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礦產勘查成效顯著
2006~2009年,全國礦產勘查力度不斷加大,西部重點成礦區帶地質找礦進展較大,中東部老礦山深部及外圍找礦成果突出,煤炭、銅、鉛、鋅、鉬、金等礦產新增查明資源儲量增幅較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快速發展。
2006~2009年,全國礦產勘查工作共完成鑽探5300.48萬米、槽探4891.26萬立方米、坑探357.38萬米、淺井955.99千米。鑽探、槽探和淺井工作量呈連年攀升之勢(圖6)。
圖10 2006~2009年全國完成階段性勘查礦產地個數及勘查程度結構圖
2006~2009年,全國主要礦種新增一批資源/儲量(333及以上,表1)。
表1 2006~2009年全國主要礦種新增查明資源儲量
Ⅱ 逐步改革和完善地質工作的體制和機制不斷取得地質找礦成果的新突破
張瑜麟 曹迪明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
按照國土資源部的部署,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活動正在全國展開。這次活動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深入和繼續;是全面貫徹落實加強地質工作的指示精神,推動地質工作根本轉變的重大舉措;是地質找礦改革發展處在關鍵節點,更好地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通過大討論活動,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提升地質工作服務能力,促進地質找礦重大突破是本次活動的根本要求。「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中要按照徐紹史部長「統一思想,聚焦問題,創新體制機制,突破固有模式,使地質找礦工作既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又服務於自身的改革發展」的要求。在統一思想的基礎上,找准各單位存在制約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不斷探索和創新體制與機制,以一種合理的體制和機制促進地礦行業科學發展。
長期以來地勘行業的改革一直是有關各方討論的熱門話題,而且地勘行業的改革也從未停止過,從地勘單位的建立開始,地勘單位就經歷了多次分與合和不同歸屬的變化,尤其是工業部門的地勘單位更是如此,但是,地勘單位的事業體制並未進行根本的變革。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地勘單位的改革才開始逐步進行,並於近幾年開始實質性推進地勘單位的改革,但是,為何要對地勘單位進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麼?如何對地勘單位進行改革?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想法和說法,但是各方都應明白:對地勘單位的改革只是一種手段,穩定和諧地進行改革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長期過程,而改革根本目的之一就是增強地勘單位的活力、快出找礦成果,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資源保障,而地勘單位的改革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根據本人長期從事地質工作的經歷,下面談幾點體會:
一、地勘單位的改革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地勘單位伴隨著新中國成立而組建,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而興起,同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近50年來,為國家的發展、財富的積累、人民的小康作出了國人公認的貢獻。但是,隨著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及我國進入小康社會和向發達國家的邁進,以及全球對資源需求強度的大幅攀升,提高全國的資源保障程度,確保國民經濟科學、穩定的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的重大問題。但是,地勘單位幾十年的事業體制和工作機制及存在的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因此,必須不斷地對地勘單位進行體制和機制改革,並逐步給予完善和創新。
二、進一步明確地勘單位改革的目的
「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國辦發〔1999〕37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地勘單位的改革方向和有關措施,地勘單位的改革目的得以明確表述。特別是地勘單位屬地化以來,進一步融入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為資源型企業服務,為政府決策服務的觀念進一步深入到地勘單位的日常各項工作中去,地勘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河南省近幾年兩權價款地質勘查項目的實施,在取得良好地質找礦成果的同時,使得地勘單位的經濟實力、人員素質、技術裝備等方面得到大大加強。但是,地勘單位的現有體制仍是制約地勘單位科學、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對地勘單位的體制改革和完善已經成了各個部門關心的大事。但是,進一步明確對地勘單位改革的目的,是制定科學、適用的改革方案的基礎,是地勘單位體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前提。
地勘單位體制改革的目的:首先,要有利於地勘單位找大礦、快出成果,從而提高對經濟發展的資源保障程度;其次,地勘行業歷史長,在過去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自身也遺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欠賬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要正視地勘單位存在的基礎薄弱、欠賬過多、經營性資產少、離退休老人多、工作崗位艱苦、社會地位不高、人才青黃不接等歷史遺留問題,盡快出台各項有關政策,幫助地勘單位解決這些問題,使得地勘單位盡快得以和諧與穩定,為地勘單位體制的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三,通過改革,使地勘單位盡快變成一支技術裝備精量、人員精幹高效、能打硬仗、充滿活力與工作激情的隊伍,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社會的競爭,從而為快出地質找礦成果奠定基礎;第四,要明確對地勘單位的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完善的過程。第五,要認識到地勘單位的特殊性,地勘單位是一個從事特殊工作的事業單位,它是一個以事業單位性質獲取政府資金支持,而為政府進行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極具探索性和戰略性的工作,這種工作具有較大的超前性、不確定性和長周期性,它的工作成果關繫到國民經濟的規劃和計劃的制定、經濟的發展前景和速度。地勘單位雖然是一個事業單位,但它確有不同於一般事業單位的特點,它是一個事業型的生產和科研探索單位,它不像其他企業一樣可以按設計和生產周期生產出預期的產品,獲得預期的利潤,更不像純事業單位一樣,只進行事業費用的消耗,而沒有具體的產品。地勘單位在消耗國家事業費用的同時,也在為國家生產著產品———地質報告,這種產品有的有地質資源儲量,有的沒有地質資源儲量,但是,都是一種有形的地質成果。因而,地質勘查單位具有事業和企業的雙重性質和特點。
