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部關於批准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委員會處理過異議項目後,在已經確定成為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項目共計有1355項。其中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將的有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提交的《走向世界的中國數學教育——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改革的上海經驗》、重慶市巴蜀小學校提交的《基於學科育人功能的課程綜合化實施與評價》、平度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提交的《助推縣域三農轉型升級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提交的《深職院——華為培養信息通信技術技能人才“課證共生共長”模式研製與實踐》、四川大學提交的《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實踐》、華中師范大學提交的《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重構與探索實踐》等6項成果。
❷ 什麼叫教學成果獎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是國家在教學研究和實踐領域中頒授的最高獎項,每4年評審一次,獲獎項目需在教育教學理論及實踐中取得重大突破。
2013年已擴展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包含基礎教育(含幼兒教育與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含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獎勵等級分為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個等級,授予相應的證書和獎金。
(2)2013年上海市教學成果獎擴展閱讀:
相關事件
1993年國家教委第二次獎勵了普通高等學校國家級教學成果。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教學成果獎勵條例》。在高等學校中,形成了由國家法規所確定的,與科技「三項獎」所並行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勵制度。
1987年開始,國家教委每四年進行一次高等學校國家級教材獎勵。原定於1996年進行的第三次國家級教材獎與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並軌」。1997年國家教委成果獎中有438項教材參加了評審,117項教材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其中,13項教材獲得了一等獎。
第四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獎勵額度,對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分別給予8萬元、5萬元和2萬元的獎勵。學校在國家獎勵的基礎上將給予一定程度的配套獎勵。
❸ 教師評職稱的教學成果獎指哪些
學成果指自己獨自撰寫的教學論文,在縣教科所或市、省級教研室組織的教學實驗成果評版比中獲獎,發給教權學成果證書。或是,從教科所申請教研課題,經自己的實踐實驗上報材料後被上級選上,發給教學成果獎證書的。
教學成果獎也是包含有很多的種類,有國家高等教育成果獎、省高等教育成果獎、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市區縣教育教學成果獎還有各級的賽課獎。
(3)2013年上海市教學成果獎擴展閱讀
正高級教師。
1、具有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堅定的職業信念;長期工作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為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發揮了指導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輔導員等工作任務,教書育人成果突出;
2、深入系統地掌握所教學科課程體系和專業知識,教育教學業績卓著,教學藝術精湛,形成獨到的教學風格;
3、具有主持和指導教育教學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課程改革、教學方法等方面取得創造性成果,並廣泛運用於教學實踐,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發揮了示範和引領作用;
4、在指導、培養一級、二級、三級教師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在本教學領域享有較高的知名度,是同行公認的教育教學專家;
5、一般應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並在高級教師崗位任教5年以上。
❹ 叢玉豪的科研成果
主要從事微分方程數值解法的研究,曾到美國加洲洲立大學、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做訪問學者。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省、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10餘項,參加項目若干,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篇。出版英文專著一部,主編教材一本。主持市教委重點課程項目、教改項目等10餘項,獲得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上海市優秀教材二等獎各一項,上海市第十屆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三等獎等。
❺ 教學成果獎是指哪些
教育教學成果指教育科研人員(包括教師、校長、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對某一教育科研課題進行研究,通過觀察、調查、實驗、行動研究和思維等一系列研究活動,獲得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成果的基本表現形式為論文、科研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等。
1、具有研究價值。
通過課題的研究,有利於提高教師素質,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有利於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有利於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
2、具有科學性。
主要體現在課題的指導思想和研究目的明確,理論科學合理,事實真實充分,有實踐基礎和理論基礎。
3、具有創新性。
課題反映新的內容,反映時代特點,反映新的視角,應用新的研究方法,是沒有做過或做過卻未能解決的問題。
4、具有可行性。
課題是否具備進行研究的主觀與客觀的條件。
主觀條件是指研究者本人所具有的理論水平、知識、能力、專長、經驗、基礎,對課題的理解程度、興趣、資料掌握的是否深入和廣泛。
客觀條件是指課題研究所必須的資料、設備、人員、時間、經費以及領導支持程度等因素。
擴展資料:
關於對教育教學成果注意事項
1、明確教育和教學的目的。教師參與教育科研不僅是為了獲得幾項證書,更是通過教育科研,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提升自身價值,不斷改進自身工作,提高教育效率。
2、明確教育教學的對象。教師在進行教育研究時,必須以自身工作內容為主要研究對象,避免脫離實際的「學術性」研究。
3、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轉變。在工作中培養教育和科學研究的興趣,自覺、積極地開展教育和科學研究活動。
4、使用科學的方法。在研究過程中,運用研究方法,用研究的眼睛觀察平時的工作,避免脫離實際的研究。加強學習,注意觀察、分析和思考,不斷積累,加強溝通和討論,及時反思和總結。通過研究,逐步掌握教育研究的規律和方法。
5、是持久的。教育研究不是短期行為,而是貫穿於整個教育生涯的全過程。要使自己的教育科研工作卓有成效,關鍵是要堅持,堅持發展。
❻ 廖斌的學術成果
研究成果:
作為負責人主持或主要人員參與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73子課題、國防預研項目和教育部教改項目等‚已在國內外專業期刊和專業會議發表研究論文近40篇。
國家發明專利4項:「小功率微波等離子體源」、「非周期性電容載入的移相器」、「一種基於近場耦合的小型化螺旋天線系統」、「一種基於微帶矩形雙環縫諧振器的頻率選擇性表面結構」
課題項目:
基於微系統的小功率微波等離子體源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05‚1-2007‚12
小功率微波微等離子體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1‚1-2013‚12
項目資金及來源:
20.小功率微波微等離子體的研究‚36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負責人).
