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侵权行为的违法阻却事由

侵权行为的违法阻却事由

发布时间:2021-02-04 11:52:59

『壹』 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您好,侵权责任法规定的责任抗辩事由主要包括:
(1)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
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执行职务的权限来自法律规定,或法律的授权。
B、执行职务的行为不应超过必要的限度。
(2)正当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的构成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
B、防卫的时间条件是侵害行为正在实施。
C、防卫的对象只能是加害人。
D、正当防卫不应超过必要的限度。
(3)紧急避险行为。《民法通则》第129条紧急避险行为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必须有正在发生的危险,威胁到本人、他人的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
B、除了采取紧急避险的方式外,没有其他可以排除危险的方式。
C、紧急避险行为不应超过必要的限度。所谓必要的限度,一般是指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利益应小于被保护的利益。
(4)受害人同意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
A、有同意承担损害后果的意思表示。
B、意思表示应采取明示的方式。法律 敎育 网
C、受害人同意的损害后果,不应违背社会公共利益与法律。
D、受害人的同意应当在损害发生前作出。

外来原因,是指损害的发生不是被告的行为造成的,而是被告之外的其他原因造成的。根据外来原因的不同,又分为:
(1)不可抗力。
(2)受害人的过错。
即受害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存在过错。受害人的过错,既包括受害人的故意,也包括受害人的重大过失或一般过失。
(3)第三人的过错,即原被告之外的第三人,对造成原告的损害具有过错。
第三人过错的特征是:第三人是原被告之外的第三人;第三人与被告之间不存在共同过错,既无共同故意,也无共同过失;第三人的过错可以免除或减轻被告的责任。第三人的过错根据其构成,又可分为:
a第三人的完全过错,即原告的损害完全是由第三人造成的,原告与被告均无过错。被告因此可以免责。
b第三人与原告的共同过错。
c第三人与被告共同造成损害。

『贰』 什么是“超法规的阻却违法事由”

超法规的阻却违法事由是指行为表面上造成了或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符合犯罪构成的某些要件,但是由于特别的事由存在而实质上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应当排除犯罪成立的事由。

『叁』 法律责任的免责,违法阻却事由,免责事由

分约定和法抄定两种。
约定的免责是由就是双方在合同条款中有明确记载可以使某方免责的条款;
法定是由就是指法律规定可以免责的理由,比如说: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买卖合同签订后,不是由于合同当事人的过失或疏忽,而是由于发生了合同当事人无法预见、无法预防、无法避免和无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发生意外事件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者推迟履行合同,在我国《民法通则》上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地震等。
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
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

『肆』 有违法性阻却事由是否就能说明行为不违法而有有责性阻却事由是否就能说明行为违法但行为人无需付刑事责任

属于违法性认识错误,无需付刑事责任。 不是绝对的,最好来个案例。

『伍』 违法阻却事由的概念是什么

违法阻却性事由是大陆法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排除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的违专法性的事属由。符合要件的行为虽然原则上具有违法性,但也存在例外现象,即在具有特别理由、根据的情况下,也可能否认符合构成要件行为的违法性,这便是违法阻却性事由,又称排除犯罪的事由。

所以违法阻却性事由是从反面否认行为构成犯罪。例如故意杀人与正当防卫时致人死亡,从结果上都造成了他人的死亡,但因正当防卫有益于社会,故没有社会危害性,阻却了刑事违法性。

(5)侵权行为的违法阻却事由扩展阅读:

违法阻却事由:

(1)正当防卫;

(2)紧急避险;

(3)自助行为;

(4)无因管理;

(5)权利行使;

(6)被害人允诺;

(7)正当业务。

(8)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的情形,是物权人(绝对权人)的特定的物丧失占有或登记的一种不利结果。善意取得人不构成无过失侵权。无权处分是对他人绝对权的侵害,善意取得的受让人却具备违法阻却事由。

『陆』 什么是责任阻却和违法阻却

责任阻却:虽然有违法行为,且侵害了法益,但因为有免责事由的存在而不承担刑事责任,比如主体资格,未成年,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违法阻却:由是大陆法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排除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的违法性的事由,一般来说大陆法系国家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需要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从正面看犯罪成立的条件是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行为的违法性和有责性,只要客观上与构成要件相符合的行为,都被认为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

