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甘肅成果處

甘肅成果處

發布時間:2021-10-27 02:45:22

Ⅰ 甘肅省基礎教育成果獎和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獎那個好

個人認為應當是基礎教育成果獎更好,畢竟發獎單位級別高。

Ⅱ 甘肅省科技成果鑒定現在是哪個部門做呢聯系方式有嗎

省科技廳成果處就可以組織。不過現在省市一級的鑒定沒什麼含金量,專家也大多是地方院校的老師,報項目什麼的都沒用。如果技術條件比較好的話還是做一個級別更高一點的
有問題可以私信

Ⅲ 按時間先後順序,甘肅的遠古文化和主要成就是什麼

主要成就:

  1. 大地灣遺址擁有6項中國考古之最

  2. 馬家窯文化代表著中國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

  3. 「中華第一刀」將我國使用青銅器的時間提早到距今5000年……

遠古文化:

  1. 甘肅彩陶文化

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發現馬家窯文化遺址80周年之際,甘肅省正式掛牌成立了甘肅省彩陶會和蘭州市馬家窯文化研究會。省市領導都參加了揭牌儀式,瑞典專家也專程發來賀電,表示願與甘肅省有關專家共同探究人類的遠古文化。 彩陶是中國古代陶瓷藝術中絢麗奪目的奇葩。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在黃河流域發源和流行,位於黃河上游的甘肅地區以其眾多的彩陶文化遺存成為研究關注的重要區域。甘肅彩陶文化是中華遠古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甘肅省的彩陶製作起源最早、發展時間最長、分布范圍最廣、藝術成就最高的地區,素有「彩陶之鄉」的美稱。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灣一期文化出現的彩陶,為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距今4000多年前的馬家窯文化彩陶,不僅代表了中國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而且也是世界古代彩陶文化中藝術成就最輝煌的。

2.馬家窯文化之後興起的齊家文化,遍布於甘肅大部地區並擴及寧、青、蒙部分區域,文化年代在4100-3700年間,被認為是足以同中原龍山文化東西對峙的強大「王國」,而且與夏文化有密切關系。這一文化類型以特色鮮明的陶器體系、率先於中原而掌握的冶金術和自成一體的玉文化體系為主要特徵。齊家文化時期貧富分化和殉人現象已經出現,社會分裂為部落—氏族—父權家族三級,甚至可能出現一夫一妻制家庭。表明齊家文化時期甘青地區已經跨入階級社會的門檻,譜寫了西北地區文明史的第一樂章。

3.甘肅多礦產,這為原始先民金屬冶煉提供了條件。在馬家窯文化林家遺址曾出土一把青銅刀,被譽為「中華第一刀」,將我國使用青銅器的時間提早到距今5000年。而出土於齊家文化遺址的金耳環是我國最早的金器,特別是不少青銅工具和裝飾品以及中國最早的銅鏡的發現,表明甘肅地區是中國青銅器的重要發祥地。秦人又最早冶煉和使用鐵器。這一切都說明甘肅地區是中國最早開始金屬冶煉的地區之一。

4.進入青銅時代,甘肅地區依次或並行出現了西部的四壩文化、沙井文化,中東部的辛店文化、寺窪文化和東部的周秦早期文化。這些文化類型當是氐羌和西戎等部族及其不同分支的文化遺存。這些古老部族從先秦開始,長期活動於我國西北地區,對於開發西部,促進中華民族大融合、中華文化大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由此可見,甘肅遠古文化在文字、彩陶、原始農牧業、冶金術、玉器、宮殿建築、繪畫、混凝土等方面取得的文明成就以及階級分化與早期古國的出現,既豐富和拓展了華夏文明起源的內涵,也為華夏文明起源提供了獨特而重要的佐證。