19.基於微系統的小功率微波等離子體源的研究‚20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負責人).
18. 調控電磁波-若干基於坐標變換和超材料技術的天線與散射問題的研究‚60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
金資助項目(主要人員).
17.數字式磁場測量儀的研製‚2萬元‚華東師范大學實驗設備研製基金項目(項目負責人).
16.列印機電磁干擾分析‚上海測試技術研究院(項目負責人).
15.MEMS(可重構)分形天線研究‚ 21+17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總裝備部預研基金項目(主要人員).
14.光子帶隙材料的形成機理、傳播、發射和吸收特性‚30萬元‚973子課題(主要人員).
13.可調諧鐵電材料及鐵電移相器研發‚12萬元‚上海市科委專利二次開發項目(主要人員).
12.封孔瓦微波無損檢測研究‚15萬‚海軍總裝備部(主要人員).
11.消聲瓦無損檢測研究‚40萬‚海軍總裝備部(主要人員).
10.CPY-1型消聲瓦粘貼質量微波無損檢測儀製造‚2萬‚海軍總裝備部(項目負責人).
9.現代電子技術實驗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12萬‚國家教育部(主要人員).
8.周波跌落模擬器的控制電路‚1.8 萬‚上海三基電子工業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
7.微波等離子體處理消聲瓦表面的研究‚1.4 萬‚華東師范大學理工學院科技發展基金(項目負責人).
6. 中學多媒體課件開發‚3萬元‚上海學友軟體公司(項目負責人).
5.「微波工程基礎」(主幹課程建設)‚2萬元‚華東師范大學教務處(項目負責人).
4.《微波工程基礎》課程的實驗研究‚1.0萬‚華東師范大學教務處(項目負責人).
3.《微波技術》課程多媒體CAI應用軟體建設‚0.8萬‚華東師范大學教務處(項目負責人).
2.微波化學反應設備‚ 0.5 萬‚華東理工大學(項目負責人).
1.中學多媒體課件研究‚100萬‚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電視大學(主要人員).
發表文章:
1、Electrostatic Surface Trap for Cold Polar Molecules with a Charged Circular Wire‚Chinese Physics Letters‚2007.
2、ICP源平面微帶螺旋天線參數對性能的影響‚應用科學學報‚2007.
3、小功率平面螺旋電感耦合微波等離子體源的建模分析‚電波科學學報‚2007
4、基於微帶環縫諧振器的小功率微波等離子體源的建模與模擬‚電子與信息學報‚2007.
5、基於CSRR的小型化低通濾波器的研究‚材料導報‚2007.
6、寬頻Wilkinson功分器的研製‚材料導報‚2007.
7、新型三頻微帶天線的小型化研究‚材料導報‚2007.
8、Micro-strip Spiral Resonator in Miniaturized Inctively Coupled Plasma Source‚ 2006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Stat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Technology Proceedings‚ 2006
9、圓柱腔內微波等離子體激勵的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
10、PHS、3G和WLAN共用室內分布系統分析‚電信快報‚2005.
11、周波跌落模擬器的研製‚電子技術‚2004.
12、微波等離子體改進消聲瓦橡膠表面濕潤性的研究‚表面技術‚2003
13、微波等離子體用於橡膠表面改性處理的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
14、微波等離子體對橡膠的表面改性研究‚微波學報‚2001.
15、微波等離子體處理消聲瓦表面的研究‚化學世界‚2001.
16、一種醫用橢圓環微帶輻射器的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
17、A Study of Rubber Surface Modification Using Microwave Plasma‚The Proceedings of 2001 International Laser‚ Lightwave and Microwave Conference‚ 2001‚ Shanghai.
