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的民族最團結還有他們創下了什麼成果
我感覺應當是唐朝吧??
⑵ 中華民族是什麼什麼什麼的民族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什麼
中華民族是智慧、勤勞、勇敢的民族,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
⑶ 中國 十大民族是什麼
大致是按民族人數的數量來劃分的:
1、 漢族
2、 壯族
3 、滿族
4 、回族
5、苗族
6、維吾爾族
7 、土家族
8 、彝族
9、蒙古族
10、 藏族 。
中華民族共包括56個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數個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定的未識別民族。
中華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啟超在其1902年《論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的著作中提出,相關的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以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中華民族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的有著不同的定義。
(3)成果什麼民族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還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這兩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更願意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太願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即使這些詞最初都是僅僅指漢人。
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這一階段首先認定了(包括歷來公認的)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塔塔爾等38個少數民族。
第二階段:從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在第一階段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把民族識別工作引向深入。本階段對上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所剩族體名稱(183個)進行逐一研究,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畲、達斡爾、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後改名為德昂)、獨龍、京、毛難(後改名為毛南)、門巴;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並到已確定的53個少數民族中。
第三階段:從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這一階段中,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1979年認定了雲南基諾山的基諾族。至此,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加到56個。
第四階段:從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本階段的民族識別工作除繼續為一小部分族體的認定進行調查研究外,主要進行民族成份的恢復、更改和某些族體的歸並工作。據統計,自1982年以來,全國恢復、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數在1200萬人以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民族
⑷ 56個民族各有什麼特點
1、漢族104 248萬人,佔中國人口的92%。是中國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中國。漢族是我國古代華夏族同其他一些民族同化、融合形成的。漢代開始稱漢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中國,有將近四千年的歷史。
漢族作為中華民族主體,對世界文明發展有過重大貢獻。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著稱於世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有許多重大發現和發明。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與各兄弟民族發展了政治、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共同締造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於世界各地。除中國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布。
2、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佔70.4%)、吉、遼、黑、新、甘、青、寧、冀、豫等省區。是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善畜牧、騎射,住蒙古包。漢文帝時,王昭君與匈奴呼韓邪單於和親,促進胡漢民族團結,自古引為佳話。
歷史上,蒙古族曾出現過軍事家、政治家成吉思汗,數學家、天文學家明安圖等代表性人物。宗教信仰藏傳佛教喇嘛教。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其後忽必烈建立元朝。1947年,蒙古族聚居區內蒙古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
半個多世紀以來,發展民族經濟、文化,蒙古族聚居地區工農業迅速發展,草原牧區面貌大為改觀,實現定居放牧。以回鶻文字母為基礎的蒙古文已有700多年歷史。每年夏秋之際的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節日。
3、回族860萬人。17.7%回族聚居寧夏,其餘大多數散布全國,以甘、豫、冀、青、魯、滇、皖、新、遼、京、津等省(市)區較多。1958年在寧夏建立省級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是公元713世紀以後,中亞、波斯、阿拉伯人部分遷居我國西北,與漢、維吾爾、蒙古等族相處過程中形成的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教歷十月一日開齋節與十二月十日的古爾邦節是其兩大盛節。
4、烏孜別克族1萬多人。新疆佔99.9%,散居新疆85%以上市縣城鎮,部分分布在農牧區。其餘散居在京、甘等省市。17世紀起陸續從中亞細亞安集延、浩罕等遷入中國形成的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
