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愛因斯坦根據什麼發明了什麼
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工業大學,並入瑞士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在伯爾尼專利局任職。蘇黎世工業大學、布拉格德意志大學教授。1913年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從事理論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國國籍。
十九世紀末期是物理學的變革時期,愛因斯坦從實驗事實出發,重新考查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在理論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他的量子理論對天體物理學、特別是理論天體物理學都有很大的影響。理論天體物理學的第一個成熟的方面——恆星大氣理論,就是在量子理論和輻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成功地揭示了能量與質量之韋爾奇為人情惡間的關系,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恆星能源來源的難題。近年來發現越來越多的高能物理現象,狹義相對論已成為解釋這種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其廣義相對論也解決了一個天文學上多年的不解之謎,並推斷出後來被驗證了的光線彎曲現象,還成為後來許多天文概念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對天文學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他的宇宙學理論。他創立了相對論宇宙學,建立了靜態有限無邊的自洽的動力學宇宙模型,並引進了宇宙學原理、彎曲空間等新概念,大大推動了現代天文學的發展。
編輯本段成長履歷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時30分,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班霍夫街135號。父母都是猶太人。父名赫爾曼·愛因斯坦,母親波林·科克。 愛因斯坦
1884年,愛因斯坦對袖珍羅盤著迷。
1885年,愛因斯坦開始學小提琴。
1886年,愛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學校(CouncilSchool)讀書;在家裡學習猶太教的按時打發 教規。
1888年,愛因斯坦入路易波爾德高級中學學習。在學校繼續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儀式。弗里德曼是指導老師。
1889年,在醫科大學生塔爾梅引導下,讀通俗科學按時打發撒鎖定 讀物和哲學著作。
1891年,自學歐幾里德幾何學(Euclidean geometry),感到狂熱的喜愛,同時開始自學高等數學。
1892年,開始讀康德(ImmanuelKant)的著作。 1895年,自學完微積分(calculous)。
1896年,獲阿勞中學畢業證書。10月,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范系學習物理。
1899年10月19日,愛因斯坦正式申請瑞士公民權。
1900年8月愛因斯坦畢業於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12月完成論文《由毛細管現象得到的推論》,次年發表在萊比錫《物理學雜志》上並入瑞士籍。
1901年,3月21日取得瑞士國籍。在這一年5-7月完成電勢差的熱力學理論的論文。
1904年,9月由專利局的試用人員轉為正式三級技術員。
1905年3月發展量子論,提出光量子假說,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4月向蘇黎世大學提出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博士學位。5月完成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獨立而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性原理,開創物理學的新紀元。
1906年4月晉升為專利局二級技術員。11月完成固體比熱的論文,這是關於固體的量子論的第一篇論文。 1908年10月兼任伯爾尼大學編外講師。
1909年10月離開伯爾尼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愛因斯坦
1910年10月完成關於臨界乳光的論文。
1912年提出「光化當量」定律。
1913年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
1914年4月 愛因斯坦接受德國科學界的邀請,遷居到柏林,
8月 即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雖身居戰爭的發源地,生活在戰爭鼓吹者的包圍之中,卻堅決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戰態度。
9月 愛因斯坦參與發起反戰團體「新祖國同盟」,在這個組織被宣布為非法、成員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轉入地下的情況下,愛因斯坦仍堅決參加這個組織的秘密活動。
10月 德國的科學界和文化界在軍國主義分子的操縱和煽動下,發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為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辯護,鼓吹德國高於一切,全世界都應該接受「真正德國精神」。在「宣言」發燒碟閥鎖定上簽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當時德國有聲望的科學家、藝術家和牧師等。就連能斯脫、倫琴、奧斯特瓦爾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簽了字。當徵求愛因斯坦簽名時,他斷然拒絕了,而同時他卻毅然在反戰的《告歐洲人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這一舉動震驚了全世界。
1915年 11月提出廣義相對論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並且成功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運動。 愛因斯坦
1916年 3月完成總結性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5月提出宇宙空間有限無界的假說。8月完成《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總結量子論的發展,提出受激輻射理論。
