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水平位移監測應提交的主要成果都有哪些
平時只需提交日報,說明日變數和累積變數,畫清變化曲線就行。原始測量數據需要存底備查
⑵ 全國地下水監測成果信息
一、內容概述
「全國地下水監測成果信息」工作周期2004~2012年,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組織承擔,全國31個省級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中心)參加。
主要成果
(1)地下水監測數據的綜合研究,適時發布動態監測信息,加強了地下水動態監測數據匯交、入庫、發布、管理的標准化工作,為履行監測、監督防止地下水過量開采與污染的政府職能提供支撐依據。
(2)以現有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網和資料庫為基礎,進一步完善了資料庫標准與功能,開發地下水監測數據網路發布系統。以地下水監測點核查、地下水監測井洗井修復、自動監測與發射儀安裝為手段,完善了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網路,提高地下水監測水平。
(3)以國家級監測點日常水質監測、重點城市水源地地下水水質檢測、主要城市地下水有機污染檢測為重點,開展水質分析評價工作,及時掌握地下水水質變化情況。以當年監測數據為基礎,以長序列監測資料為依託,分析區域性地下水環境動態變化狀況,提出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建議,為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履行地下水監管職能提供技術支撐。
(4)制定了全國地下水監測資料庫的數據標准,開發與完善了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與管理信息系統並編寫了《全國地下水監測資料庫與信息系統培訓教材》,開發了地下水監測數據網路發布系統,建立了中國國際地下水模型中心網站,編制了中國國際地下水模型中心通訊,整編入庫全國80年代以來地下水監測數據共422萬余條,整編《2004~2011年中國地質環境監測地下水位年鑒》和《2008~2011年中國地質環境監測地下水質年鑒》,編寫了《2004~2011年我國主要城市和地區地下水水情通報》、《2006~2008年重點城市地下水水源地監測報告》、《2008~2011年全國主要城市地下水有機污染監測通報》,匯總編寫了《國家級地下水監測點核查報告》《國家級地下水監測孔洗孔修復報告》《華北平原國家級監測孔自動監測儀安裝調試報告》《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網點優化方案》。
(5)已正式出版《中國地質環境監測地下水位年鑒》(2005~2011年)。
二、應用范圍及前景
本項目形成的成果面向不同的服務對象,如開發完善的地下水監測資料庫與信息系統成果主要面向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中心)及其分站的監測人員使用,成果中地下水監測數據網路發布系統、中國國際地下水模型中心網站、《中國地質環境監測地下水位年鑒》、《我國主要城市和地區地下水水情通報》《國土資源公報》中地下水部分的內容面向全社會公眾發布全國地下水監測信息。同時,地下水監測成果也為編制有關政府的決策報告提供基礎數據。
三、推廣轉化方式
本項目的成果推廣方式主要採用宣傳報道、人員培訓、網路發布、公開出版及分發、文章發表、向上級主管部分遞送等方式。
經過2004~2005年的工作,建成中國地下水信息網(http://www.cigem.gov.cn/dxs/),於2005年8月掛入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同時掛入中國地質調查局門戶網站,作為中國地質調查與地下水調查監測信息的窗口,向社會發布地下水信息。截至目前,已經動態發布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000多個國家級地下水監測點的基本情況與1995~2010年水位動態曲線資料,同時發布了中國地下水資源、地下水環境、2003~2010年全國主要城市和地區地下水水情通報等內容。
技術依託單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聯系人:褚洪斌高存榮王俊桃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
郵政編碼:100081
聯系電話:010-62179611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⑶ 地理國情監測的成果有哪些形式及
地理是世界或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經濟因素(物產、交通版、居民點)的總的權情況。例如自然地理、經濟地理。(《現代漢語詞典》[2] )