曾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現通用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宗教信仰伊斯蘭教。居住城鎮的多經營商業、手工業(絲綢業等),居住鄉村的經營農牧業。婦女善刺綉。烏孜別克族頭戴各式瓜帽,喜喝奶茶。烏孜別克族舞蹈輕盈,音樂悠揚。
5、藏族459萬人。分布在西藏(佔全國藏民45.9%)及川(23.7%)、青(19.9%)、甘、滇等省部分地區。西藏、川西藏族分別自稱博巴和康巴。唐代吐蕃王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地區,並與唐文成公主和親,成為千餘年來藏漢民族團結的佳話。
西藏1959年廢除封建農奴制度,1965年成立藏族為主體的西藏自治區。藏族多從事農牧業。使用藏文。宗教多信仰藏傳佛教喇嘛教。藏族文化遺產豐富,藏歷新年是藏族傳統節日。藏民習俗 喜穿藏袍長靴,飲酥油茶,主食糌粑。
6、俄羅斯族1萬多人。新疆佔59.8%,主要居住在伊犁、阿勒泰等地。內蒙古佔32.4%,其餘分布在黑、遼、京等省市。18世紀以後陸續從俄國遷來。
俄羅斯族語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使用俄文。主要從事商業、服務業和園藝、養畜、養蜂業等。生活習俗、服飾等基本上與獨聯體俄羅斯民族相同。多信東正教。民風勤奮。不少人在鄰邦俄羅斯有親戚。
7、維吾爾族721萬人。全國99.8%的維吾爾族人口聚居在新疆,大多數分布在天山以南的綠洲,其餘分布在湘北常德等地。1955年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族史稱回紇。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字。
宗教信仰伊斯蘭教。新疆維吾爾族有經營農牧業和手工業的悠久傳統,擅長植棉和瓜果園藝業。維吾爾族能歌善舞。漢唐絲綢之路開通後,吸收外來文化,創造了風格獨特的文化藝術,口頭文學阿凡提的故事廣為流傳。民族節日有古爾邦(庫爾班)節、肉孜節等。
8、鄂溫克族近3萬人。內蒙古佔88.8%,主要聚居區在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其餘分布在黑龍江和北京等省市。鄂溫克族曾有索倫、通古斯等稱謂。鄂溫克是本民族自稱,為通古斯語大山林中的人們之意。
民族種源與北魏時黑龍江上中游的室韋及唐代貝加爾湖東北林區的鞠部落有淵源關系。牧區通用蒙古語文,農區通用漢語文。飼養馴鹿有經驗。宗教信仰薩滿教為主,有的殘存著對熊的崇拜。鄂溫克人好客,口頭文學豐富,民歌悠揚,舞蹈豪放。
9、苗族740萬人。貴州佔49.8%,主要聚居在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餘分布在湘、滇、川、桂、鄂等省區。苗族過去因居地、服飾不同而有不同稱謂。新中國依照人民意願,統稱苗族,是古代「南蠻」的後裔。
尊奉始祖蚩尤,為我國古老民族之一。封建王朝時期有的苗區尚為中央政府管轄不了的「生界」。
苗族的飛歌、蘆笙舞享有盛名。苗族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苗族節日多,主要有十月苗年和紀念民族英雄亞努的四月八。
10、德昂族近2萬人。雲南佔99.3%,主要聚居地在德宏的潞西、臨滄的鎮康。唐代「朴子蠻」的後裔。曾用名崩龍族。通用傣文、漢文字。宗教信仰小乘佛教。主要從事農業,善種茶,有古老茶農的美稱。傳統手工藝製作銀器。德昂族嗜飲濃茶。
住宅多竹樓。有較豐富的口頭文學成果。民族樂器有芒鑼、象腳鼓等。
11、彝族657萬人。雲南佔61.7%,其餘分布在川、黔等省。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在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楚雄和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不同地區還有撒尼、阿西等自稱。彝族與隋唐時的烏蠻民族有淵源關系。原有象形表意的老彝文,1975年確定800多個規范彝字,在涼山州推廣使用。
彝族文化絢麗多彩,發現有許多彝文抄本、碑刻、鑄銅、醫學著作,天文歷法、音樂舞蹈、民間文學等都有獨特的創造。彝族過去流行多神崇拜,祭奉祖先,並受道教、佛教影響。夏歷六月廿四日的火把節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12、保安族1萬多人。甘肅佔97.1%,主要聚居區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新等省區。是元明時期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帶駐軍墾牧,設保安營,在同周圍回、漢、藏、土各族長期交往逐步形成的一個民族。
通漢語用漢文。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手工業(冶鐵、製作保安腰刀有名)。習俗受伊斯蘭教影響較深。擅長吹奏絲竹樂,喜唱「花兒」和宴席曲,舞姿剛健。
13、壯族1549萬人。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佔全國壯族人口的91.3%)及滇、粵等省。壯族由古代百越民族發展而來。自稱布壯,原漢譯為僮,1965年改為強壯的壯。壯族歷史上出現了明代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太平天國農民革命將領蕭朝貴、右江人民革命領導者韋拔群等傑出人物。
1955年創制了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壯鄉源於秦漢的銅鼓、岩壁畫和源於唐宋的壯錦很有名。壯族民風興尊老祭祖、熱心公益。民間喜對唱山歌,三月三歌墟遠近聞名。中元節是壯族地區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
14、裕固族1萬多人。甘肅佔96.0%,主要聚居區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新、青等省區。是古代河西回鶻後裔同蒙古、漢等族長期相處發展形成的民族。
通用漢語漢文。宗教信仰薩滿教和喇嘛教。裕固族從事畜牧業有豐富的經驗。擅長織綉、造形藝術。多民間傳說故事。民歌曲調優美、內容豐富。
15、布依族255萬人。貴州佔97.3%,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安順地區。其餘分布在滇、桂等省區。布依族舊稱仲家,自稱布依。由古代百越民族分支發展形成的。曾創制新文字。多通用漢語漢文。
崇拜自然,祀奉祖先。布依婦女善紡織、蠟染。布依族口頭文學藝術豐富多彩,善歌舞,山歌內容形式多樣,常以歌代言。民族節日六月六是僅次於春節的盛會,相傳為紀念布依族起義領袖的節日。
16、京族近2萬人。廣西佔86.9%,主要聚居北部灣內京族三島上。其餘散布在黔、粵等省。京族曾被稱為越族,1958年按本民族意願稱京族。
京族有本族語言及土俗字,但很早以來就通用漢語文。主要從事漁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宗教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京族青年男女喜對歌,舞蹈有跳天燈,民族樂器獨弦琴音色悠揚。
17、朝鮮族192萬人。吉林省佔97.1%,最大的聚居區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其餘分布在黑、遼等省。是1719世紀中葉起至20世紀初從鄰國朝鮮遷居中國的民族。朝鮮族擅長在寒冷的北方種植水稻,對我國東北水田開發有所貢獻。