1917年,列寧領導的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愛因斯坦熱情地支持這個偉大的革命,贊揚這是一次對全世界將有決定性意義的、偉大的社會實驗,表示:「我尊敬列寧,因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犧牲精神,全心全意為實現社會正義而獻身的人。我並不認為他的方法是切合實際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象他這種類型的人,是人類良心的維護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國工人和士兵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和鼓舞下,發動起義,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愛因斯坦即給他的母親連續寫了兩張明信片,歡呼「偉大的事變發生了……親身經歷了這個事變是多麼榮幸!」 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愛因斯坦基本上是一個絕對的和平主義者。但是,侵略和掠奪戰爭不斷發生的現實,打破了他那美好的夢想。特別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德國日益法西斯化,使愛因斯坦意識到新的野蠻戰爭不可避免,促使他改變了自己的觀點。他明確表示:「當法律和人類尊嚴必需保衛時,我們一定要戰斗。自從法西斯的危險到來後,現在我不再相信絕對的被動的和平主義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義統治歐洲,那就不會有和平。」 由於愛因斯坦的進步活動,又因為他是猶太人,因而被德國納粹分子列為重要的迫害對象,幸而他1932年底離開德國到美國講學,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搗毀,他的財產被沒收,他的著作被焚毀,納粹還懸賞二萬馬克要殺害他。面對納粹分子暗殺的危險,愛因斯坦沒有絲毫的畏懼,而是更堅定地戰斗。當他的摯友勞厄寫信勸他對政治問題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時,他不顧個人安危,大聲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著戰爭,和平必須用武裝來保衛,呼籲美國人民起來同法西斯作斗爭。 當愛因斯坦後來從無線電廣播知道美國對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殺傷許多平民時他感到非常痛心。是打發他後來寫了一封告美國公民書,說:「我們將此種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學家們,對於一切事物都要優先負起責任,必須限制原子能絕對不能使用來殺害全人類,而是用來增進人類的幸福方面。」
1919年 愛因斯坦的理論被視為「人類思想史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12月,接受德國唯一的名譽學位:羅斯托克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
1921年 4月2日—5月30日,為了給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的創建籌集資金,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訪問美國。
1922年 1月完成關於統一場論的第一篇論文。7月受到被謀殺的威脅,暫離柏林。10月8日,愛因斯坦和艾爾莎在馬賽乘輪船赴日本。沿途訪問科倫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11月9日,在去日本途中,愛因斯坦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1月17日-12月29日,訪問日本。
1923年 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諾貝爾獎金。12月,第一次推測量子效應可能來自過度約束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
1924年 發現了「波色-愛因斯坦凝聚」。
1925年以後,愛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統 按時打發是打發一場論。開頭幾年他非常樂觀,以為勝利在望;後來發現困難重重,他認為現有的數學工具不夠用。
1925年-1955年這30年中,除了關於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問題、引力波以及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問題以外,愛因斯坦幾乎把他全部的科學創造精力都用於統一場論的探索。
1926年 被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
1928年 1928年以後轉入純數學的探索。他嘗試著用各種方法,但都沒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義的結果。
1月,被選為「德國人權同盟」(前身為德國「新祖國同盟」)理事。
1929年 3月,50歲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慶祝會。6月28日獲「普朗克獎章」。
1930年是年12月11日~1931年3月4日,愛因斯坦第二次到美國訪問,在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講學。
1932年 7月,同弗洛伊德通信,討論戰爭的心理問題;號召德國人民起來保衛魏瑪共和國,全力反對法西斯。
1933年 1月30日,納粹上台。
3月10日,在帕莎第納發表不回德國的聲明,次日啟程回歐洲。
3月20日,納粹搜查他的房屋,他發表抗議。後他在上帝發誓德國的財產被沒收,著作被焚。
1935年 5月,在百慕大正式申請永遠在美國居住。是年,為使諾貝爾獎金(和平獎)贈予被關在納粹集中營中的奧西茨基,而四處奔走。 1937年 3月聲援中國「七君子」。
1937年,在兩個助手合作下,他從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推導出運動方程,進一步揭示了空間——時間、物質、運動之間的統一性,這是廣義相對論的重大發展,也是愛因斯坦在科學創造活動中所取得的最後一個重大成果。 在統一場理論方面,他始終沒有成功,他從不氣餒,每次都滿懷信心底從頭開始。由於他遠離了當時物理學研究的主流,獨自去進攻當時沒有條件解決的難題,因此,同20年代的處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學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無所畏懼,毫不動搖地走他自己所認定的道路,直到臨終前一天,他還在病床上准備繼續他的統一場理論的數學計算。 全人類命運的關注者 愛因斯坦熱愛科學,也熱愛人類。他沒有因為埋頭於科學研究而把自己置於社會之外,一直關心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並為之頑強、勇敢地戰斗。他說過:「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又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他自己正是這樣去做的。