Ⅳ 甘肅省科學院的科研成果和社會效益

建院以來承擔並完成了一批國家和省部級重點攻關項目和多項國際合作項目,共取得科研成果418項,其中有53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被動式太陽能建築技術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稀土鈷磁力傳動器系列獲國家發明獎;固定化酵母酒精發酵技術研究被列為《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項目;太陽灶、結構抗凍型不銹鋼平板太陽能熱水器、固定化酵母和電滲析器被列為國家級新產品;磁力驅動全密封系列泵列為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項目,並建有亞洲最大的太陽能採暖與降溫技術試驗示範基地和亞太地區太陽能研究與培訓中心。一大批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為甘肅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甘肅省科學院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圍繞科研中心工作,不斷探索和創新運行機制,堅持貫徹發展抓項目、改革抓創新、和諧抓民生、保證抓黨建的工作思路,以科研為中心,以創新為靈魂,以項目為載體,以改革為動力,優化全院科技資源配置,扶持重點優勢學科,加強內部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產學研全面發展。始終把自身優勢學科及重點研究領域緊密結合地方國民經濟建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科研領域和特色,在專業設置和布局上突出能源、生物、信息、生態及先進製造技術等國家優先發展的技術領域,並取得了重要成果。
近年來,甘肅省科學院按照國家和省政府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結合自身發展實際,調整優化組織結構、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結構,轉變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堅持以應用型研究開發為主的科研方向,從實際出發,優化資源配置,優化人員結構,強化綜合性多學科特色和優勢,強化國際國內合作。力爭在聯合國工發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固定化細胞規模製備技術研究(863項目)、年產3000台磁力泵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等項目實現重大突破。實現把甘肅省科學院建成全省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的省級代表隊,成為全省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國家和全省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窗口,成為甘肅科技進步、工農業技術需求的中堅力量,成為甘肅省應用技術綜合研究開發的龍頭和中心的發展目標。

Ⅳ 甘肅現在發展怎麼樣

甘肅地處黃河上游,位於我國的地理中心,介於北緯32度31分-42度57分、東經92度13分-108度46分之間。東接陝西,東北與寧夏毗鄰,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並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總面積45.4萬平方公里。全省設14 個地、市、州,87 個縣(市、區),省會蘭州。甘肅幅員遼闊,土地資源豐富。從隴東高原到河西走廊,從北山山地到隴南山區,分布著山地、丘陵、高原、平川、荒漠、戈壁、森林、草原、綠洲、沼澤、冰川等。適於種植的農業土壤多達15種,人均耕地2.17畝,草地面積2.50億畝,占本省土地總面積的36.57%,為全國第五大牧區,草地面積廣,水草質量好。林地面積7731萬畝,木材積蓄量近2億立方米。近年來,人工造林逐年擴大,育用結合已經初見成效。

甘肅是全國中葯材主要產區之一,有野生葯材951種,居全國第二位,已經營450多種,主要有當歸、大黃、黨參、甘草、紅芪、黃芪、貝母、大麻、杜仲、靈芝、冬蟲夏草等。其中"岷歸"、"文黨"產量大,質量好,是聞名中外的出口葯材。本省豐富的葯材資源為甘肅發展醫葯工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甘肅有野生動物650種,鳥類441種,屬於國家保護的稀有珍禽20多種,其中屬於一類保護的有32種,二類保護的有36種,三類保護的有近50種。主要分布在隴南山區、河西走廊、祁連山區以及甘南高原的森林地帶。隴南山區的野生動物,以大熊貓、金絲猴最為珍貴。

甘肅有豐富的水利資源,水資源主要分布在黃河、長江、內陸河三個流域,9 個水系。全省河流年總徑流量603億立方米,其中1 億以上的河流有78條。全省已建成水電站29 座,黃河上游的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水電站和白龍江的碧口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12.5千瓦,全省總裝機容量已經超過300萬千瓦,年發電量235.65億度。

甘肅是我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有色和稀貴金屬尤為豐富。截止目前,全省已經發現145種有用礦產,其中鎳、鈷、鉑族、硒、鑄型粘土和飾面蛇蚊岩等11種的儲量居全國首位,鋅、鉻、銅、銻、重晶石、菱鎂礦等15種分列全國2-5位,具有明顯優勢。