三、穩步和諧、循序漸進地推進地勘單位的體制改革與完善
進行地勘單位的體制改革與完善,必須全面認識和熟悉地勘單位的成長歷史和地勘行業的特殊性及與其他事業單位的差別。這些特殊性和特殊問題決定了地勘行業的體制改革不可操之過急,而要穩步和諧、循序漸進地推進。以汪明部長「在全國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座談會暨地勘行業先進集體和優秀找礦項目表彰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指導,遵照「對地勘單位主要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經營管理模式,也就是『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因此,地勘單位改革主要就應圍繞這個核心而開展」的指示,可以按照以下模式對地勘行業的體制和機制進行改革:
(一)公益性地質工作單位與事業性地質工作單位分開運行
(1)要組建一支高素質精乾的公益性地質隊伍。公益性地質隊伍完全從事政府下達的公益性地質工作,其經常性支出等有關經費分別列為中央和省級財政預算之中;項目經費則按實際工作量核定,分別由兩級財政列支,確保公益性地質隊伍的高效運行。對公益性地質隊伍提交的各項成果,如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調查、水文地質調查、地質地形測繪等公益性、基礎性工作成果,要在政府有關部門批准後,盡快向全社會公開,提高其成果的利用率,真正做到公益性地質成果公開化、公眾化、服務社會化。
(2)對從事事業性地質工作的單位,要做到以事業費用來保證隊伍的穩定和運行,以企業化管理的機制來搞活地勘單位,增強地勘單位的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因此,事業性地勘單位在現階段可首先按照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模式進行運行,在保持「人員事業身份不變、事業編制不變、財政撥款政策不變、管理和歸屬不變」的「四不變」基礎上,以事業單位的性質承擔政府非公益性的各類有關項目,充分發揮地質勘查等方面主力軍的作用,確保各類政府項目成果的高質量提交,為緩解資源瓶頸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藉助有限的事業費用和政府項目費用,來保持事業性地勘單位的正常運行,達到長期穩定隊伍、用事業身份來吸引和留住人才、逐步打好經濟基礎、進而為推動企業化改革做好准備的目的。
在做好事業單位各項工作的同時,各級政府應鼓勵和支持地勘單位進行企業化管理、企業經營和企業分配機制等方面的探索,首先,鼓勵事業性地勘單位積極以企業化的機制去承擔各類商業性工作項目,在為社會、為企業、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各項技術服務的同時,不斷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在彌補事業費用不足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單位經濟實力增強、機制的激活、人才的良性流動和企業經營及市場競爭能力增強的目的;其次,鼓勵事業單位發揮自身的高新技術優勢和專業特長,進一步拉長地勘行業的產業鏈條,不斷向礦業開發的采、選、冶和地基施工、建築、地下無損探測、高精度測繪等產業延深,進一步拓寬工作領域。而且,同行業的經驗、許多礦業公司的成功運作都表明,走探采一體化和大企業集團聯合勘查開發的路子,才是地勘單位生存發展的長久之計。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儲備各類人才、鍛煉市場隊伍、探索企業化經營管理的目的。
(二)為地勘單位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地勘單位的各項改革要在省政府的組織領導和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才能夠平穩推進。因此,對地勘單位的歷史遺留問題要給予優先解決和考慮,對改革中所需的各項優惠政策要給予大力支持。
(1)允許地勘單位和地勘單位成立的企業性公司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和地質勘查資質共用的政策。使地勘單位的人才在保留事業身份不變的前提下,在兩個單位間互為所用,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和工作熱情,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資源,從而對事業型地勘單位的企業化經營管理進行探索和嘗試。
(2)將探礦權優先配置給地勘單位,是快出地質成果的基礎。考慮到地勘單位的經濟實力和事業單位性質,在探礦權招、拍、掛出讓前,各地政府在年度探礦權出讓計劃內,首先,按照地勘單位優先的原則,由各地勘單位優先獲取探礦權,對地勘單位申請的探礦權優先給予批准;然後,再面向社會進行招、拍、掛。
(3)對國有地勘單位及其公司擁有的礦業權,按照國家「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和「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進行管理,並盡可能創造寬松條件,支持其擁有的礦業權保值和增值。
(4)對地勘單位提交的地質成果報告,優先由地勘單位在省國土資源廳批准後進行采礦和開發工作;對國有地勘單位承擔的國家和省級地質勘查項目,可以由項目承擔單位優先開發,各地市、縣政府給予支持;凡由政府轉讓開發的,勘查單位按照不同礦種和礦床規模享有20%~30%的利潤收益。前期政府的投入費用可由省政府有關部門另行協商回收。
(5)對國有地勘單位承擔的國家和省級地質勘查項目取得的找礦成果,由省政府按照不同礦種和礦床規模給予地勘單位和有關技術人員以一定數額的獎勵。
(6)盡快出台具體辦法或允許各地勘單位建立和探索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允許地勘單位和職工投資政府和國家的所有地質勘查項目和風險找礦及礦業開發,進一步激發廣大技術人員積極主動工作的熱情和責任心,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礦產資源保障服務的同時,提高職工收入水平,穩定地質人才隊伍。
(7)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切實幫助地勘單位解決基地水、電、氣、暖、路等管網老化改造和亟待增容的歷史遺留問題,改善職工生活條件。
