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全球商标侵权案

全球商标侵权案

发布时间:2021-01-30 21:47:20

A. 比较知名的商标侵权的案例有哪些

时间:2010年—2012年
案情:从名不见经传,到现在的凉茶第一罐,“王老吉”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但是,这奇迹中间却夹杂着两家公司的恩怨。从2010年开始,广药集团与加多宝之间就展开了“王老吉”的商标之争。
结果:北京一中院就鸿道有限公司(加多宝)提出的撤销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于2012年5月9日作出的仲裁裁决的申请作出裁定,驳回鸿道集团提出的撤销中国贸仲京裁字第0240号仲裁裁决的申请。该裁定为终审裁定,暂时为广药集团和加多宝的“王老吉”商标争夺案画上了句号。
时间:2012年—2015年
案情:乔丹和中国体育用品公司乔丹体育自2012年以来官司不断,同年10月,飞人乔丹向商评委提出争议申请,认为乔丹体育注册上述商标的行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所指的诚实信用原则;2015年初乔丹再次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中国乔丹体育公司撤销关于“QIAODAN”、“侨丹”、“乔丹王”在内的多个争议商标。
结果: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起诉中国体育用品公司乔丹体育“商标争议案”耗时三年,迎来终审判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78起乔丹体育商标争议案中的32起做出了终审判决:二审维持原判,驳回了迈克尔·乔丹撤销乔丹体育争议商标注册的上诉请求,保持乔丹体育争议商标的注册。
时间:2015年
案情:2004 年,周某买下了一个注册于 1996 年、名为“百伦”的商标,随后又注册了包括“新百伦”在内的一系列联合商标,并在 2008 年拿到“新百伦”商标的批准。而早年曾以“纽巴伦”为名在国内进行宣传的New Balance,因为其 2006 年成立的上海公司名为新百伦,便开始使用“新百伦”作为中文名,于是拥有中文商标的企业向广州中院提起侵权诉讼。
结果: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商标权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该院认为,美国New Balance公司在中国的关联公司——新百伦贸易(中国)有限公司因使用他人已注册商标“新百伦”,构成对他人商标专用权的侵犯,须赔偿对方9800万元。

B. iPad商标侵权案是怎么回事

对于这个案子,我觉得去中国法院网上去看看吧,那里几乎包括了所有的中国所发生的案件。。。毕竟作为中国最大的法院网,它还是比较理性的,相比较网上其他言论而言还是比较公正的。。以下摘自中国法院网

iPad是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平板电脑,所到之处无不引发抢购风潮,在中国大陆平板电脑市场上,更是占领了销售份额的70%以上。然而,苹果公司可能做梦也没想到,其会因商标问题与一家中国公司闹到短兵相接的地步。一边是富可敌国的全球最大上市公司,一边是名不见经传甚至濒临破产的深圳唯冠,这场“大象”与“蚂蚁”的较量,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又该何去何从?能给人什么启示?

庭上的激辩

应该说,苹果公司在中国推出iPad之时,已经知道该商标权还在深圳唯冠手中,它向中国商标局、深圳唯冠申请转让商标未果,2010年4月,就联合英国IP公司将深圳唯冠告上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iPad商标的专用权归原告所有,并赔偿其经济损失400万元。

法庭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原告称,2009年,苹果公司与唯冠达成一项协议,唯冠台北公司将iPad全球商标以3.5万英镑的价格转让给IP公司,其中包括在中国注册的两个商标。因此,被告应履行将涉案商标转让给原告的义务。

深圳唯冠却认为,唯冠国际系香港上市公司,有7个子公司。台湾唯冠在欧盟、韩国等国家共获得8个iPad注册商标专用权。中国大陆的iPad商标则由深圳唯冠拥有。

深圳唯冠认为,苹果公司是从台湾唯冠手中购买的iPad商标专用权,当时具体处理交易的员工麦士宏,其授权书的内容和签名盖章均是台湾唯冠。而深圳唯冠和台湾唯冠虽然同属于唯冠国际的子公司,但二者并不是隶属关系,股权也没有交叉关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事主体,因此,这一合同对深圳唯冠不具有约束力,苹果公司购买的iPad商标专用权,并不包含中国内地。