违法阻却由与犯罪行为一样,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刑法却放任这种行为,这就涉及违法阻却性事由的本质问题,国外刑法理论上对违法阻却性事由的本质有很多争论,大致有三种主张:法益衡量说、目的说和社会的相当说。

违法阻却事由是指事实或者行为违反法律规定,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必负法律责任,通常在发罪构成上来说,紧急避险,正当防卫,被害人承诺,事实认识错误,自救行为,法令行为等属于客观违法阻却事由;而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法律认识错误等属于主观违法阻却事由。

拓展资料:

符合要件的行为虽然原则上具有违法性,但也存在例外现象,即在具有特别理由、根据的情况下,也可能否认符合构成要件行为的违法性,这便是违法阻却性是由,又称排除犯罪的事由,所以违法阻却性事由是从反面否认行为构成犯罪。

例如故意杀人与正当防卫时制人死亡,从结果上都造成了他人的死亡,但因正当防卫有益于社会,故没有社会危害性,阻却了刑事违法性。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的刑法中并没有明文使用“违法阻却性事由”一词,虽然也规定了与之类似的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等情况,但是却没有规定正当行为与职务行为免责,使得诸如警察依职务击毙歹徒等合法行为没有刑法上的依据,这是我国刑法需要完善的地方。

『柒』 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有哪些

受害人同意原则是侵权行为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
从语义上讲,是指某人对某一事实或者行为作出的允许或者承认,是一种意思表示。在侵权法上,受害人同意就是受害人对其受害作出的允许或者承认。按同意的时间顺序看,受害人同意可分为受害之前的同意即预先的同意,侵害进行中的同意和受害后的同意。受害后的受害人同意就是在损害结果发生之后,受害人自愿承认并接受该受害结果,而免除侵害人的责任,实为责任的承担问题,而不涉及侵权行为在法律上的性质,不属于侵权行为法上通常所指的受害人同意范畴。只有在侵害后果产生前的受害人同意才能对侵害行为产生实质的影响,为侵权行为法上的受害人同意。
鉴于此,我们可以对受害人同意作如下定义:受害人同意就是受害人对将来发生的损害作出的自愿承担的意思表示。

例子:

受害人的同意既可以是明示也可以是默示的。所谓明示的同意是指,受害人明确的通过言语或文字同意他人针对自己的特定行为或特定损害后果。例如,明确告诉他人可以烧毁自己不希望保留的信件。而默示的同意是指,基于受害人特定的行为而推断出其对他人针对其所实施的特定行为或损害后果的同意。例如,伸出手臂让护士抽血。此外,受害人的同意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或者单纯的沉默。例如,一个女孩对他人发出的谈恋爱的建议保持沉默,此后不能起诉对方进行了恐吓。

合法有效的受害人同意包括以下几项要件:必须有明确具体的内容;真实的、自愿的;受害人具有同意能力;加害人尽到充分的告知、说明义务;不得违反法律的强行性、禁止性规定以及公共秩序、善良风俗。合法有效的受害人同意能够作为违法阻却事由或抗辩事由,从而免除加害人的侵权责任。但是,受害人对于犯罪行为的同意既不能免除加害人的刑事责任,也不能免除民事责任。

『捌』 超法规的阻却违法事由

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由于对合法化事由来源的领域不加限制,所以,若想对能够考虑到的全部合法化事由无一余漏地加以列举,这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理论上均是不可能的。而且,对国家立法者而言,即使想将所有的合法化事由都通过立法加以规定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也就产生了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

