。
⑻ 请问被告能否请律师全权代表,被告本人不出席庭审现场是一个经济纠纷案
完全可以
⑼ 合同纠纷一审结案后,怎么调取庭审现场的录音
在法庭审理中双方的陈述以及质证等庭审活动,应当以开庭笔录的记载为准,录音录像资料与记录不一致的,以记录为准,因此调取法庭审理的录音录像没有必要,法院也不会允许。
⑽ 庭审现场 案例分析
明知盗窃而受雇接送行为的认定
[案 情]
2007年8月18日下午,周文成、李忠云、李忠平经事先预谋,由周文成、李忠云租用李忠平的摩托车从浦江到桐庐进行盗窃。当晚22时许,周文成、李忠云乘坐李忠平的摩托车从浦江到桐庐县凤川镇林园村喻塘自然村,由李忠平负责在路上接应,李忠云负责望风,周文成采用溜门和插片开锁的方法进入项爱萍、沈言坤、华新莲、李爱娟家中实施盗窃,窃得香烟、手机、现金等财物,共计价值人民币1438.50元。次日凌晨2时许,周文成、李忠平、李忠云来到桐庐县凤川镇再次行窃时被公安巡警抓获。案发后,全部赃物被公安机关追回并已发还被害人。
[分 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李忠平是接受周文成、李忠云的雇用,没有参与分赃,不构成犯罪。第二种意见认为,李忠平实施了路上接送等行为,虽没有参与分赃,仍然应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评 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一、被告人李忠平主观上有共同盗窃的犯罪故意
犯罪的共同故意使共同犯罪人之间的行为,彼此联系,相互配合,成为一致的共同犯罪活动。共同犯罪故意可以分述为实行故意、组织故意、教唆故意、帮助故意。帮助故意是指帮助他人犯罪的故意。帮助犯在其心理主观上也有双重的心理状态。在认识因素中,一方面,认识到实行犯实行的犯罪行为和这种行为将要产生的危害结果;另一方面,认识到自己所实行的行为是帮助实施犯罪的行为,即以自己的帮助行为,为实行犯实施和完成犯罪创造便利条件。在意志因素中,一方面希望或者放任自己的行为能为实行犯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希望或者放任通过自己的帮助,实行犯能够顺利完成犯罪或者造成一定的犯罪结果。结合本案,李忠平认识到周文成、李忠云租用其摩托车,运送周文成、李忠云从浦江到桐庐是进行盗窃活动,这是显而易见的。李忠平不仅将周文成、李忠云从浦江运送到桐庐,而且在周文成、李忠云盗窃现场附近接应,以便他们能够逃离现场。这充分表明李忠平不仅放任而且希望周文成、李忠云盗窃得逞。李忠平的行为为周文成、李忠云能够顺利完成盗窃犯罪创造一定的条件,并且造成了实际的犯罪结果。因此,李忠平主观上具有与周文成、李忠云共同盗窃的犯罪故意。
根据犯意形成时间的不同,共同犯罪故意从理论上可以分为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中通谋的共同犯罪。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在着手实行犯罪以前已形成共同犯罪故意,为实行犯罪将各自的意思付诸实施的行为内容而进行谋议;事中通谋的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行为人在着手实行犯罪以前并不存在共同犯罪的意思联络,在着手实行犯罪之际或在共同犯罪实行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故意,也称共同犯罪的意思联络,既可以明示的方式形成,也可以默示的方式形成;既可以语言的方式形成,也可以行动的方式形成。本案中被告人李忠平明知被告人周文成、李忠云租用摩托车从浦江到桐庐是进行盗窃,仍然接受雇用,其行为可以视作以实际行动与被告人周文成、李忠云达成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
二、被告人李忠平在客观上有共同盗窃行为
共同犯罪行为就是共同犯罪定罪的客观条件,是指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事实,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发生犯罪结果的场合,与犯罪结果间存在因果关系。从理论上看,共同犯罪的客观条件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各共同犯罪行为人的行为必须是犯罪行为;二是在共同犯罪联络的意思支配下,各行为人的行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是整体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在发生犯罪结果的场合,每一个行为人都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由于共同犯罪行为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对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不能孤立考察,应当将共同犯罪行为作为一个整体考查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即使共同犯罪中的直接行为人造成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其他行为人的行为没有直接导致结果发生,仍然不能否认这些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案中被告人李忠平用摩托车将被告人周文成、李忠云从浦江接送到桐庐的行为孤立的看虽然好像不是犯罪行为,但分析行为的过程,与被告人周文成、李忠云盗窃行为是有机联系的,是整个犯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他们各自的行为和所发生的犯罪结果之间,都具有因果关系。可以这样说,没有被告人李忠平的行为,被告人周文成、李忠云不一定在这天进入项爱萍、沈言坤、华新莲、李爱娟家中实施盗窃。因此,被告人李忠平实施的行为是与被告人周文成、李忠云共同盗窃犯罪行为的一部分。
共同犯罪行为可分述为:实行行为、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帮助行为是指为其他共同犯罪人实施犯罪创造便利条件,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行为。从帮助的时间来分,可以分为事前帮助、事中帮助、事后帮助。本案被告人李忠平事前用摩托车将被告人周文成、李忠云从浦江接送到桐庐进行盗窃,事后又负责在路上接应,为被告人周文成、李忠云实施盗窃提供便利条件,致使周文成、李忠云盗窃得逞。因此,被告人李忠平的行为属于在共同犯罪中起到事先、事后帮助的行为。
综上所述,被告人李忠平主观上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共同盗窃的行为,其行为虽未直接参与盗窃也未参与分赃但仍应按盗窃罪的共犯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