(8)針對地勘行業存在的地質勘查工作有效投入不足,礦產勘查逐年萎縮;礦產資源利用方式粗放,資源利用率低;礦產資源管理存在薄弱環節;地質科技研究工作薄弱,地質科技人員流失嚴重,礦產資源的綜合勘查、綜合利用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削弱,基層和第一線地質專業人員缺乏,地質工作出現人才斷層等問題。政府一要在原有事業費用撥款方法的基礎上,逐年以礦產資源勘查項目投資帶動地質勘查的投入,加速地質成果的提交;二要加強地質勘查礦產開發規劃管理,正確引導地質勘查工作的布局和結構調整;三要建立和完善礦業權市場。建立健全礦業權信息公開、評估、交易等制度和規則,盡量降低地勘單位作為礦業權人一級市場的資金成本和風險;三要加大礦業權市場秩序整頓,優化地勘工作的外部環境,維護礦業權人合法權益;四要加強地質院校的專業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引進、使用、激勵制度,從而增強地質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一批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造就一大批品德優良、吃苦耐勞、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地質技術骨幹隊伍。
(9)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形勢及其對地勘工作的影響,要制定優惠的扶持政策,鼓勵地勘單位和企業、金融部門聯合,積極走出國門,進行礦權收購和資源性企業的收購及聯合勘查工作,為今後經濟形勢的好轉及保障國內資源的需求提前打下堅實的基礎。
Ⅲ 深入開展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促進三隊「四業」較快發展
劉國明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
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需要討論的問題很多,但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改革,怎麼發展?在改革方面主要涉及的部門是礦產資源管理部門和地勘單位,前者的改革,出台的政策等對地勘單位的生存和發展影響深遠,需要我們在大討論活動中給予高度關注,並施加外部影響。因為在以前國家出台的相關政策中對地勘單位有利的規定往往沒有落實,如國辦發〔1999〕37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中第三(二)條「地勘單位轉讓國家出資形成的探礦權時,允許其將部分或全部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迄今,不知哪個地勘單位享受到這一政策。國辦發〔2003〕76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中第二款對上述問題專門強調,但仍未執行,第三款對國有地勘單位的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處置方式的規定也難以執行。國發〔2006〕4號《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中第三部分「完善地質工作體制機制」中的有關住房問題也未見解決。另一方面地勘單位在轉讓國家出資形成探礦權的價款如數上交給國土資源部門。
一、地勘單位的改革
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至今仍在進行中,什麼時間改革基本到位,即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需要從上到下深入的討論,也是這次大討論活動的主題之一。
截至目前,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1998年初為探索階段,1998年2月至今為試驗階段。
(一)探索階段
隨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成功實施和城市國有企業改革的逐步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被提了出來,但在觀念上由於資源環境對國民經濟發展制約尚未充分顯現,資源對經濟發展基本能夠保障,地質找礦的重要性被嚴重淡化,形成地勘投入大幅減少,項目大幅減少,人員工資不保,且簡單套用企業改革的模式,提出減員增效,分散突圍的口號和步驟。紛紛建立各種不具競爭力的小企業,經營期間處於虧損狀態,不久便大量倒閉,職工大量下崗,人才大量流失,職工生活非常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幹部職工談企色變,改革阻力和風險不言而喻。
除了觀念上的原因之外,另一個原因是地質工作的成果不具有商品屬性,交易市場規則沒有建立。雖然當時也提出了「三化」:地勘單位企業化、地質工作市場化和地質成果商品化,但僅停留在口頭上,甚至受到限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六條第二款「禁止將探礦權、采礦權倒賣牟利」。企業經營追求效益最大化,而法律規定「禁止牟利」,在這種矛盾的大環境下,地勘單位的企業化必然是有疾而終。
(二)試驗階段
1998年2月12日,國務院第240號令《礦產資源勘查區登記管理辦法》、241號令《礦產資源登記管理辦法》、242號令《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同時發布。3個條令的實施拉開了地勘單位企業化進程的序幕。1999年4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文下發,2000年有色地勘單位屬地化管理完成。隨之而來的是探礦權的取得由行政審批到有償取得(成本加大)進而到招拍掛取得,已嚴格按市場經濟游戲規則運行(一級市場或叫國家市場),探礦權的轉讓也有據可依,有了交易平台(二級市場)。
特別是2003~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暴發之前,全球經濟特別是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作用凸顯,資源供不應求的局面日益增強,煤、電、油、運及其他資源全面吃緊,價格持續走高,企業利潤劇增,促使社會資本進一步湧入,行業泡沫激增,誰擁有礦權,誰就擁有了話語權和獲取高額利潤的機會。在座的很多領導都曾身臨其境,並深有感受。
在這種泡沫經濟之下,掩蓋了地質勘查工作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及社會性因素影響大等特點。冷靜下來,我們直觀2009年地勘單位的運行靠什麼?一是省政府財政撥款,二是國家省級地勘基金項目和其他政府項目,三是國外找礦政府立項費用,四是社會地質技術服務。主要經濟來源還是政府。
國辦發〔1999〕37號文明確指出:「地質勘查單位企業化需要有一個過程,要創造條件加快改革的步伐」。創造條件認為有幾個方面:一是探礦權取得應簡單、快捷。探礦權是地勘單位工作的載體,也是我們主業所在。一個申請交上去數月至數年沒有迴音,無法開展工作。二是探礦權出讓價格降低。隨著地表礦越來越少,找礦風險越來越大,找礦手段越來越復雜,找礦投入越來越高,成本和難度增加,而出讓價款越來越高,地勘單位無力承受。三是普查及以下階段勘查工作國家和地勘單位共同出資,國家出70%~80%,成果由地勘單位享有或共享(地勘單位51%以上)。四是探礦權轉讓在合法情況下簡單、快捷。五是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各項統籌按事業單位對待。
二、發展方面