18、基於微帶環縫諧振器的小功率微波等離子體源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9.
19、基於虛擬源樹的射線跟蹤演算法的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20、多饋口微波加熱圓柱腔的研究‚壓電與聲光(增刊)‚2008.
21、小功率平面螺旋電感耦合微波等離子體源的研究‚ 電子學報‚ 2009.
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
1、The 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 wave technology(ICMMT2007)‚ 2007‚ 廣西桂林.
2、基於圓環縫隙結構的小型超寬頻天線設計‚2007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2007‚ 浙江寧波.
3、第13屆全國微波能應用學術會議‚2007‚湖南長沙.
4、Micro-strip Spiral Resonator in Miniaturized Inctively Coupled Plasma Source‚ 2006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Stat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Technology‚ 2006‚ Shanghai.
5、「用於微波等離子體激勵的微帶環縫諧振器的設計」‚2005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2006‚深圳.
6、「A study of rubber surface modification using microwave plasma」‚ 2005亞太微波會議‚2005‚江蘇蘇州.
7、「圓柱腔內微波等離子體激勵的研究」‚首屆上海航天科技論壇暨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報告會和學術年會‚2005‚上海.
8、平面螺旋電感耦合微波等離子體源的建模研究‚第十二屆全國微波能應用學術會議‚2005‚四川成都.
9、中國無線電管理2004上海論壇‚2004‚上海.
10、「醫用橢圓型微帶輻射器的研究」‚第十一屆全國微波能應用學術會議‚2004‚江蘇南京.
11、「微波等離子體用於橡膠表面改性處理的研究」‚2003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2003‚上海.
12、The Michigan-Freiburg-Kyoto Micro Alliance Annual Meeting‚ 2008‚ Ann Arbor‚ Michigan‚ USA.
13、第十四屆全國微波能應用學術會議‚2009年11月17-20日‚廣東順德.
所獲獎勵:
2006年度華東師范大學優秀任課教師獎
2005年高等教育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004年華東師范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003年華東師范大學優秀教學獎二等獎
❼ 上海市教學成果獎,精品課程,教學團隊,教學名師一般在哪些網站公布
有問題找景德在線,景德在線~解決一切疑難雜症!
❽ 李大潛的事業成就
李大潛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首批博士生指導教師,現為基礎數學和應用數學兩專業的博士導師。是全國首批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委科技委數理學部副組長,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科協副主席,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李大潛在國內外重要數學雜志上已發表論文190餘篇,出版多本專著及教材,其中4本英文專著分別在美國、英國及法國出版。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多項科技獎勵,並獲得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國家優秀獎,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與高等教育上海市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先後應聘擔任近20種國際數學雜志編委。 李大潛,數學家。1937年11月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195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並留校任教。1966年該校在職研究生畢業。1977~1981年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訪問學者。1980年任復旦大學教授。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7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5年當選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5年獲何梁何利獎,2008年1月,李大潛院士摘取了第八屆華羅庚數學獎的桂冠。
李大潛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首批博士生指導教師,全國首批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曾任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現為教育部高等學校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數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高等學校數學研究與高等人才培養中心主任,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理事長,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ICIAM)執行委員,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數學年刊》主編,中法應用數學研究所(ISFMA)所長。 李大潛長期堅持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在偏微分方程的理論及應用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以空氣動力學中的激波現象為主要背景,對一般形式的一維擬線性雙曲型方程組的經典解及經典間斷解建立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局部理論。