土地、山川等的環境形勢。今指全世界或一個地區的山川、氣候等自然環境及物產、交通、居民點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總的情況。(《漢典》[1-2] )
⑷ 監測資料分析
引水發電洞進水口邊坡布置了5套多點位移計,位於引水發電洞進水口洞臉邊坡及上游側邊坡(圖7-17),儀器編號分別為MIP1、MIP2、MIP3、MIP4和MIP5。MIP3位於3#洞軸線的845m高程,MIP4位於3#引水發電洞洞臉邊坡的865.78m高程,與4#洞接近。
1)MIP3監測成果如圖7-18及圖7-19所示。從圖中可得:①從位移-時間過程線看,從4月中旬後位移隨時間無明顯變化趨勢,位移曲線趨於平緩。至2003年9月底,各測點的累計位移量為32.935mm、31.906mm、33.765mm、17.177mm,變化不大。②從位移與孔深的關系看,2003年5月31日的位移-孔深曲線與2003年4月27日的位移-孔深曲線基本重合,說明各測點(0.0m、4.0m、10.0m、18.0m)的位移增量很小,坡體趨於穩定。
2)MIP4監測成果:其監測成果如圖7-20和圖7-21所示,從圖中可得:①從位移-時間過程曲線看,從2003年4月中旬後,0.0m(表面點)、3.0m、7.0m、12.0m、18.0m及26.0m測點位移量變化較小,位移曲線趨於平緩。各測點的月位移增量分別為0.526mm、0.368mm、0.406mm、0.371mm、0.198mm和-0.033mm,與前幾個月相比明顯減小。2003年4月中旬後,位移曲線近於水平,即位移變化率近於0,坡體趨於穩定。②從位移與孔深的關系看,以往坡體的位移主要發生在7.0m以外的坡體,而7~26m位移隨深度的增加而遞減,26.0m以內的岩體基本處於穩定狀態。5月,坡體受錨索張拉、施工干擾明顯減小等因素的影響,7.0m以外及深部測點的位移很小,坡體逐漸趨於穩定。
綜合上述多點位移計的監測成果,邊坡的變形有如下特點:
1)隨著邊坡的開挖,邊坡的變形有明顯增大的趨勢。在受支護措施控制的情況下,邊坡的最大變形量已達55mm。
圖7-17 引水發電洞進水口邊坡監測工作布置圖
圖7-18 MIP3多點位移計時間-位移曲線
圖7-19 MIP3多點位移計位移-孔深曲線
圖7-20 MIP4多點位移計時間-位移曲線
圖7-21 MIP4多點位移計位移-孔深曲線
2)隨著高程的降低,邊坡的變形具有明顯減弱的趨勢,表現在邊坡的變形量及變形涉及深度均逐漸減小。從位移與孔深的關系看,開挖量較大的洞臉邊坡,845m高程以上邊坡變形的最大涉及深度一般可達25~30m。
3)隨著開挖量的增大,邊坡的變形持續增大,隨著坡體開挖結束、錨索支護的加強以及進水口處閘室修建等,尤其是邊坡上部對穿錨索的施工完畢,邊坡的變形明顯得到控制,位移曲線逐漸趨於平緩,2003年5月份開始邊坡已趨穩定。
4)上述監測資料顯示,開挖邊坡的變形具有傾倒變形的特徵,這與邊坡結構分析及邊坡的變形跡象所顯示的變形特徵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有限元計算分析結果與監測資料大致吻合,充分表明進水口邊坡通過錨固處理邊坡變形被有效地控制在工程允許的范圍內,說明現有的工程錨固措施完全能滿足水庫運營的需要。
⑸ 海洋浮標監測系統重要監測成果有哪些
目前,已有60個以上的浮標被施放到了大海里。1997年,這個浮標監測系統監測到了熱帶海洋上非同尋常的跡象,這就是厄爾尼諾的前兆,科學家及時發出警告,從而成功地預報了20世紀最大一次厄爾尼諾的到來。現在,這個浮標系統依然在起著作用,從那裡得到的資料顯示,2002年至2003年冬季,厄爾尼諾已經卷土重來,不過力量較小罷了。
⑹ 水土保持監測的監測成果
1、監測成果管理
水土保持監測資料在由下級監測機構經過整編後,上報專至上級監測機構,由省級以上水土屬保持監測機構統一管理。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負責全國范圍內的監測成果管理。
2、監測成果公告
國家和省級水土保持監測成果實行定期公告制度,監測公告分別由水利部和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發布。省級監測公告發布前須經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審查。公告內容主要為本轄區內的水土流失的面積、分布狀況和流失程度;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及其發展趨勢;水土流失防治情況及其效益等。其中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負責全國范圍內的監測公告工作,各流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經過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和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審定同意後,分別公布其所轄區的水土流失監測情況。水土流失監測工作五年為一個公告周期,每年公告年度水土流失監測結果,重點省、重點區域、重大開發建設項目的監測成果可根據實際需要發布。
⑺ 如何才能檢測自學所達到的成果