苹果公司辩称,台湾唯冠即使没有对大陆iPad商标的处置权,但由于台湾唯冠负责人杨荣山同时也是深圳唯冠的法定代表人, 从法律上来说,这足以构成表见代理。

“表见代理”是指虽无代理权但表面上有足以使人信为有代理权而须由本人承担法律后果的代理。

对此,深圳唯冠认为,其从未授权过任何人转让iPad商标专用权,更没有提供法律规定的合同、公章、印鉴等形成表见代理的要素,因此,表见代理根本不成立。

2011年12月,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本案商标转让合同系原告IP公司与台湾唯冠签订,被告深圳唯冠没有参与谈判,也没有授权他人处分其商标及订立商标转让合同,且商标转让合同签订人与被告之间的表见代理亦不成立,涉案的商标转让合同对被告无约束力。法院遂判决驳回了两原告的诉讼请求。

两原告不服,上诉至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据悉,二审将于2月29日开庭。

与此同时,深圳唯冠也向苹果公司发起了诉讼反击,主要针对苹果在华的经销商:在深圳起诉顺电,在惠州起诉国美,在上海起诉苹果的经贸公司。

庭外的较量

诉讼之外,苹果公司和深圳唯冠也展开了一系列舆论攻防战。

深圳唯冠利用一切机会为自己辩护,2月17日更是高调召开媒体发布会,唯冠国际创始人杨荣山自侵权案以来首次现身,深圳唯冠债务重组代理公司和君创业主席李肃及代理律师马东晓等,悉数到场。

杨荣山回忆说,唯冠1998年下半年开始设计名为iPad的产品,2000年在香港做了iPad的上市发布会。由于推出的时机过早,并且采用CRT显示的触摸屏非常容易出现误操作,虽然产品已经卖到了世界各地,但并没有在市场上引起太大的反响。

杨荣山说,当时的唯冠发展势头一片大好,曾位列全球前五大显示器制造商。他们开始研制下一代iPad产品,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将唯冠的产值做到300亿港币以上。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唯冠国际最大客户宝丽来破产,欠款无法收回,公司经营由盛转衰。

2009年,英国名为IP Application Development的公司找到台北唯冠称,iPad商标与其公司名缩写相近,希望能购买该商标,并多次承诺不与唯冠进行同业竞争。

由于当时唯冠正面临财务危机,计划进行收缩,本已准备出让商标,但由于IP公司出的价格太低,唯冠并没有同意。“可IP当时威胁唯冠,如果不出售,就会在海外起诉唯冠,当时陷入经济困境的唯冠,只好低价出售,该交易本来就有失公平。”

令杨荣山没有想到的是,随后不久,IP公司就以10英镑的象征性价格,将iPad商标转让给了苹果公司。而当时IP公司派来与唯冠谈判的律师,也被证实用的是假名字。杨荣山这才明白,IP公司是苹果公司通过“精心设计”成立的。

李肃指出:“苹果手中的iPad商标是用不正当的欺诈手段取得的,我们正在委托美国公司诉苹果公司。”

杨荣山表示,台北唯冠只拥有iPad海外商标权,iPad大陆商标权在深圳唯冠手里。对此苹果也是认可的,所以2010年苹果曾以正在和唯冠洽谈购买iPad商标为由,要求香港法院对唯冠发放禁制令。后来八家银行查封唯冠后,苹果也分别同这八家银行商讨购买iPad商标权。

马东晓在发布会上也表示,先避开台湾唯冠有无权利出售深圳唯冠所持有的iPad商标问题不谈,iPad大陆地区的商标注册是深圳唯冠在国家商标局注册的,合法转让的手续并未完成。

据马东晓介绍,IP公司曾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出撤销深圳唯冠iPad商标专用权的请求,深圳唯冠向商标局提供了2008年、2009年、2010年这三年内生产的iPad商标产品,才得以保住iPad商标专用权。