(1)將激波視為自由邊界,首次研究了擬線性雙曲組的自由邊界問題。提出了處理各類邊值問題及自由邊界問題的統一框架和方法,給出了簡明的充要代數條件,徹底解決了問題的局部可解性。
(2)以空氣動力學中的中心疏散波為原型,對中心波這類具有多值性奇點的解,提出了克服其多值性奇點困難的方法,建立了完整的理論。
(3)將P?D?Lax關於Riemann問題的結果推廣到廣義Riemann問題,徹底解決了間斷解的局部構造問題。
2?對一維擬線性雙曲組經典解及經典間斷解的整體理論作出了實質性的推進。
(1)通過引入「弱線性退化」的概念及「標准化坐標」的方法,對一般形式的一維擬線性雙曲組帶小而衰減初值的柯西問題徹底解決了經典解的整體存在性及生命跨度精確估計的問題,將F. John, L. H?rmander以及劉太平等人早期在一些特殊假設下所得的結果均作為特例包含並作出重要推進,揭示了一些重要的力學應用,並解決了A.Majda在其專著中所提出的有關問題。
(2)首次揭示了邊界耗散項的存在對擬線性雙曲組的解的整體正規性的積極影響,引發了不少國內外的研究工作。
(3)將整體經典解的研究由柯西問題及具固定邊界的混合問題開拓到更具重要性也困難得多的活動邊界問題及自由邊界問題,首次建立了系統的理論。在此基礎上,構造了一大類包含激波及接觸間斷的非平凡的整體經典間斷解。
3?提出了一個簡明而統一的框架——整體迭代法,對一切空間維數n(≥1)及非線性右端項的一切可能的整數階數p(≥2),得到了關於完全非線性波動方程經典解的整體存在性及生命跨度的完整結果,改進和包含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F. John, S. Klainerman, L. H?rmander及D. Christodourou等用不同方法在各種限制下所分別得到的結果,並解決了他們未能考慮的其餘重要情況,將問題解決到徹底的程度。
4?在很多物理、力學模型(溫度場、靜電場、彈性力學、流體力學及等離子體物理等)的基礎上,並主要結合石油開發中的電阻率測井方法的研究,對偏微分方程提出了一類新型的邊值問題——等值面邊值問題,建立了完整的理論。同時,以變曲率(分塊)電極測井的實際問題為背景,提出並建立了邊界條件均勻化的概念和理論。
對各種電阻率測井方法建立了用等值面邊值問題表示的統一的數學模型,並利用邊界條件均勻化的理論簡便地處理了分塊電極的相應問題。
根據這一研究成果製作的微球形聚焦測井儀器及其解釋圖版已成功地在大慶等十多個油田推廣使用,取得了良好的地質效果和顯著的經濟效益。
52提出並建立了擬線性雙曲組的半整體C1解理論,解決了一維擬線性雙曲組具一般非線性邊界條件的精確能控性問題,並將結果成功地應用於一維擬線性波動方程及一般樹狀河道網路中的非定常流方程組,為雙曲型方程的精確能控性在擬線性情形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論。
❾ 資料跪求
上海戲劇學院
是中國培養戲劇專門人才的高等藝術院校,是目前國內藝術門類最全的綜合演藝類高等藝術院校,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系文化部直屬的重點高等藝術院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劇協亞太局中心。上戲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實驗戲劇學校,1945年12月1日由著名教育家顧毓琇與著名戲劇家李健吾、顧仲彝、黃佐臨等創立,熊佛西先生為首任院長。1956年正式命名為上海戲劇學院。
學院共有三個校區,本部位於華山路,電影電視藝術學院、舞蹈學院、戲曲學院及附屬戲曲學校位於蓮花路,附屬舞蹈學校.
●上海市市立實驗戲劇學校
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實驗戲劇學校,1945年12月1日由著名教育家顧毓琇與著名戲劇家李健吾、顧仲彝、黃佐臨等創立,熊佛西先生為首任院長。[1]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專門培養戲劇表演、導演專業人才的專科學校。
1946年全校師生反「裁撤」,組織學生參加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斗爭。[2]
1947年劇校建立中共地下黨支部,團結廣大師生合力奮戰,迎接上海解放。
1948年秋,學生人數達200人左右。
●上海市立戲劇專科學校
1949年5月更名為上海市立戲劇專科學校。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校改名為上海市立戲劇專科學校,沿襲解放前的體制,仍隸屬上海市教育局領導。
●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
1952年9月,全國高等院校實行院系調整,山東大學藝術系戲劇科、上海行知藝術學校戲劇組並入後正式建院,更名為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於11月正式成立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與北京中央戲劇學院並無行政隸屬關系),業務劃歸中央文化部直接領導,仍由熊佛西任院長,建院後學校規模日漸擴大,原有校址已不敷應用。遂於1955年8月遷華山路現址。[2]
●上海戲劇學院
1956年正式命名為上海戲劇學院,系文化部直屬高等藝術院校。
2000年4月劃轉為由上海市與文化部共建,以上海市管理為主。
2002年,原上海師范大學表演藝術學院、上海市戲曲學校、上海市舞蹈學校三校並入上戲,作為戲曲舞蹈分院、附屬戲曲學校和附屬舞蹈學校。2004年學校相繼籌建了創意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2005年學校在戲曲、舞蹈和電視藝術等相關專業基礎上設立了戲曲學院、舞蹈學院、電視藝術學院。
2002年6月,原上海師范大學表演藝術學院、上海市戲曲學校、上海市舞蹈學校並入上海戲劇學院。
學院設表演系、導演系、戲劇文學系、舞台美術系、電影電視學院、戲曲學院、舞蹈學院、創意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公共教學部、研究生部、留學生部;本科專業教育層次有戲劇影視表演、音樂劇表演、戲劇影視導演、戲劇影視文學、戲劇影視美術設計、藝術設計、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舞蹈、京劇昆劇表演、民樂、文化事業管理、作曲等專業,涵蓋話劇、戲曲、舞蹈等專業門類。