甘肅自古以來就是個多民族的聚居區,全省總人口為2237.11萬人,其中,漢族人口2051.5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91.7%,少數民族人口185.6萬人,佔8.3%,在少數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東鄉、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滿等10個少數民族。此外,還有30個少數民族。東鄉、裕固、保安為甘肅省特有的少數民族。
區位優勢。省會城市蘭州在中國西北處於連接陝西、青海、寧夏、新疆4省區的中心位置,並且地處中國大陸版圖的幾何中心,是西北最大的交通通信樞紐和網路中心,四條鐵路干線和六條同道在這里交匯,在西部大開發中能夠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開發潛力。一是土地資源豐富,人均土地接近2公頃。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河西、黃河幹流沿岸地區等水土光熱資源組合優勢突出,二是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牛、羊品質好,商品量大。野生葯用植物有1270多種,居全國第一位,特別是當歸、黨參、黃(紅)芪、大黃、麻黃、甘草等中葯材的產量高,質量好,享譽國內外:三是旅遊資源豐富,有獨特的自然生態、冰川大河、戈壁沙漠、山川草原等自然景觀,歷史又形成了具有甘肅特色的石窟藝術、民俗宗教、黃河文化、絲綢之路、三國遺址等人文景觀。四是能源資源種類多,組合條件好,有利於形成煤電並舉、水火電互補的優勢,風能、核能、太陽能以及青海、陝西、新疆的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可供開發利用。五是礦產資源豐富,有41個礦種的保有量居全國前10位。鎳、鉛、鋅、金、鎢等特色礦產保有儲量大,開發條件好,開發利用價值大。
工業基礎。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甘肅已形成地方特色明顯的工業體系,成為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有色金屬生產基地和西北的鋼鐵生產基地,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建築建材、機械電子、國防軍工等領域,工業技術裝備水平較高。主要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在全國佔有一定地位,原煤產量居第18位,發電量居第21位,有色金屬中鎳、鉛和稀土化合物居全國第1位,鋼和鋼材產量居西北第1位。
科技實力。甘肅平均每萬人擁有技術人員148人,高於全國74.4人的平均水平。有精細石油化工中間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乾旱農業生態、碳基合物與選擇氧化等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中科院蘭州分院、蘭州大學等一批實力雄厚、水平較高、特色明顯的科研、教育機構。在新材料、生物醫葯、機電一體化、電子與信息、環保技術、旱作農業、草原生態、防治荒漠化等領域有一定的技術優勢。

大開發的基本思路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甘肅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結構調整為切人點,在繼續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同時,以壯大城市經濟為龍頭,實施科教興省、開放帶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走發揮比較優勢、壯大支柱產業、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把甘肅建成全國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綜合性高新石化基地、中葯材現代加工基地、林牧業基地和旅遊大省,充分發揮甘肅在西部大開發中的橋梁、紐帶和依託作用。
——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辦事,形成適應甘肅經濟發展的新機制。
——以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結構調整為切入點,加快以公路為重點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以退耕還林(草)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加快結構調整步伐,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全面實施西部大開發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和物質技術條件。
——以壯大城市經濟為龍頭,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以蘭州為重點,以隴海(江蘇連雲港——蘭州)線和蘭新(蘭州——烏魯木齊)線為依託,提高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形成大開發的支撐點和新的經濟增長帶,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和城鎮在西部大開發中的輻射帶動作用。
——實施三大戰略,即實施科教興省戰略,使科技成為西部大開發的第一推動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改善投資軟環境,推動開發;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甘肅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
——走發揮比較優勢、壯大支柱產業、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充分發揮資源、區位和老工業基地的比較優勢,形成石油天然氣與精細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制葯、特色農副產品及以其為原料的加工業、旅遊業五大支柱產業。
按照這個基本思路,「十五」計劃(2001--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近期目標是: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按8—9%考慮,由1999年的931.58億元(人民幣,下同),增加到2005年的1500--1600億元。
——財政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到2005年地方財政收入達到95億元,力爭達到100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固定資產投資率按40%左右考慮,五年累計力爭達到3000億元。
——人口。人口自然增長率嚴格控制在全國平均增長率以下。到2005年,總人口控制在2700萬人,期間凈增130萬人。
——人民生活。到2005年城鎮民民可支配收入達到6400元,年均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達到2200元,年均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
——科技、教育。主導產業的骨幹企業技術水平接近國際80年代水平;到2005年,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條件比較好的大中城市普及高中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
——生態、環保。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趨勢得到基本扼制;大中城市供水、垃圾處理設施基本建成,工業「三廢」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有所減緩。
——城市化進程。2005年,城市化水平達到30%。
到2015年的遠景目標是: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總量進入西部中等水平,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接近全國2010年的平均水平,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改善;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明顯成效,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0%左右,經濟社會信息化初見成效;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健全;全省范圍內全面實現小康,並使70%的城填人口和30%的農村人口達到寬裕型小康;就業基本有保障,人人享有較高水平的衛生保健和社會保障;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入學率有較大提高;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總之,計劃經過10年努力,使甘肅生態環境初步改善,全面開發的基礎設施條件基本具備,良性開發機制初步建立,合理的經濟結構框架基本形成,特色明顯的支柱產業在全國具有競爭優勢。在此基礎上,再經過30到50年的努力,把甘肅建成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的新甘肅。