近幾年來,河南社會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得益於地勘單位陸續提供資源保障,我局地勘經濟的發展也超乎尋常。但是,面對國內外新的形勢,作為地勘單位必須考慮長期發展和全面發展問題。新一屆局黨組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明確提出了「突出主業、拓寬實業、發展輔業、致富家業」的發展思路,這是十分必要和十分及時的。把地質勘查作為發展的主業,立足根本,做大做強地礦經濟;把礦業開發作為發展的實業,延伸產業鏈條,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把工勘、測繪、地災治理、新老基地開發等作為發展的輔業,堅持一業為主,統籌全面發展;把提高全局綜合實力、改善職工物質文化生活條件作為發展的家業,達到致富的目的,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和滿足廣大職工的全面發展。實踐證明,局黨組的「四業」發展思路適合我局發展實際,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到來,地勘經濟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局黨組審時度勢,又提出了「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力爭通過走出國門,實現境外找礦的大突破,取得較大的找礦成果。在實施「走出去」戰略中,我們應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堅定不移,走出境外,大力尋找礦產資源
隨著河南省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我省經濟發展的較大因素。隨著找礦難度的越來越大,省內產業對資源的需求,必須由省外及境外來提供。為適應這一局勢,局黨組明確提出了「鞏固省內,拓展省外,開辟境外」的發展戰略。這就需要我們在加強省內地質勘查工作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在省外和境外工作的力度,要以現有礦權和開展的地質項目為依託,廣泛收集找礦信息,認真了解相關政策,力爭在礦權登記、找礦成果和地質項目的立項上取得優異成績,進一步擴大省外境外找礦的范圍及其成果。
(二)認真分析,充分論證,積極實施
在國外取得礦權要選好地區,要充分考慮成礦條件、國家的礦業政策、政治局勢和基礎設置等,要把資源豐富、社會穩定、礦業政策明確、辦事效率較高的國家作為首選,礦種以我國具戰略意義的礦產資源為重點。通過認真分析研究、實地考察和充分論證,我們已確定和六隊在澳大利亞聯合注冊成立有限責任公司,實施聯合勘查和礦業開發工作。我們將選派得力人員迅速進入工作區域,注冊公司,收集資料,了解政策,實地踏勘,選擇礦權,決定合作方式,強力推進工作進度,以期早日實現境外找礦的實質性突破。目前,該項工作正在積極實施之中。
(三)爭取政府支持
就目前而言,地勘單位在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相對承攬國家及政府項目較多,因此,生存問題可謂解決,但長期發展問題尚需探討。作為地勘單位,在立足於找礦的同時,必須考慮長期發展問題,這就需要及時延伸地礦產業發展鏈條。要實現地勘單位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政府關照、政策扶持、機制轉換、職工努力」。政府有義務為地勘單位提供方便,對地勘單位的政策應有利於地勘單位的生存和發展,亦允許地勘單位在機制轉換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從而才能更好地調動地勘單位廣大幹部職工的工作激情。使廣大幹部職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地質找礦的改革發展中來,投入到為國家找好礦、找大礦中來,投入到為河南省的經濟快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上來。
我們要緊緊抓住這次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的良好機遇,借大討論的東風,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地質勘查主業,努力實現找礦新突破。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以全新的視野,謀求我隊更大的發展空間。充分利用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在今後1~2年內開展境外地質風險勘查工作和收購兼並海外優質項目的最佳時機,集中力量,主動出擊,化「危」為「機」,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較大的突破,為促進我隊「四業」全面發展再創佳績。
Ⅳ 中國地質學會十大地質找礦成果屬於省部級獎項嗎
中國地質學會是於1922 年2月3日在北京成立,由中國地質科技工作者組成的學術性群眾團體,其主管單位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掛靠單位是國土資源部。學會辦事機構設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由秘書處和期刊處組成。
其掛靠單位才是省部級,所以比省部級要低,非常遺憾。
Ⅳ 實習二 重砂找礦成果圖的編制和解釋
【實習目的】
學習重砂找礦成果圖的內容和底圖,重砂找礦成果圖的表示方法,重砂找礦成果圖的編制,重砂找礦成果圖的解釋和推斷。
【實習要求】
(1)了解圈式法、帶式法、符號法、等值線法的表示方法,並掌握等值線法的編制方法。
(2)學習重砂找礦成果圖的編制方法,並說明各方法的適用條件及優缺點。
(3)根據所給資料,編制重砂找礦成果圖的等值線圖,在重砂取樣點圖上圈定某礦的遠景區,推測礦產可能的成因類型。
(4)通過學習重砂找礦成果圖的解釋和推斷,簡述重砂礦物的共生組合、含量、晶型、物化性質、搬運距離和空間分布對重砂找礦成果的解釋和推斷意義。
【實習步驟】
1.學習重砂成果圖的內容和底圖
重砂成果圖應包括以下內容:
(1)地質資料:以礦產圖為底圖,應有礦點和含礦的直接標志(如礦體露頭、舊礦坑、礦礫等)、間接標志(如蝕變圍岩、偉晶岩脈等)以及與成礦有關的地質體(如侵入體、接觸帶、構造帶等)。有時還附有地貌資料(如坡積、沖積、階地等)。大比例尺成果圖(1∶2000~1∶1萬)須採用地形圖。
(2)重砂找礦成果:取樣地點、樣品編號、有用礦物含量。
(3)按礦種或礦物組合圈定的重砂異常和遠景地段。
2.學習重砂找礦成果圖的表示方法
(1)圈式法:即在取樣位置上按規定大小畫一圓圈,分為若干象限,並以不同顏色分別表示不同礦物,以塗色部分的大小表示礦物含量(圖2-1)。圓圈直徑一般為5mm。象限一般四分,也可以多分、少分或不分,視礦物分組情況而定。如採用四分象限,則一張成果圖上同時表示四種有用礦物。有的以線條或其他符號代替顏色。如果取樣點密集,圓圈可以向兩側外引。
(2)符號法:將有用礦物以化學元素符號標在取樣點旁(圖2-2)。此法簡便,多用於野外草圖。但如果一個取樣點有兩種以上有用礦物時,符號排列顯得擁擠,使圖面不清晰。
(3)帶式法:將相同礦種的相鄰取樣點連接成帶,以帶的顏色、寬窄及長軸方向,分別表示有用礦物種類、含量及搬運的途徑和方向(圖2-3)。此法能明確表示出有用礦物的富集地段,直觀地指出找礦的方向,適用於砂礦區。
圖2-1 圈式重砂圖
圖2-2 點式重砂圖
圖2-3 帶式重砂圖
(4)等值線法:以有用礦物含量作分散暈等值線。對於1∶1萬~1∶2000的大比例尺殘、坡積重砂測量或砂礦取樣(按密度較大的網格法取樣時),常採用此種編圖方法。一般按單礦物分別編制。
【實例資料】
重砂法找金剛石礦床實例
1972年某地質隊採用綜合方法找礦,在某地找到了一個大型的金剛石礦床。
在找尋該金剛石礦床的過程中,重砂法收到了顯著效果。該隊運用水系重砂法尋找金剛石的伴生礦物:含鉻鎂鋁石榴石(含鉻量3%~10%)、鉻鐵礦、碳硅石等,並將其作為指示礦物來追索金伯利岩體。現將他們的具體作法與成效簡介如下:
水系重砂法採用的比例尺為1∶5萬。重砂采樣點主要分布在小於3km長的支流中,其采樣間距為300~500m。如大於3km的河流,采樣間距為1000~2000m。采樣點密度約為1.5個/km2,根據河流長度、坡度、寬窄、礦物搬運距離等因素靈活布點。采樣位置一般布置在河流轉彎內側,砂嘴前緣及障礙物後面,對有利的階段也作了取樣。采樣時先剝去表土層,挖至基岩面,一般深0.5~1m。樣品的體積不小於50L。