表演系
自一九五二年建院以來,表演系就是學院的主要系科,五十多年來培養了眾多的優秀表演藝術家和大批的戲劇、影視表演人才以及藝術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才,成為新中國建國以來戲劇、影視表演方面的一支重要力量,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多年來本系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在國內的戲劇界頗有影響的師資隊伍。經過多年教學實踐的積累與總結,以形成了一整套豐富、完整、科學、規范的專業培養模式,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現有教師32人,包括表演、台詞、形體、聲樂等專業方向,其中副高以上職稱9人,具備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資格教師5人。在繼承表演教學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教師們通過加強自身專業理論學習,出國交流訪問、參加國際學術討論、演出展示等多種途徑不斷拓展表演教學思路,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表演教學經驗,使表演教學工作更加扎實、有效。
導演系
導演系始建於1962年,第一任系主任為吳仞之。歷任系主任為胡導、張仲年、蘇樂慈、李建平。現任系主任盧昂、書記韓雪松。
導演系專門為戲劇藝術培養導演專門人才。自建系以來,為國家、部隊和各省市專業劇團培養了大批話劇、歌劇、戲曲和電影電視導演人才。改革開放後,導演系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教學力量和教學規模不斷擴大,教學科研不斷深入,培養的學生絕大多數成為表演藝術團體的骨乾和領導,其中相當數量的學生已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著名導演。
導演系的教學任務由一批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的老、中、青教師擔任,現有教師11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4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講師3人、助教3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人,碩士學位的6人,攻讀博士學位的2人,攻讀碩士學位的1人,教師隊伍有著較高的教學和理論研究水平。
自2009年起,我系開始舉辦系列「國際導演大師班」,每年聘請五位國際一流的導演大師來我院進行大師班教學,已於2009年和2010年成功舉辦了美國和英國兩屆,2011年俄羅斯導演大師班也已籌備完成。我系聘請了多位國際著名戲劇導演擔任客座教授,他們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安·博格、耶魯大學導演系主任利茲·戴蒙德教授和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長尼古拉斯·巴特爾、台灣著名導演賴聲川……
導演系專業課程《導演元素練習》被評為2006年度上海高校市級精品課程,《導演片段教學》2006年被評為學院重點課程。
導演系主要課程包括:導演基礎理論、表演基礎訓練、導演構思、導演片段教學、多幕劇創作、影視導演基礎等。
本系教師曾獲「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獎」;上海市教委「曙光獎」;上海市「寶鋼優秀教師獎」、「育才獎」以及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在導演藝術創作上囊括了所有國家級舞台藝術獎項,包括: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獎、文華大獎、文華獎;「新世紀傑出導演」;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話劇金獅導演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導演獎」及「國家有突出貢獻的話劇藝術家」、「文化部有突出貢獻的話劇藝術家」等。
戲劇文學系
戲劇影視文學系是上海戲劇學院創建最早的系科之一。1946年舉辦的編導研究班是戲劇影視文學系的前身;1959年正式建立戲劇文學系,設編劇專業;1990年改為戲劇影視文學系;1990年代以後增設廣播電視文藝編導、藝術管理、藝術教育三個新專業;現有戲劇影視編劇、藝術教育、戲劇學三個專業,培養包括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以及各類進修生在內的各層次學生,其中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被列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戲劇影視文學系師資力量齊整。現有教師2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擁有博士學位10人;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2人,被授予「文化部優秀專家」榮譽稱號1人;被授予「上海市高校教學名師」榮譽稱號2人;擔任全國級學會會長1人,副會長1人;擔任市級學會會長2人,副會長2人。
戲劇影視文學系教學成果卓著。60餘年來,為國家培養了眾多的戲劇影視編劇與文藝人才。歷屆校友創作的許多戲劇作品,如《年青的一代》《陳毅市長》《原罪》《中國夢》《掛在牆上的老B》等,在當代戲劇史上產生影響。葉長海、丁羅男、孫惠柱、宮寶榮等是戲劇文化界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
戲劇影視文學系科研力量雄厚。戲曲研究為一大優勢。老一輩的陳古虞、陳多等教授對此都有開疆闢土的貢獻,葉長海、宋光祖、金登才、張福海、劉慶等老師的研究成果與教學成果令人矚目。《王驥德曲律研究》《中國戲劇學史稿》《戲曲美學》《中國曲學大詞典》《中國京劇》等著述榮獲國家級獎項。中國話劇史論教學和研究擁有實力,老一輩的魏照風、趙銘彝、柏彬等教授有開創之功,丁羅男、曹樹鈞、湯逸佩等教授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成果卓著。學術著作如《二十世紀中國戲劇整體觀》《曹禺劇作演出史》《敘事者的舞台》等廣獲好評。外國戲劇研究方面的專家孫惠柱、宮寶榮、劉明厚等教授研究視野開闊,學術著作中《法國戲劇百年》等榮獲全國性的科研獎項。在劇作學、藝術學研究領域,孫祖平、陸軍、朱國慶等教授學術成果豐碩。