1938年 9月,給五千年後的子孫寫信,對資本主義社會現狀表示不滿。
1939年 8月2日,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美國抓緊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國搶先掌握原子彈。
1940年 5月22日致電羅斯福,反對美國的中立政策。
10月1日取得美國國籍。
1943年 5月,作為科學顧問參與美國海軍部工作。
1944年 為支持反法西斯戰爭,以600萬美元拍賣1905年狹義相對論論文手稿。
1947年 繼續發表大量關於世界政府的言論。
1949年 1月,寫《對批評的回答》,對哥本哈根學派在文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哲學家—科學家》中的批判進行反批判。
1950年 2月13日發表電視演講,反對美國製造氫彈。3月18日,在遺囑上簽字蓋章。
1951年 連續發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國的擴軍備戰政策是世界和平的嚴重障礙。
1952年 11月以色列第1任總統魏斯曼死後,以色列政府請他擔任第2任總統,被拒絕。
1954年 3月被美國參議員麥卡錫公開斥責為「美國的敵人」。
1955年,愛因斯坦與羅素聯名發表了反對核戰爭和呼籲世界和平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1955年 4月18日1時25分在醫院逝世。 漫長艱難的探索廣義相對論建成後,愛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滿足,要把廣義相對論再加以推廣,使它不僅包括引力場,也包括電磁場。他認為這是相對論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即統一場論。 埃擔罰的發生的
編輯本段軼事
■愛因斯坦逃學記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義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成功的秘訣
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問愛因斯坦關於他成功的秘訣。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還是二十二歲的青年時,我已經發現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這公式的秘密告訴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說廢話!這公式對我有用,我想對許多人也是一樣有用。」
■拒絕出任以色列第二任總統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誕生,但不久以色列與周圍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便爆發了。已經定居在美國十多年的愛因斯坦立即向媒體宣稱:「現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後退了,我們應該戰斗。猶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個對他們存有敵對情緒的世界上生存下去。」1952年11月9日,愛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愛因斯坦轉達了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請愛因斯坦為以色列共和國總統候選人。當日晚,一位記者給愛因斯坦的住所打來電話,詢問愛因斯坦:「聽說要請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國總統,教授先生。您會接受嗎?」「不會。我當不了總統。」「總統沒有多少具體事務,他的位置是象徵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偉大的猶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人。由您來擔任以色列總統,象徵猶太民族的偉大,再好不過了。」「不,我幹不了。」 愛因斯坦剛放下電話,電話鈴又響了。這次是駐華盛頓的以色列大使打來的。大使說:「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國總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請問一下,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願意接受嗎?」「大使先生,關於自然,我了解一點,關於人,我幾乎一點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麼能擔任總統呢?請您向報界解釋一下,給我解解圍。」 大使進一步勸說:「教授先生,已故總統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勝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樣的。他能勝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個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個猶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愛因斯坦的確被同胞們的好意感動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絕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們失望,不讓他們窘迫。不久,愛因斯坦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出任以色列總統。在愛因斯坦看來,「當總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他還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話:「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恆的東西。」
■愛因斯坦怎樣走近中國?
