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尹希為什麼不回國
1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中科大少年班,作為神童、天才的聚集地,這里被稱為是中國學術精英的「黃埔軍校」。能進入這里的絕不是普通的孩子,能從這里畢業的,未來也不會成為普通人。
2、中科大少年班,最開始叫「預科班」。當初之所以要創辦這樣一個班級,目的就是為了為國家培養在科學技術等領域的人才,從而推動中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不過,很多從這里畢業的人,最後都備受爭議,尹希就是其中一位。
3、1983年出生的尹希,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作為中國地質大學的高材生,尹希的父母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他在各方面的興趣。
4、所以尹希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尤其是在數學方面,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
5、據尹希父母回憶,兒子在8歲時就開始自學微積分、量子力學。那時候,父母只覺得尹希好高騖遠,於是總教育他要扎扎實實打好基礎,沒想到,後來的尹希會成為一代風雲人物。
6、9歲時,尹希考入北京八中少兒班,雖然班級里有不少小學霸,但尹希的成績仍舊是小朋友中最高的,尤其是在數學和物理方面常常考滿分。
7、1996年,12歲的尹希以572分的好成績,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成為了這個學校年齡最小的一位大學生。
8、2001年,年僅17歲的尹希獲得了學士學位,同時,也收到了來自世界各所頂級名校拋出的橄欖枝。通過篩選後,最終,尹希選擇到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
9、在哈佛求學期間,尹希仍舊非常刻苦,面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總是第一個完成。2006年,尹希順利從哈佛畢業,並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10、因為在求學期間成績太過耀眼,為了留下這個天才般的人物,哈佛大學破格讓尹希留校任教,同時繼續攻讀博士後。
11、2008年,24歲的尹希被哈佛大學聘任為物理系助理教授,7年後,正式晉升為正教授,而那時候的他,也不過才31歲,可以說是哈佛最年輕的華人教授了。
12、不過,在從哈佛畢業到成為教授,尹希卻至始至終都沒有想過回國。最後甚至還主動放棄了中國國籍,成為了一名美國人。
13、當被問及為何不願回國時,尹希說,對他而言,工作的地方需要有很好的學術環境和合作者,在他有問題時,以很快和自己的團隊展開討論。所以要回國,就意味著他要帶整個組的物理學家回國。
14、對於尹希,很多人認為祖國培養了他那麼些年,最後卻為美國作了嫁衣,認為他背叛了自己的祖國。作為普通人,我們無權干涉別人的選擇,到不了尹希那樣的高度,我們也不知道怎樣的選擇才是對自己有利的。
15、或許就像他曾說的「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不管在哪裡的實驗室,最後的研究成果都是造福人類的。不過,科學雖然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界。就像鄭強教授所說,當一個科學家為哪個國家服務時,他就屬於哪個國家。畢竟有些研究成果,最後可能會成為對准我國的「利器」。
❷ 我國17歲考上哈佛的神童,被問到回國時說了哪句話
截止到今天,全球共有十二位華人獲得過諾貝爾獎,但你知道嗎?其中卻只有五位是中國國籍,尤其在物理學領域,高琨、崔琦、朱棣文、丁肇中、楊振寧、李政道這六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全都是美國華人。
其實這離不開美國人從小接受的先進的教育方式,他們更看重孩子興趣培養。孩子對哪方面興趣濃厚,家長就會無條件支持,甚至很多家長從小為小孩子培養興趣!
❸ 中科大超級天才尹希:22歲成美國博士、前途無量,現狀如何
在每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或多或少的都接受過一些有關於愛國主義方面的教育,而每當你在你接受這一類型的愛國主義教育時,往往都會不自覺地產生一個這樣的疑問,愛國主義究竟是什麼呢?或許並沒有多少人天生就會懂得愛國主義的真正內涵,但在之後的後天的學習過程當中,我們總會明白一個人所必須要具有的家國情懷。
本文的主人公尹希是眾人眼裡的超級天才,而國家也為了培養他成才,也花了大量的資源,但卻萬萬沒想最後的他在前往美國留學之後就再也沒回來。雖說人各有志不可強求,但應該最起碼明白一個道理「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有祖國」。而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原因使得31歲的尹希做出放棄國籍的舉動的呢?