近期開發的方向和重點

——以公路為重點,超前建設基礎設施 公路:突出高等級化建設和路網改造,建成蘭州與周邊省會城市的高速通道,省至地(州、市)通二級以上公路,地(州、市)至縣(市)通三級以上油路,鄉鎮通四級公路,村村通汽車,形成全省縱橫交叉的公路網路。
鐵路:實現隴海線、蘭新線甘肅段的復線化和提速,爭取建設蘭州經廣元至重慶、玉門鎮至敦煌等鐵路。
民航:重點抓好中川、敦煌機場的改擴建工程,擴建、新建嘉峪關、慶陽、夏河等支線機場,做好天水、張掖、平涼等機場的工作。
管道:配合國家建設蘭州經成都至重慶輸送成品油管道工程、西氣東輸新疆經甘肅至上海輸氣管道工程,建設青海澀北經西寧至蘭州、陝西靖邊至慶陽長慶橋輸氣管道工程。
水利: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搞好現有大中型灌區設施的維護、改造和配套工作,大力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統籌外流域調水,重點實施河西農業節水灌溉工程,搞好疏勒河流域綜合開發和東鄉南陽渠丁程,建設引洮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和九甸峽水利樞紐工程 。
能源:加快城鄉電網改造和建設,積極開發利用天然氣、水能、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加快黃河小峽和張掖黑河上游梯級電站的滾動開發和長掃:上游水電開發,做好連城電廠二期、靖遠電廠三期等火電廠的改擴建和蘭州燃氣發電廠的前期:工作,合理開發利用青海、新疆和長慶的天然氣。
城鄉基礎設施:重點建設蘭州及其他省轄市的供水、供熱、道路、環境等城市基礎設施,盡快實現全省村村通電,村村通廣播電視。
郵電:以全省公用通信網數字化為重點,加快國家干線光纜和省區光纜建設,加速專用網、數據網和通訊網「三網合一」,盡快完成高效、覆蓋面廣的郵電通信信息網路建設。
——因地制宜,加快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按照「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方針,把生態建設與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扶貧開發、發展地方經濟結合起來,從2000年開始用11年時間,在選擇不同類型的地方搞好退耕還林(草)試點示範和宜林荒山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山育林試點的基礎上,實施國有天然林保護、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林(草)業生態建設、祁連山水源涵養林建設、河西地區防沙治沙和荒漠化綜合治理、蘭州市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建設、劉家峽庫區流域綠化建設等工程,堅決制止新的毀林毀草開荒,使全省森林覆蓋率從現在的9.04%提高到2010年的13.6%,實現初見成效。爭取到2020年實現大見成效。
——以提高競爭力為中心,大力推進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一是進行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引導農民以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為切人點,在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加快建立「糧食、經濟作物、飼料生產」二元結構。全面優化農作物品種,爭創名牌農產品。積極培育和推廣優質牧草種籽,開發優質飼料,促進全省草業和飼料業的發展。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有市場有特色的草食畜牧業和優質林果業,把甘肅建成國家重要的草牧業基地。同時,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抓好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建設,大力推進「科教興農」戰略。
二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著力培育主力軍和「小巨人」。以產品結構調整為重點,以提高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為中心,突出一個改造,對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輕工食品、機械、建材等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把醫葯、電子等發展潛力大的行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淘汰一批落後的工藝,關閉一批技術落後、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的企業。加快實施天然氣開發利用項目。重點開發三大合成材料、有機化工原料、專用材料以及下游產品和精細化工產品,把甘肅建成全國重要的綜合性高新石化基地。對鎳、鋁、鉛、鋅、稀土、鋼、炭素、新材料等材料工業的一批重大改造和建設項目進行重點建設,把甘肅建成全國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同時,搞好生物制葯與中葯新劑型、重大國產化裝備及其配套產品、計算機與數字通信等領域中的一批大項目,大力開發新產品,發展深加工,延長產業鏈,調整優化產品結構,繼續實施品牌戰略,提高工業發展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再造工業新優勢。
規范組建一批大企業集團,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主力軍,抓好蘭州煉油廠、蘭州化工廠等50戶大型企業,用幾年時間將其改造成為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在國內外市場上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並以此帶動整個國有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選擇30戶中小企業,把它們改造、培育成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小巨人」企業。鼓勵和引導中小企業甘當配角,與國內外大公司開展專業化協作。