舞台美術系
上海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現設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和劇場技術管理兩個專業,其中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含舞台設計、燈光設計和服裝與化妝設計三個專業方向。
上海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在專業學術、教學、科研、設計創作等方面處於全國領先地位,教師曾多次獲得文化部「文華舞台美術獎」、「寶鋼藝術獎」、「寶鋼教育獎」、「寶鋼優秀教師獎」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上海市高等教育成果一等獎」。先後有三名教師獲得「曙光學者」稱號。自2008年起,「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連續三年獲上海市教委下撥特色專業專項經費支持。2008年全系有多位教師參與了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開閉幕式的形象設計和舞台場景設計工作,並擔任核心崗位,獲「優秀個人」獎。服化教研室獲上海市教委頒發的「優秀教學團隊」榮譽稱號。
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那具有時空震懾力的29個巨大煙火腳印,那璀璨絢麗的燈光效果,那極富民族特色、又緊隨時代潮流的人物造型,還有那一系列場面恢弘、氣勢磅礴的大製作和大手筆,均出自一批被稱為「上戲團隊」的傑出設計師和專家之手。而這支「上戲團隊」的核心人物就是我系的校友和師生們!由他(她)們擔任藝術總監、焰火燈光、布景以及人物造型總設計所構成的核心團隊圓滿地完成了這場舉世矚目的演出任務。
六十多年來,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在教學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並以時代發展為依據,不時更新、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我們的教學注重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注重滿足社會需求,配備的師資堪稱國內一流。這批師資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之餘,均能憑借自己的社會影響力和聲譽承接國內外一系列重要的演出與設計任務。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不但會將演出經驗帶進課堂而且還能使自己的學生獲得參與精彩演出的難得機會。例如,2008年奧運會的開、閉幕式人物造型設計工作就是由服化教研室老師帶領畢業班同學完成的。經歷過如此大型活動的考驗,同學們獲得的經驗知識和受到的鍛煉遠非書本加上課堂之和所能比。
六十多年來,我系的畢業生和校友桃李滿天下。其中不乏國內外當代著名藝術家、畫家和設計大師,還有國家級、省部級藝術院校的院長與學科帶頭人,還有舞台設計、燈光設計和服裝化妝設計領域內的專家,甚至還有藝術領域內功成名就、成績斐然的企、事業家。
戲曲學院
戲曲學院以培養高學歷、高層次、高素質戲曲藝術人才為主要任務,努力探索戲曲教學高等教育體系,取得突出成果。2009年,學院榮獲上海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戲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項目獲得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戲曲學院現有表演(京昆表演)、表演(京劇器樂、民族器樂)、表演(戲曲音樂劇)、表演(木偶表演、木偶表演與造型)、導演(戲曲導演)、公共事業管理(群眾文化管理)、公共事業管理(藝術展示——聽覺藝術)、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京昆唱腔設計)等10個本科專業方向,本科在校生五百餘人,MFA研究生9名。在校生最多的二級單位。2006年,為培養京昆藝術青年拔尖人才,戲曲學院承建了 「上海青年京昆劇團」,該團是上海戲劇學院成立的第一個青年演出團體。成立來,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方面的體制創新,出人出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
學院成立以來,根據培養拔尖後備人才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條件出發,從全國聘請最優秀、最適合的著名藝術家、著名教師授課,戲曲學院客席教師、專家與本院的專職教師相結合,構成了全國一流的師資隊伍。學生在全國各類比賽中摘金奪銀,屢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評比展演一等獎,白玉蘭戲劇獎主角獎、新人主角獎,中國戲曲紅梅金花獎,CCTV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金、銀、銅獎,首屆京胡北京邀請賽青年組金、銀獎,「金獅獎」全國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藝大賽金、銀、銅獎等眾多獎項。
電影電視學院
1958年開設的「電影進修班」標志著上海戲劇學院影視教育的開端。1989年設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1995年設立「播音與主持專業」並創辦電視藝術系,填補了我國電視節目主持人本科教育的空白。2005年正式成立電視藝術學院,2012年更名為電影電視學院。電影電視學院下設電影、電視和主持三個系,擁有「影視攝影與製作」、「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3個本科專業方向,分別培養電影導演、攝影、錄音、剪輯;電視欄目策劃、紀錄片編導、現場導播、動漫遊戲策劃;主持、播音、影視表演等方面的人才。