「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有祖國」,前有錢學森等一眾科學家歸國的壯舉,來告訴和教會我們明白家國大義的所在,來告訴我們真正應該去擁有的家國情懷。後又當代科研人員為祖國科技發展的前仆後繼捨生忘死的行為,來告訴我們真正的愛國主義從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將來也會有更多的愛國青年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❹ 中國神童入美成終身教授,從未計劃回國,面對質疑他說什麼
生於1983年的中國神童尹希,從小展現出了極高的數學和物理天賦,在父母的精心培養下,年僅12歲的尹希就考入中國科大少年班,並且面對其他人才也毫不遜色,成績非常優異,畢業後他就選擇了出國深造,最終去了哈佛大學,“我這次去美國,就是為了更好地深造和學習中國所沒有的知識與科技,等我學有所成一定要回來報效祖國。”這是他出國前承諾的話,然而他這一去就不復返。
雖然我們覺得可惜,畢竟中國缺少這個領域的優秀人才,而且也有很多人才出國深造後就再也沒回來過,當然我們尊重他們的選擇和意願,每個人追求的東西不一樣,尹希是如此,也會有很多像他一樣的人如此。不過我認為該走的人終究會走,要留下的人還是會留。
❺ 為留下這位中國人,哈佛打破傳承300年的校規,他到底是誰
在我國向來不缺乏天才,從古至今這樣的人數其實也不少。天才的評判標准無疑就是看學知識的掌握快慢,掌握快的並且記住的則稱之為天才,掌握慢的記不住的則稱之為「蠢材」,當然這也僅僅只是一種玩笑的說法,但是在現實中就是這樣的。
大家覺得尹希的選擇正確嗎?
❻ 中國天才加入美國國籍,32歲成哈佛教授,為什麼拒絕回國發展
學者,是人,擁有肉體,不是你想走多遠就一定可以走多遠的,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從這點看來,前一輩的科學家們,深知這個道理,所以他們才會回到祖國,回到那個養育了他們的祖國,他們用實際行動去保護她。
眾使國外的資源比國內的好一些,我國的綜合國力比世界強國差了一點,但我們仍然希望出海深造的科學家們能夠在學成之後回到祖國的懷抱。近年來,我們國家更加註重人才,注重科技。雖然我們無權干涉別人的想法,但我們還是希望你們能用你們的雙手來彌補這些差距,讓我們的五星紅旗永遠飄揚,讓中華民族屹立不倒。
❼ 他12歲上中科大,32歲成哈佛教授,加入美籍後怎樣了
一說到天才少年,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傷仲永」的故事,不知道大家聽說過這樣一個天才少年沒有:他名字叫尹希,32歲就成了哈佛的博士。今天就來給大家講一講尹希的故事。
結語
從尹希的言語當中也可以看出他主要是喜歡外國的學術研究的氛圍,可能自己很喜歡和一些學術上面的大佬進行學術交流。這對於一個愛鑽研的人來說,是有著很大的吸引力的。
尹希對學術鑽研有著很濃厚的興趣,所以才會想著天天和一些專家進行討論和交流,如果自己覺得國外那邊的學術氛圍更加好,願意待在那邊也是情有可原,也不能上升為愛不愛國。尹希之所以成功也正是和他的興趣有關,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說的沒錯,尹希每次都會鑽研到很晚,而且早上也會一早起來去圖書館,天才自然是有天賦的,但是如果不能夠繼續發展、不能好好努力,天才最終也可能淪為平庸。其實不管回不回國發展都是尹希自己的選擇,能夠在學術界有一番成就,這也是人類的驕傲。
❽ 中國物理神童:12歲考入中科大,17歲考上哈佛,現狀如何
那段時間,尹希被罵得狗血淋頭,如過街老鼠般人人喊打。後來,他和別人說:"我也想過回國,但是在國內大環境下,國家投入科研的經費和人力都沒有這里多,我一旦回國,很多科研根本就展開不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像愛國科學家錢學森就說過:"我是中國人,我要回到祖國,我不打算在美國住一輩子。"所以錢老即使前路如何艱辛,他始終都堅守自己的信念,最後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為祖國奉獻了一生。但同時也有很多科學家經過深思熟慮後選擇修改國籍,加入別國。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我們國家如今非常重視科學家的栽培和科研成果的研究。相信不久的將來,不但我們的人才不會輸出,相反國外的人才也會被吸引過來。
❾ 他是國家重點培養的物理神童,曾立志報國,如今娶美國妻子入美籍,他是誰
如今的中國一躍成為世界強國,離不開的都是那些默默無私奉獻的人,其中包括很多科學家,或許我們一直都在享受他們的成果,卻不知道他們的名字;或許他們丟掉了自己的姓名,可他們卻從未丟掉過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家國情懷。
或許我們普通人體會不到尹希的感受,或許不能理解當初他的背信棄義是否值得,但是我們不能學習他那樣。國家為我們提供良好的生活與學習條件,而我們作為中國人,發展國家,保衛國家,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❿ 神童尹希17歲哈佛讀博,本是我國物理新星,卻娶美國媳婦,現狀如何
抬眼望去,浩瀚的天際有滿天的星星。在我們的世界裡,總是有人似乎生來就有著讓人羨慕的東西。有些人有金錢,有些人是身世,還有些人是智商。而今天我們要了解的這個人就是這樣一個神童,一路平步青雲。不過,當人生的十字路口向他敞開遠方時,他又會如何選擇呢?
