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侵权时,怎样证明该作品是自己的原创才具有法律效力
不同的内容由于创作方法和载体不同,采用的证明方式也不同。文字、音乐、视频这样的作品,现在基本数字化了,可以采用邮寄、时间戳这样的方式;书画、雕塑这样的实物作品,没办法数字化,只能采用各种物理的方式间接证明。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证明3点:1.创作的人是否是作者本人;2.作品完成的时候是什么时间;3.创作的内容是否就是特定的某个内容。针对这3点,采用任何合理合法的证明方式,我认为都是可行的,有区别的地方在于诉讼的时候法院对证据的认可程度。比如,对于同一篇文稿,侵权者拿出了时间戳证明,原创作者拿出了邮戳证明,尽管邮戳显示的时间更早,但法院仍有可能判原创作者败诉,因为邮戳可以伪造,而时间戳几乎是伪造不了的。
针对创作者举证和维权的困难,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地方的版权交易所或知识产权中心、甚至是一些负责人的媒体都在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很多机构也推出了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推广、运营的服务,希望通过努力帮助创作者保护自己的知识资产,获得应有的资金回报。目前来看,书画、紫砂、瓷器、影像、文学等领域已经有比较多成功的实践,大家不妨找这样的机构去合作。不好的消息是,尽管大家都很努力,但服务的深度、广度、灵活性、最终效果,离创作者的要求还是有差距,还需要不断的创新、探索才能最终完善。所以,还希望大家能够多多鼓励、多多支持。我们相信,中国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解决版权问题就没有出路,我们需要坚持,大家需要耐心
Ⅱ 文学作品怎么才算侵权
您好!若是吸收他人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则不会涉及侵权,而若是抄袭了他人有独创性的表达,则属于侵权。以下是我国《著作权法》中关于侵犯著作权的情形,仅供参考。
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二)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
(三)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窃他人作品的;
(六)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
(八)未经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出租其作品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九)未经出版者许可,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的;
(十)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录制其表演的;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第四十八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三)未经表演者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未经许可,播放或者复制广播、电视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八)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如能进一步提出更加详细的信息,则可提供更为准确的法律意见。
Ⅲ 网店商品被投诉侵权,侵权理由是著作权-不当-美术、文字作品侵权。这怎么解决
你好,如果对方申请了版权,哪么只能下架商品。如果对方起诉还在赔偿相应损失。
Ⅳ 美术作品版权侵权如何认定和保护
美术作品也受到版权保护,美术作品的侵权行为也会受到相关的处罚。那么,美术作品侵犯版权如何认定和保护呢?接下来八戒知识产权在下文为您解答。美术作品版权一、美术作品版权侵权如何认定?美术作品版权侵权案件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侵权案件可较直接的通过对证据的认定加以解决,在本文主要针对第二类侵权案件,即典型的需要对双方的作品进行对比来认定被控侵权人是否有剽窃行为的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案件进行论述。美术作品版权侵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定:1、确定美术作品著作权人的权利有效存在;2、确定美术作品著作权人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其中包括对思想与表达、独创性、整体与部分等问题的认定;3、确定被控侵权人的行为,包括对权利人作品的接触、剽窃的认定、合理使用等问题;4、侵权的最后认定和对侵权责任的确认,包括对停止侵权和赔偿数额的认识等。二、美术作品版权侵权如何保护?1、禁止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滥用权利,保障著作权人行使发表权;2、禁止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恶意毁损美术作品原件,保障著作权人基于美术作品所享有的一切权利;3、赋予美术作品作者以追续权,鼓励创作;4、赋予美术作品作者以美术作品原件展览美术作品的权利,同时规定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可以要求作者支付使用费,当美术作品作者展览权与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展览权相冲突时,作者展览权优先。
Ⅳ 关于作品是否侵权问题
盛开在桃花源,你好:
根据你的陈述,我们回答如下:
根据2001年10月27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 “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因此,那些作品在你公司无法提出相关证据证明是由公司主持创作的,那著作权归属于创作人员。你公司不能就此作品提起侵权诉讼。
你公司不想客户流失,最好发表相关声明。
个人认为:提升公司形象和作品质量,打造公司品牌是公司获得客户的重要方法。
Ⅵ 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可否成为著作权所保护之作品的思考