杨荣山表示,外界说唯冠要索赔100亿元,其实唯冠并没有提出具体赔偿额。唯冠与苹果之间是一场商战,他希望外界不要用道德的标准来评价。

杨荣山和李肃都认为,目前,和解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苹果并没有谈判的诚意。

面对深圳唯冠的高调发布,一向缄默的苹果公司也沉不住气了。20日晚,苹果公司通过律师函作出最新声明,称深圳唯冠全程参与了iPad商标的转让交易,深圳唯冠在做“不实陈述”。

对此,和君创业副总裁黄一丁表示,苹果的最新回应并没有拿出有力的证据,仅凭一些来往邮件的细节难以服众。最终的iPad商标转让合同上,并没有加盖深圳唯冠的公章。

iPad商标何去何从

一审判决之后,深圳唯冠向全国多地工商机关投诉苹果公司侵权。一些地方的工商部门已经将苹果iPad下架,一些网上商店也采取了下架措施。

深圳唯冠还向海关申请了禁令,希望禁止iPad产品进出口。该申请一旦被批准,对于苹果的打击将更为严重,甚至会影响iPad3上市。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二审败诉,苹果将面临两种选择:交付罚金,并支付商标使用费用,或者交付罚金,后续产品更名上市。即使胜诉,苹果也要为过去两年的侵权行为买单。

也就是说,不管胜诉还是败诉,苹果都会付出代价。有媒体预测罚款最高将超过300亿元,其法律依据是:我国法律法规及有关司法解释规定,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罚款数额为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而赔偿额可以是侵权人因侵权行为获得的全部利润。而2010年9月17日iPad在中国大陆上市以来,销售额已经超过百亿元。

也有人认为,天价罚款不大可能,因为iPad商标之所以价值连城,主要是苹果公司努力开发产品和经营市场的结果,而其使用iPad商标亦非故意侵权。

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苹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增速较高,苹果不存在放弃中国市场的选择。苹果的i系列产品已经深入人心,iPad已经成为全球品牌,较为重视品牌形象的苹果更名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业内人士猜测,苹果、唯冠双方可能都不想要一个判决,此案最终的解决方案可能是和解,唯冠把商标作价卖给苹果。

来源:人民法院报

■事件回顾■

2000年,台湾唯冠注册iPad电脑等多种电子产品的欧洲与世界其他各地的商标。

2001年,深圳唯冠申请注册两项iPad中国商标。

2006年,苹果策划推出iPad平板电脑。

2009年,苹果以3.5万英镑从台湾唯冠手中购得iPad全球商标使用权

2010年,iPad进入中国市场,深圳唯冠向苹果表示,iPad中国内地的商标权的转让并没有包含在3.5万英镑的转让协议中,要求苹果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2010年4月19日,苹果与英国IP公司将深圳唯冠告上法庭,要求法院确认iPad商标为苹果所有。

2011年12月,深圳中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两公司的诉讼请求。深圳唯冠胜诉。

2012年2月10日,深圳唯冠起诉苹果iPad商标侵权案一审宣判:苹果公司败诉,法院颁布苹果iPad2禁售令。

2012年2月17日,惠州中院判定苹果一家经销商禁止销售苹果iPad相关产品。这是iPad商标纠纷以来,第一家被判定败诉的苹果经销商。

2012年2月23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就深圳唯冠起诉苹果商标侵权案作出裁定,驳回深圳唯冠提出的“iPad”禁售申请,中止诉讼。

■庭审焦点■

该案二审庭审争议的焦点依然是上诉人IP公司购买的到底包不包括中国大陆的商标,以及台湾唯冠到底能不能出售深圳唯冠的商标。

据悉,唯冠所拥有的关于iPad的10个商标中,有8项在台湾唯冠名下,有2项归深圳唯冠所有。苹果公司方面在法庭辩论中提出的核心是,台湾唯冠与深圳唯冠的法人代表及实际控制人都是杨荣山,所以台湾唯冠签署的协议同样有效。

深圳唯冠的委托代理人认为,转让协议的授权书签字人并不是杨荣山,而是台湾唯冠的法务部处长。更没有提供法律规定的合同、公章、印鉴等形成表见代理的要素,因此,表见代理根本不成立。另外,即使是杨荣山也不能随意处置深圳唯冠的资产,尤其是这么重要的资产。