我們所學的只是書上的理論知識,並不能真正檢測出你達到的效果如何,專我們都不想做紙上談屬兵的將軍,你就將你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上,如果你自學英語那就多看文章,看看你是否能一眼看懂,這就是最簡易的檢測方法了,這樣你便會一清二楚了,所以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點也不為過。
⑻ 變形監測的成果表達式有哪些形式
1、簡述變形監測的任務和目的。(P1)
任務:確定在外力作用下,變形體的形狀、大小及位置變化的空間狀態和時間特徵。
目的:監測變形體的安全狀態,驗證有關工程設計的理論或地殼運動的假說,以及建立正確預報變形的理論和方法。
2、導致地表局部變形的原因有哪些?(P3,19-20);防止和減弱變形的措施有哪些?舉2例。 原因:人類開發自然資源活動(抽取地下水、採油和采礦等)會引起局部地表變形,如在人口密集地區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地下采礦引起礦體上方岩層的移動,嚴重的會造成地面滑坡和塌方,危及人類生命財產安全。 措施:工程建築物的三維變形監測 滑坡體滑動監測
地下開采引起地表沉陷監測
3、簡述滑坡體滑動的主要因素。(P3,9-12)
內在因素:岩石介質的各向異性、岩石結構的高度非均勻性、地形地貌以及地應力的復雜性。 外在因素:地下水、降雨、溫度等因素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等。 4、簡述倒垂線法觀測壩頂位移原理。(P11,10-15)
利用鑽孔將垂線一端的鏈接錨塊深埋到岩基中,從而提供了在基岩下一定深度的基準點,垂線另一端與一浮體箱連接,垂線在浮力作用下拉緊,始終靜止於鉛直的位置,形成一條鉛直基準線。倒垂線的位置與工作基點相對應,利用安置在工作基點上的垂線坐標儀可測定工作基點相對於倒垂線的坐標,比較其不同觀測周期的值,可求得工作基點的位移。 5、舉例說明變形點的具體精度要求,舉三例。(P23)
(1)對於有連續生產線的大型車間,通常要求觀測工作能反映出2mm的沉陷量,因此,對於觀測點高程的精度,應在1mm以內。
(2)地鐵穿越隧道要控制地面沉降,可允許范圍根據不同情況為5-20mm
(3)懸索橋的基礎和錨碇的沉降變形只有幾毫米,主梁的中跨、塔頂的位移則幾厘米至幾十厘米 (4)樓體最大沉降一般應小於16mm
(5)高速磁懸浮列車架空軌道撓度應小於1mm (6)滑坡變形監測的精度一般在10-50mm
(7)特種工程設備一般要求變形監測的精度高達0.1mm 6
7、建築物變形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35
既包括地基沉降、回彈,也包括建築物的裂縫、傾斜、位移及扭曲等。 8、簡述砂土地基和粘土地基沉降特點。P135-136
(1)砂土地基:其沉降在施工期間已大部完成;可分4個階段: 第1階段是在施工期間,沉降速度較大,年沉降量達20-70mm;第2階段,沉降速度顯著減慢,年沉降量約20mm;第3階段,為平穩下沉階段,年沉降量約1-2mm;第4階段,沉降曲線基本水平,即達到了沉降停止的階段。
(2)粘土地基:沉降完成較慢,達到穩定時間較長,沉降在施工期間只完成了一部分。
9、在壓縮性地基上建造建築物時,其沉降原因有哪些因素?P136 (1)荷載影響 (2)地下水影響 (3)地震影響 (4)地下開采影響 (5)外界動力影響
(6)其它影響,如地基土的凍融、打樁、降水等。 10、建築物變形監測內容有哪些。P137 (1)建築物沉降監測 (2)建築物水平位移監測 (3)建築物傾斜位移監測 (4)建築物裂縫監測 (5)建築物撓度監測
11、建築物變形監測周期一般是如何確定的?P137
(1)沉降監測周期應能反映出建築物的沉降變形規律。如砂土層上的建築物,沉降在施工期間已大部分完成。根據這種情況,沉降監測周期應是變化的。在施工過程中,頻率應大些,一般有三天、七天、半月三種周期;到竣工使用時,頻率可小些,一般有一個月、兩個月、半年與一年等不同周期。
(2)在施工期間也可以按荷載增加的過程進行安排監測,即從監測點埋設穩定後進行第一次監測,當荷載增加25%時監測一次,以後每增加15%監測一次。
(3)建築物使用階段的觀測次數,應視地基土類型和沉降速度而定。除有特殊要求外,一般情況下,可以在第1年監測4次,第2年2次,第3年後每年1次,直至穩定為止。
(4)觀測期限一般不少於如下規定:砂土地基2年,膨脹土地基3年,黏土地基5年,軟土地基10年。
12、建築物是否進入穩定階段的判別標準是什麼?P137
沉降是否進入穩定階段,應由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判定。對重點監測和科研觀測工程,若最後三個周期觀測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於2倍測量中誤差,可認為已經進入穩定階段。一般觀測工程若沉降速度小於0.01~0.04mm/d,可認為已經進入穩定階段,具體取值宜根據各地區地基土的壓縮性確定。當建築物又出現變形或產生可能出現第二次沉降的原因時,應對他重新進行監測。
13、簡述一般性高層建築變形監測採用的等級及精度要求。P138
布設監測點時,應根據建築物的大小、基礎形式、結構特徵及地質條件等因素確定。