通過水系重砂測量(圖2-4),在河流的支流1504號采樣點發現一粒鎂鋁榴石,在1512號采樣點的重砂中發現含鉻鎂鋁榴石、鉻鐵礦各一粒。之後,逆流而上進行追索,在小溪與支流交匯口1513號采樣點發現了2粒金剛石,繼續逆小溪追索,分別在1514、1515號采樣點又發現金剛石1~2粒,到了小溪源頭附近1516號采樣點重砂中金剛石則增高至6粒。經過上述追索工作,終於在該點附近的坡殘積層下面找到了含礦金伯利岩體。
圖2-4 金剛石礦床水系重砂采樣點分布圖
由於金伯利岩體容易風化,岩體被坡殘積物覆蓋,在重砂異常區,還開展了地面磁測工作,有效地圈定了金伯利岩體的分布范圍。後經槽探、淺井、鑽孔的揭露和人工重砂分析,證實A、B等號岩管具有規模較大、品位較高的金剛石礦體。
【實習資料及實習步驟】
實習資料及實習步驟也是等值線法成果圖的編制方法。
(1)某測區辰砂分散暈取樣位置,如圖2-5。
(2)異常下限的確定和異常的分級:異常下限一般用統計法確定,如圖2-6,以橫坐標表示某有用礦物含量,縱坐標表示樣品的頻率,繪出有用礦物的含量曲線。曲線由陡變緩的轉折處,可定為該有用礦物的異常下限(本例用圖2-6上的Ⅱ號分散暈異常下限值)。
異常的分級一般用統計法,或者以異常下限為最低一級,其餘按等比或一定間隔遞增劃分為若干級,但分級線不宜太密。
(3)將取樣點展繪到礦產圖上,並在取樣點上方(或下方)註上礦物含量(圖2-5取樣點及礦物含量已給在圖上)。
(4)按異常分級要求,用插入法在圖2-5上繪出等值線(如繪地形等高線一樣)。連接各點間的等值線時,需要考慮地形、地質條件、找礦標志、有用礦物含量、礦物的共生組合和礦物的特性等因素。
圖2-5 辰砂分散暈取樣位置圖
圖2-6 常下限統計曲線
等值線圖能夠反映原生礦體的主要走向、礦體分散暈的位移和地形的關系。如果地質依據充分,還能圈出推斷的含礦帶位置,以指導普查工作的部署。
Ⅵ 外圍找礦評價成果
在對冰達坂金礦床的地質地化特徵、成礦模式和找礦標志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對察漢諾爾、博霍特、薩日達拉東支溝和西支溝等四個靶區進行了評價。
在察漢諾爾靶區發現並圈定了41號金礦體,獲科研預測儲量2.56t;
在博霍特靶區發現了金礦化帶,並圈定了31號金礦體,求得科研預測儲量9.994t,為一中型金礦床規模;
在薩日達拉東支溝靶區圈定了51、52、53、54號金礦體,求得科研預測儲量4.106t。
在薩日達拉西支溝靶區圈定了61號金礦體,求得科研預測儲量18.66t。
冰達坂金礦及外圍靶區現已獲科研預測儲量達63.495t。其中冰達坂金礦床、薩日達拉金礦均已達大型金礦床規模,博霍特金礦床已達到中型金礦床規模。從而肯定了冰達坂金礦及外圍靶區已構成一個金礦的大型後備基地。
Ⅶ 礦區及外圍找礦成效顯著
本次對抱倫金礦區及外圍48km2范圍內金礦進行了初步預測評價工作,開展了1:1萬地質填圖、1:2000地質填圖、1:1萬土壤測量、自然a卡測量、壤中汞氣測量、槽探、坑探、鑽探等地質工作,並對海南島西南部3600km2范圍內開展地質遙感解譯和找礦前景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如下找礦成果:
1)通過鑽探工程揭露,進一步控制了已知的V4-1、V4-2和V2-1礦體外,新發現V4-3、V4-4、V4-5、V4-6礦體,基本查明區內31條金礦(化)體的分布、數量、形態、產狀、規模及礦石品位特徵。研究表明,金礦脈賦存於NNW向含礦構造破碎帶中。礦體由含金石英脈和含金蝕變岩組成,多呈脈狀、似透鏡狀、透鏡狀,礦體產狀與含礦破碎帶基本一致,走向一般為325°~355°,傾向SWW,局部NEE,傾角一般65°~85°,個別礦體(V13-1)走向為23°~25°,傾向NWW,傾角65°~83°。礦體長度一般為70~1240m,厚度為0.20~7.84m,厚度變化系數10%~102%,屬於穩定—不穩定類型。礦體平均品位1.07~29.30g/t,個別為98.05g/t(V1-7),單樣最高品位為282.70g/t(V1-3),品位變化系數為9%~193%,屬於均勻—很不均勻類型。礦體向S側伏,可能與花崗岩與地層的接觸界面一致,側伏角45°~50°。
2)通過工程揭露新發現隱伏礦體4條,新增資源量6276kg;結合前期資源量估算結果,對圈定的31條礦(化)體中的21條礦體進行了資源量估算,求得(333+3341)金資源量80186kg,其中333資源量22259kg,3341資源量57927kg。單礦體規模較大的V1-3,其(333+3341)金資源量為25659kg,占研究區(333+3341)金總資源量的32%,其中333和3341金資源量分別為8041kg和17618kg,分別占研究區(333+3341)金總資源量的10%和22%。抱倫金礦床(333+3341)資源量達到大型—特大型金礦床遠景規模,且隨著找礦驗證工作的深入,可望達到超大型金礦床遠景規模。
3)研究區Ⅰ號脈帶自開發以來,社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據不完全統計,1997年至2002年6年中,黃金生產產值達2.5億元,企業稅後利潤達3000萬元,向當地政府和稅務部門上繳各種稅費約5000萬元。該礦山已成為當地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抱倫金礦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開創海南省在勘查中進行開發的集勘查開發一體化道路的先河,也為海南省礦業開發企業闖出了一條新路,獲得了成功的經驗。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Ⅷ (三)地質找礦新機制所取得的重要成績
1.充分調動了各個方面的地質找礦積極性
地質找礦新機制的提出,並運用於「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充分調動了政府、企業和地勘單位的找礦積極性,這個積極性主要體現在:
(1)中央政府的積極性
今後10~20年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世界上新興國家發展的提速期。按照現有查明資源、儲量與預測需求量的分析,我國石油、鐵、銅、鋁、鉀鹽等大宗礦產品對外依存度仍將居高不下,大宗礦產品的全球競爭更加激烈。與急劇增加的資源需求相比,我國地質找礦相對滯後。面對這種形勢,國務院及時提出了實施「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大財政投入,建立中央地勘「基金」,在資金上給予了充分保證,這是前所未有的。戰略行動的總體目標是用8~10年時間,實現主要能源資源整裝勘查、老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及成礦遠景區找礦發現,形成一批能源資源戰略接續區,建立重要能源資源儲備體系,促進能源資源可持續利用。實現能源資源綜合勘查評價,促進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密切結合國家區域產業規劃布局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資源產業戰略西移、加強海域與境外招標。推進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體制機制改革。中央政府這個積極性是前所未有的。