从庭审辩论、质证等阶段看来,深圳唯冠的代理律师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咬定iPad在中国的销售不合法。因为依照中国的法律,iPad商标至今还在深圳唯冠手中,并没有完成转让。

“苹果确实把iPad这个产品做到了尽善尽美,所以受到全球广大用户的喜好。但是这个成功,并不能成为它在未取得iPad商标的时候就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理由。”深圳唯冠的委托代理人认为,现在深圳唯冠所做的一切,仅仅是维护自己的权益,“希望得到公平的待遇”。

不过,苹果公司方面显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

“多年前,我们购买了唯冠公司在全球10个不同国家的iPad商标权。唯冠拒绝承认和履行涉及中国部分的协议。香港法院已支持苹果公司。我们在中国大陆的诉讼也必将得到法院的支持。”苹果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反复这样强调。

C. ipad商标侵权案的事件结果

ipad商标侵权案的事件结果:

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公司就iPad商标争夺一案达成和解,苹果公司向深圳唯冠支付6000万美元以获得iPad在中国内地的商标使用权。

唯冠苹果iPad纠纷大事记:

2000年,唯冠集团注册了iPad在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商标。次年,唯冠大陆子公司深圳唯冠注册了iPad中国商标。

2009年12月,苹果通过旗下英国子公司IP Application支付3.5万英镑从唯冠台湾子公司唯冠国际手中买下了iPad全球商标权。

2010年1月,苹果正式发布iPad。2月,苹果以深圳唯冠连续3年停止使用iPad商标为由要求中国商标局撤销1090557号商标。

2010年4月,苹果在深圳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深圳唯冠,认为基于之前转让协议,自己持有iPad商标在大陆的所有权。但深圳法院驳回了这一诉求,认为苹果是与唯冠国际达成协议,并未与深圳唯冠签署合约,而也没有证据表明深圳唯冠批准了这一协议。

2011年,唯冠在深圳与惠州两地起诉苹果经销商,要求禁售iPad。2月,苹果在深圳法院起诉深圳唯冠,要求深圳唯冠进行赔偿并确认苹果在大陆拥有iPad商标权,这是双方首次正面交锋。3月,深圳唯冠向北京工商局投诉,要求对商标侵权的苹果实施罚款。12月,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苹果败诉,其赔偿与商标要求均被驳回。

2012年2月22日,深圳唯冠在上海浦东新区法院起诉苹果总经销商侵权,但法院未宣判。2月29日,苹果在深圳起诉深圳唯冠要求获得iPad在大陆商标权的二审在广东高等人民法院开庭。

2012年4月1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富邦公司(唯冠科技债权人之一)申请唯冠破产清算要求遭拒。

2012年5月9日,美国加州高级法院法官马克·皮尔斯5月4日应苹果的请求,驳回了唯冠起诉苹果iPad商标侵权一案。

2012年7月2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外宣布,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就iPad商标权问题达成和解,苹果公司支付6000万美元和解费用。

D. 有关商标侵权纠纷的案例分析

我们已经联系过,这是第一个答案:
关于一审法院诉讼程序问题
1、一审法院按汉都公回司提供的 TCL 集团答公司地址,向 TCL 集团公司快递送达应诉通知书、听证会传票、开庭传票等,虽然邮寄地址为广东省惠州市鹅岭南路 6 号 TCL 工业大厦九层,是 TCL 集团公司的下属二级企业法人销售公司的地址,但两公司在同一大楼办公,只是楼层不同,而收信人为 TCL 集团公司的信件也并没有因不能送达而被退回。
2、在原审法院审结前, TCL 集团公司在向一审法院提交了书面答辩状,由此可以推定, TCL 集团公司已收到了一审法院寄送的应诉通知书、听证会传票、开庭传票,但其无正当理由未到庭,一审法院缺席审理并不违法。上诉人 TCL 集团公司关于一审法院诉讼程序违法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