(1)監測點應布置在建築物沉降變化較顯著的地方,並考慮到在施工期間和竣工後,能順利進行監測的地方; (2)在建築物的四周角點、中點及內部承重牆上均需埋設監測點,並應沿房屋周長每隔10~12m設置一個監測點,但工業廠房的每根柱子均應埋設監測點。
(3)由於相鄰影響關系,在高層和低層建築、新老建築連接處,以及在相接觸的兩邊都應布設監測點; (4)在人工加固地基與天然地基交接和基礎砌深相差懸殊出以及在相接觸的兩邊都應布設監測點;
(5)當基礎形式不同時,需在情況變化處埋設監測點,地基土質不均勻,可壓縮性土層的厚度變化不一等情況需適當埋設監測點;
(6)在振動中心基礎上要布設監測點,對於煙囪、水塔等剛性整體基礎上,應不少於3個監測點;
(7)當寬度大於15m的建築物在設置內牆體監測標志時,應設在承重牆上,並且盡可能布置在建築物的縱橫軸線上,監測標志上方應有一定的空間,以保證測尺直立;
(8)重型設備基礎的四周及鄰近堆置重物之處,即有大面積堆荷的地方,也應布置監測點; (9)沉降監測點的埋設標高,一般在室外地坪+0.5m較為適宜,但在布置時應根據建築物層高、管道標高、室內走廊、平頂標高等情況來綜合考慮。同時還要注意所埋的監測點要讓開柱間橫隔牆、外牆上的雨水管等,以免所埋監測點無法檢測而影響監測資料完整性; (10)在澆築基礎時,應根據沉降監測點的相應位置,埋設臨時的基礎監測點。 15、簡述全站儀3維監測原理。P151-152
為了減少量測儀器高誤差對成果的影響,提高高程測量精度,可採用無儀器高作業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假設測站基準點高程為
,儀器高為,定向基準點高程為
⑼ 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提高觀測成果的精度
沉降觀測在建築物的施工、竣工驗收以及竣工後的監測等過程中,具有安全預報、科學評價及檢驗施工質量等的職能。通過現場監測數據的反饋信息,可以對施工過程等問題起到預報作用,及時做出較合理的技術決策和現場的應變決定。
一、沉降觀測的對象
沉降觀測的對象包括: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的建築物;復合地基或軟弱地基上的設計等級為乙級的建築物;加層、擴建建築物;受鄰近深基坑開挖施工影響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環境因素變化影響的建築物;及需要積累建築經驗或進行設計反分析的工程;創優工程要求的建築物。
二、沉降觀測點的布設
沉降觀測點應布設在能全面反映建築物地基變形特徵的點位,一般布設在建築物的四角、在轉角及沿外牆每10~15米處;高低層建築物、新舊建築物、不同地質條件、不同荷載分布、不同基礎類型、不同基礎埋深、不同上部結構、沉降縫和建築物裂縫處的兩側;建築物寬度大於或等於15米,或寬度小於15米但地質條件復雜的建築物的內縱牆處,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結構體系的樓、電梯井和中心筒處;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處;多層砌體房屋縱牆間距6~10米橫牆對應牆端處;框架結構可能產生較大不均勻沉降的相鄰柱基處;高層建築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對應盡端處。各種構築物沿四周或基礎軸線的對稱位置上布點,數量不少於4個測點。觀測基準點應設在基坑工程影響范圍以外,一般不小於30~50米且數量不應少於兩個。
觀測點的布設是沉降觀測工作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它直接影響觀測數據能否真實地反映出建築物的整體沉降趨勢及局部沉降特點。
三、沉降變形監測的精度要求沉降觀測的測量精度等級採用Ⅱ級水準測量。視線長度宜為20~30米,視線高度不宜低於0.5米,宜採用閉合法消除誤差。
四、觀測周期建(構)築物的沉降觀測對時間有嚴格的限制條件,特別是首次觀測必須按時進行,否則整個觀測得不到完整的觀測意義。施工期間一般在基礎或地下室完成後開始觀測,每完成一層觀測一次,沉降速度≥2.0mm/d應減緩載入速度並增加觀測次數;如施工過程暫停,則在停工及重新開工時應各測一次,停工期間2~3個月測一次;竣工後第一年測四次(其中第一次宜在竣工後二個月時),第二年測 2~3次,以後每年一次直到穩定。各個階段的復測必須定時進行,不得漏測或補測,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准確的沉降情況或規律。
五、穩定標准
穩定標准應由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判定,對重點觀測和科研觀測工程,或最後三次觀測中每次沉降量均不大於2√2倍測量中誤差,則認為已進入穩定階段。二、三級多層建築以0.04mm/d,高層和一級建築以0.01mm/d為穩定標准。若施工過程中沉降大於2.0mm/d則應採取有效措施。
六、驗收標准
建築物竣工驗收標准為最後一次觀測的沉降速度:二、三級、多層建築物和低層建築物平均沉降速度≤0.10mm/d,最大沉降速度≤0.12mm/d(2處),一級、高層建築物平均沉降速度≤0.06mm/d,最大沉降速度≤0.08mm/d(2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