朝鮮族早在15世紀時就創造了文字,由40個音素字母拼寫迭成方塊形文字。朝鮮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文化教育較發達,人們喜好本民族歌舞及摔跤、盪鞦韆、壓跳板等體育活動。朝鮮族喜著素白色服裝。特色食品冷麵、泡菜。
宗教信仰有基督教和信奉孔孟的儒教。民風尊老愛幼、講禮貌、講衛生。
18、塔塔爾族0.5萬人。新疆佔99.9%。塔塔爾族與古代韃靼人有淵源關系。曾用過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但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宗教信仰伊斯蘭教。居住北疆城鎮的塔塔爾族多經商,一部分人從事手工業或畜牧業。
宗教信仰伊斯蘭教。民族音樂舞蹈節奏鮮明活 潑。還興賽馬、摔跤、拔河等民族體育活動。
19、滿族982萬人。遼寧佔50.4%,其餘分布在冀、黑、吉、內蒙古、京等省市自治區。17世紀中葉清朝定都北京後大批滿族人入關,滿漢民族文化融合,和各兄弟民族一道為祖國的統一、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出現了康熙帝玄燁、曹雪芹、老舍、程硯秋等傑出人物。曾有滿文,現普遍慣用漢文漢語。滿族重視禮節。曾信奉薩滿教、盛行祭祖祭天。民族體育活動有跳馬、滑冰等。
20、獨龍族0.6萬人。雲南佔95.3%,主要聚居區在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黔、川、粵等地。無本民族文字。主要從事農業,兼事採集、狩獵業。獨龍族人好客、講信用。過去有紋面的習俗,相信萬物有靈。民族節日臘月過年,跳牛鍋庄舞。
21、侗族251萬人。貴州佔55.7%,集中分布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玉屏侗族自治縣,其他分布在湘、桂等省區。1958年曾創制拉丁字母為基礎的侗文字。現在侗族人多能用漢語漢文。侗族擅營杉木林業。婦女善織侗錦。
有優良的木結構建築藝術傳統,侗鄉風雨橋、鼓樓獨具特色。侗族善歌,尤以演唱悠揚的大歌著名。侗族民風有敬老愛幼、熱心公益的傳統。侗族節日有春節、祭牛節、吃新節等。民間崇拜祖先,信奉聖母神靈。
22、鄂倫春族0.7萬人。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佔51.9%)、內蒙古的鄂倫春自治旗(佔44.5%),其餘散布在遼寧等省。自稱鄂倫春,為山嶺上的人之意。他們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小興安嶺山區,現基本定居,狩獵馴養結合,多種經營。
一般通用漢語漢文。鄂倫春人純朴好客。男女都善騎射。婦女善刺綉和製作皮製品和樺皮器皿。男女老少都善歌舞,編唱民歌、仿動物起舞。
23、瑤族213萬人。廣西佔62.2%,集中分布在都安、金秀、巴馬、大化、恭城等瑤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湘、滇、粵、黔等省。是由古代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發展形成的民族。過去有過山瑤、盤古瑤、茶山瑤等多種稱呼。狩獵業也佔有一定地位。還精於染織、刺綉。瑤族愛唱歌,節日幾乎月月有。宗教信仰盤瓠,是原始圖騰信仰的殘余。
24、哲族0.4萬人。88.2%分布在黑龍江省,其次在吉林省。大多數人通用漢語漢文。赫哲族長期在三江平原完達山區從事漁獵生活。
解放後在國家扶持下,民族興旺起來。有豐富的口頭文學傳說故事,普遍喜好音樂、即興編詞歌唱。
25、白族159萬人。雲南佔84.9%,主要聚居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其餘分布在黔、湘等省。白族自稱白尼。明清以後稱民家。白族歷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系密切,普遍使用漢語漢文。白族擅長農業,並創造了燦爛的白族文化,如大理三塔、劍川石窟、雞足山佛教建築群等。
三月街又稱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節日和街期,另一個盛大節日是六月「火把節」。白族的民族音樂、戲曲獨具特色。信仰佛 教。
26、門巴族0.7萬多人。95.4%聚居在西藏東南部地區。門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現也成為門巴族的自稱,意為住在門隅的人。族人大多通曉藏語藏文。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牧業和狩獵業。有少量手工業,擅長製作木碗、藤器。
門巴族與藏族長期往來,生活習俗相似,關系密切。男女都著氆氌長袍,足登軟底皮靴。吃大米飯、辣椒,也吃糌粑,喝酥油茶。
27、土家族570萬人。分布在湘、鄂、川、黔等省。主要聚居區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是本地人的意思。絕大部分人通用漢語漢文。土家人織造技藝較高,與「擺手舞」被稱為土家藝術之花。
土家族受漢族影響較深,許多習俗同於漢族。大端午、六月六等節日都要祭土王。山歌對於土家人幾乎是人人會編會唱。
28、藏族0.2萬多人。96.8%集中在西藏東南部地區。其餘散布在川、黔、遼等省。少數人通曉藏語藏文。主要從事農業,兼狩獵,擅長射箭,竹編工藝精巧。婦女戴銀、銅制耳環手鐲。主食大米飯,也有糌粑。宗教信仰喇嘛教(藏傳佛教)。
29、哈尼族125萬人。雲南佔99.5%。曾有和尼、哈尼、*尼等不同的自稱。自稱哈尼的主要聚居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稱*尼的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和瀾滄。1957年創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哈尼族人善種梯田,有的高達數百級。
常用自己染織的青布制衣,男子以黑或白布裹頭,婦女系綉花腰帶。宗教信仰多種自然神。哈尼歷法以農歷十月為歲首,過十月節即是過新年。哈尼人能歌善舞。
30、基諾族1.8萬人。99.0%在雲南省。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景洪市基諾鄉。其餘分布在川、湘等省。基諾族自稱基諾,過去漢譯為攸樂。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無本民族文字。基諾族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普洱茶)。
關於基諾族的漢文記載始於18世紀。傳說基諾族是從普洱、墨江甚至更遠的地方遷到基諾山區的。20世紀50年代基諾族尚保留氏族社會的古俗,長老在村社裡有崇高威望。宗教信仰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
基諾族人喜歌舞,每當節日興會,長者乘興高歌,少者隨之翩翩起舞。三月間過年,是基諾族重要節日。
31、哈薩克族111萬人。新疆佔99.8%,主要聚居區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其餘分布在甘肅。哈薩克族是由古代突厥人、契丹人等長期相處發展形成的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原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解放後創制並推廣使用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哈薩克族大部分從事畜牧業。民情耿直好客,有的人信伊斯蘭教。民族體育刁羊、摔跤、騎射、姑娘追等大都為馬上功夫。