一、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必要性
(一)刑法谦抑的需要
刑法的谦抑,是指刑法的使用应该根据一定的规则和限度来控制其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度,当不用刑法就可以实现对违法行为的抑制、就可以实现对合法权益的保护时,就不要将其规定为犯罪;当用较轻的刑罚就可以实现对违法行为的控制、就可以实现对合法权益的保护时,就不要用较重的刑罚。{2}刑法的谦抑性是由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刑罚的严厉性决定的,由于刑法的制裁措施最为严厉,其他法律的实施都需要刑法的保障作用,刑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保障法的地位,只有当其他法律不足以抑制违法行为时,才能使用刑罚。这就决定了必须适当控制刑法的适用范围。又由于刑法的适用在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又具有消极作用,所以必须适当控制刑法的使用程度。
刑法的谦抑是现代刑法的基本理念之一,贯彻谦抑性的刑法思想,对于保护人权,促进社会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其理论的目的在于“出罪”,将一些虽具有违法的形式,但不具有违法的实质的行为,从犯罪的范围中排除。由此可见,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与刑法的谦抑性在理论基础、最终目的上有着一定的契合性。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在刑事司法中的大量使用,可以有效地实现刑法的谦抑,而刑法谦抑的实现,也有赖于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对法定违法阻却事由所存在的滞后性的补充。
(二)法律规定不敷需要
这是多数赞成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学者的共同见解。从理性的角度讲,“法律颁布之日,就是法律落后之日”,再高明的立法者既“不可能在法典中将瞬息万变的现实社会中所有具有实质违法性的行为‘一网打尽’”,{3}当然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全部规定下来。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所导致的社会伦理、法律价值观的变化,会导致刑法中的新的违法阻却事由不断扩大,而原有的违法阻却事由则不敷需要。我国社会变得越来越进步,对人权、自由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排除犯罪性行为出现,而这些本应排除犯罪性的行为,或许仍然在实定法中被规定为犯罪行为而会受到严厉的刑罚制裁,所以必须承认由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来进行弥补。法律规定不敷需要的例子各国刑法毫无疑问都会存在。以我国为例,长期以来,在刑事诉讼中,各级司法机关没有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中有关羁押期限的规定,导致超期羁押现象严重,为改变这种侵犯人权的现象,新的司法解释将性质严重的超期羁押行为作为“非法拘禁”处理,那么,现行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显然就不敷需要,因为既然超期羁押已经被规定为非法拘禁而成为对公民权利的不法侵害,那么,被超期羁押的受害人,就应该享有对以暴力行为进行的超期羁押行为进行正当防卫的权利,但目前我国任何一部法律都没有对此作出规定,法律保护的缺失,必然影响到对受害人权利的保护。类似的法律缺失现象,在我国刑法中必然不是少数,而有关排除行为犯罪性的法律规定的缺失也会有很多处,因此,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出现和使用就颇有必要。
(三)社会新生事物无穷
过去农业社会里,生活内容单纯,所以现行刑法规定若拿来应付当时的社会需求将没有问题。然而时代进步、环境改变、客观条件也不同,生活内容与形态的飞速改变,使得社会生活益发复杂、价值观念也趋于多元。于是许多行为在法规范上的评价即有待斟酌。许多包含着侵犯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等法益的行为,比如拳击、摔跤……等激烈并具危险性的运动行为,外观上通常符合各该犯罪的构成要件而具有形式违法性,同时也未必符合法规上阻却违法事由。若严格说,该等行为实际上应该作为违法行为;可是一般人却认为此类行为不违背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而视为正当。如果认为其属于可以允许的危险的范围以内,即不应对其作违法的认定,从而使行为具有正当性。或者又如各种新式科技、生产技术、交通工具、生活设备的利用或发展行为,为医疗目的而进行的人体器官移植行为,基于人道主义的

『玖』 什么是违法性阻却事由

你好,应当是犯罪来客体,前苏联自和中国的犯罪构成是按照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一次来判断的。刑法本身就是否定了一部分人的权利以保护大多数人的权利。犯罪客体就是被犯罪侵害的、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违法性阻却事由在实质上否定了社会危害性,也就是否定了不法侵害人的权利或其他一些人的较小权利,从而也就阻却了犯罪客体。所以我认为违法性阻却事由首先阻却了犯罪客体。

『拾』 侵权行为的特别抗辩事由

侵权行为的特别抗辩事由: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回》
第二十六条被侵权答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
第二十八条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十九条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十条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
第三十一条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

阅读全文

与侵权行为的违法阻却事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