(2)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從我們跟蹤調研的幾個重要礦產資源大省(區)及了解到的幾個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省(區)看,他們對「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非常重視,是為找到可利用的資源儲量,解決資源約束,推動本省(區)GDP的增長,很快形成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里包括財富增長效益,即礦產資源所提供的社會財富,如陝北地區產油的縣(市)、山西和內蒙古產煤地區的縣(市),找到資源之後很快就富起來,經濟發展效益明顯;通過礦產資源,可以招商引資,在勘查期間、在建設期間或在形成生產能力之後,都會迅速增加本地區的生產增加值,擴大就業,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提高地方社會需求水平,拉動地方經濟大發展。因此具有潛在礦產資源的地區,政府加強了組織領導,摸清了家底,作出了全面部署。同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調動各方面找礦積極性;地方政府在要求中央支持的同時,本省(區)財政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加大地方財政投入,建立地方礦產勘查基金。
(3)大型國有非礦企業的積極性
大型國有非礦企業的特點是規模大、資金雄厚,財大氣粗。所以把他們單獨拿出來講,是強調他們原來不是從事礦業的實體經營,而是從事諸如電力、鋼鐵、經貿、鐵路、建築等產業。他們所以要進入礦產勘查,完全出於企業追求贏利的本能。因為進入21世紀之後,大多數礦產品的價格都上漲了2~4倍,而其成本增長遠遠低於這個幅度。所以礦業的利潤率大多高於社會平均利潤率,這就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如青海、新疆、黑龍江、貴州、安徽、河南、西藏,都有這類大企業進入。有些省(區)政府還專門邀請這類大企業。除了中央的國有大型企業以外,地方的非礦大企業也紛紛進入,他們更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4)礦業企業的積極性
這里所說的企業與上面提到的根本不同點在於,他們是依賴礦產資源產出礦產品搞實業經營的,每一個礦山企業的建立和持續,都是以探明可動用的礦產資源為條件的,礦產資源決定著他們的生存與發展,以及當地社會的繁榮和穩定。這個條件一旦失去,不僅影響企業本身,而且殃及當地社會。大慶油田已經連續發展了50多年,就是靠不斷地在礦區、在周邊找到了接續的油氣資源;大慶油田經過50多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了全面而完整的基礎設施、生產設施體系,而且這些體系所付出的成本,早已收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就近、就地解決接續資源,正是他們全力以赴所追求的。遼寧省紅透山銅礦,也是老礦山,並因開礦而立鎮。前幾年由於礦產資源面臨枯竭,直接造成該鎮的生存危機,有些商家要搬走,房價大幅下落,無人問津;後來由於在外圍、在深部找到了接續資源,不僅企業起死回生,當地居民也奔走相告,城鎮恢復了生機,房價大幅上漲。這些情況說明,在商業性地質找礦中,企業的主體作用是最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
(5)地勘單位的積極性
在地質找礦中充分發揮地勘單位的積極性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是中國特色。因為所謂地勘單位在中國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它是專門為礦產勘查提供技術勞務的。上述4個方面的積極性,都是它最希望看到的。上述4家的出資也就是他們的收入,4家出資越多,他們的收入越多。所以地勘單位的積極性帶有很強的依附性。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追求的是地質項目的承包價款,所以具有短期性,對地質找礦長遠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大。如果上述4個積極性的動機,都是追求地質找礦成果,而把勘查勞務當成一種手段,那麼地勘單位的積極性則是把手段當成目的。而這正是地勘單位所堅持的事業性質所決定的。地勘單位要擺脫這種局面,就必須成為勘查投入的出資者,進而就必須實現企業化,由第五個積極性晉升為第四個積極性,即礦山企業的積極性。
上述5個積極性,構成了我國礦產資源勘查新態勢,並已經取得較好的地質成果。
2.礦產勘查投入大幅增加
地質找礦新機制實施以來,由於上述五大積極性的充分發揮,礦產勘查投入大幅增加。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國土資源形勢分析報告」數據,2010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953.0億元,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544.6億元,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費331.8億元,企事業單位在固體礦產勘查方面的投資所佔比重達70.9%。2011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1093.3億元,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651.4億元,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費440.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地方財政投入179.1億元,佔16.4%;社會投資913.2億元,佔83.6%。2012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 1220.4億元,其中社會投資 1021.6億元,佔83.7%;財政投資198.8億元,佔16.3%。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747.2億元;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473.2億元。
許多資源大省(區)在資金投入上給地質找礦的支持力度更大,特別是在普查找礦階段,一些省(區)的政府已經成為找礦投入的主體。在政府的帶動下,礦產勘查投入大幅度增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資源大省甘肅,近幾年的礦產勘查投入情況如表2。
表2 甘肅省2005~2011年地質找礦投入情況
從上表可見,2011年地勘投入130828萬元,比2005年增長693%。而政府投入了70083萬元,占當年總投入的53.9%,超過社會資金的投入,成為投資的主體。
3.地質找礦取得重要突破
大投入形成大突破,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國土資源形勢分析報告」數據,2010年新上表固體礦產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129處,其中大型礦產地54處,中型礦產地75處。18種主要礦產查明資源儲量中有17種礦產有不同程度的勘查新增,只有鉀鹽勘查減少。煤炭、天然氣、鐵礦、鋁土礦、鉬礦、金礦、硫鐵礦和磷礦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比較明顯,煤炭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超過400億t,天然氣勘查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超過2500億m3,鐵礦勘查增加約80億t。