32、土族19萬人。青海佔84.8%,主要聚居區在互助土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甘、滇、黔等省。舊稱青海土人。該民族的形成發展與古代吐谷渾、蒙古諸族有淵源關系。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通漢語,用漢文。
土族早期從事牧業,長於養羊,明代以後多經營農牧業。宗教信仰喇嘛教。土族擅長歌舞體育,一年多次的花兒會是他們對唱花兒的盛大節日。
33、傣族103萬人。雲南佔98.4%,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的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其餘分布在川、粵等省。關於傣族先民早在漢晉時就有史籍記載。傣族有本民族語言文字。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原傣文字1954年作了適當改革。
傣族善種水稻和熱帶作物。宗教信仰小乘佛教。婦女傳統著裝短衣筒裙。傣家民居竹樓頗具特色。清明前後的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傳統節日,祈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傣族能歌善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
34、克孜族14萬人。新疆佔97.9%,主要聚居區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布在黑龍江省。《史記》稱屬於匈奴的堅昆。清初稱布魯特(准噶爾語為高山居民之意)。經營畜牧為主,兼營農業。柯爾克孜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
原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解放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今居南疆者通用維吾爾語文,居北疆者通用哈薩克語文。宗教信仰伊斯蘭教,部分信喇嘛教。主要從事畜牧業,部分經營農業。
民間文藝豐富多彩,有號稱網路全書的史詩《瑪納斯》。人們好客、重禮節、善歌舞。柯爾克孜族歷法年初的諾勞孜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35、黎族111萬人。海南省佔92.0%,主要聚居區在海南島中部、西南部各黎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湖南等省。黎族是從古代百越人的一支發展而來的,唐時稱黎人。黎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1957年曾創制黎文。許多黎族群眾兼說漢語。
黎族對海南省農業開發作出了貢獻。黎族婦女精於以木棉紡織黎錦。黎寨多同姓聚居,口頭文學豐富,人們能歌善舞,黎族民歌曲調優美。
36、維爾族12萬人。內蒙古佔58.7%,主要聚居區在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其餘分布在黑、新等省區。17世紀中葉曾在黑龍江上英勇抗擊沙俄侵略。相當多的人兼通漢、蒙、維、哈語。清代多用滿文,民國以後普遍使用漢文。
主要從事農業,兼事牧、獵業,婦女善織綉,製作狍皮坎肩。宗教崇拜自然。民間口頭文學內容豐富,人們喜好歌舞。節日盛裝綢衣套坎肩,著裝與清初滿族相似。
37、傈僳族57萬人。雲南佔96.9%,傈僳族主要聚居區在滇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餘分布在四川。1957年改制了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主要經營農林業。過去傈僳族信奉自然萬物神靈,有的殘余民族圖騰崇拜。住房為竹木結構,中置火塘。傈僳族善歌舞,每年十月「收獲節」,狂飲高歌,通宵達旦。
38、習族16萬人。廣西佔98.1%,主要聚居區在桂北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黔、湘、粵等省。多通壯語、漢語和漢文。主要從事農業,部分人從事採煤業。婦女精於織造圍裙、背帶。人們喜唱山歌和彩調戲。
習俗有本族特點,也有一些近似漢族壯族。崇信多神,節日較多,民族節日以慶豐收、保平安的「依飯」最隆重。
39、畲族63萬人。福建佔54.6%,其餘分布在浙、贛等省。多與漢族雜居。自稱山客。現通用漢語文字。種植稻茶富有經驗。民間工藝善刺綉、編織。山歌被稱為畲族文化明珠。畲族節日與漢族大致相同,民族節日三月三祀祖。畲族宗族祖杖雕刻有龍頭,是其圖騰信仰的標志。
40、羌族20萬人。四川佔99.1%,主要聚居區在川西北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我國最古老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商甲骨文 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通用漢文字。主要從事農牧業,擅長打井和石砌建築技術。
傳統工藝有挑花刺綉、編織等。羌族人民能歌善舞,伴奏樂器中的竹笛,稱羌笛,是我國著名的古樂器之一。
41、佤族35萬人。雲南佔96.9%,西盟、滄源一帶阿佤山區是我國佤族主要聚居地區。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佤族經營農業為主,人們樂歌善舞。舊日信仰多崇拜山川神靈。
42、布朗族8萬人。雲南佔99.2%,主要分布在勐海縣布朗山區。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種茶(普洱茶)。宗教信仰小乘佛教。布朗人喜跳刀舞,青年人喜跳集體舞「圓圈舞」。口頭文學主要有抒情敘事詩。
43、高山族約40萬人。台灣省佔82.0%,主要分布在台灣中部山區和台東縱谷。其餘分布在福建省沿海城市。無本族文字。高山族聚居村社有公有土地。主要經營農林漁獵業。善雕塑、制陶、編織等工藝。
民情豪放,善歌舞,有獨特的舞樂形式杵杵樂,婦女手持長杵繞石臼舂米,伴以悅耳歌聲。有的還存在蛇動物圖騰殘余。
44、撒拉族9萬人。青海佔97.8%,主要聚居區在海東地區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自稱撒拉爾,由元代遷入青海的中亞撒馬爾罕人與周圍藏、回、漢、蒙古等族長期相處發展而成。通用漢語漢文字。宗教信仰伊斯蘭教。口頭文學豐富多彩,撒拉族山歌花兒受藏族影響,普遍帶有顫音,婉轉動聽。
45、拉祜族41萬人。雲南佔99.4%,主要聚居在滇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等地。1957年改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擅長狩獵,農業以茶、葯、劍麻等的種植為主。傳統的蘆笙舞,口頭文學陀普科(謎語)為群眾所喜聞樂見。民間曾信奉大神,清初起大乘佛教傳入並流行。
46、毛南族7萬人。廣西佔98.2%,主要聚居區在桂北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毛南族自稱阿難,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80年代中期族名用字由毛難改為毛南。通用漢、壯語和漢文字。主要從事農業,有飼養菜牛(食用牛)的豐富經驗。擅長雕刻、編織。熱情待客,喜好歌唱。祭祀神靈、祖先的五月廟節是毛南族特有節日。
47、水族35萬人。貴州佔93.0%,主要聚居在三都水族自治縣。通用漢文字。古時有水書,仿漢字反寫,又稱反書,僅限於宗教活動使用。水族主要經營農林業。傳統佳釀九阡酒。水族文化藝術豐富多彩,喜愛銅鼓舞、蘆笙舞、大歌、酒歌等歌舞。婦女喜戴銀飾項圈手鐲。