E. 商标在国外被侵权该怎么办

第一、本案涉及到国际专利、商标等保护问题。如果销售的产品,在销售地有专利保护的,是侵权,不受保护的,不是侵权。

第二、根据刑法相关规定,生产、销售复制品、侵权品的,构成犯罪,应当追经刑事责任。

F. 美国的著名商标侵权案有哪些

知识产权,广义而言包括版权著作权、专利即技术发明、商标、商业秘密和知名权等,其中前三类受到相当全面的保护。今天,我们介绍两个有关商标专属权的案例。
一个例子是,世界摔角协会为什么会更名为世界摔角娱乐。
首先澄清一下:摔角不同于摔跤。摔跤是竞技体育,是奥运比赛项目。而职业摔角则具有极大的娱乐性,拿薪水的选手以强烈刺激感官的方式,伴随着挑逗性的言语,按照基本上预先设定的结果进行打斗。这种摔角竞技表演的代表,就是世界摔角娱乐(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WWE)。
WWE的前身是泰坦体育,其创始人之一是今天WWE主要持股人文斯·麦克马洪的父亲杰斯·麦克马洪。在那个时代,美国的摔角竞技可以说是处于“春秋战国”的时代,三十来个摔角表演公司各有自己的地盘,在电视开始普及之后,它们也仍然依照旧规,在各自地区的地方电视台进行转播。
文斯和其夫人琳达接手之后,打破地域传统,将他们主持的摔角表演通过全国性的电视网进行直播,几经波折,最终战胜群雄,不但成为美国式摔角表演的霸主,而且走向了世界。它的总部仍然设在康涅狄格州的斯坦福德,但是在纽约、洛杉矶、伦敦、墨西哥城、孟买、上海、新加坡、迪拜、慕尼黑和东京均设有办事处。
文斯和琳达执掌泰坦体育之后,在1982年收购了Capitol Wrestling Corporation及其控股的世界摔角联盟(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并于1998年更名为世界摔角联盟有限公司。1999年再改名为世界摔角联盟娱乐有限公司,最终于2002年去掉“联盟”一词,成为今天的世界摔角娱乐(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而且从2011年起,公司用WWE作为自己的商标。
这一系列的名称变化,都源于与历史悠久的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冠名权上的纠纷。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成立于1961年,开始时叫做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986年改为现名。世界摔角联盟与世界自然基金会都用WWF作为自己的商标,于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就其商标权起诉世界摔角联盟。1994年,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泰坦同意停用WWF作为推广摔角时的书面用词,在电视广播中特别是有字幕的时候,也尽量少用这一简称。自然基金会也就不反对世界摔角联盟使用其英文的全名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
但是在200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再次提起诉讼,因为世界摔角联盟仍然在许多场合使用了WWF这一商标,特别是用在它的纪念品和其他商业产品上面。
英国专利法庭裁决世界摔角联盟败诉,所以世界摔角联盟才在2002年最终改名为世界摔角娱乐,简称为WWE,网站域名也随之改变。除了历史上的录影,不能再使用WWF三个字母作为标识。
还有一个著名的商标侵权案件,就是阿迪达斯起诉玮伦鞋业。
阿迪达斯是一家知名的鞋业公司,它的三条纹标识从1952年就开始使用,后来注册成为驰名的商标。玮伦鞋业也是一家老牌公司,成立于1956年,但是它模仿阿迪达斯,使用两条或四条条纹作为自己产品的标记。两家公司曾经达成协议,玮伦放弃使用它的条纹标识。但是在2001年,玮伦再次在它的产品上加上条纹,这次阿迪达斯把玮伦告上法庭。
经过多年的缠讼,在2008年陪审团审视了268类玮伦的条纹商标产品,一致裁定玮伦仿冒了阿迪达斯的商标,判决玮伦公司败诉,罚款为其利润1.37亿美元,加上惩罚性赔偿1.37亿美元和其他费用,总计3.046亿美元,也就是相当于一条阿迪达斯的条纹罚了它一亿美元。