2011年,固體礦產新上表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共132處,其中大型礦產地52處,中型礦產地80處;油氣礦產大型油田4處。從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按礦種統計分析看,大型油田2處,大型氣田2處,煤炭47處,金礦22處,鐵礦18處,磷礦13處,鉬礦11處,銅礦6處;鉛礦、鋅礦和銀礦各5處,鎢礦4處,鋁土礦、錫礦、銻礦、硫鐵礦和鉀鹽各1處。全國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3.7億t,同比增長20.6%,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2.66億t,石油新增探明地質儲量大於1億t的盆地5個。全國天然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7659.54億m3,同比增長29.6%,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3956.65億m3,同比增長37.6%。全國煤層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421.74億m3,同比增長27.5%,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710.06億m3,同比增長27%。
2012年,固體礦產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共154處,其中大型礦產地52處,中型礦產地102處。從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按礦種統計分析看,其中,煤炭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53處,鐵礦24處,鉬礦18處,金礦18處,磷礦13處,鋅礦10處,銀礦9處,鉛礦7處,鋁土礦6處,銅礦5處,錫礦4處,鎢礦2處,銻礦和硫鐵礦各1處。2012年度我國18種主要礦產查明資源儲量中有17種不同程度的勘查新增,只有鉀鹽沒有勘查增減。從各礦種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情況看,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15.21億t,天然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9612.16億m3,煤炭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557.3億t,鐵礦勘查增加37.3億t,銅礦勘查增加319.2萬t,鉛礦勘查增加338.7萬t,鋅礦勘查增加642.7萬t,鋁土礦勘查增加2.1億t,鎢礦勘查增加84.1萬t,錫礦勘查增加53.4萬t,鉬礦勘查增加 171.0萬t,銻礦勘查增加 16.4萬 t,金礦勘查增加518.3萬t,銀礦勘查增加12517.6t,磷礦增加9.6億t。
Ⅸ 在礦產地質和找礦評價技術方面取得了新成果和新經驗
(1)在阿爾泰地區古元古代地層中發現了阿克吐拜克金礦床,開創了該區前寒武系中找金礦的先河,這一發現必將推動阿爾泰金礦事業的大發展。
(2)經充分對比研究,將哈巴河縣賽都韌性剪切帶型金礦帶延伸到布爾津河邊的山前地帶——阿克別依提地區,確定了7個礦化蝕變體,經兄弟單位在2號礦化體上的工程查證,區內韌性剪切帶及礦化蝕變特徵均與賽都金礦一致,並圈出了金礦體,表明該地段地表礦化蝕變體為金礦體的反映。
(3)經過對昆貴銅礦的研究和查證,總結了鐵熱克提式銅礦成礦模式,指出哈巴河群的沉積地層中銅的高背景值為銅礦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礦質,奧陶紀—志留紀的火山活動是礦床形成的重要因素,在這一時期,大陸處於伸展裂解的構造背景,圍繞火山噴發中心,地殼中處於拉伸狀態,使火山熱液沿火山通道及火山通道周圍的裂隙上升,火山熱液不僅其本身含有大量的成礦物質,而且它對周圍地層(褶皺基底)中的礦質起到萃取作用,使地層中的銅、金進入火山熱液,上升到淺構造層次的有利部位,由於溫、壓的降低,使礦質得以沉澱,形成礦床。
(4)提出了構造異常區(帶)在阿爾泰地區無論對金礦或銅礦都有明顯的控製作用。北北西向斜跨斷裂、區域性斷裂帶的拐折部位、兩組斷裂交匯部位、分支斷裂控礦都十分顯著。如多拉納薩依金礦,阿舍勒銅礦等都處於北西向構造帶的北北西或南北向構造異常區。目前艾梅爾、鐵熱克提等礦區都在這樣的構造異常區,應加大工作力度。
(5)對品位特別不均勻的金礦體,創造性地應用多種取樣方法和多種測試分析方法,如撿塊、刻線、刻槽、剝層和全巷法等取樣方法,化學分析、人工重砂和混汞等分析測試方法相互支撐和相互檢驗,為全面肯定阿克吐拜克岩金礦床做出了貢獻。
(6)根據阿爾泰晚古生代火山岩銅礦床的發育特徵,提出了尋找同時代具有成因和空間聯系的斑岩銅礦和斑岩銅金礦的可能性,其首選地區應該是阿舍勒銅礦外圍。
Ⅹ 加強深部找礦實現找礦重大突破
白鳳軍 趙金洲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五地質大隊)
一、深部找礦含義
2008年初,國土資源部專門出台了關於促進深部找礦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開展主要成礦區帶地下500m至2000m的深部資源潛力評價,主要固體礦產工業礦體的勘查深度要推進到1500m。《河南省國土資源廳關於開展深部找礦工作的通知》指出:煤炭勘查深度為1500m以淺、鋁土礦700m以淺、鐵礦1000~1500m以淺、鉬礦、鉛鋅礦1000~1200m以淺及金礦1500~2000m以淺。
深部找礦類型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指在已知礦床或生產礦山深部找礦:①尋找已知礦體的延伸部分;②尋找已知礦體深部(或周邊)的未知礦體,它包括尋找與已知礦體相同類型的未知礦體和尋找與已知礦體不同類型的礦體。
另一方面在已知礦床的新區開展深部找礦、在掩蓋區未出露地表礦體的找礦問題。不同類型的找礦目標,找礦的准則、方法、技術手段、找礦難度及效益各不相同。
二、我國深部找礦實踐現狀
目前面臨的問題是淺表礦越來越少,找礦難度越來越大,向深部找礦是必然趨勢;隨著對資源需求劇增,礦產品價格上揚和勘查-開採的技術水平提高,深部找礦具有廣闊的前景。
國內外找礦實踐一再證明,現有礦區深部找礦潛力巨大。我國多數金屬礦山的探采深度不到500m,目前我國在10618個主要金屬礦山中,只有個別礦山開采深度大於1000m(如紅透山、冬瓜山等),而國外開采深度超過千米的深井礦山有80餘座。
我國過去的勘探深度一般小於500m,而現采礦深度可達1000m。從深500~1000m可采深度內存在第二找礦空間,礦產勘查亟待向深部進行戰略轉移。
我國雖然勘查深度總體不大,但對隱伏礦床的找礦問題也一直受到關注和重視。我國當今開展大規模的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計劃,使深部找礦進入了多礦種、多類型、多目標、多技術的全面推進新階段。
我國自2004年開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工作以來,取得重大成就。在632座被調查危機礦山中,有466座具有資源潛力;其中,預測資源量達到大型礦床規模的有104座,中、小型規模的351座。
銅陵冬瓜山特大型銅礦床的產出深度就在900m左右,近年在-880m中段又發現斑岩型銅礦床,銅品位在0.6%~1.5%;凡口鉛鋅礦在600m以下找到160萬t的可採金屬儲量;膠東新城、台上、阜山等金礦,新增儲量大於300t,大部分是在500m以下的「第二富集帶」獲得的;大冶鐵礦深部新增(333+334)鐵礦石資源量2304萬t,伴生銅資源量10.3萬t。