水族歷法以陰歷九月為 歲首,陰歷十一月的端節是水族最大節日。
48、仡佬族44萬人。貴州佔98.2%,以黔北道真、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分布較集中。通用漢語及相處較多的其他民族語,普遍使用漢文。主要從事農業。多民間故事、詩歌、諺語,音樂舞蹈優美樸素,「八仙」樂曲富有民族特色。生活習俗與本地漢族相似。
49、東鄉族37萬人。甘肅佔83.3%,主要聚居於臨夏的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新疆、寧夏等省區。是由13世紀進入今甘肅臨夏東鄉地區的蒙古人與周圍回、漢人長期共處發展形成的民族。通用漢語漢文。宗教信仰伊斯蘭教。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東鄉族幾乎人人都愛編唱「花兒」,其曲調高亢悠揚。習俗近似居住西北的回族。
50、錫伯族17萬人。錫伯族自稱錫伯,為古代鮮卑人後裔。有本民族文字。有的通用滿、漢、維、哈語。錫伯族原是游牧民族,後發展農業,兼營畜牧業。民間文學神話傳說豐富,錫伯族能歌善舞。愛好摔跤、騎射等民族體育活動。節日與漢、滿族大致相同,農歷四月十八日是錫伯族人從東北遷往新疆的紀念日,每年都舉行慶祝活動。
51、納西族28萬人。雲南佔95.6%,主要聚居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創造了象形的東巴文字和帶音節的哥巴文字,但僅為巫師使用。1957年又創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
當今也通用漢語漢文。兼營農牧業、手工業務和商業。宗教信仰有東巴、道、佛、基督教等多種。納西族繪畫、雕塑、剪紙等技藝較高。納西人喜歌舞。傳統節日有正月農具會、七月騾馬會等。
52、阿昌族近3萬人。雲南佔99.7%,兼通漢語或傣語,使用漢文。主要從事農業,擅於種植水稻,打制鐵器技藝高。阿昌族民間口頭文學十分豐富,對歌和象腳鼓舞、猴舞廣為流行。工藝美術刺綉、染織、雕刻、銀器製作等做工精細。
53、景頗族12萬人。雲南佔99.4%,主要聚居區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曾以刻木結繩記事。近代創用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民風爽朗、朴實,人們能歌善舞,有的是千人以上的集體舞,伴以鼓樂。過去多信仰萬物有靈。男女著裝黑色對襟短上衣,婦女圍艷麗的圍裙,喜戴銀飾物。
54、塔吉克族3萬多人。99.9%分布在新疆。主要聚居區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許多塔吉克人兼通維吾爾語和柯爾克孜語,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宗教信仰伊斯蘭教。塔吉克族把山鷹看作英雄的象徵。重要節日有春節、古爾邦節等。
55、普米族約3萬人。雲南佔95.3%,主要聚居區在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1960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正名為普米族。原是青甘川邊區的游牧部落,後來農業逐漸占居主要地位,兼營畜牧。通用漢文。
宗教信仰喇嘛教,崇拜多神,祭祀祖先。普米族能歌善舞,婚喪喜慶都舉行對歌。普米族大過年即過春節,屆時要舉行賽馬、摔跤等活動。
56、怒族近3萬人。雲南佔98.0%,主要聚居區在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怒族人大都使用漢文。主要從事農業,兼行狩獵、採集業。崇拜自然,基督教、喇嘛教等各有所信。怒族人喜歌舞,以此表達喜怒哀樂。服飾特點,婦女耳戴垂肩大銅環,成年男子腰佩砍刀,肩背弓弩。
(4)成果什麼民族擴展閱讀: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大融合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後統計的有56個,然而還有很多民族由於語言、文字、文化的失傳,慢慢的被漢化或者其他少數民族化了。
而在56個民族之外的其他很多存在爭議的民族,仍享受著少數民族的待遇,就算還是少數民族,各地的同一種少數民族,比如苗族彝族在全國各地的各個地方也有很大的差別,總之56個民族只是一個比較官方的統計,56個民族外的還有很多。
⑸ 中華民族在近些年來還獲得了哪些舉世目睹的科技成果
中華民族近年來得到了很多舉世矚目的科技成果,衛星的放飛,高鐵,飛機。
⑹ 民族是什麼
民族,指的是一群人覺得他們自己是一個被歷史、文化、和共同祖先所連結起來的共同體。民族有「客觀」的特質,這些特質可能包括地域、語言、宗教、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觀」的特質,特別是人們對其民族性(nationality)的認知和感情。
恩格斯在1884年,馬克思去世之後,所出版的《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無疑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民族學的第一本經典著作。提到了民族形成的規律。人結合成群;由血緣關系組成原始的家庭型式並形成親屬制度,逐漸排除同胞的性交關系;共祖的血族團體結成氏族,氏族結成部落,進而結成部落聯盟,融合成「民族(Volk)」;隨著生產力的增加,分工擴大,新的生產關系出現,新階級產生,使得氏族制度漸漸不能負荷而消滅,隨之產生由「新民族(Nation)」組成的國家。
從氏族到國家,「民族」的用法有兩種;前一種是相應著血緣關系而使用的 volk,後一種則是充滿著現代「民族」國家意味的nation。也就是說,恩格斯在提到民族的發展規律時,所指的現代的民族或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民族,應該是相應著現代國家逐漸成形,涉及到以國家意識為核心的人們共同體所構成的「國族(nation)」。這個詞必須依附於「國家」形成的論述脈絡,才有它的地位的。
民族既然依附於國家體制的產生,相應於資本主義社會,只是特定歷史發展階段中的一個產物。等到國家體制所服務的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迫出現之後,《共產黨宣言》中所謂「統一的民族階級利益」就讓位給了階級利益;在階級對立中,只要能消滅最基本壓迫型式的階級壓迫,其他型式的壓迫(包括民族壓迫)就會隨之解決。等到那個時候,民族將會像國家一樣,失去存在的必要而自然消亡。
1912年,時任真理報編輯的斯大林,為了解決第二國際及俄共內部對民族自治、民族自決的爭議,被列寧派到維也納去寫民族問題的小冊子。其成果就是被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引為「民族」定義聖經的《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從現代的民族研究看起來,這個定義是相當粗糙的。然而,斯大林從歷史唯物論的角度,以明確的客觀特徵首次為「民族」提出了定義:
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民族也和任何歷史現象一樣,是受變化法則支配的,它有自己的歷史,有自己的始末。......只有一切特徵都具備才算是一個民族。
民族不是普通的歷史范疇,而是一定時代即資本主義上升時代的歷史范疇。