1983年一月,在北京的一個普通家庭里誕生了一個男孩,他就是尹希,後來被人們稱為天才兒童的「神童」。那麼他的人生到底是如何讓人震驚呢?
在當年高考結束後,尹希清楚的知道進入中科大並不是他的最終目的,他准備出國留學,去哈佛大學找到能給自己研究的實驗室。,即使在中科大這樣的頂尖學府里,他依舊鶴立雞群,在中科大完成了五年本科制的學習後,表現突出的尹希同時收到了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等的錄取通知書。
最終他選擇了自己夢想中的哈佛大學,那一年尹希才僅僅十七歲。他是當年去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年齡最小的學生。進入哈佛攻讀博士學位的他,選擇的研究方向仍舊是理論物理學。
留學
2001年,只有17歲的尹希拿著哈佛大學全額獎學金開始了他在哈佛的開啟了他的碩博生涯。尹希在讀博的期間獲得的成就十分顯著,尤其在弦理論方面的成績,讓他的導師、哈佛大學物理系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弦論領軍人物安德魯·施特羅明格都刮目相看。
2006年,尹希獲得哈佛博士學位,並打算回國效力,但哈佛為了留住他,打破本校博士不得在學校繼續博士後研究的300年規定,允許他進行博士後課程的研究。在留校的第二年,年僅24歲的尹希博士被哈佛大學聘為物理系助理教授。2015年,未滿32歲的年輕的尹希晉升為哈佛大學物理學正教授,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華人正教授。
在2013年,尹希獲得具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美國斯隆研究獎,同年,受他的母校中科大的邀請,開始進行暑假課程的教學。並在2016年獲得2017年科學突破獎——物理學新視野獎,這個獎項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旨在表彰全球物理、數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如此大的成就,如果他能夠回到祖國的話,一定會成為我國物理界新的閃耀明星。
據一些媒體報道,尹希在學成後,選擇加入美國國籍,並在美國娶妻生子,有了安逸、穩定的家庭。而且到如今,他仍舊在哈佛當教授。
對於尹希選擇留在美國發展的決定讓很多人感到非常惋惜,甚至憤恨。在一次采訪中,記者就問到了尹希關於為什麼不回國的問題,當初他是這樣表述的,他很看重工作的環境,他喜歡哈佛自由專注的研究氛圍,欣賞哈佛成熟專業的研究團。
他認為,他在哈佛能夠探索到更多的寶藏和奧秘。另外,他也指出,如果他要回國,他不會一個人走,本著對團隊,對科研負責的態度,也會帶著整個組的物理科學家回國。而有些許無奈的答復也應該讓我們深思。
對於尹希的選擇,其實我們不能評判太多,對待科學我們還是應更加嚴謹的去審視,看到差距才能彌補差距。況且尹希研究的是弦理論,但當時中國做該領域研究的人相當少,當時還處於起步階段。尹希想要得到的科研器材國內也是無法供應的,所以現在的我們也應該要認證研究科研技術,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才留在國內,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當然,對於尹希來說,他的選擇只是對於當時他個人而言是最好的,當時中國的科技研究設備和氛圍的確沒有外國強大,尹希作為一個科學家,選擇了最有利於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地點這也是極好的。選擇了一個認為更適合自己的地方,為世界挖掘更多的科研成果,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們並不能用我們自己單一的想法和評判標准去評價別人的做法。
尹希是一位神童,他從小便展現了自己在數學物理上的天賦,加上他自己的努力,走出國門。在他的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不過是朝著他自己的方向走得遠了些,也許他選擇了留在美國對於我們來說是「不愛國」的。
但或許,我們應該從他的選擇中看到更多,他是一名科學家,當年國家的科研實力還不足以讓他從哈佛優秀的科研環境中回歸,可能對他來說,他選擇了一條相對來說對他的研究更加便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