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有沒有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中國有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發明了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2.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有哪些
1.高 錕:1933年生於上海,祖籍江蘇金山,獲獎時國籍英國、美國雙重,2009年物理學獎
2.錢永健:1952年生於美國紐約,祖籍浙江杭州,獲獎時國籍美國,2008年化學獎
3.高行健:1940年生於江西贛州,祖籍江蘇泰州,獲獎時國籍法國,2000年文學獎
4.崔 琦:1939年生於河南寶豐,祖籍河南寶豐,獲獎時國籍美國,1998年物理學獎
5.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祖籍江蘇太倉,獲獎時國籍美國,1997年物理學獎
6.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祖籍台灣新竹,獲獎時國籍美國;1986年化學獎
7.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祖籍山東日照,獲獎時國籍美國,1976年物理學獎
8.李政道:1926年生於中國上海,祖籍江蘇蘇州,獲獎時公民權中華民國,1957年物理學獎
9、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祖籍安徽合肥,獲獎時公民權中華民國,1957年物理學獎。
10、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1、屠呦呦;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葯研究任務,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葯入手,在收集2000餘方葯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葯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葯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3. 2019諾貝爾醫學獎研究成果給中國患者帶來了什麼
北京時間10月7日威廉·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和格雷格·塞門扎,三位美國和英國科學家,因為「探索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的變化「獲取」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個發現將今後,將探索更多潛在的治療靶點,包括腫瘤、代謝、炎症性腸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
威廉·凱林提出,氧氣是生命的基礎,毫無疑問,許多疾病都是由缺氧引起的這時,我想到了貧血、心臟病和中風,以及實體瘤。因此,當我們知道這個途徑,我們可以開發新的葯物,可以激活或切斷這個分子途徑。威廉·凱林還舉了一個例子,一種新批準的貧血葯物使人們認為他們沒有足夠的氧氣來產生更多的紅細胞我們希望這種葯物可以用來治療心臟病和中風,因為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疾病的原因也是沒有足夠的氧氣供應給相應的組織和器官。
4. 中國還有哪些「諾獎級別」科技成果
中華來人民共和國國籍獲得源者
2015年 屠呦呦
北京時間2015年10月5日。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
呦。她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中國葯學家屠呦呦2015年10月5日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成為國內第一個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獲得者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籍女性。她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2012年 莫言
北京時間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莫言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5.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誰
1、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為中國國籍,後加入美國國籍,2017年恢復中國國籍。
2、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莫言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獲獎時楊振寧為美國國籍)。
3、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因在瘧疾治療研究中的突出貢獻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諾貝爾獎(瑞典語:Nobelpriset,挪威語:Nobelprisen)諾貝爾獎是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並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產及諾貝爾獎的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則是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設立的,以表揚在經濟方面作出貢獻的人士。
每個獎項都由不同的委員會負責頒發:化學獎、物理學獎和經濟學獎經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文學獎經由瑞典學院頒發,生理及醫學獎經由卡羅琳學院頒發,和平獎經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
每名諾貝爾獎得主都會獲得獎章、證書和獎金。1901年,首名諾貝爾獎得主獲得了150,782瑞典克朗,這筆獎金在2007年12月已相等於7,731,004瑞典克朗。10,000,000瑞典克朗。
6. 中國在醫學上誕生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1、脊髓灰質炎系列疫苗的研製及應用:讓脊灰與中國兒童絕緣
2000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區域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委員會宣布中國為無脊灰狀態。這是繼全球消滅天花之後,世界公共衛生史上又一偉大業績。
由於我國政府的大力推廣及免疫規劃策略的實施,自1994年10月以來,全國未有由本土野毒株引起的病例報告,曾被醫學界稱為「威脅兒童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殺手」的小兒麻痹得到有效控制。
2、全國控制和基本消滅麻風病:向恐懼和絕望宣戰
麻風病,一個曾經讓人談之色變、聞風喪膽的重大傳染病,如今已難覓蹤跡。1957年,為防治在我國多地大面積流行的麻風病,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立了皮膚病研究所,根據我國麻風病流行情況,與國家的發展戰略密切結合。
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符合我國麻風病流行情況的防治策略、技術和措施,並取得顯著成果。
3、根治絨毛膜上皮癌化學療法的創建與推廣:從死亡率90%到治癒率90%的顛覆性突破