「廣播電視藝術學」被列為上海市重點學科;「主持藝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獲第二屆上海高校市級教學團隊;「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獲上海市第一類特色專業稱號。「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並獲得教育部財政部第四批特色專業建設點榮譽稱號。在吳洪林教授和宋懷強教授的指導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已初步摸索出一條培養電視廣播節目主持人的獨特思路,設計出一套較為系統的教學方案和課程設置,在全國形成了北有「中傳」(以播音為主體)、南有「上戲」(以主持為主體)的兩大核心教學群體。在姚扣根教授、方方教授等的帶領下,學院以影視編導策劃創作課程為主幹,強化影像表意與製作能力,培養精英人才,形成了被藝術教育界稱之為影視編導教學的「上戲模式」。
舞蹈學院
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在辦學的十二年中,經歷了三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形成了三個標志:1999年上海師范大學表演藝術學院成立,設立舞蹈表演專業,標志著上海高等教育中舞蹈表演藝術人才培養空白的結束。2002年,根據上海市委市政府決定,我院並入上海戲劇學院,更名為上海戲劇學院戲曲舞蹈分院,同時招收第一屆舞蹈本科生,標志著上海舞蹈教育又上了一個更高的層次。2005年6月掛牌籌建的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標志著上海從此有了一所培養專門的舞蹈表演人才的二級學院。
創意學院
創意學院成立於2004年,是為應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趨勢而創辦的全國高校內第一家創意學院。創意學院現設有公共事業管理(藝術管理方向,實行一本招生)、數字媒體藝術、網路與新媒體、視覺傳達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等本科專業,並招收藝術管理、數碼藝術方向研究生。
創意學院是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的主要發起單位之一,2011年被聯合國貿發會議任命為UNCTAD創意經濟學術網路中國聯絡總部,現為「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聯盟」成員單位,曾舉辦聯合國全球創意產業研討會、全球創意教育論壇、世界城市(上海)文化論壇、新媒體演藝創新國際專家研討會等大型高端國際活動。上海市多媒體演藝虛擬空間合成重點實驗室、大都市文化觀測研究中心、約翰·霍金斯創意產業研究中心等直屬機構,極大提升了創意學院學術研究、實踐創新和人才培養能力。
創意學院出版了《創意產業導論》《中國創意經濟比較研究》《創意學概論》《名家談創意》《全球創意產業的盛會——聯合國創意產業研討會(上海)紀實》《創意產業知識產權管理》《創意上海》等專著;承擔了「創意經濟及其中國發展戰略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課題,2006)、「推動上海創意產業發展的思考」、「關於抓住世博重大機遇加快上海『創意城市』建設的若干建議」、「後世博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等課題。
創意學院現有教師18人,同時聘請了厲無畏、約翰·霍金斯、胡項城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及文化創意產業界精英擔任客座教授。
創意學院正在加快推進國際化進程,與英國倫敦城市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義大利米蘭布雷拉美術學院、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韓國釜山設計中心等機構進行合作,實行2+2聯合辦學,搭建學生海外實踐平台。
校訓
培養人才的目標,我以為,首先應該注重人格的陶鑄,使每個戲劇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愛民族,愛國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然後,他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所以本校的訓練的體系,不僅是授予學生戲劇的專門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還是訓練他們如何做人。
——熊佛西
校區環境
位於華山路上的學院本部教學設施完善,上戲劇院、黑匣子戲劇實驗室、新實驗空間與端鈞劇場分別適合教學實習演出、實驗戲劇排演。圖書館收藏的戲劇類圖書豐富齊全,學生公寓、餐廳、健身房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
蓮花路校區是電影電視學院、戲曲學院、舞蹈學院與附屬戲曲學校的所在地,擁有高規格的專業練功房和演出觀摩廳,校園布局合理,設施配套齊全。
虹橋路上的附屬舞蹈學校是在老一輩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確立為現校址,校園內樹木鬱郁蔥蔥,環境幽靜怡人,教學設施完備,教室寬敞明亮。
另外新校區已規劃建設,選址於閔行區浦江鎮。
北京電影學院(Beijing Film Academy,縮寫BFA)
是中國唯一、亞洲最大、世界知名的電影專業院校,是北京市主管、國家廣電總局和教育部重點支持建設的藝術高校。
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是1950年創建的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1951年更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1953年更名為北京電影學校,1956年最終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建校60餘年來,北京電影學院為新中國電影事業培育了2萬余名電影工作者,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
院系設置
學院現有8個系,5個分院及研究生部和基礎部,共計15個教學實施單位。各教學單位之間互為支撐,文、導、表、攝、錄、美、管理、動畫理論和技術等,一應俱全,涵蓋了電影創作的每一個行當,囊括了電影創作的全部環節。[1]
其中,導演、攝影、美術、表演等四個專業是該院北京市本科品牌專業,也是國家廣電總局本科重點專業。動畫專業是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
硬體設施