看到一个有趣的案例,一审中院和二审高院都认定,原告所提出的软件用户界面被剽窃的主张不成立,且提出了其界面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理由。理由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一、该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的基本元素(控件、窗体)不具原创性,是基础设计工具所提供的标准化样式,不具备创造性,不能成为著作权保护的对象。 二、该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的综合结构,仅仅是简单的将基本元素做单纯的排列组合设计,且其排列组合的意义更多体现在用户界面的实用性而非艺术性上,因此也不具备成为著作权保护对象的条件。三、对于界面注解部分(tool tip text)其表达形式有限,不能成为著作权保护对象。(案例中两软件界面的注解部分所用文字完全一致)四、由于部分表格、单据其名称是行政主管单位硬性要求的,此类标题、表格、单据不能作为著作权保护的对象。 综合来说,就是认为,计算机用户界面其保护要独立于其功能来考虑,先将其实际功能抽象出来,再分析界面如何保护,而法院的意见都认为原告所涉及之软件其界面缺乏著作权所保护之作品的创造性和唯一性,因此判原告败诉。 这引出一个问题,计算机软件的用户界面是否可以成为作品,而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衍生问题,如果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可以成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那么什么样的软件界面可以成为作品呢? 对于这两个问题,案例的评析也略有带过,首先对于主要问题,案例评析的作者与本人意见一致,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是可以成为作品的,也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对于衍生问题,评析作者的意见则相当的肤浅,其意见提出当一个软件的用户界面其艺术性大于其实用性时,才能成为著作权法所保护之作品。对于此种外行意见,本人不但认为可以商榷,且提出深度质疑。 美国在施压WTO制订《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公约》(后称TRIPS)的时候,提出将计算机软件无论是功能部分还是界面部分还是数据部分,都按照著作权的方式来保护。也就是原程序、编译后的目标程序都属于一个著作权保护范围的作品。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判断界面是否抄袭是相当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将两软件用于描述界面部分的代码用以对比即可,只要核心部分相同或者大体相似,则可判定两个软件的界面是否存在抄袭。 但是,以这种方式保护计算机软件有大量的衍生问题,主要在于妨害代码的流通性和通用性等方面。且我国就计算机软件单独立法,并未采取TRIPS中对计算机软件保护的模式来规范国内的软件开发业。因此,在我国衍生出计算机软件界面独立于计算机软件的保护问题,因为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并不保护计算机软件的交换界面,其界面要受到保护,需要作为平面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所以在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界面,则必须独立于软件本身来讨论其保护的相关问题,且该界面首先必须符合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要求才能受到保护。这类问题在美国等国家虽然也存在,不过一般也是纳入计算机软件保护的范畴的。作为一个前IT人,个人认为将软件交互界面与软件整体看做一体以同一部门法来规范调整,能更好的发挥其效能。在这个层面上,我国的立法技术有待提高。 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要求,是指在科学、艺术、文化领域,具有创造性的可以以某种方式予以复制的智力成果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作品并非智力成果,而是智力成果的表现形式,对于同一意念,不同的人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予以表现,只要这种方式具备创造性即可。 作为计算机软件的用户界面,它首先也的确是一项智力成果,同样也是以可复制的形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之所以部分软件界面不能成为作品(如案例中的软件界面),归根结底在于缺乏创造性。当一个用户界面有充足的创造性,或者说可以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创造性的时候,用户界面就可以成为作品,而不需要使其艺术性高于实用性。如果展现艺术性的元素依然是有限选择,无法展现创造性,则用户界面即使是艺术性远远高于实用性,那么这样的界面依然不能成为作品,区分一个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能否成为作品的标准,不应该以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对比为标准,而是以创造性为标准。某种情况下,也许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对比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标准,但终究还是要回归创造性能否体现的基础准则。 确定了划分准则,所需要关注的就是在设计用户界面的时候如何将创造性融入设计之中。 对于初级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后称OOP)而言,所需要的仅仅是将设计面板的各种控件放入窗体内,并对其编写相应的操作脚本用于数据采纳、处理、传送与返回。而这些控件其基础外观都是预设的,由软件开发工具制作人预先制作,即使不同的软件开发工具其类似的控件,外观也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成品的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的基础元素难以具备创造性。但这种情况并不是必然的,因为即使是十年前的软件开发平台,除了提供基础的控件外观外还会提供控件的个性化设置,如文本框(text box)的水平效果、突出效果和默认的凹陷效果,还有边框字体等设置。