三是以生物醫葯、新材料和光機電一體化為重點,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以蘭州、天水、金昌、白銀等城市為中心,以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基地,重點發展生物醫葯、新材料、精細化工、光機電一體化、電子與信息(特別是應用軟體)、新能源、高效節能與環保等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形成若干個產值過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集團,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四是加快旅遊等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旅遊景點、旅遊地相互之間快速通道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大旅遊戰略,不分部門,不分所有制,共同按規劃發展旅遊,大力開發敦煌、天水、夏河、蘭州及其周圍地區新的特色旅遊景點和特種、特色旅遊項目,搞好以敦煌國際旅遊城建設為龍頭,包括絲綢畫廊、大漠黃河、三國遺址、回藏風情四大旅遊板塊在內的開發與建設,提高旅遊產品的文化、技術含量,培育和發展旅遊品牌,把旅遊業培育成全省的一大支柱產業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同時,要加快發展基於網路的信息服務、金融保險、社區服務、中介服務、房地產等新興產業和區域性的批發市場體系。
五是以落實和完善有關的優惠政策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民營科技和非公有制工業。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允許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除關系國家安全和必須由國家壟斷的領域,使其盡快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不斷提高生產的社會化水平。
六是按照「點線面』布局的原則,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進一步提升蘭州特大城市的綜合功能,強化蘭州對周圍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使其盡快成為西部的一個重要的現代交通通信樞紐和經濟、科技、商貿、金融、信息中心。把鐵路、公路主幹道沿線的中小城市、縣城培育成經濟增長極,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帶。繼續實施再造河西戰略,把河西走廊建成西部的現代農業基地和農業產業化示範區。加大對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快脫貧奔小康。發揮各地的優勢,進一步發展各具特色的地區支柱經濟。
——以深化科教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推動科教興省戰略的實施
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產學研結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動應用型科研機構轉制為企業,或者以不同形式進入企業,同企業合作。鼓勵省內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企業聯合組建技術開發中心,支持省內企業與省外、國外的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聯姻,在省內或省外組建技術開發中心,早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具有甘肅特色的技術創新體系和有利於加速科技進步與創新的體制和機制。整合國家在甘及省屬科研機構和技術力量,組建20個了程技術研究中心和10個重點實驗室,逐步形成30個具有特色的技術基地,為大開發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在爭取國家支持的同時,鼓勵和引導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樹立風險意識,設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金,建立科技風險投資服務體系,加速發展高技術和高新技術產業,實現跨躍式發展。積極開展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引進甘肅需要的技術成果。
以人為本,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步伐,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辦學,努力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休、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採取特殊措施,加大投入,加快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廣泛開展各種各樣的培訓活動,提高勞動者素質。根據甘肅人才需求狀況,確定引進人才、智力的重點領域和方向,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為,來去自由,常來常往」的原則,以項目和課題為中心,採取特殊政策,建立人才共享機制,吸引人才特別是經濟建設急需的實用人才參與甘肅開發。對為甘肅開發做出突出貢獻、取得較大經濟效益的省內外科技人員實行重獎。
實施大經貿戰略,鼓勵具備條件的生產企業爭取進出口經營權,大力擴大自營進出口,到境外辦企業。修訂和完善出口商品升級換代的規劃和措施,爭取在5年內,以甘肅已有一定基礎和比較優勢的機電產品、土畜產品、中醫葯保健品、鐵合金產品、鎳鋁稀土有色金屬產品為重點,大力開發具有一定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精細化工產品和名優新特產品,逐步形成穩定的出口企業大戶和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以擴大機電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和隴貨精品的出口為重點,積極調整出口結構。繼續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努力形成外資、外經、外貿相互依託、綜合開發國際市場的格局。
調整利用外資結構,加大農業、基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創匯產業、環保產業、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的外資利用力度,有步驟地推進服務業的對外開放。努力擴大借用國外貸款的規模,積極引導外商特別是跨國公司對國有企業進行兼並、收購、參股,除關系國家安全和必須由國家壟斷的領域外,都可以進行控股,增加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數量,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和符合甘肅產業發展方向的原則,通過互為市場、技術轉讓、嫁接改造、對口支援、聯合開發等方式,進一步主動加強同東部沿海地區的技術經濟交流與合作,吸引東部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參與甘肅開發。