北京協和醫院向陽教授帶領團隊對絨癌耐葯機制、耐葯標志物篩查和耐葯逆轉等開展了深入研究,並對耐葯與危重病例的治療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治療方法,使耐葯及危重絨癌病人的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完全緩解率達70%以上,治療效果達國際領先水平。
4、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葯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葯」而受益。
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葯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准治療葯物,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葯劑列入其基本葯品目錄。
5、難治性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救治體系
以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和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國的第一大病,也是第一致死病因。近60年來,隨著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創建和發展,我國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和防治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阜外醫院幾代人對建立心血管疾病救治體系進行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科技網-中國醫學科學院建院60周年 十大科技成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7. 近年來中國科學界各領域最接近諾貝爾獎的學術成果是什麼
可是這些成果根本比不上一個定律的發現吧,你們根本就不知道,牛一定律就是一個參照系,以它為參照系,多質點的牛頓第一定律的封閉系統就會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向牛二轉化,此時整個系統的勢能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牛二最終會轉換為牛三,此時整個系統的內能是一個增量。這就是能量相對性原理,簡稱1+1=3原理。其定義為:在一宇觀封閉系統中,由於空間和時間的無限延續,離散質點(離散平衡態)間會發生萬有引力的相互作用(非平衡態),此時整個系統的勢能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直至集聚成一個結合體(集聚平衡態)後,整個系統的內能是一個增量。定義式不好打在此略。由於質點間的空間距離的改變,萬有引力的相互作用是從無到有的,那它的勢能也是從無到有產生出來的,這部分產生出來的勢能就是宇宙的暗能量,因為質點間沒發生萬有引力之前,這部分新產生出來的勢能在宇宙中根本無從查找,只有質點間發生了萬有引力作用之後,這部分能量才在宇宙中體現出來了,所以這部分能量才是宇宙真正的暗能量。暗能量是明能量的來源,我們現在地球內的能量來源於無數隕石隕塵的堆積發生這個過程後而得來的,因為地球的初始形成於這些隕石隕塵的堆積。能量相對性原理解釋了宇宙的暗能量,也闡明了能量守恆定律初始能量的來源,沒有這個原理產生地球的內能,科學家拿屁討論能量守恆定律?!能量相對性原理給能量守恆定律為基礎的建立起來的機械能守恆定律.熱力學第零.第一定律等界定了一定的使用范圍,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推翻了能量守恆定律。難道這樣的理論不接近諾獎?
8. 中國有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真正的中國人
中國及港澳台地區獲得者共有5人,分別是崔琦、楊振寧、莫言、屠呦呦、丁肇中。
1、楊振寧
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是中美關系松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2、屠呦呦
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葯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3、莫言
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生於山東省高密市。1980年代中以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11年8月,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4、崔琦
出生於中國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1951年隻身遠赴香港,之後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學接受教育。畢業後在金文泰中學修讀一年預備班,成功考入香港大學,但是他選擇了教會的獎學金,赴美留學。
1967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後到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2000年6月,崔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5、丁肇中
(Samuel Chao Chung Ting)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1936年出生於美國,1949年丁肇中進入台灣建國中學,接受嚴格的教育,他的數學、物理和歷史學習成績優秀。
1956年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在物理系和數學系學習,1960年獲碩士學位,1962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財經-先後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都有哪些?
9.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在中國醫學界有什麼重大意義
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葯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菌素,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今年的獲獎者們均研究出了治療「一些最具傷害性的寄生蟲病的革命性療法」,這兩項獲獎成果為每年數百萬感染相關疾病的人們提供了「強有力的治療新方式」,在改善人類健康和減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無法估量。
10. 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人是誰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寧波,女,葯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0年被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了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並因此在2011年9月獲得了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獎。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2019年5月,入選福布斯中國科技50女性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