早在1919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開始介紹到中國,特別是通過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來華講學,給中國學術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愛因斯坦本人的目光也曾一次次地投射到古老而陌生的中國,1922年冬天,他應邀到日本講學,往返途中,兩次經過上海,一共停留了三天,親眼看到了處於苦難中的中國,並寄予深切的同情。他在旅行日記中記下「悲慘的圖象」和他的感慨:「在外表上,中國人受人注意的是他們的勤勞,是他們對生活方式和兒童福利的要求的低微。他們要比印度人更樂觀,也更天真。但他們大多數是負擔沉重的:男男女女為每日五分錢的工資天天在敲石子。他們似乎魯鈍得不理解他們命運的可怕。」「愛因斯坦看到這個在勞動著,在呻吟著,並且是頑強的民族,他的社會同情心再度被喚醒了。他認為,這是地球上最貧困的民族,他們被殘酷地虐待著,他們所受的待遇比牛馬還不如。」(許良英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20、21頁)十幾年後(1936年),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與前來年進修的周培源第一次個別交談時就說:「中國人民是苦難的人民。」他的同情是真摯的、發自內心的,不是掛在嘴上,而是付諸行動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從東北作為突破口侵略中國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當時的國際社會卻表現出無奈和無能,當年11年17日,愛因斯坦公開譴責日本侵略東三省的行徑,呼籲各國聯合起來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可惜迴音空盪。1932年10月,「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毛澤東語)、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陳獨秀(時已被開除出黨)在上海被捕,他和羅素、杜威等具有國際聲望的知識分子聯名致電蔣介石,要求釋放。1937年3月,主張抗日的沈鈞儒、章乃器、王造時、史良等「七君子」鋃鐺入獄後,他又聯合杜威、孟祿等著名知識分子通電援救,向國民黨當局施加道義的壓力。1938年6月,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他還和羅斯福總統的長子一同發起「援助中國委員會」,在美國2000個城鎮開展援華募捐活動。 愛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愛是沒有國界的,他對中國的感情沒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建立在人類的同情心和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之上。他的思想也對中國日益產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九一八」事變後不久,還在讀初二的少年許良英就是他的熱情崇拜者,希望長大了做一個像他那樣的科學家。1934年,愛因斯坦的文集《我的世界觀》在歐洲出版,幾年後(1937年抗戰前夕)就有了中譯本,是留學法國的物理學教授葉蘊理根據法文譯本轉譯的,由於國難當頭,這本書並沒有引起多少反響,但青年許良英在1938年上大學前有幸買到了一本,並認真精讀了一遍,深受啟發,開始嚴肅地思考人生的意義、人與國家的關系等問題,愛因斯坦的許多至理名言令他終生難忘,愛因斯坦的形象在他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始終佔有重要的地位。1955年,愛因斯坦去世後,許良英和周培源都曾發表長篇悼念文章。不幸的是1968年到1976年的8年間,愛因斯坦在中國竟成了「本世紀以來最自然科學領域中最大的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四人幫」掀起了一場荒誕的批評愛因斯坦運動,好在多數科學家不予理睬,實際上進行了抵制。1979年,北京還隆重舉行了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的紀念大會。
愛因斯坦
編輯本段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的創立
早在16歲時,愛因斯坦就從書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進的電磁波,他產生了一個想法,如果一個人以光的速度運動,他將看到一幅什麼樣的世界景象呢?他將看不到前進的光,只能看到在空間里振盪著卻停滯不前的電磁場。這種事可能發生嗎?