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即引斯大林定義的這四項民族特徵,為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進行民族識別和民族認定。
⑺ 我國不同民族所創造的文明成果有哪些
維吾爾族:坎兒井
藏族:唐卡
保安族:保安刀
⑻ 中國社會主義成就舉目舉世矚目為國家什麼民族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我說不出去,就不是從那姑娘沒在早就了接觸的貢獻中國。
⑼ 中華民族有哪些偉大的成就和有貢獻的人呢
中華民族的偉大的成就:
1、四大發明(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2、瓷器(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3、中國戲劇(主要包括戲曲和話劇,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中國古典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堪稱國粹,與古希臘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大古老劇)
4、二十四節氣(於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訂立、到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5、中國畫(文人山水畫,寫意畫,水墨丹青中彰顯文人獨特的意境,按內容分,國畫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種;按技法分,可分為工筆畫、寫意畫、小寫意畫、大寫意畫、重彩畫、水墨畫、白描畫、敦煌壁畫)
6、文學(代表有《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
7、酒文化(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源於中國,且唯中國有之,與啤酒、葡萄酒並稱世界三大古酒;茅台酒產於中國西南貴州省仁懷縣茅台鎮,同英國蘇格蘭威士忌和法國柯涅克白蘭地並稱為「世界三大名酒」)
8、茶文化(代表人物陸羽,傳入日本後發展為茶道,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9、建築(紫禁城,大成殿,蘇州園林等,洋溢著天人合一,陰陽和諧對稱的思想,由於幅員遼闊,各處的氣候,人文,地質等條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國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尤其民居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闌式建築、西北的窯洞建築、游牧民族的氈包建築、北方的四合院建築等等)
此外,堯舜(德天下)、楊堅(統一、改制)、武則天(大叛逆)、朱元障(收復疆土)、商湯、曹操、趙匡胤等也是功勛卓著。治世明君周文王、周公旦、秦孝公、漢文帝、漢景帝、光武帝、李隆基、朱棣等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也是功不可沒。深以為戒的是暴政者如秦始皇、武則天、鐵木真建立秦、武周、元最終都夭折而終。不得不提的是宋元明八百年歷史,被蒙上屈辱和殘厲的濃濃陰影。
⑽ 你知道哪些民族的傳統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人口459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藏族自稱「博巴」,意為農業人群,是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一個農業部落。兩漢時屬於西羌人的一支,7世紀贊普松贊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稱其為「吐蕃」,元明稱「西蕃」,明代稱西藏為「烏斯藏」,清代稱「唐古特」,「藏番」。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置由中央管理的三新宣尉使司、都元帥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內的全部藏族地區。直到康熙年間才稱「西藏」,藏族稱謂亦由此而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民主改革結束了這里的封建農奴制度。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從1950年至1965年,先後建立起12個藏族自治州、縣。
藏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10世紀到16世紀,是藏族文化興盛時期。結構宏偉、卷帙浩繁的世界最長史詩《格薩爾王傳》,多少世紀以來,就一直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的藏族地區廣為流傳。史詩以說唱的形式描寫和反映了藏族古代部落的歷史,合計約有一百多部、七十多萬詩行。還有舉世聞名的《甘珠爾》、《丹珠爾》兩大佛學叢書。
位於西藏首府拉薩紅山上的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宮堡建築群,高達13層。以其建築特色、輝煌的繪畫、雕塑藝術和珍貴的文物聞名遐邇。
藏戲獨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體現了民族風格。藏族雕刻技藝高超。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是藏人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據藏族學者赤烈曲扎的《西藏風土志》載,哈達是在元朝時傳入西藏的。藏族薩迦法王八思巴會見元世祖忽必烈回西藏時,帶了第一條哈達。當時的哈達,兩邊是萬里長城的圖案,上面還有漢字「吉祥如意」的字樣。這表明哈達確實是漢族人發明的。
藏醫葯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藏葯講求炮製技術,尤對獸醫有獨到之處。醫葯學著作主要有《醫方四續》。算學可以預測日、月蝕及地方近期氣象。
藏歷為陰陽合歷,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陰陽配合十二生屬系年,每60年一周,以陰火兔年(丁卯)為始年,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閏;藏歷元旦是最重要的節日。藏歷正月十五,當地群眾有觀酥油花燈的習俗。4月15日紀念佛誕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民間舉行慶祝活動。藏族的節日還有薩噶達瓦節、雪頓節、花燈節和望果節。 藏族的節日
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儀式和內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傳佛教」。藏族對活佛高僧尊為上人,藏語稱為喇嘛,故藏傳佛教又被稱為喇嘛教。
藏區經濟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