虽然这些个性化设置其效果是有限的,但通过个性化设置,可以大大增加基础元素所展现出来的效果,从而也大大增加了其整体效果的可表现形式。没人会否定由文字组成的文章可能具备的创造性,但有限文字所组成的文章其创造性则会受到质疑,当基础文字数量足够多时,人们就不会对其可能具备的创造性有所怀疑了。同样的道理,当一个软件开发平台的基础控件数量及其个性化设置所能表现的效果足够多时,其开发出来的成品软件用户界面可能成为作品的几率就越大,当然最终还是要看制作人在其中灌注的创意有多大,但基础元素多,其可表现的形式多了,才有可能被承认为作品,而不是被质疑为有限的简单组合。 除了依靠软件平台所提供的个性化设置,也可以采取一些更为有效的方法。对于高级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往往仅仅会使用开发平台提供的项目管理、追踪调试等功能,基础的控件往往都被重载(IT术语,即重新定义控件使其功能与基础功能有所区别,用以扩展功能和弥补缺陷、漏洞),而重载过程也可以大量加入一些超越基础个性化设置的设计并改变整个控件的原始外观。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得到一套区别于其他软件公司所使用的控件的外观,甚至可以注册这些控件的外观设计为知识产权领域的外观设计,取得对这些外观的独占使用权利,这样可以在相关的诉讼中将取得有利的形势。 建筑物和机械的设计图,其基础构成就是线条,但这些设计图,都是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因为简单的元素,也有可能可以表达复杂的智力成果。所以,即使在基础元素极单调的情况下,计算机软件的用户界面也是有可能成为作品的。但这需要相当的心思,毕竟用户界面讲求简洁易用,太复杂的结构也许会导致用户的反感或者造成操作的繁琐,但不排除某种特殊软件,其界面设计可以通过单调的元素组成复杂的表达形式,从而成为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这种可能性绝对存在,仅仅是机率小一点罢了。 最后再探讨一下除了采用著作权的方式保护以外可否采取其他方式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用户界面的设计。 首先,无法适用计算机软件保护法的相关条款,因为该法保护的侧重点是代码及数据,而排除了对用户界面的保护。然后,无法适用专利法关于发明的保护,因为软件用户界面所指向的代码操作被抽象出去了,不属于界面的组成部分,所以界面仅仅是一个平面设计,不是一个技术方案,不属于发明的范畴。其次,无法适用专利法关于实用新型的保护,因为实用新型,虽然主要针对的是产品的结构与外观,但其终究和发明一样属于一种技术方案,作为平面设计的软件用户界面不属于这一范畴。最后,也就是知识产权的最后一块,对于外观设计的保护是否适用于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本人认为应当仔细分析。 对这个问题,目前还处于思绪整理的过程。大致想法是,作为一个用户界面,计算机软件的用户界面可以看做是这个产品的外观,其外观应该可以受到专利法关于外观设计的相关保护。问题在于两点,一是外观设计并不同于著作权保护,外观设计必须首先登记注册才能行使权利,而著作权则是自作品创作完成就自动获取的权利,无需注册,无需审批。相对而言,著作权的行使更为方便,但对于诉讼,注册为外观设计则更为有利,免除了界面是否属于作品的争论,只要其注册过且仍然处于注册保护期内,侵权人就必须承担责任。问题二在于,计算机软件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对于一般产品,有明确的分类标准,相关的外观设计只在分类标准内发生效力,简单来说就是注册了食品的包装外观则这个注册效力只限于食品的包装,而不能延伸到日用品。而计算机软件目前还不存在这种分类,至少在法律上不存在这种分类,这有可能造成一些不良商人利用注册外观设计来进行不正当竞争,将操作系统软件的外观进行注册,利用操作系统对其他系统的支持,妨害其他软件开发者正常的业务开展……所以,在有明确的软件系统分类之前,承认软件用户界面可以注册外观设计弊大于利。关于这个问题,也许日后收集更多资料后,另外详细分析一下。 总体而言,当前对计算机软件用户界面的保护,可以适用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且暂时利用著作权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要使用户界面可以适用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关键在于在界面设计上展现出足够的创造性,希望日后能看到类似诉讼原告胜诉的案例。
Ⅶ 什么是侵权作品有什么特征
侵权作品,是指作品在创作或使用时侵犯了他人在先权利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是创作,在创作时即侵犯他人的在先权利。
这种在先权利最主要的是人格权(特别是肖像权、隐私权)、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以及侵犯他人商业秘密权等不正当手段的所创作的作品。
侵权作品特征是: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二)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
(三)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窃他人作品的;
(六)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
(八)未经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出租其作品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九)未经出版者许可,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的;
(十)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录制其表演的;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Ⅷ 美术作品侵权的问题
您好,可以以以下方法认定:
1、第一步,确定美术作品著作权人的权利有效存在专;
2、第二步,属确定美术作品著作权人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其中包括对思想与表达、独创性、整体与部分等问题的认定;
3、第三步,确定被控侵权人的行为,包括对权利人作品的接触、剽窃的认定、合理使用等问题;
4、第四步,侵权的最后认定和对侵权责任的确认,包括对停止侵权和赔偿数额的认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