Ⅵ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的科技成果

建院以來,截止2005年12月31日,鑒定驗收並登記的科研成果為776項。自1978年以來獲獎成果390項(凡重復獲獎者,均以最高獎計), 其中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30項(含國家專利5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1項), 獲得省部級獎194項,市、廳級獎126項 ,院獎40項。
29項國家級獎勵中, 主持9項, 協作參加15項, 獲國家專利5項。
其中:全國科技大會獎3項主持2, 協作1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協作3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協作2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協作1
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協作1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7項主持4, 協作3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協作1
國家科技情報三等獎1項主持1
國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獎4項主持2,協作2
全國農業區劃成果三等獎1項協作1
國家專利5項
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獎勵24項(協作15項),國家專利5項。其中:
全國科學大會獎3項(協作1項)
春小麥甘麥8號(1978)
小麥條銹病流行規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
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研究(1978)(協作)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協作3項)
地膜覆蓋技術的引進、試驗研究和應用(攻關項目)(1985)(協作)
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定位試驗研究(1992)(協作)
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2003)(協作)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協作2項)
我國研製的新土壤殺蟲劑-甲基異柳磷(1985)(協作)
中國中長期食物發展戰略總體研究(1993)(協作)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7項(協作3項)
祁連山北麓海拔1700-2300米冷涼灌區100萬畝春小麥栽培體系研究與推廣(1988)
高抗枯萎病豐產穩產胡麻新品種隴亞7號(1993)
GS 隴糜4號(1995)
小麥全生育期地膜覆蓋穴播栽培技術(地膜小麥)研究與示範(1996)
基本查清中國獼猴桃資源(1991)(協作)
我國核試驗下風向地區農業環境中放射性水平的調查評價(1996)(協作)
繁6及其衍生系小麥抗條銹性變異及對策研究(1999)(協作)
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協作1項)
太谷核不育小麥的發現、鑒定與初步利用(1998)(協作)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協作1項)
中國小麥條銹病的流行體系(1988)(協作)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協作1項)
中國小麥光溫特性的研究(1995)(協作)
國家科技攻關成果獎1項(協作1項)
糧食作物種質資源繁種和農藝學性狀鑒定(1989)(協作)
國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獎3項(協作1項)
定西丘陵溝壑區高效農業生態區建設與發展研究(1996)
隴東高原半濕潤偏旱區(鎮原)農業發展研究(1996)
高產、多抗、優質小麥新品種選育(1996)(協作)
國家科技情報三等獎1項
1、《甘肅農業科技》(1996)
全國農業區劃成果三等獎1項
1、甘肅省綜合農業區劃(1985)
獲國家專利5項
軟包裝水果罐頭的加工方法(1994年國家發明專利)
溫室保溫被(1997年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 97 2 12593.0
溫室復合保溫被(2001年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 01 2 02618.2
溫室輕質復合牆體保溫板(2003年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 03 2 44175.4
玉米種衣劑(2004年國家發明專利)專利號ZL 00 1 35477.9
獲國家計算機軟體著作權1項
1、蔬菜病蟲害診斷與多媒體咨詢系統V1.0(簡稱:VDDMCES)(2005年國家著作權登記)
編號:軟著登字第035763號? 登記號:2005SR04262
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獲得194項省部級獎勵
其中: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協作9
農業部豐收一等獎 4項主持4
省科學大會獎 10項主持8, 協作2
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1項協作
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2項主持9, 協作3,
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協作9項)
1、《中國穀子目錄》(1980)(協作)
2、全國(甘肅省)野生大豆資源考察(1981)(協作)
3、全國小麥品種資源目錄(上下冊)(1981)(協作)
4、我國西部地區粘蟲越冬遷飛規律預測預報技術研究(1982)(協作)
5、地膜覆蓋技術的引進、試驗研究和應用(1983)(協作)
6、《中國高粱品種志》(1984)(協作)
7、麥蚜遠距離遷飛和傳毒規律研究(1984)(協作)
8、我國N、P、K化肥的肥效演變和提高肥效的主要途徑(1985)(協作)
9、《中國小麥品種及其譜系的研究》(1986)(協作)