找礦實踐證明我省深部還有巨大的找礦潛力,如河南新蔡隱伏鐵礦發現。在對1∶20萬航磁異常解譯的基礎上,開展1∶5萬地面高磁圈定靶區,對重點靶區開展1∶1萬高精度磁測和CSAMT測深,預測太華群磁鐵石英岩埋藏深度,鑽探驗證見累計厚度104.14m的鐵礦體。
我省礦產資源勘查程度較高,但是以往的地質找礦勘查深度一般在300~500m,絕大多數為地表礦。河南省兩權價款項目的實施,在煤炭、鋁土礦深部找礦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找礦成果,深部礦產勘查工作揭示了我省深部礦、隱伏礦還有巨大的找礦潛力。開展深部找礦,將成為加快實現地質找礦新突破的有效途徑,是為實現「中原崛起」提供資源保障的主要措施之一。
三、如何開展深部找礦
1.深部找礦要做到「一協調、四結合」
即公益性地質調查與商業性礦產勘查相協調;產學研相結合、深部找礦與外圍拓展相結合、重點成礦區帶新區發現與面上找礦相結合、理論引導與技術創新相結合。
2.深部找礦部署
要根據不同成礦區帶、不同勘查階段和不同礦種的特點,分層次有重點的開展深部成礦規律研究;選擇重點成礦區帶,開展深部礦產資源預測評價,為科學部署深部找礦工作提供依據;加強厚覆蓋區隱伏礦床預測與深部勘查;加強定位預測,縮短找礦周期,提高找礦效率。
3.深部找礦方法
長期的找礦實踐表明,就礦找礦,綜合預測,大膽驗證,是深部找礦的有效方法;建立成礦模型及對已有成礦模式的深刻理解,對後期構造作用的仔細解釋等地質理論的應用,是深部礦勘查的基礎;先進的物探儀器、化探方法和測試工具是有效的勘查手段。
深部找礦需要多種方法多種手段及多學科相互配合,協同作戰。施俊法認為:「必須充分重視各類方法的應用條件與前提,重視各種直接信息的挖掘與印證,加強各類方法的集成與綜合。方法技術的適用性和針對性,比先進性更為重要。」王世稱則提出了針對不同類型礦床的勘查方法組合建議:變質鐵礦床,以重磁找礦方法為主;基性—超基性岩體Ni、Cr、V、Ti礦產,以磁法、重力、電法和化探找礦效果好;中酸性岩體的斑岩型礦床Cu、Mo為主,以電法和化探找礦效果好;矽卡岩型礦床,以綜合方法找礦;熱液硫化物、石英脈礦床,電法、磁法、化探是有效的找礦方法;偉晶岩礦床,放射性、磁法、化探、重砂是有效找礦方法;煤礦以地震為主要方法;鹽類礦床,電法是有效的找礦方法;放射性礦床,重、磁、放射性是有效的找礦方法。
四、面對挑戰,強抓機遇,積極應對,取得找礦重大突破
1.認清形勢,堅定信心,取得找礦重大突破
通過「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活動,在危機面前,我們要敢於沖破傳統思維束縛,突破固有找礦思維和模式,要大膽創新,充分發揮五隊的物化探專業技術和設備優勢,在深部找礦上有所建樹。以技術求資源,以資源求資本,迅速壯大經濟實力。優化生產組織和資源配置,努力實現找礦的新突破。
2.加大成礦區帶研究工作,要切實加大地質勘查力度
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河南省財政廳關於印發《2009年度省級地質勘查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中明確了2009年度要加大成礦區帶研究工作,重點強調加大對我省經濟發展具有支撐作用礦產的地質勘查項目投入力度。主要開展小秦嶺-熊耳山-外方山銀多金屬成礦區、盧氏-欒川-方城鉬鎢多金屬成礦區、伏牛山金銻多金屬成礦區、桐柏山-大別山銀金鉬多金屬成礦區、三門峽-鄭州-平頂山地區隱伏鋁土礦成礦區、豫中、豫東平原隱伏變質火山-沉積型鐵礦區,許昌、周口、濮陽和駐馬店等豫東、豫中平原掩埋區煤礦地質勘查工作,做到有目的、有重點地開展各項目工作,為我省經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3.改變人才觀念,提高地質研究程度
無論是行業或企業競爭,歸根到底為人才競爭,人才是一個單位、企業興衰的關鍵所在。第一,要造就一大批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過硬的地學新人;第二,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發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為穩定地勘人才隊伍創造良好環境;第三,調動一批熟悉河南省現有礦床,具有豐厚的專業基礎,又樂於開展成礦規律、礦床成因、找礦標志等研究的人才,給予類似於政府津貼的補貼,激發他們多出大的地質礦果;第四,打破專家越老越好的觀念,大膽啟用一批年輕有為的青年專家,突破知識和觀念的瓶頸制約。
地質找礦方面的知識更新和觀念創新,在實現深部找礦的重大突破方面顯得非常重要。
4.加強成礦模式研究,建立河南省重要礦種的礦床模型,指導深部找礦
組織專家或成立隊伍對河南省內的主要礦床進行研究,建立主要礦種的成礦模型,劃分成礦系列,指導找礦。解決如鉬-銅-金-鉛鋅-重晶石等成礦系列問題,解決脈型礦床和斑岩礦床的關系問題,解決非金屬(如螢石)和金屬礦床的關系問題,等等。這些重大問題的解決是實現深部找礦突破的前提。
嵩縣南部脈型鉬礦於2005年發現的新類型礦床,分布面積廣,潛在資源量大,附近有多個火山口分布。該類礦床究竟是脈狀礦床,還是火山噴發型層控礦床,對實現找礦突破有重大意義。
5.技術和儀器設備更新為深部找礦突破提供支撐
先進的鑽探設備為深部找礦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HXY系列全液壓繩索取芯鑽探深度可達3000m,為深部找礦提供了鑽探技術保障。
瞬變電磁法簡稱TEM,是目前國內外最推崇的電法勘探方法,已在地質勘查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它的主要特點為:壓制人為干擾能力強,分辨電性不均勻體的能力高,特別是對低阻體的反映更靈敏,同時能夠成功地進行二維和三維定量解釋,大大提高了數據處理效率和解譯精度,極大地提高了目標物的探測深度和靈敏度,從而有效地指導深部找礦工作,為找礦新突破提供了良好的技術保障。
手執式礦石元素分析儀,可以在數秒鍾內同時檢測出礦石中近40種元素的含量,還可通過電腦無線控制即刻存儲下載。無線藍牙技術可實現與GPS及衛星電話的一體化實測,並快速生成化探綜合圖。
近幾年河南省利用兩權價款為各地勘單位配備了先進的物、化探、測繪和鑽探、測試等設備,為深部找礦提供了硬體准備。
6.國家和省政府出台相關政策,是對實現地質找礦突破的有力支持
國土資源部去年4月頒布了《全國地質勘查規劃》,出台礦產勘查新機制,提出了「政府引導、市場調節、公益先行、商業跟進、統籌部署、分工合作」的總體思路,加強了對16個重要成礦區帶(包括東秦嶺-大別山區帶)的勘查工作部署,推出和地方、企業合作的5種模式。
河南省政府在去年10月份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的若干意見》(豫政〔2008〕49號文)。這一重要文件明確提出,要切實加大地質勘查力度,重點在重要成礦區帶開展鉬、鉛、鋅、銀礦等多金屬礦勘查。這對我省地礦產業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必將對我省地礦產業躍上新台階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深部礦勘查已成為礦產資源勘查和研究的前沿領域。我國在目前的采礦技術及經濟范圍內,還存在第二、第三找礦空間。勘查的重點深度,首先是礦山目前可采深度范圍內(-1000m),其次是鑽探可控制的深度范圍內(-1500m)。深部礦找礦潛力巨大,挑戰也巨大。深部找礦是一個全局性問題,發展深部勘查學,促進深部找礦突破,涉及中國資源保障的基本問題。
「勘查創造財富,創新成就未來。」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和重大機遇,面對錯綜復雜的局面和艱巨的歷史使命,我們地質人任重道遠,實現深部找礦的重大突破我們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