與此相聯系,他非常想探討與光波有關的所謂以太的問題。以太這個名詞源於希臘,用以代表組成天上物體的基本元素。17世紀,笛卡爾首次將它引入科學,作為傳播光的媒質。其後,惠更斯進一步發展了以太學說,認為荷載光波的媒介物是以太,它應該充滿包括真空在內的全部空間,並能滲透到通常的物質中。與惠更斯的看法不同,牛頓提出了光的微粒說。牛頓認為,發光體發射出的是以直線運動的微粒粒子流,粒子流沖擊視網膜就引起視覺。18世紀牛頓的微粒說佔了上風,然而到了19世紀,卻是波動說佔了絕對優勢,以太的學說也因此大大發展。當時的看法是,波的傳播要依賴於媒質,因為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傳播光波的媒質是充滿整個空間的以太,也叫光以太。與此同時,電磁學得到了蓬勃發展,經過麥克斯韋、赫茲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成熟的電磁現象的動力學理論——電動力學,並從理論與實踐上將光和電磁現象統一起來,認為光就是一定頻率范圍內的電磁波,從而將光的波動理論與電磁理論統一起來。以太不僅是光波的載體,也成了電磁場的載體。直到19世紀末,人們企圖尋找以太,然而從未在實驗中發現以太。
但是,電動力學遇到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與牛頓力學所遵從的相對性原理不一致。關於相對性原理的思想,早在伽利略和牛頓時期就已經有了。電磁學的發展最初也是納入牛頓力學的框架,但在解釋運動物體的電磁過程時卻遇到了困難。按照麥克斯韋理論,真空中電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個恆量,然而按照牛頓力學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慣性系的光速不同,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適用於力學的相對性原理是否適用於電磁學?例如,有兩輛汽車,一輛向你駛近,一輛駛離。你看到前一輛車的燈光向你靠近,後一輛車的燈光遠離。按照麥克斯韋的理論,這兩種光的速度相同,汽車的速度在其中不起作用。但根據伽利略理論,這兩項的測量結果不同。向你駛來的車將發出的光加速,即前車的光速=光速+車速;而駛離車的光速較慢,因為後車的光速=光速-車速。麥克斯韋與伽利略關於速度的說法明顯相悖。我們如何解決這一分歧呢?
19世紀理論物理學達到了巔峰狀態,但其中也隱含著巨大的危機。海王星的發現顯示出牛頓力學無比強大的理論威力,電磁學與力學的統一使物理學顯示出一種形式上的完整,並被譽為「一座庄嚴雄偉的建築體系和動人心弦的美麗的廟堂」。在人們的心目中,古典物理學已經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普朗克年輕時曾向他的老師表示要獻身於理論物理學,老師勸他說:「年輕人,物理學是一門已經完成了的科學,不會再有多大的發展了,將一生獻給這門學科,太可惜了。」
愛因斯坦似乎就是那個將構建嶄新的物理學大廈的人。在伯爾尼專利局的日子裡,愛因斯坦廣泛關注物理學界的前沿動態,在許多問題上深入思考,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在十年的探索過程中,愛因斯坦認真研究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特別是經過赫茲和洛倫茲發展和闡述的電動力學。愛因斯坦堅信電磁理論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有一個問題使他不安,這就是絕對參照系以太的存在。他閱讀了許多著作發現,所有人試圖證明以太存在的試驗都是失敗的。經過研究愛因斯坦發現,除了作為絕對參照系和電磁場的荷載物外,以太在洛倫茲理論中已經沒有實際意義。於是他想到:以及絕對參照系是必要的嗎?電磁場一定要有荷載物嗎?
愛因斯坦喜歡閱讀哲學著作,並從哲學中吸收思想營養,他相信世界的統一性和邏輯的一致性。相對性原理已經在力學中被廣泛證明,但在電動力學中卻無法成立,對於物理學這兩個理論體系在邏輯上的不一致,愛因斯坦提出了懷疑。他認為,相對論原理應該普遍成立,因此電磁理論對於各個慣性系應該具有同樣的形式,但在這里出現了光速的問題。光速是不變的量還是可變的量,成為相對性原理是否普遍成立的首要問題。當時的物理學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信存在著絕對參照系,這是受到牛頓的絕對空間概念的影響。19世紀末,馬赫在所著的《發展中的力學》中,批判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這給愛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5年5月的一天,愛因斯坦與一個朋友貝索討論這個已探索了十年的問題,貝索按照馬赫主義的觀點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兩人討論了很久。突然,愛因斯坦領悟到了什麼,回到家經過反復思考,終於想明白了問題。第二天,他又來到貝索家,說:謝謝你,我的問題解決了。原來愛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時間沒有絕對的定義,時間與光信號的速度有一種不可分割的聯系。他找到了開鎖
⑵ 列舉愛因斯坦畢生重要的研究成果
質能方程
狹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
⑶ 列舉愛因斯坦畢業生重要研究成果
物質不滅定律,說的是物質的質量不滅;能量守恆定律,說的是物質的能量守恆.