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協作4項)
1、小麥條銹菌新小種條中22、23、24、25號的發現和研究(1982)(協作)
2、《中國亞麻品種資源目錄》和《中國亞麻品種志》(1984)
3、《中國綠肥區劃》(1984)(協作)
4、北方旱地農業類型分區極其評價(1987)(協作)
獲得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4項
1、甘肅省1800-2600米高寒陰濕貧困區糧食作物豐產技術示範推廣(1991)
2、隴糜4號大面積示範推廣(1993)
3、高產優質啤酒大麥法瓦維特大面積示範推廣(1995)
4、甘肅省高寒陰濕區糧油作物豐產技術試驗研究(1996)
獲得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4項、
1、甘肅省15萬畝低芥酸油菜綜合增產技術示範推廣(1990)
2、早熟豐產優質春小麥新品種寧春18號大面積示範推廣(1998)
3、甘肅省旱地集雨補灌高效農業示範區建設(2003)
4、優質高產啤酒大麥新品種甘啤3號大面積示範推廣(2005)
獲得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協作)
1、《中國小麥品種志(1962--1982)》(1987)
獲得甘肅省科學大會獎10項(協作2項)
1、河西春麥區發展冬小麥的研究(1978)
2、小麥紅矮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
3、甘亞4號(1978)
4、甘麥23號(1978)
5、洋芋品種:抗疫1號(1978)
6、穀子品種:隴粟2號(1978)
7、甘棉3號(1978)
8、綠肥品種選育及栽培利用方式研究(1978)
9、西峰9號冬小麥(1978)(協作,1981年補發)
10、慶選15號冬小麥(1978)(協作,1981年補發)
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2項(協作3項)
1、1962-1965、1973-1981年甘肅省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區系鑒定與消長動態分析(1984)
2、小地老虎越冬與防治研究(1986)
3、高效低毒除草劑燕麥畏的研究(1986)(協作)
4、冬小麥新品種隴鑒196(1996)
5、甘肅省主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1998)
6、河西沿祁連山冷涼灌區糧食作物大面積畝產超千斤試驗示範(1999)
7、創新糜子新品種-隴糜5號(2000)
8、抗銹、豐產、優質冬小麥新品種隴鑒127(2002)
9、優質、高產啤酒大麥新品種甘啤3號(2003年)
10、我國小麥條銹病長發易變區隴南冬小麥品種抗條銹病類型新分析及應用研究(2003)(協作)
11、亞麻新型雄性不育系的創建及研究(2004)
12、豐產、多抗、優質、配合力特佳冬小麥品種蘭天10號(2004)(協作)
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59項(協作6項)
隴東旱塬糧食連年增產的經驗(1981)
五一大隊糧食高產穩產耕作栽培技術研究(1981)
粘蟲發生規律及其防治規律研究(1982—83)
《甘肅省蔬菜地方誌》(1982—83)
馬鈴薯花葯培養的研究(1982—83)
春小麥大面積豐產栽培技術試驗示範(1984—85)
河西沿祁連山冷涼灌區春小麥栽培技術研究(1987)
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及創造高蛋白種質資源70668F2-2(1988)
化肥的增產效益及經濟合理施肥技術研究(1989)
地下害蟲發生規律及其綜合防治研究(1989)
甘肅果樹資源調查整理研究(1989)
甘肅省農牧結合、種草養畜、增產增收綜合配套技術的試驗研究(1989) (協作)
制罐桃、杏基地建設(1989甘肅省科技星火獎)
甘肅省灌區糧食作物高產栽培模式研究與應用(1990)
當歸麻口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1990)
定西黃土丘陵溝壑高效農業生態區建設研究(1991)
油菜新品種——隴油1號(1991)
甘肅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管理與評估系統(1991)
黃土高原地區重點縣(甘肅正寧縣)綜合治理與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研究(1992)
花椒病蟲害防治及豐產栽培技術推廣(1992甘肅省科技星火二等獎)
優質大粒無核葡萄新品種技術開發(1992甘肅省科技星火二等獎)
甘肅省省級土壤普查成果(1993)
旱地春小麥新品種隴春8139(1995)
隴谷5號(1995)
高產優質啤酒大麥新品種法瓦維特(1995)
軟包裝水果罐頭新產品研製(1995)
中國黍稷品種資源收集整理與利用研究(1995)
集水農業的理論與實踐(1996) (協作)
雙低豐產甘藍型春油菜新品種隴油2號(1997)
小麥根病防治技術研究(1997)
乾旱高揚程灌區水鹽運動監測及次生鹽鹼化綜合防治研究(1997)
棉花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及示範推廣(1997)
軟罐頭工業化生產技術體系建設與系列產品開發(1997)
多抗優質豐產穩產耐鹽鹼耐瘠薄春小麥新品種花培764(1997)
早熟番茄新品種隴番5號(1998)
優良辣椒雜種一代新品種「隴椒1號」 (1998)
辣椒枯死病防治技術示範推廣(1998)
利用生物技術選育耐鹽抗銹小麥新品系的研究(1998) (協作)
甘肅旱地集雨節灌高效農業試驗示範(1999)
甘肅省小麥全生育期地膜覆蓋穴播栽培技術示範推廣(1999)
《甘肅植被》專著(1999)
優質穀子隴谷6號(2000)
番茄、黃瓜、辣椒專用肥研製與應用推廣(2000)
甘肅省高寒陰濕地區少數民族貧困區糧食作物豐收工程暨試驗研究(2000)
節能日光溫室蔬菜高產高效新技術研究與示範(2001)
高澱粉馬鈴薯新品種-隴薯3號(2001)
隴中丘陵區(定西)作物抗旱豐產與經濟發展綜合研究(2001)
玉米雜交種引進和新品種選育(2001) (協作)
小麥條銹病持久控制技術研究(2002)
甘肅張掖市持續高效農業技術研究與示範(A)(2002)
甘肅庄浪縣水洛鄉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2003)
美洲斑潛蠅監測及綜防技術的試驗示範(2003) (協作)
半乾旱山區天然降水的高效富集利用技術集成與創新研究(2003) (協作)
新型種子包衣劑的研製開發極其應用(2004)
穀子新品種隴谷8號(2004)
新型納米硅基氧化物(SiOx)保鮮果蠟研製(2005)
小麥條銹菌HY和水源致病類群的監測及控制(2005)
水旱兼用型春小麥新品種隴春20號(2005)
雙低優質甘藍型春油菜雜交種隴油5號選育(2005)