G. 商标侵权案例

一、案件来源
2010年4月22日,安岳县工商局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投诉称:安岳县小周酒水经营部销售的青岛品牌纯生啤酒,侵犯了其商标专用权。经局领导安排,执法人员对该经营部进行现场检查,发现该经营部经营者周广地涉嫌销售侵犯“青岛”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啤酒。为进一步查清事实,安岳县工商局于同年4月22日立案进行调查。
二、案情介绍
当事人周某某,男,汉族,现年28岁;经营场所: 安岳县岳阳镇普州大道北段178号附54号,《个体工商营业执照》正在申办之中。
现查实,当事人周某某于2010年3月25日,从青岛海岛啤酒有限公司购进“青岛品牌纯生化”啤酒3392件,购货款54200元。当事人购回该批啤酒后,以每件20元的价格在安岳县境内批发销售了1000件,获销货款20000元。经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投诉,本局调查查明:该批啤酒实际商标名为“五月风”啤酒,由青岛海岛啤酒有限公司委托山东天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加工生产,在包装装潢上未标明生产厂名、厂址,而该青岛海岛啤酒有限公司无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登记资料中无生产啤酒的经营范围。青岛海岛啤酒有限公司在委托加工生产该批啤酒时,使用的酒瓶为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印有“青岛啤酒”注册商标和“TSINGTAO”英文注册商标的专用酒瓶,将“青岛品牌纯生”作为其商品名称,在瓶身标识和外包装箱上不加区别地突出使用,瓶身标识和外包装箱上所使用的标志、图案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青岛啤酒纯生”图案及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册的第3888383号注册商标相近似,当事人周某某在销售该啤酒时对外宣称是“青岛品牌纯生啤酒”,以此误导公众,使消费者误认为该批啤酒是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青岛纯生”啤酒。当事人周广地销售啤酒的行为,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侵权行为,已侵犯了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册的“青岛”中文商标以及“TSINGTAO”英文商标专用权。
三、案件处理
当事人周某某销售侵犯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啤酒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二)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二)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规定构成要件,已构成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三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并可处以罚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罚款数额为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的,罚款数额为10万元以下”规定,经研究决定对当事人作出处罚:1、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2、没收扣留在案的侵权啤酒2337件。
四、案情分析
接到投诉后,我局立即组织执法人员进行全面调查,基本锁定了当事人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的违法行为,对当事人尚未销售的涉嫌侵权啤酒采取了扣留强制措施。当事人不服,随即以我局强制措施违法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在互联网上发布舆论,称我局对商标侵权行为无管辖权,采取强制措施违法。我局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了案情分析会,案审会,对本案的最终定性进行确认。在定性过程中先后出现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议:一钟观点认为,本案当事人销售的啤酒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啤酒在名称、包装、装潢上相近似、其行为属傍名牌行为,应当用《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第九条规定规范其行为,同时可根据该《若干规定》第六条认定当事人销售的商品属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另一种观点认为,本案当事人虽然销售的啤酒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啤酒在名称、包装、装潢上相近似,但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啤酒名称已注册为商标,且属驰名商标,当事人的行为按照《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第三条第三款规定,不适用以《若干规定》来规范,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二)项规定。对于傍名牌行为是否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三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并可处以罚款。”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认定商标侵权行为,在认定过程中应当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第十条规定的原则进行调查取证,并通过案审会讨论认定。执法人员按照第二种观点,调整调查方案,补充完善了向青岛工商机关协查、向山东禹城市工商机关协查、消费者调查等多项证据,本案于2010年6月30日查清了案件事实。本局案审会通过讨论分析,一致认定:本案当事人应当定性为销售侵犯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啤酒行为。
由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当事人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以本局胜诉告终。本案之所以能最终结案,主要取决于执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认真克服难点,运用“抽丝剥茧,先易后难,由外及内逐步深入”的方法与技巧,注重查明案件的来龙去脉,从而理清了本案的事实与性质。值得一提的是本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参照最高人民法院认定商标侵权的原则,通过对消费者调查,最终以案审会讨论认定当事人销售的啤酒侵犯了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专用权。这是我局在查处侵犯商标专用权案件中的创新尝试,切实维护了权利人的知识产权。
本案的成功查处,得到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高度称赞,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本案的查处具有典型意义,其查处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程序合法、处罚适当。

阅读全文

与全球商标侵权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