雖然這兩條偉大的定律相繼被人們發現了,但是人們以為這是兩個風馬牛不相關的定律,各自說明了不同的自然規律.甚至有人以為,物質不滅定律是一條化學定律,能量守恆定律是一條物理定律,它們分屬於不同的科學范疇.
然而,在1905年,一個年僅26歲的德國物理學家接連在德國《物理學》雜志上發表了5篇論文,從一個嶄新的高度,揭示了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的本質及其相互關系.
這個年輕的科學家,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猶太人.他小時候,並沒有顯示什麼天才的象徵,他甚至一直到3歲才開始學會說話.
在上學的時候,愛因斯坦很喜歡讀聖經,真心誠意地相信聖經上所講述故事都是真實的.然而,他後來讀了許多科學著作之後,就轉為相信科學,認為聖經上所講的故事是荒誕的.在大學里,愛因斯坦深深地愛上了物理學.他非常勤奮,常常沉醉於物理實驗而忘了吃飯.愛因斯坦的數學造詣也很深,他認為現代物理學不用數學武裝自己的頭腦,是無法攻克物理學上的難題的.
愛因斯坦喜歡獨立思考.對於任何一種理論,他總是經過一番思索之後,覺得它確有道理,這才接受下來.
愛因斯坦大學畢業後,很想在大學里擔任教師,從事科學研究,可是由於他是猶太人,受到歧視,不能留校工作.他經過別人介紹,才好不容易在一個專利局裡找到工作,當個職員.在那裡,既沒有圖書館,也沒有實驗室.然而,艱苦的環境更能磨練一個人的意志.就在那小小的專利局宿舍里,愛因斯坦經常工作到深夜.
在1905年,愛因斯坦創立了著名的「狹義相對論」[56].愛因斯坦認為,物質的質量是慣性的量度,能量是運動的量度;能量與質量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不可分割的.物體質量的改變,會使能量發生相應的改變;而物體能量的改變,也會使質量發生相應的改變.
在狹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質能關系公式:
E=mc2
這里的E代表物體的能量,m代表物體的質量,c代表光的速度,即每秒30萬公里.
按照愛因斯坦的理論,如果把1克溫度為0℃的水,加熱到100℃水吸收了100卡的熱量,這時水的質量也相應增加了.按照質能關系公式計算,1克水的質量增加了0.00000000000465克.
愛因斯坦的理論,最初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就連當時一些著名物理學家也對這位年青人的論文表示懷疑.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大量的科學實驗證明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愛因斯坦才一躍而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成為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公式,正確地解釋了各種原子核反應:就拿氦4來說,它的原子核是由2個質子和2個中子組成的.照理,氦4原子核的質量就等於2個質子和2個中子質量之和.實際上,這樣的算術並不成立,氦核的質量比2個質子、2個中子質量之和少了0.0302原子質量單位[57]!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2個氘[]核(每個氘核都含有1個質子、1個中子)聚合成1個氦4原子核時,釋放出大量的原子能.生成1克氦4原子時,大約放出2700000000000焦耳的原子能.正因為這樣,氦4原子核的質量減少了.
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在2個氘原子核聚合成1個氦4原子核時,似乎質量並不守恆,也就是氦4原子核的質量並不等於2個氘核質量之和.然而,用質能關系公式計算,氦4原子核失去的質量,恰巧等於因反應時釋放出原子能而減少的質量!
這樣一來,愛因斯坦就從更新的高度,闡明了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的實質,指出了這兩條定律之間的密切關系,使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又深化了一步.
沒有什麼大自然的奧秘,是人類所不能認識的;但是,大自然的奧秘又是無窮無盡的.人類永遠沒有一天完全認識得了大自然,沒有一天可以完全知道它的奧秘.只有永不知足,才能不斷前進.
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的偉大定律.它來自客觀實際,又在客觀實際中久經考驗.多少年來,這兩條定律經受了千萬次考驗,象經得起風吹雨打的寶石一樣,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已經成為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石,同時,它也從根本上給宗教的唯心主義觀點以致命的打擊,因為物質是不能憑空創造的,也不能憑空消滅,所以誰也不再相信什麼上帝創造萬物,上帝創造世界的反科學的謬論了.另外,它還雄辯地說明,世界上永遠不會有「永動機」.想不花費勞動就從大自然中獲取能源,是不可能的.