Ⅶ 2019年甘肅省科技成果評價申請表怎麼填

2019年甘肅省科技成果評價申請表的填寫,一般都會有範文的,你按照範文去填寫申請表格就可以。

Ⅷ 甘肅省農用地分等成果圖(選圖)

附圖7-1 甘肅省農用地分等自然質量等別分布示意圖

附圖7-2 利肅省農用地分等甘用等別分布示意圖

附圖7-3 經肅省農用地分等甘濟等別分布示意圖

Ⅸ 甘肅省化工研究院的成果

甘肅省化工研究院經過多年的拼搏,在科研開發和成果產業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鍛煉了一批有改革創新意識,能開發能生產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院內基礎設施良好,供電、供水、供汽系統完善。擁有設施齊全的實驗室,不同功能的中試裝置和化工生產線。具備先進的分析檢測手段,有全套進口的各類分析儀器設備等。民用爆破施工力量雄厚,有各類設備120多台(套)。收藏有化學化工和爆破類中外文書刊近5萬冊,並負責編輯出版化工期刊——《甘肅石油和化工》。
2006年,甘肅省化工研究院成為首批甘肅省重點科研院所之一,在甘肅省省屬科研院所科技創新團隊建設中,「環保型丙烯酸(酯)聚合物研究創新團隊」經甘肅省科技廳批准實施,同時,成為「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化工研究院應用化學學科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基地」。
2007年以來,著力加強技術創新平台建設,以解決行業共性技術和重點技術的集成創新為主題,加快精細化工產品的技術提升和民用爆炸技術服務領域的拓展,盡快成為我省區域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省精細化工和民用爆破技術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閱讀全文

與甘肅成果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