日常食俗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製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於儲藏又便於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可見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四川一些地區的藏族還經常食用「足瑪」、「炸餜子」等,足瑪是藏語,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種,俗稱人參果,形色如花生仁,當地春秋可採挖,常用作藏族名菜點的原料。炸餜子即一種麵食,和面加糖,捏成圓或長條狀後入酥油鍋油炸而成。他們還喜食用小麥、青稞去麩和牛肉、牛骨入鍋熬成的粥。聚居於青海、甘肅的藏族也食烙薄餅和用沸水句面攪成的「攪團」。「推」是藏族群眾喜愛的食品,用酥油、紅糖和奶渣估成,形似大奶油蛋。青海藏族常吃一種藏族稱「特」的水油餅。製作水油餅時將麵粉揉成碗口大的面餅,放入開水鍋中煮,待熟後撈出,加酥油食用。河曲地區的藏族有製作大餅之習,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的可達到100千克,作為饋贈親友和長途旅行時用。雲南迪慶的藏族把蒸洋芋(土豆)、麥面粑粑、蒸饃作為食。
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在牛羊宰殺之後,立即將大塊帶骨肉入鍋,用猛火燉煮,開鍋後即可撈出食用,以鮮嫩可口為最佳。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則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腸中製成血腸,四川、雲南等地的藏族多將豬肉用來製成豬膘,便於保存。制豬膘時去掉豬的頭蹄,剔除豬骨,四川的藏族還要割下瘦肉,然後抹上花椒、香樟迷,撒上鹽,縫合成方形,風干即成。雲南藏族在將豬肉縫合之後,還要加一塊重石板壓,稱「琵琶肉」。食用時一圈圈切下,蒸熟後用刀切食。其色蠟黃,香而不膩。肉類的儲存多用風干法。一般在入冬後宰殺的牛、羊肉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干。冬季製作風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干肉的新鮮色味。雲南藏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華的食品。最常見的是從牛、羊奶中提煉的酥油,除飯菜都用酥油外,還大量用於製作酥油茶。酸奶、乳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經常製作的奶製品,作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在藏族民間,無論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當作必須的飲料,此外也飲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巾含有維生素和茶鹼,可以補充由於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維生素不足,幫助消化。藏族普遍喜飲用青稞製成的青稞酒。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干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雲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制。其他地區的藏族喜用木碗並漆上紅、黃、橙色的油漆。比較講究的還要在碗上包銀。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製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於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製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節慶、禮儀食俗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藏歷年一般從藏歷十二月就開始准備、置辦年貨,家家都要用酥油炸餜子,藏歷年時的餜子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還要用彩色酥油捏制一個羊頭,製作一個長方形的五穀斗,斗內裝上酥油拌糌粑、炒青稞麥粒等食品,上面插青稞穗、雞冠花和酥油做的彩花。除夕時打掃衛生,每戶的大門外用石灰粉畫上象徵吉祥的八瑞相符號。雲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團(類似於餃子),在面團里分別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種東西都有一種不同的說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團,說明在新的一年裡他心腸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團者,表示他心腸軟。初一早上,將青稞幼苗、油餜子、捏成的羊頭、做好的五穀斗,擺在佛龕前的茶幾上,預示在新的一年裡五穀豐登、豐衣足食。雲南藏族,除夕時家家都要殺年豬,初一的早上一起床,人人都要喝一種放有紅糖和奶渣的青稞酒,名為「關滇」。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區都要進行宗教法會活動。除過藏歷年外,每年藏歷七月一日,要過「雪頓節」。雪頓節原意為「酸奶宴」,屆時家家都要製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後來又增加了演藏戲的內容。雪頓節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壺、保溫瓶,帶上食品到風景優美的地方飲茶喝酒。在每年秋收以前要過「望果節」,過望果節時要互相宴請並進行各種野餐活動,以迎接秋收。還要過「沐浴節」、「降冬節」等傳統節日。在民間迎娶送往也和節日一樣熱鬧,娶親時,主人要在酒壺口和酒杯口用酥油各塑三個予頭,以表示吉祥。在祝酒時,長輩先用中指蘸酒朝上、中、下輕彈三下,以表示祭天、地、神靈。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後(酉+斗)滿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婚禮上,新郎要向新娘敬酒。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藏族傳統宴席為分餐式,無飯菜小吃之分。首道食品為足瑪米飯,次道為肉脯,第三道為豬膘,第四道為乳酪,第五道為血腸等等,還可以上很多道,最末一道為酸奶。席間不飲酒。主、客可多食、少食或不食,但首道和最末一道非食不可,前者象徵吉祥,後者表示圓滿。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
典型食品 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腸,藏族傳統菜餚,用牛(羊)血為主要原料製成。乳酪,藏族傳統菜餚,用牛、羊奶發酵後製成。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於《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