定律是客觀存在著的.人,雖然不能去「創造」定律,「改造」定律,但是,人可以去發現定律,掌握定律,利用定律.現在,物質不滅宣告和能量守恆守律已經被千百萬人所掌握.人們正在利用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揭開大自然的秘密!
⑷ 愛因斯坦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他的量子理論對天體物理學、特別是理論天體物理學都有很大的影響。理論天體物理學的第一個成熟的方面--恆星大氣理論,就是在量子理論和輻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成功地揭示了能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恆星能源來源的難題。近年來發現越來越多的高能物理現象,狹義相對論已成為解釋這種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其廣義相對論也解決了一個天文學上多年的不解之謎,並推斷出後來被驗證了的光線彎曲現象,還成為後來許多天文概念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對天文學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他的宇宙學理論。他創立了相對論宇宙學,建立了靜態有限無邊的自洽的動力學宇宙模型,並引進了宇宙學原理、彎曲空間等新概念,大大推動了現代天文學的發展。
他在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不是因為相對論這個偉大成就,而是量子理論,因為在他提出相對論的時候,幾乎所有科學家都認為是一種謬論,而後來事實證明相對論是一個偉大的發現,當時間已經過去好幾年了,為了補償,評獎協會就以量子理論的成就頒給了他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的後半生一直從事尋找大統一理論的工作,即被稱為二十世紀二十個科學之迷的統一場論,是企圖把自然界中的電磁、引力、弱、強等各種互相作用力統一起來的理論,不過這項工作沒有獲得成功.
⑸ 愛因斯坦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1、相對論:1905年5月的一天,愛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時間沒有絕對的定義,時間與光信號的速度有一種不可分割的聯系。在他看來,根本不存在絕對靜止的空間,同樣不存在絕對同一的時間,所有時間和空間都是和運動的物體聯系在一起的。
2、能量守恆:愛因斯坦認為,物質的質量是慣性的量度,能量是運動的量度;能量與質量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不可分割的。
3、光電效應:愛因斯坦第一個成功的解釋了光電效應,光波長小於某一臨界值時方能發射電子,即極限波長,對應的光的頻率叫做極限頻率。
(5)根據愛因斯坦的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愛因斯坦的趣事:
1933年,愛因斯坦到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院任職。有一天,研究院院長辦公室的電話突然響了。秘書拿起聽筒,聽到對方說一口德國口音很重的英語:「請問院長在嗎?」「很抱歉,院長出去了。」秘書回答。
「那麼,也許……你能告訴我,愛因斯坦教授住在什麼地方?」當時大學當局有個規定,絕對不許外人騷擾愛因斯坦,為的是讓他能專心於研究工作。
因此,她客氣地拒絕告訴對方愛因斯坦的住址。這時,電話聽筒里的聲音變低了:「請你別說出去,我就是愛因斯坦教授,我要回家去,可是忘了家在哪裡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因斯坦
⑹ 愛因斯坦的大腦被研究了25年,科學家到底得到了什麼結論
為了理解為什麼這么多不缺乏智商,受過良好教育,並且足夠努力的人,他們的成就比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差得多?經過反復統計,科學界普遍有兩種看法:一種解釋是,智商或解決問題中顯示出的智慧和真正的智慧並非完全線性相關。另一個解釋是,天才的大腦與我們普通人的大腦明顯不同,也就是說,它們是天生的。
直到1980年,哈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擔心自己一生中無法完成愛因斯坦大腦研究的艱巨任務,因此他決定讓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參與這項研究。每個人都拿起高火柴火,許多人參加了。人們不僅容易產生結果,而且他們也有不同的意見。 1999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發現,愛因斯坦大腦中的神經膠質細胞多於數學。有許多具有物理功能的神經元細胞。然而,醫學上的共識是神經元細胞在人類思維中起主要作用,而角質形成細胞僅起輔助作用。因此,這一發現被醫學界所鄙視。後來,加拿大科學家發現,埃斯坦的腦洞很大,也就是說,他的顱骨和大腦上部空間更大。盡管在開玩笑時,我們總是說腦孔是敞開的,但每個人都知道,腦孔實際上不一定與智力有關。