北京電影學院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專業教室和專業試驗室功能齊全、設備先進。數字電影技術與藝術實驗室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錄音實驗室是全國高校唯一獲得國際聲音權威——杜比公司資格認證的實驗室,聲音實驗中心是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北京電影學院社會實踐橫店影視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學院生均教學科研設備值達到11萬元,能夠較好地滿足教學、科研和師生藝術創作的需要。 [1]
學校是中國信息傳播領域科學研究的重鎮,文化產業研究院學院重點加強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實驗室建設,一些獨具特色的電影專業實驗室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例如:燈光室、暗室、畫室、拉片室、特技棚、攝影棚、錄音棚、動效棚、剪接室、非線性編輯室、放映室等。尤其是學院建有三個電影學專業重要的實驗室,在電影學專業的技術、藝術方面具有領先作用:
動畫感測、圖形圖像實驗室。可以實時進行人物實物動作圖像捕捉,製作各種類型的計算機動畫作品,其中教師、學生製作的動畫片已經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國內、國際獲獎。
錄音技術實驗室。有多個對白錄音棚、動效錄音棚和混錄棚,可以進行電影和電視的聲音製作。該錄音棚曾經承擔了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拍攝的影片《英雄》的後期聲音製作。曾經承擔了著名電影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和你在一起》的後期聲音製作。
數字電影(高清電視)實驗室。擁有國際先進的數字電影前期攝制和後期編輯設備,開始進行數字媒體技術、數字電影製作方面的應用技術研究,該實驗室已經開始承擔製作數字電影短片拍攝,並拍攝2003年第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數字高清電視紀錄片。
知名校友
建校以來,北京電影學院為新中國電影事業培育了2萬余名電影工作者,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其中有張藝謀、陳凱歌、韓三平、顧長衛、田壯壯、賈樟柯、李少紅、陸川、寧浩、王小帥、婁燁、高希希、滕華濤;唐國強、張豐毅、張鐵林、蔣雯麗、趙薇、黃曉明、陳坤、黃渤、徐靜蕾、海清、黃海波、張嘉譯、王志文、姚晨、劉亦菲、楊冪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的導演、演員、電影藝術家及電影專業人士。
校區環境
北京電影學院新校區選址於東六環附近的通州宋庄,佔地約500畝。新校區將成為一座「電影博物館」。一座高80米的電影大廈將落成,成為新校區的標志性建
校園指示圖[12]
築。新校區還將建設中國電影教育博物館,這是中國首座電影教育方面的博物館。同時新校區建築群的各個院落之間採取泛博物館的形式,穿插陳設中國各個時期的電影發展成就和史料。預計2015年第一批新生可進入新校區學習。新校區全部建成需要四至五年。
校訓:尊師重道,薪火相傳
校風:修身、勤學、精藝、踐行
辦學思路:蓋大樓、育大師、著大作、拍大片、養大氣
學院精神:立德、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
更多具體的可以上網路找找~
(求採納O(∩_∩)O哈!)
❿ 教育部關於批准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的決定的內容
教高[2005]14號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確定的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已經過異議審理,經教育部裁定,全部有效。
依據國務院發布的《教學成果獎勵條例》的規定,報經國務院批准,由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及上海交通大學王大中等合作申報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機制的創新與實踐》,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大學及北京信息工程學院王越等合作申報的《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開展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北京交通大學王玉鳳等申報的《開拓創新,建設一流的物理演示與探索實驗室》等三項成果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學趙凱華等申報的《<電磁學>系列課程的改革和建設》等59項成果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姚津等申報的《會計實驗教學的實施及成果》等537項成果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獲獎項目名單見附件)。
在全國開展教學成果獎勵活動是黨和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對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教學建設和教學改革成果的檢閱和展示,是黨和國家重視教學工作的重要體現。本次獲獎的項目是全國高等教育界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工作崗位上,經過多年艱苦努力獲得的創造性勞動成果,在總體上代表了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的最高水平,充分體現了近年來我國在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進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學校要結合實際情況,認真學習、借鑒和應用這些獲獎成果,進一步加強教學工作,深化教學改革,為培養和造就更多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專門人才而努力奮斗。
附件: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名單
教 育 部
二OO五年九月二日