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人口480.6849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蒙古族歷史悠久,13世紀初,成吉斯汗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落,建立了統一的蒙古貴族政權。1219年西征,版圖擴大到中亞地區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中國。1368年元朝滅亡。
1947年5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內蒙古自治區,成為中國建立最早的一個自治區。以後又相繼成立了9個自治州、縣:
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1950年7月29日)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年6月23日)
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年7月13日)
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1954年9月10日)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1954年10月16日)
吉林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1956年9月1日)
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1956年12月5日)
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1958年4月1日)
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58年4月7日)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
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
語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
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善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成果之一。
禁忌: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習俗: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宗教: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元代以後普遍信仰喇嘛教。
服飾: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用瑪瑙、珍珠、金銀製成。
節慶: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等。
白節: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馬奶節: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閑時舉行。「那達慕」在蒙語中有娛樂或游戲之意。內容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後,又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電影、交流生產經驗等,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盛會。
日常食俗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餘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特別是在做手把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時加佐料,並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族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湯。還食用駱駝肉和馬肉,油炸駝峰片蘸白糖,視為上餚,有經驗的廚師還善於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製成各種食療菜餚。為便於保存,還常把牛、羊肉製成肉乾和臘肉。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用炒米做「崩」時加羊油、紅棗、紅、白糖拌勻,捏成小塊,就茶當飯。未經蒸炒的糜子多用來與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餅;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麵粉加餡製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西部阿拉善、鄂爾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麵粉做成饊子狀的「章汝」的習慣。東部的哲里木盟盛產蕎麥,用蕎麥粉烙制的煎餅是當地較有特色的一種食品。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鍾,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蒙古族釀制奶酒時,即先把鮮奶入桶,然後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為引子,每日攪動,3—4日待奶全部變酸後,即可入鍋加溫,鍋上蓋一個無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內側掛上數個小罐,再在無底木桶上坐上一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經加熱後蒸發遇冷鐵鍋凝成液體,滴入小罐內,即成為頭鍋奶酒,如度數不濃,還可再蒸二鍋。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節慶、禮儀食俗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和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是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全羊宴包括薦骨、四肢、肋骨、胸椎、羊頭,有的地區還要加羊心、羊肝、直腸和羊肚。製法是將全羊的各部位倒入大鍋,水溫上升後,再加入一定量的熟嗜酸奶文火煮開,並經常翻動。腸、肚、心、肝和燎好的羊頭另鍋煮爛。另配調料。開宴時將煮熟的各部位放入大盤子里,尾巴朝外,羊頭上要刻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十」上桌。食用時主人要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先動刀切割,然後大家才同吃。姑娘在出嫁之前,娘家人須煮羊胸脯肉給姑娘吃,以此表示送別。烤全羊過去多用來進行祭典或祭敖包時才用,現在已成為盛大節慶或迎接貴賓用的一種特殊菜餚。
典型食品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