⑺ 愛因斯坦在現代物理學上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愛因斯坦至少三項重大成就:提出光量子假設(光子說),建立相對論(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創建現代宇宙學理論。愛因斯坦的重大成就開始於1905年,這一年後來被科學界稱為「愛因斯坦奇跡年」:1905年3月,愛因斯坦應用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說,提出光量子假設(後來稱為光子說),一舉解決了光電效應的疑難問題;4月,愛因斯坦向蘇黎世大學提交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以強有力的論據最終證明了原子論學說;5月,愛因斯坦完成了近代物理學劃時代性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獨立而完整地提出了狹義相對性原理,建立起狹義相對論,開創物理學的新紀元;6月,愛因斯坦在《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以及1906年3月的《論光的產生與吸收》)中提出了光量子假設,創立了光子說,重新強調了光的粒子性;同年9月,愛因斯坦在論文《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中提出了質能關系一個原始形式,後經改寫即成為狹義相對論中最著名的一個公式:質能方程(E=mc^2);1906年,愛因斯坦完成了關於固體比熱《普朗克的輻射和比熱理論》的論文,創建了固體比熱量子理論的第一個模型:愛因斯坦模型;1907年,愛因斯坦提出等效原理,邁出了創建廣義相對論的第一步;1913年,愛因斯進一步闡述了廣義相對性原理;1915年11月25日,愛因斯坦成功地建立起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比愛因斯坦早五天用數學方法推導出了場方程,因此場方程有時也稱為希爾伯特-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完成了廣義相對論的理論創建工作;1916年是愛因斯坦的又一個取得重大成就的年份,3月,愛因斯坦完成了《廣義相對論的基礎》的總結性論文,廣義相對論體系完整地建立起來;5月,愛因斯坦提出宇宙空間有限無界的假說;8月,愛因斯坦完成了《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總結量子理論的發展,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成為激光技術的理論基礎,同年愛因斯坦進一步指出光子也存在動量(1927年康普頓效應的發現完全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設);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他創立的廣義相對論研究整個宇宙,建立起第一個自洽的宇宙模型(為了保持靜態的宇宙,愛因斯坦在他的引力場方程中添加了一個「宇宙常數」項,以保持模型穩定,1929年哈勃發現宇宙不是靜態的,而是一直在膨脹的,後來愛因斯坦稱「宇宙常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開創了在嚴格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宇宙學研究的全新階段;1921年,愛因斯坦因為在光電效應方面的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不是相對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相對論才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高度的贊譽);1922年,愛因斯坦完成了關於統一場論的第一篇論文,開創了統一場理論研究的先河(他試圖將電磁場和引力場統一起來,但未能獲得成功);1927年,愛因斯坦參加了第五屆布魯塞爾索爾維物理討論會,開始同哥本哈根學派就量子力學的解釋問題進行激烈的論戰,發表《牛頓力學及其對理論物理學發展的影響》,從此他與量子力學「正統理論」分道揚鑣,對於量子力學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愛因斯坦曾經與玻爾爭論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問題,提出了著名的「光子箱」理想實驗,與同樣著的名「薛定諤貓」佯謬一起構成了對「正統」量子力學理論的重大挑戰);1934年,愛因斯坦同波多耳斯基和羅森合作發表了向哥本哈根學派挑戰的論文,提出了著名的「ERP佯謬」,質疑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1937年,愛因斯坦同英費爾德和霍夫曼合作完成論文《引力方程和運動問題》,從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推導出了物質的運動方程,進一步揭示了時空、物質和運動的深刻的內在聯系,這是愛因斯坦取得的最後一項重大成就;除上述成果之外,愛因斯坦還取得了其它一些研究成果,同時致力於推動人類和平事業和科普宣傳工作,所有的這些成果和努力極大地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愛因斯坦因此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⑻ 愛因斯坦一生的研究成果
發個還差鬼畫符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